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数学作业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笔算的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对于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行笔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笔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计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特别是进位部分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笔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笔算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笔算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苏教版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下面我将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顺序,详细描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
本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末一天的安排,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周末一天的时间。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我会通过讲解一个周末一天的安排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合理安排周末一天的时间,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分配周末的一天时间,使得学习、娱乐、休息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周末一天的安排,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够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优先级,能够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难点:对于复杂的小括号混合运算,能够正确找出运算顺序,并计算出正确答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2个苹果和3个香蕉,请问小明的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展示一个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例子,比如:“计算2 + (3 1) 4”。
我会解释小括号在这个例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找出运算顺序,并计算出答案。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我会进行个别辅导。
4. 板书设计:我会将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可以清晰地理解和跟随。
5.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写上答案。
六、作业设计1. 计算下列混合运算,并写上答案:a) 5 + (2 3) 4b) 8 (1 + 3) 2c) 6 + 2 (7 4)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同时,我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购买场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计算。
本节课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直观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面积的概念,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能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面积计算公式卡片。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释公式的含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3.1《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3.1《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对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足,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例引导,让学生充分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图片和问题。
2.准备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和实例。
3.准备纸笔,用于学生记录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店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妈妈要买2千克苹果,水果店每千克苹果多少钱,妈妈需要花多少钱?”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例如,展示水果店的价目表,让学生观察苹果的单价。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妈妈买2千克苹果需要花的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材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难度适中。
本册书共分为8个单元,分别是: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整数的乘法,除法的认识,时间和日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运算规则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掌握本册书所涉及的所有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书的所有数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3.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和解答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学具等。
2.教学资源: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或者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2 搭配丨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掌握搭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搭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搭配的方法和运用搭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实物教具(如:苹果、橘子、香蕉等)、学具(如:笔、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实物引入展示实物教具(苹果、橘子、香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情景引入提问:如果你有3个苹果和2个橘子,你能用它们搭配出哪些不同的组合呢?二、新课讲授(一)课本原文内容教材原文:“搭配就是将几个物品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组合。
搭配的方法有很多,如:分类搭配、顺序搭配、数量搭配等。
”(二)具体分析1. 分类搭配:将物品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搭配,如:苹果、橘子、香蕉可以搭配成苹果和橘子、苹果和香蕉、橘子、香蕉等。
2. 顺序搭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搭配,如:苹果、橘子、香蕉可以搭配成苹果、橘子、香蕉、苹果、橘子等。
3. 数量搭配: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搭配,如:苹果、橘子、香蕉可以搭配成1个苹果、1个橘子、1个香蕉、2个苹果、1个橘子等。
三、互动交流(一)讨论环节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搭配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提问问答1. 提问:如何进行分类搭配?答:将物品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搭配。
2. 提问:如何进行顺序搭配?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搭配。
3. 提问:如何进行数量搭配?答: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搭配。
