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专题信息提取考点概述与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信息提取专题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是中考中常见的语言运用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之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有机组合,并要求简明扼要。
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是新闻报道,所答内容都有字数限制。
信息提取与概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信息捕捉筛选能力和语言归纳概括能力。
出题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将新闻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看似是三种题型,实质是一样的,都需要将材料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其中拟标题的要求相对要更高一些,需要更加精练和简洁。
一、基础知识1、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的区别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的新闻。
它又叫标题新闻,但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通常有正题、引题、副题等形式。
正题,常用于概括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和思想意义。
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
副题,位于正题之下,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
因此,一个正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引题或副题共同表达。
但一句话新闻不行,只能用一句话的标题来解决问题。
一句话新闻,从形式上看,是一句话的新闻,这句话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
从内容上看,既然是新闻,就必须体现新闻的属性,应尽可能地严格而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
(2)新闻标题不一定要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全部概括出来,只要将主要的事实和意义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有的内容还要在主体部分中加以表达。
而一句话新闻,就不一样,它既要在一句话中将新闻事件中必须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又要在语言表达上必须符合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做到“准、鲜、活”,即运用最准确、凝炼的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
2、一句话新闻的拟写要求“一句话新闻”题型是一种新题型。
这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新题型,它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这种题型到现在还很受人们的亲睐。
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教案第一章:信息提取题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考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分类。
2. 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常见信息提取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考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示例:分析典型的中考信息提取题,展示解题过程。
3.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文字信息提取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字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解题策略。
二、教学内容1. 文字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特点。
2. 文字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常见文字信息提取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文字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示例:分析典型的文字信息提取题,展示解题过程。
3.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表格信息提取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表格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从表格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解题策略。
二、教学内容1. 表格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特点。
2. 表格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常见表格信息提取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表格信息提取题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示例:分析典型的表格信息提取题,展示解题过程。
专项八信息提取与概括知识梳理◆【考试题型】1、阅读全文,用简洁语言概括写了一件什么事?2、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段——第××段的内容。
(或写了几件事)3、内容理解。
如: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读第三段,说说“原始的生命状态”指的是什么?◆【答题模式】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解题方法』:在文章中圈画出的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圈画过程中注意将具体人物细节转化为概括事件。
温馨提示:将在文章中圈画出的要素进行组合,注意在组合的过程中注意逻辑性、简洁性。
尽量不带有具体人物细节,尽量不要使用修饰语,尽量使用材料中出现过的词语。
『答题模式』:①“(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②“什么+怎么样”2、概括文章的多件事『解题方法』①确定答题范围(是全文还是某几段)②理清文章层次(讲了几件事)③简洁作答(谁+干什么)3、给范例进行概括该类题型是题型2的变式,解决的关键是仿照范例进行概括。
『解题方法』分析范例有什么特点,然后仿照例子进行概括结构+内容。
例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儿子得知真相很愧疚。
分析:时间+人物+事件+心理模仿:步入社会,儿子找到工作很高兴。
4、内容理解『解题方法』(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哪个人物,哪件事或哪个时间段)(2)信息定位:通读文章,浏览大致内容,圈出重点,找出答题区域。
(3)抓关键词:紧抓题干关键词,分析题意和文意。
(4)总结概括:解答原因类题时,信息要点要回答全面,语言要流畅,要条理清晰,因果有序。
针对训练一、阅读《花香中的外婆》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香中的外婆①还未踏进小院,就嗅到了温暖空气里淡淡的花香。
循着花香走进院子,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外婆。
②清晨柔和的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叶,稀稀疏疏地落在外婆身上,只见她那一头银白色的发丝泛着粼粼的光,被暖风撩起又落下。
这位眼角溢满笑意的老人,正幸福地侍弄着她那些宝贝花。
见我走来,她才缓慢地放下手中的浇水壶,笑着对我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
概括、提炼知识讲解1、新闻类提取信息题主要类型为拟写一句话新闻2、解答新闻类提取信息题策略(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
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
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
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
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3)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有的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这类考题既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
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我们要筛选出这些要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4)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我们筛选出来的信息组合成句后,字数常常超出限制,这时还必须结合字数要求对信息再次筛选,可以删去一些次要信息,然后组合成句。
练习题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武汉硚口区街头唱了十几年《生日快乐》的洒水车,开始改唱起《歌唱祖国》等红歌;河南师范大学把红歌请进了食堂,学生们在食堂里一边听红歌,一边进餐;井冈山兴建丁一座“红歌广场”,掀起了红歌传唱的热潮;湖州开展了“走进美丽乡村,唱响经典红歇”话动;革命圣地延安、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
目标:
1.掌握信息提取的技巧
2.运用技巧去答题
文中常见的标志性词句:标题、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开头句、结尾句、前后照应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等;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表示程度和范围的副词,表示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的关联词以及内涵丰富的词语等。
简答题/选择题
二、阅读题目,再读原文,依据标记,确定作答范围。
(一找)
审清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的意图,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
三、仔细比较取舍,写出正确答案。
(二比)
采点(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定位(在原文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比照
(比照题目的异、同)→整合信息、明确答案。
特别要注意:
(1)貌似相同的说法可能相去甚远,貌似无关的说法可能本质相同,粗枝大叶的
阅读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2)选择题设置干扰项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正向转换:单点或多点信息的简单比对、替代、增加、删减等。
常见的类型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②逆向转换:具有一定跨度的信息整合、分析、逻辑判断等。
常见的类型有:逻
辑错误(主语暗换、因果倒置、答非所问、是非颠倒等)、分析不当等。
③推断转换:原文无明确比对信息,需要通过词义、句意、上下文意思来推断。
常见的类型有:无中生有、合理推断等。
(3)选择题的设置已经不再局限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的细微差别构思,更多的
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筛选,其表述并不总是只对原文稍加改造,而是有一定跨度的信息整合,常常还包括一定的因果推断。
