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59.60 KB
- 文档页数: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六层推进的”的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推进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根据美国1961年出版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中的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2)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3)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4)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
近几年来,对“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各地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体的结合方式。
工学结合的模式很多: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学工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四种方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仅仅是初次就业)。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雷玉梅(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摘要:工学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
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创新。
搭建院校、学生、企业合作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衔接起来,实现学生角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借这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教育部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之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是深化职业中,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
”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独具特色量的人力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一、更新观念。
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拓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职业性。
对高职学生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就意味着学生要以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学习,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实现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使自己的学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收稿日期:2008-06-23工学结合是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国际上合作教育作者简介:雷玉梅(1974-),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的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