第二章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标准化
- 格式:ppt
- 大小:992.50 KB
- 文档页数:45
《实验动物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实验动物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42学时,其中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硕士研究生。
三、课程性质地位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大多是在动物试验中实现的,动物实验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及教学中一门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正确地掌握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合理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使实验者节省人力、无力和时间,同时获得更为可靠的实验结果。
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4、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5、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6、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1)理论联系实际,所学要有所用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实验动物学与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和遗传学概念及其质量监测(讲义大纲)前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开始进入并达到国际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的实现。
标准化实验动物是指有清楚的微生物、寄生虫学背景(即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携带状况)和遗传学背景(即品系和品种)的实验动物。
因而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和遗传学概念及其监测,对一切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及其质量监测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概念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是针对实验动物本身特有的微生物,寄生虫研究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学科, 并且拓宽丰富了兽医及医学微生物,寄生虫学的研究范围,在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性疾病, 对实验动物的危害, 对人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在实验动物等级划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1.实验动物细菌学和真菌学可引起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细菌已有30个属的68种细菌,其中危害较大的有20余种。
2.实验动物病毒学迄今为止,各种实验动物病毒涉及到脊椎动物病毒的所有科、属、种。
有些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和生命。
3.实验动物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寄生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有六、七十种。
以上三个方面由于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已发展成相对自成体系的学科,有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研究非常重要,不仅对实验动物至关重要,而且对人医学相关的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和模型价值。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的影响1.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实验动物如果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如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猴B病毒,利什曼原虫等,可直接传染给人,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2.威胁实验动物的健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病毒性出血热感染可使整个动物群覆灭。
3.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实验终止:很多感染病原可影响实验结果。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标准根据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对实验动物致病性和危害性的不同,以及是否存在于动物体内, 将实验动物分成四级:1.普通级实验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体内必须排除人兽共患病和烈性动物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