中考专题复习之信息提炼与概括复习要点与训练姓名一、考点概述【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
【一】常见的信息提取题有三种类型:【1】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的叙事类【2】以下定义,说特征为主的说明类【3】从事实和道理依据中概括观点的议论类【二】叙事类的信息提取题以新闻为主,考查的形式是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写新闻导语。
这类语段往往具备人物(事物)、时间、地点、事情等信息,如果是多段的,而这类信息往往又集中在第一段,因而我们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要细读第一段,提取要保留下来的主要信息。
新闻类考查的形式不同,要求不同,筛选信息的方法也不同。
【1】拟定新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根据新闻标题简洁、新颖、醒目的要求,我们要筛选出主要信息,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2】概括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我们要筛选出这些要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3】写作新闻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
它是新闻最有价值、最核心事实的提要。
写作导语,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
摘要是指对新闻中主要的事实作一个扼要的叙述;综合是对新闻通过分层,概括层意,然后合并归纳。
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示例】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6个字)3月31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
中午12点40分左右,该校一、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向金坛城区金沙影剧院进发。
队伍刚走出校门,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六七个学生推到了路旁,她自己却被小轿车撞飞到25米外落下……学生得救了,可是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去世。
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
[解析]这是以记人写事为主的叙事类语段,要按照新闻具备的要素,理出信息要素。
时间:3月31日中午12点40分左右;地点:马路上;人物:殷雪梅、学生;事情:殷雪梅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事由: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就要撞到学生。
然后可以按照“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顺序(或适当调整顺序)组成一句话。
可概括为“殷雪梅老师3月21日中午12时40分左右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而壮烈牺牲”。
题目要求不得超过16个字,因此对信息再次提炼,删去一些次要的,如时间,地点,提取它的核心事实“殷雪梅老师勇救学生壮烈牺牲”,也可概括为“殷雪梅老师用爱谱写生命赞歌”。
(意思对即可)【4】绘景状物. 景(事)物+景(事)物的特征+抒情(言志)【三】议论类的信息提取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观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理清它们的层次,分析它们的论述中心,从而概括出中心论点。
采用“论题+作者的看法(主张)+意义。
【示例1】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
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
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
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
(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纯粹以说理为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①②句总说老师不可能知道一切;③④句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对老师的态度。
两个层次都是围绕老师不可能知道一切这一中心,进而可以概括出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老师不可能知道一切”。
【示例2】用一句话提炼下段文字的观点。
(不超过15字)作文过程果真是快乐的吗?且不说有些主题和题材就不是“快乐”一词所能涵盖的,人有喜怒哀乐,烦恼和痛苦在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即使就写作过程而言,依一般经验,写作也是先“痛”而后“快”的。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正是写作艰苦形象的写照吗?【参考答案】作文过程是不快乐的【四】说明类的信息提取题,考查的形式主要是给材料中的说明对象下定义。
先要准确判断出说明对象,然后提练出相应的特征。
答案往往以“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作目的”的形式组成。
【示例1】阅读下文,给“返祖现象”下定义。
(不超过35个字)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但是,在这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例外,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抑制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
这时,某个生物体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解析]这是一则说明类语段,要求里已明确指出了说明对象是“返祖现象”。
仔细阅读文段,会发现“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在某个生物体突然重新出现”就是返祖现象的本质特征。
于是按照“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形式,结合字数要求,加以整合,归纳为“返祖现象是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在某个生物体上突然重新出现的现象。
”【信息提取的一般方法】【方法一】提取中心句法。
【示例】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
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2000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
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
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
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参考答案】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方法二】整合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概括形成答案。
【示例】完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参考答案】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
【方法三】分层归并法。
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
【示例】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大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
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冬天的萧条景象和初春的生机勃勃【方法四】整体归纳法。
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示例】概括下面文段的基本信息。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
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参考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方法五】点示要素法。
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
【示例】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
她是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l万l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
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
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参考答案】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
二、走近中考,牛刀小试。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游戏。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
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线索,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新闻标题:_____ ___2、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
请在下面这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 __。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
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
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3、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不超过12字)新闻标题:。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考察队12员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
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产盖之颠。
4、根据语段内容,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
在科学创造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龄: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0岁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项专利,30岁发明留声机,32岁发明白炽灯,33岁发明电车;徐霞客22岁开始周游各地,进行地理考察;杨振宁34岁时与30岁的李政道共同发现了宇宙不守恒原理,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上述事实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
怀着幼崽的母藏羚羊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动相对迟缓。
以往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
(不超过15字)信息:。
6、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
汽车和某些工厂都会排出许多废气,里边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浅蓝色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