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课前预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自主预习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讽喻说理的劝说技巧。
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评价任务: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3.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4.学习邹忌设喻说理的讽谏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敢于直谏的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死,吾痛失一镜。
”可见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人物。
二、了解《战国策》及本文涉及的相关人物。
(多媒体)①《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②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知识梳理一、基础练习:1、填空: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____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__________.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
(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义。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义: _______今义:_____(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义: _______ 今义:______(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______今义:______(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6、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①能谤讥于市朝()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④王曰:"善。
"乃下令()3、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教练案班级:姓名:总第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三课时)
主备:陈国升责任:赵贤淑审核:祁克虎课型:新授共3课时 2016年月日一、预习成果展示:用原文填空。
(1)表明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的行为的句子是。
(2)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点明纳谏成效之大的句子是。
(3)进谏的依据:(三问三答)
妻:妾:客
(4)进谏的内容(三比)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5)进谏的结果:(三赏)
上赏:中赏:下赏:
二、课堂学习研讨
1.从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全过程看,你认为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邹忌:
齐王:
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提示:可从多角度思考)
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
1.一词多义
朝: A.朝服衣冠 B.入朝见威王
C.谤议于市朝
D.皆朝于齐
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美: A.君美甚 B.吾妻之美我者
2.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A.形容词意动用法B.形容词作动词C.名词作状语D.使动用法私.我也()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面.刺()
四、知识清单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的故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课件说课稿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摘要:(四)教学难体会邹忌进谏技巧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说学法新语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习程体验,说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量语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北师版八年级下册语《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课件说课稿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选人教版高语二册十九课属五单元(先秦史传散单元)课选《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教材地位及课特单元编写了《烛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散名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人生哲理能很地提高学生语素养培养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衡而有性地发展《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已比美这件日常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故事邹忌以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事设喻由已及君以见由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说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义对学生情感、态和价值观培养有重要义(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要从心出发了每学生发展围绕畴学生语素养”结合单元持我把节课学习目标确定知识目标①掌据重言实词、虚词和特殊言句式②了《战国策》有关知识能力目标①朗课疏通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义能力②培养敏锐观察力深刻分析力和较高语言素养方法目标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艺术手法理讽喻说理特情感、态、价值观目标①体会“讽谏”妙处认识除敝历史义和今天借鉴现实义(三)教学重理课总结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特(四)教学难体会邹忌进谏技巧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朗法用以带讲方式使学生朗感知课理课并学习课语言艺术(二)、讨论拨法从不角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主、合作、探究精神疑问把握课涵(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针对重、难把课分三部分逐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突破难三、说学法新语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习程体验因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识学生学法重应放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可采用朗法圈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四、说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量语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安排两课课学生主活动让学生主课遇有不通地方提出疑问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二课师生交流探讨课堂将课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重难有机地结合起通“引用故题导入”、“理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容、结构、写法、思想义等方面给予分析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能力下面是二课教学程五、说教学程步引用故复习导入()、激情导入学们你们可曾了“鸣惊人”这成语故事呢?齐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Ⅰ学法导引本文讲述了邹忌通过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学习本文,可从理清本文的层次入手,按照进谏的缘起、内容及结果的顺序进行品读。
对进谏的缘起(第1段)要读出邹忌三问三答的语气,读出层次感。
进谏的内容是全文的核心,要读得十分流畅,重点学习、体会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
最后两段全用陈述语气读。
还要抓住对人物细节和对话的描写,分析人物个性。
Ⅱ知识要点精讲一、字词积累1.注音谤(bànɡ)讥谏(jiàn)讽(fěnɡ)朝(zhāo)服衣冠2.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3.古今异义①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②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方。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时时,古义:不时,有时候;今义:时常,经常。
)4.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活用作动词,当面。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特殊句式(1)省略句A.朝服衣冠〔即“(邹忌)朝服衣冠”,省略主语“邹忌”。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省略宾语“之”。
〕(2)判断句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3)倒装句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B.能谤讥于市朝(即“能于市朝谤讥”,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即“皆于齐朝”,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4)疑问句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吾孰与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二、文学常识1.作品简介《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编集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理解和借鉴邹忌的话语艺术。
