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我母亲理解我。 1 2 3 4 5

21.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母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我信任我的母亲。 1 2 3 4 5

23.我母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1 2 3 4 5

24.当我需要摆脱某事的时候,我母亲是可以依靠的。1 2 3 4 5 25.如果我母亲知道了有事情困扰我,她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 1 2 3 4 5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父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父亲是称职的父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父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父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父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父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父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父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父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父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父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父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父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父亲有他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他。1 2 3 4 5 15.我父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父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父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父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父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我父亲理解我。1 2 3 4 5

21.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父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我信任我的父亲。 1 2 3 4 5

23.我父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 1 2 3 4 5

24.当我需要摆脱某事的时候,我父亲是可以依靠的。 1 2 3 4 5 25.如果我父亲知道了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1 2 3 4 5

这部分是关于你对你的亲密朋友的感情。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

计分方式

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

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3]。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4]。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信息扩充:同伴成了依恋对象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3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92.

4〔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0世纪40年代,安娜·费洛伊德和丹恩对6名德籍犹太孤儿进行了一项研究。这6名孤儿的父母在他们出生不久后都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里。他们在一个集中营里共同生活了几年,在此期间失去了成年人的直接联系。二战结束后,他们被带到英格兰一个乡村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照顾,知道他们能适应新的环境。对他们的观察表明,他们彼此之间的内部关系非常亲密,一旦被分离片刻就会表现出不安。而且他们彼此的接触也很亲切,自由共享,并且相互慰籍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焦虑的症状,包括经常吸吮指头、烦躁不安、幼稚的游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间歇性攻击,同时也伴随着对同伴的完全依赖。当这些孩子与成年人建立起信赖关系后,他们的游戏能力、言语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合作和竞争,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在幼儿与同伴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儿童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在实际的交往中,儿童逐渐的认识到他人的特征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和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的适应会有不良的影响。目前, 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适应障碍———学校适应困难。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 经常逃学, 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学校恐惧症, 拒绝上学, 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 甚至永久性辍学。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不良, 在学校里没人理睬, 甚至被欺负, 由此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 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同伴交往能够满足儿童情感的需要

同伴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需要。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的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在不熟悉的环境或有威胁的环境中,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无法得到抚慰时,同伴提供了一定的感情支持。为此,幼儿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在一项名为同龄养育的特殊试验中,研究者将恒河猴幼体分群进行养育,并将其与母猴隔离,然后对幼猴的行为进行观察。当研究者让实验中的幼猴在亲密的同伴(幼猴养育过程

中经常亲近的伙伴)、熟悉的同伴及陌生的同伴之间进行选择时,发现幼猴与亲密的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里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亲密的同伴在实验中扮演了安全感的提供者的角色,在减轻幼猴的不安全感胜于其他伙伴。

(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 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这句名言说明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 即希望被同类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人的评价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 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同龄人。儿童正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确立了自我, 而自我的发展又促进了儿童良好人格的发展。

(五)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成为2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5]。国内的研究[6]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儿童在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动作或观点的不同, 从而引起争论, 形成认知冲突, 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

1.婴儿期(2岁以前)

大量的观察研究证实,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处于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阶段。最初的行为是注视和触摸,这大约在婴儿3个月的时候。把婴儿成对的放在育婴箱里,他们在3~4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观察和模仿对方的现象。在6个月的时候幼儿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1岁时,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交流的行为。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1~2岁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变的越来越复杂。协调的双向交流变的更为常见,而且绝大多说是相互之间的模仿。1~2岁婴儿游戏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童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交往动作[7]。

5吴荔红.学前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37.

6符明弘,左梦兰.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 1993.5.

