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68.5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非常丰富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仅是对军事战斗的理论总结,更是对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军事与战略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并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本文将从战略思想的演进、兵器的革新以及指挥与组织方式的变化等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一、军事思想的演进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进和发展。
最早期的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
那个时期,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战斗方式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的,缺少足够的组织和战略指导。
随着统一国家的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此时期的军事思想代表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
这些思想中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战斗的策略以及对敌人的分析等,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兵器的革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兵器的革新。
古代中国的兵器种类繁多,每一种兵器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作用。
最早期的兵器多为石头或者木棍,随着铁器的使用,兵器的威力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战争中,弓箭、剑、戟等兵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火药的出现更是给中国古代的军事战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火药的使用使得投石车、火炮等武器得以发展,使得战争的破坏力更强,战斗的结果更加不确定。
三、指挥与组织方式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军事战斗,指挥与组织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早期的战斗是由部落首领或者贵族来指挥的,战斗力往往受到个人英勇程度的制约。
但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军事制度的建立,军队的指挥与组织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施了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有一个郡守来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这样的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而到了宋代,军队的组织方式更趋于精细,分为多个兵种,每个兵种都有专门的指挥官和兵种特色的战术。
这些组织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古代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同学们好。
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
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先讲第一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一)初见蓓蕾夏商周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在古代中国,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战争是必须的,而战争的胜利也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战争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非以战争止战争"的观点。
这意味着,战争应该是一种最后的手段,而且不应该轻易使用。
为了避免战争,孔子主张通过仁慈、礼仪和教育来影响人们。
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在若干年后,荀子提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战争的观点。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在汉朝,战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写道,"千古一帝,不可忘本。
养亲民以待外之日,备无民以防内之患。
"这个观点表明,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靠战争,也要靠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因此,汉朝采取了很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了战争。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组织和战争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周朝,军队的组织方式已经较为严谨。
在战争中,军队由将军指挥,战斗用的军器都要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一步步前进。
同时,也有许多战斗技巧和战争策略被创造出来。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春秋时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战争时军队通常是根据阶级地位分为不同的兵种。
各个兵种都有专属的的装备和任务。
比如,步兵通常是负责贴近敌军,用长矛或战斧攻击敌人。
而骑兵则是用马术优势追击敌人和进行突然攻击。
卡莫氟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立功;印季良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5(022)011
【摘要】报告了用卡莫氟治疗346例胃肠道胃性肿瘤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结果。
206例胃癌和140例大肠癌分设单药治疗组、卡莫氟联合化疗组及氟脲嘧啶联合化疗组。
有效率胃癌分别为28.5%,43.3%和25.0%;大肠癌分别为21.6%,22.4%和20.3%。
卡莫氟对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毒性与氟脲嘧啶相似,但有热感、尿频、头晕、手麻和口麻等少见的神经系统毒副反庆。
【总页数】4页(P787-790)
【作者】许立功;印季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向先玉;周荣耀
2.卡培他滨联合铂剂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房修椢;张可帅
3.卡莫氟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帮琴;倪芝兰
4.天灵片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1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罗勤奕;杨绍忠
5.静脉滴注5-FU合并口服卡莫氟和单用卡莫氟对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J], 黎力;迟俊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
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
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
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
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
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
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
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
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同学们好。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二、孙子兵法 (重点)(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
、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
;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
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
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
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
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略)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
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相关知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世界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遗产丰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文字记载称之为中国古代兵书,它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
有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古代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古代军事思想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下的文字记载很少,许多已不可考证。
(二)源远流长中国军事思想起源较早,自《军志》、《军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孙子兵法》问世也有2500多年。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希腊波斯战争史》是欧洲最早的一部军事历史著作,古希腊的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5年)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所著《长征记》,古罗马恺撒所著《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成书年代都晚于《孙子兵法》。
(三)体系完备古希腊和古罗马涉及军事思想的著作大多以时间先后和地区国别为经纬,以叙述历史事实和神怪传说为主,夹杂着对战争与军队建设问题的认识,基本属于军事历史范畴。
中国军事思想著作所作的论述,是高度浓缩的理论结晶,在理论上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覆盖战略、战役法、战术多层次,包容作战、后勤、训练、指挥、编制、心理、情报等多侧面。
(四)饱含哲理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里充满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首先是关于准备和进行战争的唯物论思想,即国家拥有的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各种资源是战争赖以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政治、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客观条件。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这些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国家安全领域。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一些在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有用的。
一、战争的目的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
这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古代,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稳定和安全。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那么战争就变成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二、士兵的道德在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中,士兵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士兵需要具备高度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并且是需要坚持荣誉的。
