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 格式:pps
- 大小:920.50 KB
- 文档页数:50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一、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l世纪至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从此阶级矛盾便成了社会的中心矛盾,战争成了实行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军事与战争活动的记载,据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在《易经》、《尚书》、《诗经》中也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四个时期:
1、初步形成阶段——夏、商、西周
2、基本成熟阶段——春秋、战国
3、完善发展阶段——秦至隋唐五代
4、自成体系阶段——宋到明清
八、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1、产生阶段:1840—1860 民族独立求解放求生存的时期
2、形成阶段:1860---1894 中华民族处于极度的危机
3、发展时期:1894—1925
九、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军事思想、代表人物
一、产生阶段
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主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形成阶段(1860—1894)
主要的军事思想:洋务图强,塞防海防并
三、发展时期
军事思想:武装革命,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三个里程碑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蔡锷
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
命问题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一、填空题1、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
3、近代西方军事思想: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侧重于探讨指导战争的一般性原则,强调军事艺术不仅应研究军事行动,还应研究战争的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政治问题,并提出了进攻于防御的方法,以及阵地战、运动战、建立预备队等一些原则。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从战争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战争的基本问题,对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军队建设、战争艺术、战争计划以及精神因素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深刻、独到、精辟的见解。
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地缘战略论”,美国军事家马汉的“制海权”理论等,便是当时“寂静战场”上理论竞争的产物。
一战后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提出的“总体战”理论和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之中。
意大利军事家杜黑提出了“空权论”,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和德国陆军总长古德里安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法国戴高乐提出的“职业军队理论”等,都主张依靠少数精锐的职业部队,使用坦克和飞机等机械化战争主战并去夺去战争的胜利。
《拿破仑军事语录》反映出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主要有:(1).强调要积极采取攻势行动,为了达到消灭敌军兵力的目的,把积极发动进攻作为自己的主要手段;(2).强调要善于集中兵力,即在必要的时候,在必要的地点,集中比敌人在此时此地更为强大的兵力;(3).强调快速机动,认为行动拭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增加取胜的机会;(4).强调突然性,注重出奇制胜;(5).重视国家军事组织的完善和军队骨干力量的培养;(6).重视选拔将领,强调统帅的素质。
4、八七会议的内容: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就是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浅析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军事思想变化摘要:中国军事思想时刻都在变化,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至清代时期。
每次变化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关键字:军事思想,兵法,近代革命不同的时代、阶级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指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从人们的军事实践中产生,同时又为人们的军事实践作理论的引导。
1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阶段的军事思想都在改变.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清朝前期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至清代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军志》作为西周时期的军事代表作,反映了当时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有德不可敌” “‘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适宜,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
它提出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战争观念。
《军志》又说:“允当则归”,用兵要适可而止,不要乐兵好战、穷兵黩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斗开始讲究军事智谋,春秋时期出现了迂回、包围、侧击、奇袭等机动作战方式。
而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更是表现了当时的军事思想大爆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共十三篇。
2十三篇既自成一体,相互连贯,构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其中集中阐述了当时以避免战争为主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
“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意思是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孙武认为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地方土地、将士、官员、兵卒等完整无损的归降为上策。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清朝前期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本章主要掌握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了解孙子兵法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清朝前期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在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军事家与军事理论家。
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这种思想一般体现在他们的军事著作中。
古代人的军事著作一般称为兵书。
后人了解前人的军事思想,除兵书外,还可以通过对战例、战法的分析。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分为这样三个阶段:1、夏、商、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至清代前期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1、战争的性质和作用2、战争的指导思想3、治军理论四、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历经2500年而不衰,堪称东方的兵家圣典。
1、作者简介《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因齐国四姓田、鲍、栾、高争权内乱孙武出奔到吴国,以《孙子兵法》13篇受到了吴王阖闾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之后的六年中,孙武指导吴军小股部队以游击战术,骚扰了楚军正规部队,达到了“疲楚”的战略目的。
公元前506年,吴军以迂为直,放弃逆长江而上的路线,挥军北向,从大别山直插楚军背部。
结果以3万之兵大败楚国20万大军,五战五捷,并攻取楚国都城郢。
接着,吴军打败齐军,使晋国屈服,奠定了吴国的霸业。
孙武曾屡次提醒吴王要防范南方的越国,但没有受到吴王的重视。
据专家研究,孙武后来挂冠而去,在富春(今富阳)有吴王封赐的采邑。
2、《孙子兵法》简介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战争频繁发生,军事斗争开始由夏、商、西周时期的蛮力作战转向军事智谋。
古代军事思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课后小结: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
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
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
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
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
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上的贡献;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军事思想。