7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92.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8:

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体物品上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和要求。6~8个月的儿童通常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朝同伴看、笑笑或抓抓等的动作,但这也是更多的把对方当做活动的物体或玩具来看。

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能对同伴的社交行为作出反应,会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马萨提和帕尼(Musatti & Panni,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内6名12~18个月相互熟悉的婴儿社会交往行为,结果发现,该时期的儿童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事,通过对环境的留意来获取对同伴的信息,并且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开始了直接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从而使同伴的交往进程带入到简单的社会交往阶段。

研究者在对这一时期儿童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时,引入了“社交指向行为”的这一指标。“社交指向行为”即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生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如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如听到同伴哭,自己也跟着哭,而同伴会更大声的哭)、给或拿玩具、身体的抚摸或轻拍或推拉以及较大的动作(走到同伴旁边,然后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这阶段的儿童就是通过这种交往行为积极的找寻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进而相互影响[9]。

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的模仿已较为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表现出相互影响的时间增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的互补或互动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给予者”和“接受者”游戏的大量出现。

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带来快乐的社会现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父母建立的情感联接,尤其重要的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同伴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0]。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建立的互动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幼儿期

从整体来看,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不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11]。

8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93.

9秦金亮.早期儿童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08.

10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404.

11王芳,刘少英.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J]..幼儿教育,2011.3:16

(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在这一时期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

(2)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不同幼儿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3)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点

大班幼儿相对小班而言语能力,肢体语言发展得相对较好,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很多事情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是对还是错了。此时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交往经验的逐渐积累,儿童的合作逐渐发展,表现为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在合作认知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和明确化。5—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总体而言儿童的合作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但它并不是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

总之,在整个儿童期,同伴之间相互交往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

(二)性别特点

在性别方面,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Bonaeich(1972)、Dawes MeTaVish&sh 砍lee(1977)发现女性更具合作性,而BrownKrtlse&Hummels(2993)、sell&wilson(1992)

发现男性更具合作性,耐特等人(知ight,1989;strein,1986)的研究发现,儿童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相对的资源分配(合作与竞争)中,女孩更经常地倾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彼此竞争。国内有研究也证明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偏好性,幼儿更倾向于与同性别的幼儿进行交往[12]。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男女儿童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言语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而男孩间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女孩从朋友那里所期望的比男孩多,并且她们与朋友之间的依恋和亲密度也更高。其他研究表明,对女孩而言,青少年期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和维持关系,发展亲密关系,而男孩主要关心的是独立。男孩看重的是自我张扬、逻辑性及义务;女孩看重的是关怀、责任及人际关系,即女孩有“不同的世界”[13]。

四、早期同伴关系的类型

(一)同伴关系的测量

对同伴关系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同伴关系的测量,目前心理学界使用的方法技术主要是: 1.观察法,即对自然状态下的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表明,通过观察技术可感受到同伴关系之间的不通过密切程度的关系,发现大多数群体中同伴接纳性的差异。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且常带有直觉性、主观性而影响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这种方法很少使用。

2.社会(社交)测量技术,即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主要包括:

(1)同伴提名法,是指在儿童某一社会群体,如幼儿园一个班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一般是让每个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伴。如

12叶晓璐.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及教育启示—基于150名5岁儿童样本调查分析[J].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02.

13繆周芬.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85.

“你最(不)喜欢和谁玩”等问题,然后根据从每个儿童处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但可能因测量关系特点进行分类。

(2)同伴评定发,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群体内的其他所有同伴进行评定,如“你喜欢不喜欢与XXX玩?”并给出喜欢、不喜欢的评定等级,如喜欢、很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等级别。

(3)量表评定法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评定。如给被试一个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让他们在一个五点量表上表明他们对每个同学的喜爱程度,由同班同性别同学给予每个人的平均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即为这个人的同伴接纳度。陈欣银等采用这一“标准化”程序,考查了中国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表明: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具有攻击性、破坏胜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视儿童容易表现羞怯和焦虑行为,缺乏同伴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的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的“两重性”。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庞丽娟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种类分析,将同伴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幼儿和一般幼儿[14]。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把儿童分为五类:1、受欢迎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积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2、被拒绝儿童:指那些获得许多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3、被忽视的儿童:指那些被很少提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提名)的儿童;4、一般的儿童:指那些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等级(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儿童,他们的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状态;5、矛盾的儿童:指那些被某些同伴积极之提名或评定,同时又被另一些同伴消极提名或评定的儿童。

