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85.95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提高大豆对肥料的利用率作者:王成武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4期王成武(克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克东 164800)作者简介:王成武(1969—),男,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随着大豆产业的进一步振兴,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对化肥的投入,然而从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都被浪费了,为了提高大豆对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投入,增加亩收益,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际,就如何提高大豆的化肥利用率谈一谈个人粗浅认识。
合理施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
大部分农民种地仍用传统施肥的习惯,年年种地年年施肥,但肥料利用率低,总的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施肥量不足,入不抵出;二是秸秆不能还田,有机质得不到积累;三是施肥方法不科学造成肥料浪费;四是耕作不合理,造成肥力失调。
加之水土流失,导致地力逐年下降。
要稳定现有土壤中的养分,减少有机质的消耗,除了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外,必须在有机肥上下功夫,应采取农肥、化肥、绿肥配合施用,进行施肥改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沃土效果。
1 增施有机肥料,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多年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构复杂,以难于分解的形式存在,施用农家肥可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更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1.1 多施农家肥施用农家肥,不仅可以补充土壤养分,而且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地温,改善土壤性质。
农家肥的施用,要根据不同的土质,粪肥的属性来施用,概括起来是:“冷浆地要热潮,薄拉地要长效”,“粘地要起暄,碱性地要加酸”,“高温造肥施洼地,增温改土催籽粒”,“草炭厩肥上山坡,增肥保水产粮多”。
低洼冷浆地施用热性肥料,如:马、牛、羊粪、格挠等;岗坡地属热性土,施用冷性、劲长、保水、起暄的肥料,如:牛粪、猪粪、鸡鸭粪、草炭肥等。
关于农家肥,要向精肥发展,有机质含量不能低于10%,提高肥质,减轻运力。
新型肥料-阿尔比特的肥料特性阿尔比特是一种肥料,这种说法有下列几种解释:首先,阿尔比特含有均衡的各种植物营养元素(氮,磷,钾,镁,硫,铁,锰,铜,锌,钼,钠,硼,钴,镍,钙,碘,硒,硅),因此阿尔比特是一种肥料。
当然,低推荐用量(30-50毫升/吨种子或公顷)的阿尔比特无法向植物提供全面的营养,但在植物生育早期一次用肥就可以提供一切必要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生长的功效,这也是植物在后期从其他来源有效获得养分的基础。
植物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是否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尽管阿尔比特中的含有很低量的微量元素(例如,硒),但是也完全能够满足植物的需求。
否则,即便是其他元素非常丰富的情况下产量也会因为数种微量元素的缺乏而导致明显的减产。
其次,阿尔比特提高植物对矿物营养的利用率。
这是众所周知,植物仅仅能利用氮,钾和磷的矿物肥料(氮磷钾)中的一部分。
例如,磷酸肥料的利用率只有约20%。
阿尔比特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莫斯科国立大学农业化学系进行的试验(1999年)表明,阿尔比特可以提高氮,磷,钾的吸收率分别为25%,47%和18%(图24)。
此外,阿尔比特使生产籽粒所需要氮,磷,钾的量下降2-7%。
生产同样数量的农产品。
阿尔比特的处理可以降低氮的销售量为3.7-7.0毫克,钾的消耗降低11.4毫克。
不同条件下,阿尔比特使运输到春季小麦籽粒和秸秆中的氮磷钾增加10-70%和2-45%,这是因为阿尔比特生长素高活性使受阿尔比特处理过的植物能吸收更多的营养。
下面将描述的描述阿尔比特和肥料的混用效果。
图24 阿尔比特处理后土壤和肥料吸收率(莫斯科州立农化部, 2000)第三,除了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因为阿尔比特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促进改善了可供植物吸收的营养的数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都保有足够量的营养元素,但多数都是以不可被利用的形式(非溶,被吸附固定)存在。
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细菌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非可利用形态的磷,钾并且可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科学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
(一)养分平衡原则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养分,就像人类的饮食需要均衡一样。
土壤中的养分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施肥来补充。
在施肥时,不能只关注一种或几种主要养分,如氮、磷、钾,还要考虑到中量元素(钙、镁、硫等)和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等)。
例如,在一些土壤中,可能氮元素含量充足,但缺乏锌元素,那么作物就可能出现生长不良的症状,即使大量施用氮肥也无法改善。
只有确保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作物才能健康生长,实现高产优质。
(二)因土施肥原则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肥力特性。
比如,砂土通气性好,但保肥能力差;黏土保肥能力强,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
对于砂土,施肥时应少量多次,以减少养分的流失;而对于黏土,可以适当增加单次施肥量,但施肥频率可以相对较低。
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在酸性土壤中,铁、铝等元素的有效性较高,但磷容易被固定,这时候就需要施用一些碱性肥料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磷的有效性。
(三)因作物施肥原则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叶菜类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因为氮肥能促进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合成;而豆科作物自身能够固氮,所以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少,更需要磷、钾等其他养分。
再如,果树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钾肥能够提高果实的品质和甜度。
了解作物的营养特性,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来施肥,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
(四)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原则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如农家肥(堆肥、厩肥等),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还能提供一些缓效养分。
无机肥(化肥)则养分含量高,肥效快。
将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微生物对无机肥的分解和转化,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无机肥的施用可以及时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提高尿素肥效的方法摘要:尿素已是当前广大农民使用的主要氮肥品种,但若施用方法不正确,施用时期不适宜,就会导致其利用率显著下降,严重时利用率不足30%。
正确、科学地追施尿素非常必要。
1.平衡施肥。
施肥时应在测土化验的基础上,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平衡施入氮、磷、钾肥。
先把作物全生育期所需的全部磷、钾肥和部分(30%左右)氮肥结合做底施。
再把剩下70%左右的氮肥(可以用尿素)作为追肥施入,在作物的需肥临界期、最大效率期追施,只有氮、磷、钾肥料合理配合、科学施入,才能使追施尿素的利用率提高。
2.适期追施。
