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依恋量表的特点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24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亲子依恋; 安全性; 母亲的敏感性; 内在工作模型; 儿童发展;Abstract:Child-parent attach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relationship in early childhood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 can strongly predict the security of the mother-infant attachment.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internal working models,which may consistently and strongly affect a chil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parent-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maternal sensitivity; internal working model; child development;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1、儿童早期依恋情感的定义依恋(attachment)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早在20世纪初叶,西格蒙·佛罗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领域就非常重视儿童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强调童年情感经验对后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在这一阶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自我表露作为同伴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反映青少年个体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对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作为最早的依恋对象,在青少年时期依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依恋的安全性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关系密切相关。
研究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还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入和广泛。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青少年同伴间的自我表露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我们还将探讨父母依恋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父母依恋对自我表露的具体影响程度。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自我表露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提升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将探讨父母依恋与同伴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同伴自我表露的因素,从而全面分析青少年自我表露行为的多维度影响因素。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帮助。
2. 正文2.1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1. 自我揭露的程度: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自我揭露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性格特征、同伴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文章编号:100124918(2010)0120073280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陈福侠 张福娟(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上海 200062)摘 要: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关键词:同伴依恋;孤独感;自我概念;工读学校学生;中介变量通讯作者:陈福侠,E2mail:fxchen-124@hot m 1 引言青少年期一直被认为是人一生的转折期,也是一个高危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工读学校学生恰恰是一群特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属于“行为上有偏差和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张福娟,2002)。
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来自周围人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已有研究证明,儿童较多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T omada&Schneider,1997),而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Cassidy& A sher,1992)。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孤独感往往和他们的同伴关系密切联系。
有研究发现,儿童同伴关系的许多维度都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如: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等(孙晓军,周宗奎, 2007),而且这种影响是因性别而异的(赵冬梅,周宗奎,2006)。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7, 1149–115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4.011491149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钟 歆 刘聚红 陈 旭(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摘 要 同伴依恋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目前测量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工具主要包含IPPA 、PIML 以及近年来才出现的AFAS 量表等。
在同伴依恋的影响因素中, 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性别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同伴依恋的发展状况, 性向和同伴的性别也会影响青少年对同伴依恋对象的选择, 而年龄与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此外, 安全的依恋风格预示着青少年较高的同伴关系质量, 而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力于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切入点的变化以及研究方向的多样化。
关键词 青少年; 同伴依恋; 影响因素; 同伴关系质量; 社会性发展 分类号B8441 前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友谊和依恋行为发生急速变化的发展期(Ma & Huebner, 2008)。
虽然个体最初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对父母的依恋, 但随后在其生命的其他时刻, 个体还可以与家庭以外的他人建立起持久的依恋联结(Gorrese & Ruggieri, 2012), 其中就包括同伴依恋。
同伴在青少年时期的影响逐渐突显, 并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人格、行为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雷雳, 伍亚娜, 2009)。
在青少年早期, 对个体而言, 同伴可以有很多作用, 包括可以带来亲密感、安全感和信任, 提供工具性协助, 以及帮助个体习得行为准则(Rubin, Bukowski, & Parker, 1998); 而到了青少年中期, 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继续发展的同时, 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成年期的各项成熟的功能, 比如成为亲密感的主要来源、为社会行为提供反馈、成为社会信息的来源、为形成终生的依恋和伴侣关系作准备(Allen, 2008)。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的自我表露在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父母依恋也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自我表露特点受到父母依恋的影响,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同伴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了解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以及父母依恋与之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父母依恋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其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深入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机制,也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干预措施的设计。
通过研究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与父母依恋的关系,可以为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1. 直接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通常是直接的,他们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不会隐瞒或掩饰。
3. 开放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通常是开放的,他们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自己的想法、疑虑、困惑等。
4. 互动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他们不仅会表达自己,还会倾听和理解同伴的表达,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5. 多样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口头交流、书面文字、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同伴关系中的亲密程度、信任度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同伴间的自我表露则是这种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包括内容的真实性、频率和方式。
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出的自我表露行为不仅体现了其个性特征和情感需求,还反映了其对同伴的信任和亲近程度。
父母依恋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影响也备受关注,父母对青少年的依恋关系质量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自我表露行为。
研究已经发现,父母依恋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同伴关系中的表现,还涉及到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探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理,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探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以及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青少年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的自我表露行为,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我们也希望能够探讨父母依恋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影响,了解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我表露的塑造作用。
通过对父母依恋与同伴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供更深入的建议和指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研究对父母依恋、同伴自我表露及其关系的探讨,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2. 正文2.1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青少年在同伴之间的自我表露主要表现为情感、想法、愿望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分享。
他们会通过言语、行为或者书面方式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作者:邹筱清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29期〔摘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身心的迅猛发展,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均受到了挑战,为了了解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特点,为具体分析其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做铺垫,我们采用了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对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在校中学生(除毕业班外)进行施测。
结果: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在母亲依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父亲依恋上却差异显著;在年级差异上,中学生依恋质量在整个青春期发生了较大变化。
父母依恋质量呈先降后稳的趋势;同伴依恋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生源地差异上,城镇和农村不同来源的中学生在依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城镇学生的依恋水平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父母亲学历差异上,父亲学历高低与青少年的亲子依恋有显著性差异,且呈正相关,而母亲学历的不同对青少年的依恋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9-0021-04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1.青少年依恋的研究现状Bowlby认为依恋就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
” [1]同时,他还认为人类依恋在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生理迅速发育成熟,由此带来心理“暴风骤雨”般的变化,成人感、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关注同伴交往,挑战权威。
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父母、朋友为什么不理解我”等问题,并执着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身心的迅猛发展给青春期学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方面带来了挑战。
2.亲子依恋的研究亲子依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促进个体适应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却经常会听到很多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抱怨,如“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我爸妈很爱管我的闲事”“父母简直不可理喻”等等。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摘要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
该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天系。
结果表明:(1)同伴信任与社会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关键词同伴依恋,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青少年。
1问题提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
正处于生理成熟和心理转型期的青少年正成为互联网用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结交朋友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
但是,青少年在享受互联网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无限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日趋凸现。
不同心理特征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对互联网上的不同内容产生偏好。
因此其互联网使用可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某些心理行为变量有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卷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如神经质人格、孤独和抑郁等消极情绪㈣、缺乏社交能力及社会支持等。
但以往研究没有考虑到与个体有亲密情感联结的、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对其互联网使用可能产生的影响。
个体青少年期,同伴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是青少年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