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的特殊国内外环境。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代表性兵书-《孙子兵法》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3.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要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中国古代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哲学等,是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夏、商、西周时期——萌芽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3.秦至五代时期——发展时期4.宋代至鸦片战争时期——成熟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易经》《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
▪夏、商、西周时期,车战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车上的甲士三人,车左(一车之长)主射箭,中间一人为御者,车右手拿戈、矛、戟等长兵器作战。
在自己一方各战车之间的隙缝中,是与各车上的甲士配合作战的步兵,由平民或奴隶来担任。
他们的数量多少不一,平时也担负杂役工作。
典型的一乘战车示意图夏、商、西周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天命观在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表现在:一是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是否采取战争行动。
占卜有两种结果:吉、凶,前者暗示可以采取军事行动,后者则相反。
二是在讨伐敌人前的誓师大会上,国君会以上帝、上天的名义去讨伐。
如《尚书•汤誓》中有“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不是区区我敢于犯上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许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诛杀他。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夏桀有罪,而我畏惧天帝,不敢不去征伐。
)在《尚书•泰誓》与《尚书•牧誓》中,记载了周武王对商纣王罪行的揭露,周武王还号召属下奉天帝的名义去征伐不得人心的商纣王,替天行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成周势力衰弱,仅成为名义上的“共主”。
统治秩序“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各诸候国间相互攻伐,战争次数增加,战争规模增大。
在战争的土壤中,诞生了不少杰出的将领,兵家成为当时“诸子百家”中重要一派。
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不少军事家著书立说,于是出现了《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著名兵书。
春秋战国的军事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跳出了天命观的桎梏,已经能较为理智地去对待战争。
在战争中,突破了“仁义用兵”的樊篱,认识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在达成胜利的取向上,强调用和平、外交、智谋手段;强调战争中政治、道义上的胜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强调慎战。
秦汉至五代时期(公元前221年-960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秦始皇对兵书的或毁或禁,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之不准民间收藏兵书,兵家地位下降,兵书数量下降。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兵书主要有:汉初的《黄石公三略》,唐代时期的《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等。
魏晋南北朝时的重甲骑兵秦始皇会元前221年统一中国,随之有封建社会中的“汉唐盛世”,政治、经济、文化及战争的发展,使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
这一阶段中,多兵种大规模大集团配合作战,其中,骑兵的作用比较突出。
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960年-1840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
北宋初期,军事技术有了重大发展,火药、指南针开始用于战争。
北宋总结古今兵法,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
宋神宗元丰年间,又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对以后的军事学和战争实践都有较大的影响。
元朝时,火武器发展迅速,出现了管型火武器——铳,水军、步兵、骑兵相结合作战,促进了战略战术的发展。
明代至清代前期,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消极防御作战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如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武备志》。
但由于清代作战方式仍偏重骑兵作战方式,火兵器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与西方的坚船利炮相抗衡。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军事思想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兹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1.战争的性质和作用2.战争的指导思想3.治军理论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阿登山脉,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强大的法国投降。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命脉,历代军事家无不主张争取战场主动权。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在这种情况下,晋中军切断楚上军归路,同时,假装溃败的晋左军转身回击。
在晋军围歼下,楚上军几乎全军覆灭。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四、集中兵力《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
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
”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五、出其不意孙武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941年12月7日,日军海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胜利,就得益于战争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
首先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国进行外交谈判,使美国放松警惕;其次在攻击时间的选择上,12月7日正是美海军士兵的休息时间,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六、奇正互变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同样是疑敌,战国时的孙膑用的是减灶法,而三国时的诸葛亮则采用了增灶法,殊途同归。
七、兵贵其和《准南子》提出:“良将之用座也,同其心,一其力”,把协同作战看作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八、先戒为宝古人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提倡居安思危,建立稳固的国防。
以色列由于其特殊的国防环境与国情,实行全民皆兵体制。
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地方上的各厂矿企业、医院、学校都制定有详细的动员计划,并落实到每个人、每辆车、每种物资。
这种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治军理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将帅修养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很早就认识到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
孙武把选取将的标准归纳为“智”“信”“仁”“勇”“严”五字,即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三略》认为贤将要具备十二能:清(廉洁)、静(镇静)、平(公平)、整(严整)、受谏(接受批评)、听讼(明辩事非)、纳人(任用人才)、采言(采纳意见)、知国俗(知敌国风俗)、图山川(研究山川形势)、表险滩(明了地形险阻)、制军权(掌握军队的指挥权)等。
将帅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国之军的胜败。
治军理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以治为胜严明军纪是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坚决执行命令的,给予优厚的奖励;违抗或拒不执行命令的,要严厉制裁。
三、教戒为先加强军队训练,是治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首要的是教育训练。
平时注意教育训练,军队就会团结,就会有凝聚力。
其次,还要注意军队技战术训练。
如练耳目以辨旗鼓,练阵法以备作战等。
军队训练做好了,军队就会有坚强的作战意志,国家就会有巩固的国防,敌国就不敢轻易进犯了。
《孙子兵法》历经2500年而不衰,堪称东方的兵家圣典。
1.作者简介《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因齐国四姓田、鲍、栾、高争权内乱孙武出奔到吴国,以《孙子兵法》13篇受到了吴王阖闾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之后的六年中,孙武指导吴军小股部队以游击战术,骚扰了楚军正规部队,达到了“疲楚”的战略目的。
《孙子兵法》历经2500年而不衰,堪称东方的兵家圣典。
1.作者简介公元前506年,吴军以迂为直,放弃逆长江而上的路线,挥军北向,从大别山直插楚军背部。
结果以3万之兵大败楚国20万大军,五战五捷,并攻取楚国都城郢。
接着,吴军打败齐军,使晋国屈服,奠定了吴国的霸业。
孙武曾屡次提醒吴王要防范南方的越国,但没有受到吴王的重视。
据专家研究,孙武后来挂冠而去,在富春(今富阳)有吴王封赐的采邑。
2.《孙子兵法》简介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战争频繁发生,军事斗争开始由夏、商、西周时期的蛮力作战转向军事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