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基础(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8
关于音乐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概述作者:杨倩婧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5期摘要:一个稳固的根基,是任何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音乐美学学科而言,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正是这样一个根基性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国音乐美学界长期关注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本文试图对20多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就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音乐美学哲学基础我们在探讨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之前,首先要对音乐美学这个概念进行了解。
只有在通晓这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具体、深入的探究哲学基础问题。
一、何谓音乐美学《新兴学科词典》里提到:“音乐美学是关于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为音乐美的规律和如何运用美的规律表现作者的审美意识、间接反映生活审美属性以及如何运用音乐美的规律激起欣赏者的美感。
音乐美学作为文艺美学的分支是以研究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为对象,它涉及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本质以及审美形态和音乐创作、表演、鉴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音乐美学是一种研究人类感官及心智之间的关系,目的在制定一项音乐美学的客观标准。
音乐美学与美学以及哲学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乐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等,亦是在美学的大范围之下进行的一个拓展。
在大的方向上它具有美学的共性,在具体的研究上它却有音乐的特性。
而哲学——美学的视角,是音乐美学当之无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而哲学的基础更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根基。
为了明晰起见,我们还是要对哲学之方面进行粗略的阐视,以深化对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之理解。
二、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我国音乐美学界长期关注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就有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
在1986年12月首次集中对其讨论,在中国音乐研究所音乐理论研究室以及《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于联合在北京举办。
在这次会议上有来自与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集中地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基础、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多样的观点和意见。
绪论音乐美学概述一、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他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二、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定义:对于本质的探讨最根本的是在于研究音乐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是把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心来展开的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对于音乐本质和特性的研究,还必须深入到音乐实践领域,对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研究:对音乐的教育的、认识的、娱乐的以及审美的功能的研究;对音乐的阶级的、倾向性的功能与非阶级的、非倾向性的功能的研究;对音乐功能的历史持续性和变异性的研究5关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音乐美学作为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将更多的参照美学—艺术哲学的概念、范畴与方法,以更明确的美学方式,来阐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特殊规律6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中国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三、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方法论:哲学观,音乐美学研究的视野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结构,冲突2方法:(1)理论性方法:A文献法B比较法C内容分析(2)实证性方法:A调查法B行动法(体验法)(3)工具性:表格,统计和分析第一章音乐的感性材料第一节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一、创造性:定义:是在自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的一种突破1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2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乐音,并把它排列成一种有规律的顺序,这就是一种创造。
如《费加罗的婚礼》3自然性的声音有时也会出现在音乐作品中。
如谭盾水乐二、表情性定义:用音响去表现类似于人的情绪活动的运动状态1语言是表义为主表情为辅,音乐史表情为主表义为辅2随着社会发展,音乐也随之发展。
音乐表义性上升,如《冰山上的来客》中连长用笛声指挥别人行动。
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解读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备受关注,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音乐艺术,并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相结合,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深入了解不同音乐艺术元素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在进行结构创新以及元素有效重组的过程中,全面彰显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音乐美学概述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内涵为基础,其理论性和应用性比较强。
同时,音乐美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合作,进一步提升音乐美学的社会地位。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音乐美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可以进一步彰显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的过程中,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理论发展得更加完善。
部分学者认为,音乐美学能够为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拉近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距离,理顺艺术表演、音乐创作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全面彰显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及本质特征。
从微观视角来看,音乐美学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音乐美学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
在社会生活中,公众需要通过艺术表现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协调,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
部分思想感情相对比较模糊,音乐艺术能帮助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现个人情感,并以个人的主观认知为基础,实现主观情感与客观理性的有效结合,在对个人的情感进行概括、总结以及抽象、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音乐美学的艺术动态性较为显著。
节奏、音调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艺术元素得到了系统协调,全方位展现着个人的情感及思想,这些元素的敏锐性较高,根据音乐美学理论,对这些音乐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社会科学,其以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艺术规律的探索为基础,进一步凸显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深入剖析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进而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思想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本质。
绪论音乐美学概论1、远古时代关于音乐的种种传说暂且不论,仅有著述可考的,在我国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2、第一次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写过一本题目叫做《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的书。