根据以上研究,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是被研究比较多的,他们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秦金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前阶段的六类儿童的主要表现特征有:

1.受欢迎型幼儿: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表现最为积极、友好,消极行为很少;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偷快、活泼开朗;喜欢交往、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对自己社交地位能正确评价,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难过。

2.被拒绝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但性格很外向、脾气急、大,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是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过高估计,对没有朋友共玩不太在乎。14庞丽娟.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27.

3.被忽视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愉快、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有较重的孤独感,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目前庞丽娟曾经用现场提名法将幼儿同伴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并结合问卷评定法和访谈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儿童的行为特征。束从敏曾采用同伴提名法将幼儿的同伴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受欢迎型、受排斥型和受忽略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同伴评定法和对带班老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了幼儿同伴关系中社会偏爱、社会拒斥的原因以及影响幼儿社交地位的因素。陈欣银将正提名和负提名相结合,提出“两维五组”模型。两维是指同伴关系类型主要经社会选择和社会影响两个维度变化;五组指五种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的儿童和普通儿童。

同伴关系研究的热点—友谊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而友谊则是同伴关系中一个重要层面,它是指儿童之间相互亲近的特殊关系。早期关于友谊的研究致力于儿童友谊观的界定、友谊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目前对儿童友谊关系和友谊特性的认知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成为友谊研究的新趋势。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既包括对友谊概念理解的发展变化,又包括对际关系的有关道德规范的认知。

五、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外表

在婴儿期,儿童就开始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特别是面部特征的偏好。伊斯等人对3~5岁幼儿调查研究发现,到5岁时,“漂亮”的幼儿的确具有许多人们所期望的优秀品质,而“不漂亮”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就能区别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并且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究发现,漂亮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社交技能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从对不同类型的男孩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受欢迎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群体的准则和规范;被排斥的男孩令人回避的、攻击性的、过度活跃的;被忽视的男孩则较少攻击性、少言寡语、较为退缩。可见,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

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三)幼儿自身因素

在婴儿时期,幼儿就表现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童年时期偏好面部有吸引力的个体。实验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期望有吸引力的同伴成为自己的朋友。儿童对身体吸引力的偏好可能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有吸引力的男孩不一定会得到同伴的肯定和接纳,而有吸引力的女孩则比较容易得到同伴的肯定。然而,并非所有儿童都对有身体吸引力的儿童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同伴关系的选择上更多的不是以个体的外貌,而是以个体的修养和个性品质等因素来评价同伴。但是,不可否认,身体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幼儿总是对那些看起来身体、相貌较好的儿童赋予积极地内在品质。

(四)教师因素

教师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对这个幼儿的评价。米勒等(miller&gentry,1980)回顾了几项相关研究后发现,教师对某个幼儿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学生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这种复杂的方式包括:

1.教师对儿童本身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本身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从幼儿离开家庭的单纯作用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幼儿而言就是权威的成人社会的成长。教师采取的班级管理的方式和风格、教师和幼儿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期待等都会对幼儿的自我概念、对学校和外界社会的看法以及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班级中,一些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幼儿,教师往往对其有积极的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幼儿往往有积极地自我概念,而且善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也比较好。因此,教师对幼儿本身的评价和期待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概念,并进而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2.教师对幼儿同伴地位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强有教师力的人物。由于在婴幼儿时期还不够成熟,幼儿对外界的很多评价都受到教师对其评价的影响,因此同伴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聪明的幼儿,这类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这是通过教师对同伴的影响形成的,并进而影响了同伴对个体的看法。