在农业生产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合理的施肥现象:如玉米苗期追肥,农户将尿素撒入田间;蔬菜随浇水将尿素冲施等。
这样追施尿素,虽说肥料用了,但浪费现象严重(氨气挥发,尿素颗粒随水流失)。
提高追施化肥利用率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作物对养分吸收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尽量做到在作物的营养盛期追肥,才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玉米应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水稻从返青至分蘖期,大豆在初花期追施尿素。
3、尿素应深施覆土。
水田、旱地,尿素都以深施为佳。
实践证明,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常温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便氨化挥发掉,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施用尿素最合理方法是穴施和沟施。
穴施和沟施能使作物充分利用其养分,而撒施容易使养分流失。
尿素放在10-15厘米的土层中,由于土壤胶体对氨有很大的吸附力,一般可提高氮素利用率20%左右。
4、施尿素后不宜立即浇水。
尿素所含氮成分为酰胺态氮素,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或碳铵才会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或土壤吸附保存。
如施后马上浇水或遇雨,酰胺态氮就会流失。
土壤缺水严重,非灌水不可时,也要做到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
在用尿素给水稻追肥时,应以水带肥,先将水田中水排干再施尿素,再少量放水,用水将尿素带入根系土层中,水层最深不能超过3-5厘米。
水田施后6-7天内不能排水,最好控制浅水层,施肥后中耕,促进土肥相融,避免氮素淋失。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8篇第1篇示例: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肥料则是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费,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探讨和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
我们在田间随机选择了几块相似的地块作为实验区,然后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在不同地块上施用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玉米肥料。
经过一季的玉米种植生长周期后,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玉米产量以及养分吸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有明显的效果。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不过,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降低了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除了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也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有着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及时合理施肥,可以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量,科学施肥技术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在本次田间试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肥料施用不均匀、养分流失等问题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且,由于土壤肥力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肥料利用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玉米肥料的利用率。
通过田间试验总结,我们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科学施肥技术、及时合理施肥等是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为我国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第2篇示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支持,尤其对氮、磷、钾等肥料需求量较大。
《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其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我国化肥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化肥施用不合理、养分资源浪费等。
因此,本文将就我国化肥利用现状及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化肥利用现状1. 施用总量与结构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总量持续增长,虽然施用结构有所调整,但仍存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元素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此外,部分地区存在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施肥方式与效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如撒施、表施等,这些方式容易造成化肥的挥发、流失和土壤固定,导致化肥利用效率低下。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施肥指导,农民往往难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施用化肥。
三、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针对我国化肥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以下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方向:1. 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关键。
通过分析作物需求、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实现精准施肥。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化肥与灌溉水结合,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2.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化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配比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比例,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减少化肥的用量。
3. 肥料增效剂与缓释肥料的应用肥料增效剂和缓释肥料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肥料增效剂可以通过改善化肥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化肥的吸收利用率;而缓释肥料则可以控制化肥的释放速度,延长化肥的施用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针对我国化肥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1.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2. 加大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力度,改善土壤状况;3. 研究与应用肥料增效剂与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产品;4. 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
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总结玉米肥料利用效率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它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为了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农业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通过不同的施肥方案和管理措施,试图找到最佳的施肥方法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本文将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进行总结,探讨如何提高玉米的肥料利用率。