3、音乐美学的概念: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
4、音乐美学的方法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一章音乐的感性材料1、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
2、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这一中介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等。
3、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
第二章音乐的形式1、音乐的基本要素:音色,音高,音强,音质。
2、曲体组织:把音响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的组织起来,成为短至段落、长至篇章的艺术结构,这种符合一定逻辑的结构,在音乐学科中被称为“曲体”,它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和形态。
3、联结信息:即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的音乐意义。
(1)指向性内容:是指音乐形式以外的内容或蕴含内容所对应的音乐以外的内容。
(2)作曲家的用意:即作曲家的观念、想法赋予音乐的意义,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指向性内容。
(3)文化意义:文化传统赋予音乐的意义,是音乐自然携带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并不都是蕴含性内容所表现的,而主要是音乐和音乐之外的其他文化事物联结产生的。
第三章音乐的内容第四章音乐的创作1、音乐创作:从美学意义上讲,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具体方式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形式。
2、音乐创作的写景手法:模仿;同构联想法;经验联想法;音乐定式法。
音乐美学基础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答: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认识和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
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作音乐美学,那还只是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
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18世纪的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中提到的。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1806年出版)一书中提到的。
13、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
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14、音乐创作的本质:一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三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15、音乐创作的过程:我们把音乐创作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曲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阶段。
”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共性方面。
无论是音乐家、画家、雕塑家,还是诗人和小说家,他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音乐创作的第一阶段主要包括的是关于音乐创作的社会因素方面的内容;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外在的物质劳动。
实际上反应的是各门艺术创作的个性方面,主要包括音乐创作的艺术因素方面的内容。
、16、什么是音乐想象?以原有的或现实的音乐映象为媒介,聆听、回忆和创造新音乐的心理过程。
在人的想象中,听觉想象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
其他器官的感觉对音乐想象也有明显的作用。
人并不是把所听到的声音都作为媒介物在脑中印录下来,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再创造地印入脑中。
填空题:一。
、音乐美学历史:我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二、我们学习和研究过程要坚持哪些原则: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统一。
三、音乐艺术特征基础是什么?构成音乐艺术材料体现?音乐艺术材料体现是什么?通过声音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
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
四、音乐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和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怎样的体现?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这一中介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等。
象征暗示组织过程中的特征音乐材料包括(音乐高低、音乐强弱---成正比例关系、音乐音乐、音乐音质-----色彩长短音乐想象的源泉,1外在体验,2内在体验,3艺术体验音乐表演者必须具备素质:良好音乐感觉;适于音乐表演的良好生理条件与高度灵敏的身体协调能力;良好的音乐记忆力。
音乐创作受什么影响(审美经验)美学是谁提出来的?(鲍姆嘉通)音乐实质上的分配节奏节拍强弱噪音是色彩性的影响。
美的品味:(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音乐的功能:艺术功能、使用功能、教育功能名词解释: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美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音乐审美:音乐表演: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功能:是潜藏在事物内部中的功能因素,这可以说是事物的功能产生的客观条件。
灵感:是创造性想象活动进行到某一阶段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它是想象的一部分,是一种与自我意识相对的无意识的心理行为,灵感具有突发性、创造性和现实性。
《音乐美学基础》教学大纲(样稿)课程代码:(黑体、小四)学时:36课程名称:音乐美学基础学分:2适应专业:音乐学一、教学目的与任务音乐美学是从哲学高度对音乐,特别是音乐本体、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审美等方面进行思考和阐释的理论学科,是音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课的开设,目的在于加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的属性、特征、功能和价值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哲学思辨的能力、理论阐释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力和对音乐现象进行美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年限与学时一学期,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三、教学形式与措施1. 教学形式集体课堂授课。
2. 作业安排作业形式:写作,讨论。
数量要求:写作:完成一篇论文,不少于3000字;讨论:2 — 4课时。
质量要求:有自己的见解,有哲学思维,有逻辑的论证,有一定深度。
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探讨音乐的本体、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语言、音乐的审美、音乐与文化之关系等问题,侧重从解释学角度对音乐美学作系统的建构和描述,并突出音乐美学的意义阐释功能。
2. 课时分配本课计讲授16周,讨论2周,每周2学时,写作论文2周,计20周。
具体分配如下:第1-2周第一章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第3-4周第二章音乐美学的文化基础第5-6周第三章音乐美学的价值论1、文化价值论的错位2、价值认定的原则第7-8周第四章音乐美学的方法论1、从思辨、分析到阐释2、阐释的意义、类型与方式第9周专题讨论(一)第10-13周第五章音乐形态1、作品的存在方式2、音乐的形式规律3、内容及其表现方式第14-17周第六章音乐的审美1、音乐的风格2、音乐的美3、韵味与意境第18周专题讨论(二)五、教学考试与检查1.考试要求对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有较全面的掌握,并能运用到对具体音乐形态和音乐现象的分析研究之中。
考试形式: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2000左右。
技能要求:对基本原理的深入领会和对音乐现象的理论阐释能力。
绪论音乐美学概述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原理和美学观点的学科。
它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形式与结构、音乐创作与表演等方面的问题。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探究的是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殊之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特点。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时间的有序组织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没有具象的形式,只有抽象的声音,通过声响的演变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加简洁明了,因为它不需要通过形象的外在符号来表达内在感受。
音乐的美学原理主要包括音乐的内在结构和形式、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的审美体验等方面。
