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88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朝为伟大的诗人李白做写的一首诗,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一起来看看吧!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唐代: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此诗是。
这首诗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
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
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
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推荐文章高中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赏析热度:高中语文小说阅读赏析环境描写叙述热度:高考语文诗歌赏析热度: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热度: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热度:要想学好高中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一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目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3)语天姥,云霞明灭(4)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7)。
我欲因之(8)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9)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
谢公(11)宿(sù)处今尚在,渌(lù)(12)水荡漾清(13)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14),身登青云梯。
(15)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8)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
云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22)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23)青冥(24)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26)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27),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28)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0)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1)。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
(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被誉为诗史上的“诗仙”。
在他留下的众多诗篇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无疑是一篇经典之作。
这篇诗由李白在梦中所见所思而成,将诗人自身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观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今天我们来一起翻译和赏析这篇诗句,感受其中的深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旅人们谈论神话中的大陆“瀛洲”,但映在眼中只有缥缈的迷茫。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人曾言,登临天姥山,可见云霞交错,忽隐忽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绵延的脊梁横亘于天空,比五岳高耸,遮挡了大片的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远远望去似有东南方向倾倒之势。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欲因此山而梦游吴越,一夜飞跃镜湖上的明月,飘荡自由。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中的月亮照在我的影子上,送我到了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的住所如今仍在,渌水荡漾,清猿悲啸。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穿上谢公的屐,身踩青云梯往天上飞升。
半壁见海日,空中道路长。
在半空中可以看到海洋的一侧,道路千里。
2018.4.5《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李白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天地之景。
诗中以天姥山为中心,从远到近地勾勒了一个巍峨壮丽、云霞缭绕、空灵脱俗的仙境图景。
而李白游天姥的梦境,也隐含了他对于诗歌写作的遐思,是他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观的探寻和思考。
诗的第一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道出了人们对于传说中瀛洲大陆的探寻和向往,却发现当真正目睹其真实面貌时却只能看到迷茫的烟雾。
这里蕴含着一种对于真理寻求的向往与难以达成的无奈。
而接下来的对于天姥山的描绘,则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无限的向往与拥有完美追求的渴望。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描述了高耸天际的天姥山如同联系天地的天路,高过了秀美的五岳,并遮挡了赤城的壮阔景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世人有很多人从小就对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梦游通知单》这一段非常感兴趣,里面的内容极为神奇,想要亲身体验一下。
然而,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梦境并非简单的幻想,而是具有一定深意的。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一首古典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感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佳作之一,是他在梦中游览了天姥山后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豪迈、奔放的笔调展示了诗人李白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旷远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李白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与探索的渴望。
首先,诗中用“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巨大的黑云压垮了整个城市,显示了一种危机感。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金鳞角声,生动地表达了在秋天的夜晚,金鳞角声环绕在满天的秋色之中,展示了一种悠久和壮丽的场景。
其次,诗中描述了战争的景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这里呈现出战争的冷峻和残酷,但诗人仍然坚定地表示自己将为国家而战,表现出忠诚和勇敢的精神。
最后,诗人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来结束整首诗。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追求进步和卓越的决心,展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具备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显示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人李白笔下的山川河流既是自然风景的一种具体表达,也是作者内心感受和人生境界的具象化呈现。
通过这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以及李白所具备的豪放和浪漫的诗歌特征。
它也使人们对于山川风景、人生态度等方面产生了深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习李白的坚定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气馁,勇往直前。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谈谈唐代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在梦中游览天姥山的经历。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先念一遍诗:大峰如削,天坛初秀。
往来三十六峰顶,赤云飞度,白雨横空。
人来人往,水咽鱼回。
旦暮东西,流觞曲水,圆缄别鹢。
黄昏独坐,背照西南岩。
美人如花隔云端,我欲因之梦吴越。
这首诗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诗中描述了山峰的形状和天空的颜色。
李白游览了36个山峰,看到了天空中的赤云和白雨。
诗中还描写了到处都是人来人往、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的景象。
最后,诗人坐在山上,看向西南方的岩石,望着山间隔着云端的美女,怀着对她的思念和梦想。
这首诗的意境是非常浪漫和神秘的。
李白在梦中游览天姥山,看到了许多奇特的景象,让我们的想象力也跟着起舞。
诗人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描述景色,让我们感受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用了很多诗情画意的手法,如“美人如花隔云端”,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个美好世界的向往。
要点分析:1. 描写想象独特的美丽自然景色。
2. 运用形容词和诗情画意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4. 通过描写一个“梦”,突出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体现出李白对“梦”中所见的美好世界的向往。
用词分析:此诗的用词博大精深,比如“大峰如削”、“赤云飞度”、“曲水圆缄”等,这些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词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读者陶醉其中,想象无限。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要谈谈唐代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首充满了浪漫和神秘的诗歌,描写了诗人在梦中游览天姥山的经历。
现在,让我为大家先念一遍诗:大峰如削,天坛初秀。
往来三十六峰顶,赤云飞度,白雨横空。
人来人往,水咽鱼回。
旦暮东西,流觞曲水,圆缄别鹢。
黄昏独坐,背照西南岩。
美人如花隔云端,我欲因之梦吴越。
这首诗充满了李白的独特风格。
他用诗歌在梦中游走,将山水情趣与忧国忧民相结合,抒发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怀。
他用“三十六峰顶”、“美人如花隔云端”等如画一般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好奇心,同时也透过这个“梦”的幻想,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反思。
新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攻坚(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11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正文翻译注释赏析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向天横:遮蔽天空。
横,遮蔽。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 [1]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2]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3] 。
天台四万八千丈 [4] ,对此欲倒东南倾 [5]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7] 。
谢公宿处今尚在 [8] ,绿水荡漾清猿啼 [9] 。
脚着谢公屐 [10] ,身登青云梯 [11] 。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诗中豪放飘逸,卓尔不群,始终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傲岸之气。
那么,李白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其傲岸的个性和浪漫的情怀呢?(一)独特的形象描写。
一般的“留别诗”或“赠别诗”,大都抒写离愁别绪,充满着惜别感伤之情,就是李白本人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但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方法,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表达自我形象。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以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一入梦,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一个“飞”字,就足以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
看仙境如此美好:烟雾缭绕,幽深无底,日月辉映,金碧耀眼。
群仙列队纷至沓来,他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龙虎为之奏乐,鸾凤为之驾车,欢歌曼舞,兴高采烈。
诗人置身其中,与群仙欢聚,与神灵默会,世俗的名僵利锁忘却了,人间的私心杂念褪尽了,只剩下人间没有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才是诗人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
在人间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压抑的李白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
说这首留别诗不同一般,就是特殊在诗人借求仙访道的自我形象不仅倾泻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而且告诉鲁东的朋友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二)独特的感情表达。
诗人感情的表达常常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
而这首“留别”诗的感情表达则一波三折,瞬息万变。
诗歌起句就写瀛州之美渺不可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一览无遗,郁郁不得志之情溢于言表。
继而想到还有气势雄伟的天姥可到,情怀顿时变得激昂不可抑制。
梦游时,诗人沉浸于剡溪美景中,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话之境。
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诗人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悲感至极,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气冲天地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