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17.23 MB
- 文档页数:116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作者:张光星兰建新吴瑞王道儒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第11期摘要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 种类均匀度(J′)、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
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
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关键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海南省中图分类号 Q932.4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08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macrozoobenthos in mangrove area of Hainan Province, investigations on macrozoobenthos in 7 mangrove areas of Hainan Province were done in June 2009, and species diversity was evaluated using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Pielous species evenness(J′), Berger-Parker dominant degree (Y) and Dv index. A total of 56 species of macrozoobenthos were investigated in which mollusks and crustaceans were main groups.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137.67 g/m2 and 307.64 ind/m2,respectively. H′ valve was very high,ranging from 1.94 to 3.41. J′ valve ranged from 0.52 to 0.9, and Dv valve in the range of 1.01 to 3.07. Species diversity was basically in a very rich and good level.Keywords mangrove area ; macrozoobenthos ; community structure ; diversity ; Hainan Province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河口特有的生态类型,也是世界上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1]。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
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
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1优势度(Y)及计算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基于环境DNA评价鸭绿江口底栖生态质量状况王桂营;李宏俊;邵魁双;刘滨玮;楚奇;叶金清【期刊名称】《海洋学报》【年(卷),期】2024(46)3【摘要】为研究环境DNA鉴定底栖生物评价生态质量状况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集17份鸭绿江口底栖生物样品,分别利用环境DNA与形态学进行鉴定,并对所得生态质量评价指数(AMBI、BENTIX、香浓-维纳H'、M-AMBI)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环境DNA鉴定生物隶属于10纲16目19科20属22种,形态学鉴定生物隶属于9纲27目43科55属57种,共有生物10种;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AMBI指数间(R=0.428,p=0.043,y=0.32x+1.08)、BENTIX指数间(R=0.430,p=0.043,y=0.28x+3.59)存在显著一致性,而香浓-维纳H'指数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AMBI等级间、M-AMBI等级间相似性较高,分别为51.02%、44.90%;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AMBI与M-AMBI等级更符合实际情况,且评价鸭绿江口整体生态质量状况为良。
本研究表明,基于环境DNA鉴定底栖生物评价生态质量状况,在海洋环境监测调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总页数】14页(P75-88)【作者】王桂营;李宏俊;邵魁双;刘滨玮;楚奇;叶金清【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2;P714.4【相关文献】1.鸭绿江口湿地沉积物-上覆水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评价2.基于表层沉积物的鸭绿江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3.基于AMBI和M-AMBI法的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五缘湾海域为例4.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2015—2019年烟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5.基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内蒙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底栖动物的测定(B)底栖动物,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所以亦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
它包括许多动物门类。
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大型甲壳类(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环节动物(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扁形动物(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aquatic invertebrates)。
底栖动物不同于浮游生物,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
在未受到干扰的状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但因为生活周期的不同,某些种类(如水生昆虫的羽化)的生物量会有较大的变动。
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多,每个种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高。
某些河口区则是少数种类占优势。
另外,瀑布下及山区或丘陵区急流中,则主要是几种适应急湍流水的种类,它们多栖息于砾石或乱石之下。
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幻,而底栖动物可以稳定地反应这种变幻。
可以应用其群落结构的变幻来侦察和评价污染。
有机物(农药、城市生活排水)污染和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的污染都能造成底栖动物结构组成的变幻。
严峻的有机污染影响时,水中溶解氧将大幅度降低,以致多数较为敏感的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逐渐消逝,而仅保留耐污染的种类。
这些种类的密度增强,成为优势种类。
另一方面,重金属及其各种盐类在水体中的严峻污染,也会影响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乃至底栖动物所有消逝。
例如化工或冶炼厂的废水挺直排入江河,长年累月,底质中重金属含量极高,在相当一段废水流经区域内的底栖动物将濒于绝迹。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举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尤其在底部基质相像的河流或湖泊。