2、过程方法:学习和掌握古今词义的区别,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3、情感态度:理解邹忌心怀国家大事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 邹忌委婉的进谏方式。
难点:学习和掌握古今词义的区别、一些文言特殊句式。
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时数第 3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齐王纳谏的效果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2.仔细品味妻、妾、客的话语,说说三个人的言语有哪一些不同,为什么?3. 文中怎样刻划邹忌这个人物的形象?4. 邹忌向齐王进谏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问题1:齐王纳谏的效果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文章正面叙写邹忌受蒙蔽是为他的进谏埋下伏笔,作铺垫,正面叙写进谏的过程是因为此是文章的中心。
正因为如此,文章对群臣进谏的过程作侧面地交代,只强调了进谏的效果(“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王能以行动来采纳群臣的建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件事的影响,是总的效果)问题2:仔细品味妻、妾、客的话语,说说三个人的言语有哪一些不同,为什么?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极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妾:徐公何能及君也!(虽是赞美,但缺乏“妻”发自内心的情感)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只是肯定,并无情感,完全是敷衍的态度)(以上问题,应当让学生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展示,讨论或者争论都是可以的,最后再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一个点拨或者小结)问题3:邹忌向齐王进谏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请说出你的理解。
1.、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看屏幕学生明确先学的方法。
3学生学习,思考课件所展示的问题。
4、学生谈论思考课件所展示的问题。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意思。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视频。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刚才这段视频其实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小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来给大家讲一讲。(指名学生
来讲)
师:魏徴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经常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幸而唐太宗是一代明
2
君,深知忠言逆耳的道理,方能够纳谏如流,若遇到像商纣王那样的暴君,岂不和比干一样落得个剖腹挖
心的悲惨下场。所以文臣们不能只一味地敢于进谏,更要善于进谏。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善于进谏的贤臣叫
邹忌,和魏徴那种容易惹怒皇上的犯颜直谏不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贤臣用了讽谏的进谏之法,为后人所
称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分享关于邹忌讽谏的小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
师:这篇文章出自《战国策》,课前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战国策》?
师:《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擅长运用寓言说理,《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这些寓言故事皆出自《战国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二、初读文本,识字断句通文意
(一)播放视频,听课文范读
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语气,拿起笔,边
听边在文中做上记号。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我能行!
听完范读后,我把本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列举在上面。请同学们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准确地读出
这些词语。
2.正确停顿,我能行!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断句,老师提出两个句子,我想请同学们来试着断句看看。
第一句:A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因为“今”是时间状语,必须停
顿;这里的“地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它是两个单音节的文言词,前者是“土地”“地方”的意
思,后者是“方圆”的意思,必须停顿)跟着老师齐读:(„„)
第二句:B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你能说说这样停顿的理由吗?(“臣”是主语,“诚知”是谓
语,一般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又因为宾语“不如徐公美”比较长,所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要有所停顿)跟
着老师齐读:(„„)
3
3.准确翻译,我能行!
其实,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读了课文,看了注释,也对课文进行了大致的
翻译。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
听闻的。
三、再读文本,言简意赅说故事
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读好是关键,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
在来朗读课文。
师:咱们今天学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
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一遍,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
物的语气、神态、动作。
师:我觉得刚才读得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
(屏显:声情并茂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
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
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去见威王,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
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
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
4
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开始准备。(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
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
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四、三读文本,细致揣摩品人物
师:这篇文章不仅有很强的故事性,它的人物对话,细细揣摩也颇为微妙。我们现在分角色把课文的
第一段读一遍,来体味一下这种微妙。看看第一段都有哪些角色。(旁白、邹忌、邹忌妻、邹忌妾、客人)
请语文科代表帮老师分配一下角色。(分角色)五位角色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他们读完了大
家来评价一下:他们有没有读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
1.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2.学生自由评价。
3.教师点评小结。
五、精读文本,字斟句酌破类比
师:通过刚才的分角色朗读我们了解到,邹忌就自己和徐公到底谁美这个问题问了妻、妾、客三个人,
我们把它归纳为“三问”。(板书:三问)三个人都分别回答了他,我们把它归纳为——(生:三答)
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那么文中除了“三问”“三答”之外还有哪
些和“三”有关的内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找出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们组找到的“三”
是——(读出原文),我们把它归纳为“ ”。(随机板书学生找出的“三”)我们来把这些“三”
按顺序理一理。(按照学生的顺序调整板书)故事发展到“三变”结束了吗?(没有)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战胜于朝廷)
我们发现,从最初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到四国朝齐这样的国家大事,正是邹忌通过三比委婉地劝谏齐
王的结果。现在我们回过头,读一下写“三比”的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本段开头的话,女生读邹忌三方面
的情况,男生读齐王与之相似的三方面的情况,全班齐读得出结论的句子。全班齐读结论句的时候,要读
出水到渠成、不可辩驳的气势。好,听老师先读,请同学们接着读。
5
通过这样的三比,邹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邹忌的这种讽谏的方法就叫类比
推理。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类比,推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板书:以小见大)
六、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对话精彩,结构精巧,
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
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同时也善于向他人表达自
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日常交流更富于艺术魅力。感谢这次相遇,让我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愿这种交流的艺
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三问 三比
三答 以小见大 三赏
三思 三变
战胜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