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试述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内容摘要:中华武德文化史上有两句古语,一是“忘战必危”,二是“好战必亡”1。
尤其是在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因此,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内涵的真理性,越来越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意义,应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经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军队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反过来又指导各时期的军事实践,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产生深刻影响。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不管现在的军事战略有多先进,都脱离不开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
可以说如果没有古人先驱性的军事思想,现在的军事思想发展不会这么快。
形成系统的建军理论突出反映在将、法、教方面。
《孙子》提出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条件,对军队组织编制、将官职责、军备物资、费用等也都有严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2,把"士卒孰练"3作为胜负的重要条件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建军理论的基础。
其后战国军事理论家更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理论内容。
通常,军事思想具有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深刻的实践性;二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四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五是具有不断的创新性。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军事领域往往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激烈最敏感的领域。
欲“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军事斗争。
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4说,在当代仍然具有普遍的真理意义和价值意义。
孙子兵法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著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上课周二9-11节、序号:133 成绩军事思想毛小白(福州大学10级土木工程(1)班 10020200 福建福州邮编:350005)摘要: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1、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2、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3、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4、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5、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6、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7、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8、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关键词:战争实践全局性指导继承和借鉴前言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事建设的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阐明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总体上反应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成果。
人类自有阶段、有战争以来,在军事领域的一切问题,都是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
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对军事问题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战争规模的扩大及其激烈程度的加剧,以及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演进过程。
军事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逐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战争实践的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古今中外军事实践的有益经验。
军事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军事实践又需要新的理论去指导,从而又推动了军事思想的不断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历程(一)萌芽成型时期(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
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
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国家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法。
(二)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
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
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
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充实提高时期(秦至五代)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
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
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
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
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
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
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
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
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
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
军事思想大纲前言一、军事思想的意义所谓“军事”,系战争形式一切军事行动的总称,而“思想”则为经验和思考所发生的意识现象。
军事思想,是应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其亦是支配战争行为的原动力。
故军事思想的内涵,首须对战争有所认识,了解预想战争的特质、目的、型态及决胜因素,而后产生指导战争的构想──亦即如何准备战争、如何遂行战争。
准备战争是建立战力,遂行战争是运用战力。
就军事思想而言,前者属于建军思想,后者属于用兵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重要性人类自有史以来,即有战争的记载,历代民族国家的盛衰兴亡,多取决于战争的胜败,而战争的胜败,则植因于军事思想的有无与臧否。
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前,德法两国军事思想,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在法国方面,强调守势作战,忽视运动战功能,否定了福煦的攻势主义,构建马奇诺防线。
其次是建设大量的陆军步兵部队,以阵地防御为主,甚至认为如果擅离筑城地带而出击的,应受法律制裁。
在德国方面,以攻势速决为军事思想主流,在建军方面致力装甲部队的扩展与创新,采用杜黑的空权论,大量建设空军,其目的在增强打击力及机动力,企图以压倒力量,一举击灭敌人,即所谓“闪电战术”。
结果战端既开,法国以当时世界第一流的陆军强国,仅六个星期时间,就被德国彻底击败而投降。
其主要原因,完全取决于德法两国军事思想的正确与否,足见军事思想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军在中南半岛之反共作战,因未能掌握思想战争的本质,仍图藉单纯的武力战与优越的物质力以取胜,导致造成战争思想之错误而失败,给予我们的教训更为深切。
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与背景因素一、军事思想发生的方式军事思想有个人的来源,也有集体的来源。
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都能产生不同的军事思想,譬如:十九世纪的欧洲军事思想、大英帝国的军事思想、苏俄共产党的军事思想等。
个人思想往往开风气之先,对集体思想产生领导作用;反之,集体思想又经常构成个人思想的基础,并再由个人集其大成或产生结晶作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其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的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等(二)什么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时间上做了限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的:树⽴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个⾓度。
(《司马法》:“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的《何博⼠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有所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量建设和使⽤的原则和原理。
⼤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独特⽂化的⽂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的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活,以及独特的民族⽂化⼼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到1840年鸦⽚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少有三个前提条件:⼀是⼀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是⼈类思维能⼒达到⼀定的⽔平;三是⽂字的产⽣。
思想只有以⽂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字之后,⼈类才进⼊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字是商代的甲⾻⽂。
⽬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110206学号:*********姓名:***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争,涉及到了军事,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争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争,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一直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非常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首先,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的队级、国家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虽属于理论,但其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为从事各项军事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由此可见,军事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将军事比作人,那军事思想必将是灵魂。
因此,我们研究军事思想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孙子兵法》——第一次军事思想的飞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一支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性原则。
当然,在诸多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富盛名的还属《孙子兵法》,其为我国军事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
其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
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
《孙子兵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变”。
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
就这一点对现代军事而言也同样的重要,当面对战事时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逐渐创新求变,以应变于无穷。
细究古代军事思想就会发现,其不仅仅是单纯的排兵布阵,而大量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论述军事和战略问题。
因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经过悠久的历史考验以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宝贵的价值。
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其中许多政治军事原则就将是永远适用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再次跨越
近代以来,我们的军队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多次边境作战,可以说也算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
其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基础,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
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此外,以弱胜强还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
其次,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等,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
其丰富性、系统性和真理性而言,都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程度。
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现代军事思想——吸收经验,不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当下,我国现代的军事思想也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我国明确指出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努力加强国防建设,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确保我国周围的和平与安全。
对于军队建设,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推行科技强军战略,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古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即便在和平时期,我们也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借鉴古代、近代优秀的军事思想,再结合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制定出具有强有保障力的军事政策,唯有如此,方能国泰民安,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