四、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3个苹果和2个橘子进行搭配,写出5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2. 答案:1个苹果、1个橘子、1个香蕉;1个苹果、2个橘子;2个苹果、1个橘子;1个苹果、1个橘子、1个香蕉;3个苹果、1个橘子。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搭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物品的搭配,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进行搭配?如:颜色、形状、数字等。
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前置作业一、旧知链接1. 口算。
20X3=700X560X8=40X9=22X2二32X3二14X2二11X5 二2.填空。
(1) 口算 30X6 时,先算()X (),然后再添()个0。
(2) 口算 6X400 时,先算()X ),然后再添()个0.(二、新知速递1. 口算。
12X10=14X10=20X10=20X30=2.填空。
(1) 口算 32X10 时,先算),然后再添()个0。
(2) 口算 30X60 时,先算),然后再添()个0。
)X ()X (课堂作业1. 口算。
21X40=8X70=10X95=80X11=65X10=40X3=40X60=20X42=2.填空。
(1)70的40倍是(),60是30的倍。
(2)10 个 15 是(),30的18倍是()。
(3)15X20积的末尾有()个0, 38X20积的末尾有()个0。
(4)38接近()十,52接近()十()3.估算。
21X32^11X58R 69X19 =78X2924.解决问题。
(1) 学校有24个教室,每个教室里有40个学生,学校一共有多少个学生?(2) 商店里今天卖出去30个洋娃娃,每个洋娃娃19元,商店一共收入多少元60(个)?课后作业基础训练1.直接写得数32X30=11X50=20X40=57—19二40X5=37+8二40X21=904-3=120X3=6304-3=25X40=8X50=30X13=60X50二62X0=12+20=30X23=40X50二244-2=4004-2=2.估算12X38R41X21258X69280X57231X23R27X22^67X64250X32R71X22e28X13R92X12^53X6023.填60(个)空(1)49X28的积大约是()o(2)25X20积的末尾只有()个0。
(3)大华超市平均每天要用电60度,一个月(按30天算)一共要用电()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和策略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如“小明每天步行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公里,他每小时走4公里,问小明上学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一个小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9元。
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给出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如“小明买了5个橙子和3个香蕉,一共花了12元。
橙子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问题,运用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讨论和解决,如“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购买50元的商品可以获得10元的优惠券。
如果小明有80元,他最多可以购买多少钱的商品?”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问题:小明买了5个橙子和3个香蕉,一共花了12元。
橙子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策略:1. 设橙子的单价为x元,香蕉的单价为y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练习一(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练习一(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巩固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但对于一些算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进行笔算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如进位错误、漏写乘积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计算步骤,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明确计算步骤。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算理的理解,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练习题。
2.准备计算器、小黑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如:“小明买了3个24元的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
如:计算32乘以4,先算2乘以4得8,写在个位上,再算3乘以4得12,写在十位上,最后将两个乘积相加得128。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如:完成以下乘法算式:45乘以6、28乘以7、13乘以8。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乘法接力”巩固所学知识。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依次完成乘法算式,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第一单元除法
(优化性作业)
1、□÷9=11……△,△最大是( ),□最大是( )
2、从240里连续减去( )个2,正好减完
3、估计596÷4商是( )位数,447÷7商是( )位数
□45÷4,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是( )
□29÷6,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是( )
4、816÷8=816÷(□×□)=816÷□÷□
5、每套校服用布3米,620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
6、288箱苹果,用4辆同样的卡车分2次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箱?
(拓展性作业)
1、7□5÷7要使商中间有0,□中数字可以填( )
2、杯子往空瓶里倒水,倒2杯水,连瓶一共重360克,倒5杯水,连瓶一共重
600克.一杯水重多少克?
第二单元年月日
(优化作业)
1、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月和( )月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11月30日后一天是( )月( )
日、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二月份有( )天,全年有( )天,是( )个星期零( )天
(拓展性作业)
1、从3月15日到4月2日,一共经过了( )天。
A、18 B、19 C、20
2、在1978年、1996年、2004年、1990年、2100年这些年份中,
( )是平年
( )是闰年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优化作业)
1、 想一想下面的运动,是平移的打“√”,是旋转的画“○”。
(1)小明向前面走了3米。( )
(2)树上的水果掉在了地上。( )
(3)汽车的轮子在不停地转动。( )
(4)火箭发射升空。( )
(5)风扇的叶子在转动。( )
(6)拧开茶杯盖。( )
(7)、大风车在转动。( )
(8)射箭运动员把箭射在靶子上。( )
(9)小明推教室的门,门被打开了。( )
(10)窗帘被拉开了。( )
2、右图中,从图①到图②是( )得到的,从图②到图③是( )得
到的。
A、向右平移7格。 ①
B、向右平移9格。
C、向右平移11格。
D、向下平移1格。 ②
E、向下平移5格。
F、向下平移9格。 ③
(拓展性作业)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请各写出两个。
( )、( )的运动是平移。( )、( )的运动是旋转
第四单元乘法
(优化作业)
1、28×53的得数比( ),比( )小
2、49×28的积是( )位数,大约是( )
3、货商店卖出5箱乒乓球,每箱30盒,每盒12个,每箱90元。一共有多少个
乒乓球?一共卖了多少钱?
(拓展性作业)
1、同学们去划船,租6条船,正好坐30人。租18条船能坐多少人?
2、王叔叔从甲地开车到乙地办事,每小时行45千米,2小时行了全程的一半,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优化作业)
填图号:
(拓展性作业)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优化作业)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只恐龙约重45( )(2)长江大约长6300( )
(3)小华的体重是38( )(4)一张床长2( )
(拓展性作业)
1、星期天,身高135( )的小林,随同体重55( )的妈妈来到离他家2( )
的新华书店,小林看中一本厚5( )、封面面积大约是245( )的《现代汉语
词典》,他妈妈付给营业员100元,买了一本价格为( )的《现代汉语词典》,
找回40元就开心地回家了。
2、欢欢家、乐乐家和电影院在同一条笔直的马路上,欢欢家离电影院2千米,
乐乐家离电影院800米,欢欢家和乐乐家最远可能相距多少米?最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