底栖动物入门1.底栖动物的定义广义的定义:将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所有生物称为底栖动物,包括鱼、虾、蟹、水生昆虫等;狭义的定义:生活史全部或部分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虾、蟹等。
通常根据大小分为三类,大型底栖动物(0.5mm),小型底栖动物(0.5-0.042mm)和微型底栖动物(0.042mm 以下)。
2.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了解研究区域的种类情况)和定量研究(密度和生物量等状况)。
3.底栖动物的常规研究内容采样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采泥器采集(适合深水区域)和手抄网(适合溪流和浅滩)。
大型底栖动物一般以40目网筛过滤杂质和去除泥沙,水生昆虫一般用70%酒精保存,软体动物一般用福尔马林液保存,在实验室进行挑拣,用显微镜鉴定种类。
物种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底栖动物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变化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4.底栖动物的作用提供调查的基础资料,底栖作为鱼类的饵料,分析与鱼类底栖动物的相关性;水质评价: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是水质监测指标之一。
5.底栖动物研究的参考书目底栖动物分布广泛,海洋、淡水都有分布,种类比较多(预计超过100万种),底栖动物的参考书籍可以参考《中国动物志》,但是不专业,但是其他的又比较陈旧(20世纪70-90年代的或学位论文)。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段学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John C M, Yang,L F, Tian L X.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Nanjing:Hohai UniversityPress,1994。
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02.王洪铸.中国小蚓类研究-附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两新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中国经济动物志毛翅目》、《中国北方摇蚊》等根据种类鉴定的需要进行。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群体,包括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由于底栖生物对于环境的敏感性与响应度较高,对于水质的评价与监测至关重要。
因此,开展底栖生物的调查与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调查方法和分类鉴定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底栖生物调查方法:1.栖息地选择:选择调查点位时,应考虑生境特征、底质类型、水动力学条件等因素,使得采样范围具有代表性。
2.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人工采样和仪器采样两种。
-人工采样:主要采用手动或者使用采样器的方式进行。
例如,手动挖泥法可以使用铁铲或者手提抽样器进行取样;胶州湾式采样器常用于采集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
-仪器采样: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大面积、高效率的样本采集。
例如,底质取样箱用于采集底泥样品,该仪器能够将特定面积的样品采集到固定高度;多管采样器可轻松采集海底生物样本。
3.采样数量和频率:采样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如果区域内环境条件差异大,则应增加采样点位的数量。
采样频率则需要结合底栖生物种群的生态习性和环境变化来确定。
4.样本处理与保存:采样完毕后,将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与保存,以保证鉴定分析的准确性。
二、底栖生物分类鉴定:底栖生物的分类鉴定是指根据其形态特征、分子特征等对底栖生物进行种属分类的过程。
1.形态特征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
该方法通常需要对生物有较深的了解和经验积累,包括观察身体特征、生殖器官、骨骼结构等。
2.分子特征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分子特征鉴定成为了底栖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DNA条形码和rRNA序列。
通过测定底栖生物的DNA条形码或者rRNA序列,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分类鉴定。
3.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识别: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识别算法,能够对底栖生物进行自动化鉴定。
通过建立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库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鉴定。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标题: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海洋底部底质评估导言:海岸带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地评估和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底部底质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就海洋底部底质评估技术导则中的第五部分内容展开探讨,旨在帮助您深入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的相关技术。
第一部分:什么是海洋底部底质评估?1.1 海洋底部底质评估的定义海洋底部底质评估是指对海底底质类型、含有机质沉积物的类型、分布以及它们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工作。
通过对海洋底部底质的评估,可以深入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和底栖动物对底质环境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1.2 底质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底质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海底底质的类型和分布,以及底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底质评估,可以引导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第二部分:海底底质评估的技术原理与方法2.1 底质样品采集与样品处理底质样品采集是进行底质评估的基础工作。
采集到的底质样品需要经过处理、筛选、干燥等步骤,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2.2 底质分类和标识通过对底质样品的形态、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对底质进行分类和标识。
底质分类和标识能够提供准确的底质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
2.3 底质生物学评估通过对底栖生物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底栖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密度和多样性。
底质生物学评估是判断底质质量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2.4 底质环境参数测量底质环境参数测量是评估底质环境质量和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底质环境参数包括水质指标、底层水温、盐度、溶解氧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技术应用3.1 案例分析:某海域底质评估与生态系统调查本案例以某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底质评估和生态系统调查的技术方法,深入分析该海域的底质类型、底质组成和底质环境参数,为该海域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水中小动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及其分布情况对于水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一、网采法网采法是最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使用网具,如活动式浮游动物网、底栖动物网等,在水中进行采集。