其中,音乐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是音乐美学的基础。
音乐的内在结构包括音乐的调性、节奏、旋律等元素的组合和关系。
音乐的形式则是指音乐作品中不同部分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音乐美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音乐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情感。
音乐可以通过音高的高低、音乐的速度、音乐的音色等方面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欢愉、悲伤、宁静等。
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语言文字。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方面。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引发听众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人们通过听音乐来感受美的存在,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愉悦。
因此,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音乐美学还研究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音乐创作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研究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音乐创作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则是音乐美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音乐家的演奏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包括听众对音乐表演的感受和理解。
总之,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原理和美学观点的学科。
它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形式与结构、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等方面的问题。
音乐美学通过研究音乐的内在结构与形式、音乐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审美体验来探索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殊之美。
√绪论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2 心理学法3 社会学法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第一章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
[一种艺术媒介]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琴对答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调变化表达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美学又称艺术哲学,最初是在1750年出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的(AESTHETICA)2、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3、音乐美学的研究课题(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5)关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6)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4、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的方法(2)心理学的方法(3)社会学的方法20世纪又拓展出:(1)符号学的方法(2)现象学的方法(3)接受美学的方法(4)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5、音乐感性材料:音乐的感性材料——声音,当他作为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并作为艺术中介时就成为音乐的感性材料6、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和谐、对比、比例、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多样统一、调和对比7、以旋律、曲式为例谈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旋律包含音高、节奏和强弱节拍三要素。
首先它具有一种对比因素(高与低);其次还具有对称的因素(旋律一般都从主音开始再回到主音);具有整齐一律的因素(有时旋律往往重复一个固定的音型);多样统一(一首乐曲往往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型,但又不可能永远使用这个节奏型,总是在统一的基础上不断的对比发展)。
曲式中所体现的形式美的法则可以说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同的曲式类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形式美的法则。
一部曲式的原则是整体一律,二部曲式的原则是对比,三部曲式的原则是对称均匀(A-B-A),回旋曲式的原则是调和对比(ABACADA),变奏曲式的原则是多样统一(AA1A2A3A4…),奏鸣曲式的原则富有综合性,它既有三部曲式的对称性(呈示-展开-再现),既有二部曲式的对称性(主副部间的对比),同时也具有调和对比(呈示部与再现部的关系)与多样统一(展开部的发展)的原则。
8、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1)时间的表象(2)虚幻的空间(3)想象中的运动9、音乐形式的规律(1)律制规律:如三分损益律、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律、十二平均律以及纯律、五度相生律等(2)调式音阶规律:如大小调式和五声调式(3)组织手段规律:旋律学、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学(4)体裁规律:如各种舞曲的规范节奏、摇篮曲的轻柔缓慢、进行曲的铿锵有利等10、野村良雄的音乐美规范畴:喜悦——悲哀,乐观的——悲观的,崇高——平凡,深刻的——嬉游性的,逻辑的——直观的,有序的——混沌的11、论音乐的绘画性内容绘画性因素有:(1)线条(2)色彩(3)造型与绘画有关的音乐作品有:(1)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2)交响音画(3)与视觉形象有关的某些标题或非标题音乐音乐表现画面和视觉形象的手段:(1)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
音乐美学一、什么是音乐美学?答:音乐美学可以说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基本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二、音乐美学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研究课题?答:1.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三、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答:1.哲学基础(哲学为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它是研究这门学校的理论基础)2.心理学的方法3.社会学的方法4.20世纪现代音乐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心扩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四、音乐的声音与现实中的自然声音及语言表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答:是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
五、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
六、怎么样理解音乐材料的现实基础?答:①声音现象的现实基础:1.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之间的联系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还体现在审美因素和艺术素质方面。
2.表情音调给音乐音响的表情性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②音响运动的现实基础1.音乐的运动不是客观物质运动的直接再现,而是作曲家对这些客观物质运动的艺术概括。
2.音乐不但能表现客观现象的运动,而且也能通过艺术概括的作用,表现诸如社会力量的冲突、人的思想斗争等复杂的矛盾运动。
七、音乐形式基本要素有哪些?为什么?答:音高(振动频率为440赫兹,钢琴上中音区的A音定为标准音高,与节奏结合就构成了音乐最具表现力的旋律,不同的音高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低音深厚、沉重,中音宽广、温和、高音明亮。
)、音强(音高单位:分贝。
任何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旋律都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力度变化)、音色(不同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时间(时间是音乐的存在方式)八、浅述音乐基本组织形式的基础。
答:节奏(节奏的表现力,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节拍、旋律(良好的旋律必须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表现,良好的动力三个基本特征。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列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38、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39、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
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40、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