(五)环境因素

首先,家庭居住环境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城市居民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独门独户,

不像以前大杂院时代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儿童大多没有兄弟姐妹,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少。这一切都使幼儿在社会化和游戏方面的时间大为减少,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其次,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15]。由于游戏是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幼儿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在没有玩具,或只有少量小玩具的条件下,幼儿之间经常发生挣抢、攻击等消极行为。而在有大型玩具,如滑梯、攀登架的条件下,幼儿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所以,父母和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与条件,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玩具等活动材料,鼓励幼儿之间建立合作、平等积极的交往关系。最后,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游戏环境也起着一定作用。

15池瑾、冉亮.学前儿童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73.

成人依恋量表(AAS)

导语: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验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早期童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现在对他人依恋的模式,依恋关系量表四种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还是恐惧型,成人依恋量表( AAS)- 依恋人格类型测试。 成人依恋量表 (AAS) 测评须知: 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 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括号里填写与你的感受一致的数字1~ 5。 选项: 完全不符合 =1较不符合=2不能确定=3较符合=4完全符合=5 题目: 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 )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 )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 )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 )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 )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 )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 )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 )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呆在一起。 ( )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 11.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 ) 12.我对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 ) 13.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管服。 ( ) 14.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 ) 15.我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 ) 16.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依赖别人。 ( ) 17.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 18.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能找到可以依赖的人。 ( ) 一、计算分量表分 本量表包括 3 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 6 个条目组成,共18 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其中2、7、8、13、16、 17、18 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 先计算 3 个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 1 个亲近依赖复 合维度。 亲近分量表题号168121317平均分得分 依赖分量表题号257141618平均分得分 焦虑分量表题号349101115平均分得分 亲近依赖复合维度计算方法:亲近依赖均分=(亲近分量表总分+依赖分量表总分)÷12