士兵们被看作是国家的守卫者,他们需要为了国家和社会利益而奋斗。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士兵们不仅仅是一群士兵,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团队。
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士兵需要互相支持和保护。
三、对敌人的了解古代中国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非常注重对敌人的了解。
了解敌人的弱点是制定战术计划的重要一环。
通过了解敌人的战术和策略,我方的将军可以选择最好的战术进行应对。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战术和策略的了解是胜利的关键。
四、兵器和阵型在古代中国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中,兵器和阵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兵器可以用于不同的战术,因此在选择阵型时,将军需要考虑他们的优劣。
阵型的选择取决于士兵的数量、类型和战术目标。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阵型被视为制定一个成功战术计划的重要一环。
五、鼓舞士气在古代中国的战争中,鼓舞士气非常重要。
士兵需要信心满满,以便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鼓励和支持士兵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能够实现胜利是非常重要的。
大声喊叫、鼓动、振奋等方式都可以用于鼓舞士气。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强调了维护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性,注重士兵的道德和团队精神,以及对敌人的了解、兵器和阵型的选择和鼓舞士气。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的战争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有用的。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课程教案首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义纲要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定义与内容(二)特点(三)影响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孙子兵法》及其它(一)《孙子兵法》(二)《武经七书》(三)《三十六计》导课:正式授课前想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
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
三场战争,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
朝鲜战争持续3年,用兵44万,美国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死亡失踪58209人。
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解决战斗,阵亡146人。
由这些数据我联想到国防大学一位教授张绍忠提到这样一件事:近年来他几次访美进修、讲学,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
美国人自视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为什么对中国军人情有独钟?后来发现他们一个特点:尊重与他们交过手的对手,尤其是那些让他们吃了亏的对手。
其实在朝鲜及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实力除了更多地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之外,我军战略的远见,战术的灵活以及高明的谋略,才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比如朝鲜战争中我们运用近战、夜战、大胆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以及大量的谋略从而取得胜利,越南战争我们指导越南在热带丛林进行游击战术也取得了胜利)。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都是和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高超的谋略分不开的,所以曾有人把世界列强的军事指导艺术分为美英为代表的技术型、苏联为代表的力量型,那么中国为代表的就是最高层次──谋略型。
)而我们的军队为什么能够这么灵活娴熟的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和谋略呢?因为我们受悠久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渊博丰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军事遗产。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总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化,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次概述将从兵器装备、组织编制、战争思想和军事策略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行总结。
兵器装备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直强调兵器与军事技术的重要性。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兵器,如青铜剑、青铜戈等,这些兵器提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实力。
在战国时期,军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兵器装备,如长矛、弩等。
另外,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还重视军事训练和士兵素质的培养,认为士兵的训练和素质对战争胜利有着重要的影响。
组织编制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注重军队组织和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其中尤以兵书《孙子兵法》和《吴子》为代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兵书之一,强调谋略和智慧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
《吴子》则进一步研究了军事组织和编制,强调合理的指挥系统和统一的指挥思想对战争的重要性。
战争思想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战争的政治性和复杂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战争中的政治手段和谋略的重要性。
在战争思想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也强调防御和进攻相结合,注重战略转移和战争的全局观念。
另外,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还强调智勇双全,既要有军事智慧,又要有军事勇气,认为智勇双全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军事策略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出了许多军事策略和战略原则。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孙子提出的“以战略为上,以战役为次,以战斗为下”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军事策略应该从整体出发,注重战略的谋划和战争的指导,而战役和战斗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
它强调兵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注重军队组织和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强调战争的政治性和复杂性,提出了许多军事策略和战略原则。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其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战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长期的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还是在各个朝代的统一战争中,中国人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
一、注重整体规划与组织能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整体规划与组织能力。
在战争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四面围堵,全面进攻的总体战略,而这种总体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整体规划与组织能力。
此外,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还非常注重军队的战斗力和训练,以及沟通和协调能力,这些又直接反映了整个军事组织的整体规划和组织能力。
二、把握时机与选择战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把握时机与选择战场。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选择一个有利的战场与把握战争的时机,各个军队之间的协作统一,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
而这也需要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进行全面的战争规划与谋划。
三、重视防御与攻击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还重视防御与攻击。
在战争中,中国古代统治者就知道攻击可以打破敌方阵地,而防御可以为我方胜利提供更多时间和支持。
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军事策略不仅需要具备进攻性,还需要强调防御性,这给中国军事思想在全球范围内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四、注重士气和意志力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不仅战略和战术上有很高的要求,士气和意志力在整个战争中也非常关键。
中国古代统治者明白,一个受到打击的士兵会丧失斗志,但如果士气高昂,将会唤起战士的意志力,使他们在战役中实现不可能的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上却体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军事思想体系。
今天的世界上,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而对其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更可以为今天的军事领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
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
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产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迅速发展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
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后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
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
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丰富和提高时期
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
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战争,有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民族起义的战争,又有国内诸民族贵族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
国古代军事思想 -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
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时,一方面出现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出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
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基本内容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为本的站贞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1、重站思想。
2、慎战思想。
3、备战思想。
4、善战思想。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1、重将思想。
2、选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