一、试验设计和方法1.试验地点:选择了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包括北方、南方、东部、西部等不同的生态环境。
2.试验对象:选取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玉米进行试验,以验证施肥对不同品种和生长期的影响。
3.施肥方案:采用了不同的施肥方案,包括控释肥、深层施肥、微量元素补充等不同的施肥技术。
4.数据采集:在玉米生长期间,记录了玉米的生长情况、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数据,用于评估不同施肥方案的效果。
二、主要试验结果1.施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料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势,促进植株茁壮生长。
2.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针对不同施肥方案进行试验,发现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补充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3.肥料利用率的差异:由于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肥力和植物吸收有所差异,因此不同施肥方案的肥料利用率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环境因素对施肥效果的影响: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也对施肥效果有一定影响,需要针对不同环境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1.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料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关键,需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期进行合理的施肥。
2.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补充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是值得推广的施肥技术。
3.根据环境因素和玉米品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施肥方案设计,以提高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
4.加强施肥管理和监测,确保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的总结可以得出,合理的施肥方案和管理措施对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使用量最大、使用最频繁。
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
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
因此,氮肥的合理高效施用就愈显重要。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来确定。
1.土壤条件土壤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依据。
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有效性的提高。
盐碱土上应注意避免施用能大量增加土壤盐分的肥料,以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分配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分配硝态氮肥,以防止氮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2.作物营养特性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叶菜类尤其是绿叶菜类、桑、茶、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应多分配氮肥。
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由于有根瘤,可以进行共生固氮,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
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淀粉和糖类作物一般只在生长初期需要充足的氮素供应,形成适当大小的营养体,以增强光合作用,而在生长发育后期,氮素供应过多则会影响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生产、科研实践证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逐渐下降。
据统计,1993~1994年度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消耗氮肥(以N计)高达188kg,比同期世界平均消耗50.3kg的水平高出3.7倍。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质量破坏,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生态系统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一、前言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制定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
本方案以作物增产与面源污染防控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测土配方施肥、多元替代、高效施肥等为手段,全面提升施肥水平和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二、目标任务1.统筹考虑作物增产与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确定肥料用量,在保证作物养分供应的基础上,避免过量施肥和盲目减肥。
2.巩固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常态化测土机制,完善土壤养分数据库,探索快速测试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3.推进化肥多元替代,加强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施用新机具的集成配套落地。
4.强化高效施肥服务模式创新,建立肥效监测评价体系,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提高化肥利用率。
5.稳定农用化肥施用总量,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施步骤1.确定化肥使用量: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化肥使用量。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化肥使用的科学认识。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常态化测土机制,通过对土壤养分的定期监测,制定针对性的施肥方案。
同时,完善土壤养分数据库,探索快速测试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3.推进化肥多元替代:积极推广有机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加强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施用新机具的集成配套落地。
鼓励农民使用环保、高效的肥料产品。
4.创新高效施肥服务模式:建立肥效监测评价体系,通过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的施肥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化肥利用率。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5.稳定化肥施用总量:在保证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高施肥效率等方式,稳定农用化肥施用总量。
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防止化肥施用过量和盲目使用。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作配合,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底肥的四种使用方法底肥是指在种植作物前,将肥料施入土壤中,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底肥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四种常见的使用方法。