采集时,将网具置于水中,通过制造水流或人工搅拌水体,将水中的小动物捕捞到网中。
然后将网中的样本倒入容器中,进行分类、计数、记录等工作。
网采法适用于采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各类小动物。
二、水样分析法水样分析法是一种间接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采集水样,将水样中的小动物进行分析和鉴定。
首先,采集水样,并将水样过滤,将过滤后的沉淀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沉淀物中的小动物进行分类、计数和记录,可以了解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和种类组成。
三、拍摄法拍摄法是一种将水中小动物记录下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使用相机或显微相机等设备,对水中的小动物进行拍摄。
拍摄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水域和光线条件,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拍摄和记录。
拍摄法适用于采集和记录一些难以捕捉的小动物,如浮游动物、微生物等。
四、生物指示法生物指示法是通过水中小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来评估水体质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不同小动物对水质的敏感程度和生态习性的差异,通过对小动物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状态。
生物指示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水体调查和评估。
五、DNA分析法DNA分析法是一种现代化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提取水中小动物的DNA,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
DNA分析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和定量水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水生态环境的评估提供重要数据。
六、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对水中小动物丰富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采集样本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
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底栖生物群落调查作者:尚东维,王庆泉,黄小霞,黄佳欣,李家鑫,孙金辉来源:《河北渔业》 2018年第9期尚东维1,王庆泉2,黄小霞2,黄佳欣2,李家鑫2,孙金辉2(1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水产原良种场,天津 301800;2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 300384)摘要:为了解天津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底栖生物现状,于2017年春季(5月、6月),秋季(9月、10月),分四次对保护区内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调查探明保护区底栖生物分属4类,分别为环节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共计24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19种),其次环节动物为(2种)和甲壳动物(2种),水生昆虫(1种)。
底栖生物生物量对比为秋季>春季,春季的为151.94 ind/m2,秋季的为336.43 ind/m2,丰度对比为春季>秋季,春季为564.4 g/m2,秋季为550.8 g/m2。
两季节相比较可以看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的数量无显著差异,但生物量秋季远高于春季;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的数量远低于春季,但其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多样性基金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建设项目(20170807 )。
作者简介:尚东维(1988-),男,学士,研究方向:水族宠物饲养与管理。
E-mail:151********@。
通讯作者:孙金辉(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营养与生态。
Email:jhsun1008@。
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距渤海湾6 km,地理坐标为北纬38°36′-38°57′,东经117°11′-117°37′。
保护区包括北大港水库、沙井子水库及西侧区域、钱圈水库、独流减河下游、李二湾及李二湾东侧沿海滩涂、李二湾南侧区域。
主要由海涂、河流、沼泽和荒草地组成。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海洋是地球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和功能鉴定分析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和功能鉴定分析方法。
一、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从微观的浮游生物到宏观的底栖生物,都存在着多样性。
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海洋底栖生物分为三大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海洋中自由漂浮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由浮游藻类组成,如硅藻、钙藻和蓝藻等。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虫、浮游水母等。
2.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遗传关系等进行。
常见的底栖动物包括海星、海胆、螃蟹、贝类和海参等。
3. 底栖植物:底栖植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中的植物。
底栖植物主要由海藻组成,如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底栖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氧气和食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二、海洋底栖生物功能鉴定分析方法海洋底栖生物的功能鉴定分析是对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功能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鉴定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 形态和遗传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属种分类。
但是,在形态上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存在着遗传差异。
因此,结合常规形态鉴定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DNA测序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底栖生物的物种。
2. 环境适应性鉴定:海洋底栖生物栖息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性差异。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的生态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对环境的反应,可以评估其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进而研究其生态功能。
3. 生态功能评估: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