一、整地施肥法整地施肥法是指在整地的同时,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再进行深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肥料,成本较高,而且容易造成肥料浪费。
二、沟施肥法沟施肥法是指在种植作物前,先在土壤中挖出一条深度为10-15厘米、宽度为20-30厘米的沟,然后将肥料均匀地撒在沟中,再用土壤将沟填平。
这种方法可以使肥料更加集中,减少肥料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大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种植。
三、穴施肥法穴施肥法是指在种植作物前,先在土壤中挖出一些小穴,然后将肥料放入穴中,再用土壤将穴填平。
这种方法可以使肥料更加集中,减少肥料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要,将不同种类的肥料放入不同的穴中,以满足作物的不同需求。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大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种植。
四、覆盖施肥法覆盖施肥法是指在种植作物前,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再用一层覆盖物(如稻草、秸秆等)将肥料覆盖起来。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而且,覆盖物可以起到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等作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大的覆盖物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肥料浪费。
底肥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在选择底肥使用方法时,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劳动力和时间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施肥时间,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高质。
试析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作者:郭玉芳郝金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4期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作物进行施肥是确保农作物进行良好生长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在施肥过程中施肥方式却存在着随意散播的表现,这就会导致一定的肥料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土壤、水分、化肥等存在着不合理的使用比例,对整体的肥料利用率产生了影响。
所以为有效提升肥料使用的效率需要进行施肥手段的相关分析,本文基于此将主要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当前我国属于一个农业大国,现代农业的工作目标是进行高产农作,所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对相关的农作物必不可免的会通过肥料进行干预。
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在世界范围之内都名列前茅,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氮肥使用能够达到2500万吨,主要农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却只有30%~35%,这一方面会导致较大的化肥损失,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一定的生态失衡影响。
为有效提升在农作物生产当中的肥料的使用效率,本文基于此进行相关的探究。
1、肥料应用较低的因素探究(1)土壤和水分因素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耕地土壤的耕作层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果刚做成变硬就会导致透水透气不良,对于农作物的跟进正常发育产生影响,耕作层变浅会对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产生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抗旱性能降低,如果耕作层存在有复杂的情况,就会存在多种残留物长期残留在土壤当中,这会使得土壤存在有理化和生物恶化的表现。
其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丧失,无法进行有机制的及时补充而产生的影响。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半机械化的操作导致耕地的耕作層变薄,这样就会使得相关肥料残留严重,在没有经过发酵和相关处理而导致一部分存留在土壤当中,这样就会使得土壤生态平衡被打破。
除此以外,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存在干旱或季节雨量不均衡的表现,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肥料的吸收产生影响。
部分地区虽然能够实现农作物的灌溉,但仍然存在有很多地区有灌溉水源不充足和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表现,最近这些年因为农作物灌溉的影响使得虽然大力提倡水肥一体化等相关的技术,但导致在进行大田作物耕种方面仍然应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存在的主要影响是水源浪费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进而导致肥料使用效率产生影响。
到2024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聊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如何在2024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但其实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餐桌安全和生态环境。
下面,我就用我那十年方案写作的经验,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实施方案。
咱们得明确目标。
到2024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也就是说,化肥使用量不再增长,而是保持在现有水平。
这个目标可是咱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优化化肥使用结构1.减少化肥用量。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
2.调整化肥品种。
优先发展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逐步替代传统化肥。
3.推广有机肥料。
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发展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
二、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1.开展农民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
2.加强宣传引导。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性,引导农民科学施肥。
3.建立激励机制。
对科学施肥的农民给予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化肥减量行动。
三、加强政策支持1.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化肥使用标准,规范化肥市场秩序。
2.加大财政支持。
对新型肥料研发、农民培训、有机肥料推广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四、加强科技支撑1.加大科研投入。
支持新型肥料研发,提高肥料利用率。
2.推广实用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3.建立信息化平台。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指导。
五、加强国际合作1.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引进国外先进的施肥技术和管理模式,为我国化肥减量提供借鉴。
2.加强交流合作。
与世界各国分享我国化肥减量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
咱们得有个时间表。
从现在开始,到2024年,我们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化肥减量行动。
1.2020年,启动化肥减量替代行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农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