(完整版)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11380字-3套题每套25题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20.我母亲理解我。 1 2 3 4 5 21.当我为某事情生气时,我母亲试图理解我。 1 2 3 4 5 22.我信任我的母亲。 1 2 3 4 5 23.我母亲不了解这些天我都经历了些什么。1 2 3 4 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杨圆圆① 张仲明△ 郭晓伟 胡朋利 【摘要】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测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 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 SSM 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 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 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父母依恋;同伴依恋 Relationsh ip between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Mental H ealth of the Lef t-beh ind C hildren.Y ang Yuanyuan,Zhang Zhongming,G uo X iaowei,et al.School of Psycholog 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P.R.China 【Abstract】 Object ive To ex plore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parent a nd peer a 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Methods Using th e M iddle-School Students'M ental Hea lth Scale(M SSM HS)a nd the Inv entory of Pa rent and Peer Attach ment(IP PA)to inv estiga te327lef t-behind children from two middle schoo ls in southw est r egions.Results ①Left-behind children's phy sical health total sco re a nd the ten facto rs sco res wer 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The sco res of compel,anxiety,depressio n a nd crises relatio nship dimensio ns had sig nifica nt differences in gender;②Th e sco res o f crankiness and psycholog ical unbalance dimensio ns had s ig nifica nt differences in g rade;③Physical hea lth co rrela ted with peer attachm ent and pa rent attachment po s itiv ely and sig nificantly.Th e ten factors of M SSM HS w ere inter related with the trust,communicatio n and alienatio n dimensions of IP PA to some ex tent;④The left-behind childr en's ph ysical health could be predicted25.9%by father alienatio n,peer trust,peer alienatio n,mother aliena tion and father trust.C oncl usion Pa rent and peer attachm ent sho uld be taken into full co nsidera tion to improv e th e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 ef t-behind childr en;M ental health;Pa rent a ttachment;Peer attachment 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群体[1]。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益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2]。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3],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4]。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依恋,据Bo wlby的依恋理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是最重要的两种依恋类型。依恋对象是个体的“安全基地”和应对压力及焦虑的天然的缓冲器。依恋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具有重大意义[5]。父母同伴依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健康与依恋的具体关系,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35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27份(93.4%)。其中,初一年级141名,初二年级140名,初三年级46名;男生153名,女生174名;平均(14.11±1.01)岁。1.2 方法 1.2.1 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 PA)修订版 Armsden和Gr eenberg于1987年编制。包含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3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各有25个题目,由信任、沟通、疏离3个维度构成。问卷采用Liker t5点评分,1代表“很不符合”,5代表“很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依恋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IPP A中文修订版[5]。IPP A问卷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9]。 1.2.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 SSM HS) 王极盛教授于2005年编制,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共60个题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1代表“无”,5代表“总是”。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差。M SSM HS的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10-11]。 1.2.3 施测方法 将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装订成册,由班主任与研究者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集体施测。施测时,向被试讲明要求,被试独立完成问卷, · 1371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9期 China J 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2,Vol20,No.9 ①中国.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E-mail:yuan.yuan1988@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 △通讯作者 DOI:10.13342/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 k i.cjhp.2012.09.011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Vol.32,No.2,226?235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OI:10.16187/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ki.issn1001?4918.2016.02.12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英芊1 邹 泓1 侯 珂2 王明珠1 汤玉龙1 潘 斌3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北京 100875; 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 摘 要: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消极情感;青少年分类号:B84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190003)。 通讯作者:邹泓,E?mail:hongz@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 1 引言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疾风暴雨期”,也 是情绪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已有研究多分别探讨抑郁、焦虑、孤独感、自卑、羞怯等离散情绪,虽然更具针对性,但是许多消极情绪体验是相互关联的(Zelenski &Larsen,2000),且对于基本情绪类别的争议与概念重叠进一步增大了研究结果的不稳定性(邱琳,2011)。因此,选取更加上位的概念,对特质 性的消极情感进行探讨,有助于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形成整体性认识,也有助于家长和学校从宏观上把握关注青少年的消极情感,合理引导,趋利避害。 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对主观压力及不愉快体验的总称(Watson,Clark,&Tellegen, 1988),反映了情绪性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Watson,2000)。高消极情感削弱了青少年的心理 社会功能,引发诸如攻击性(Donahue,Goranson,McClure,&Van Male,2014)、问题行为(Loney,Li?ma,&Butler,2006)、进食障碍(Ivaova et al., 2015)、物质滥用(Mason,Hitch,&Spoth,2009)等 一系列问题,并影响身体健康(Curhan et al., 2014)。由此可见,消极情感可以说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子,因此有必要对其基本特点及影 响因素进行研究。 在众多相关因素中,依恋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依恋(Attachment)即个体发展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Bowlby,1979)。生命早期,这种情感联结主要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以往研究多笼统地讨论亲子依恋或只考虑母子依恋对个体的影响,但父母在孩子心理与情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Kenny &Gallagher,2002)。已有研究也发现,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2011;吴 庆兴,王美芳,2014),因此本研究拟将二者区分开来,分别进行探讨。随着年龄增长,照料者以外的重要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增强,至青春期,依恋对象不仅局限于父母,也发展起了重要的同伴依恋关系,其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过了亲子依恋(Bogaerts,Vanheule,&Desmet,2006)。例如: Laible 等人(2000)按照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的得分6 22

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亲爱的同学: 以下陈述与你在恋爱关系中的感受有关.如果你尚未有恋爱经历,请根据与你亲近的朋友的交往情况作答.每一个陈述有七种选择,即(1)“非常不赞成”(2)“比较不赞成”(3)“有点不赞成”(4)“不确定”(5)“有点赞成”(6)“比较赞成”和(7)“非常赞成”.请你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然后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每一条目后的相应数字上打勾.请不要漏答或不答,请放心作答,测试结果完全保密。 7 题目非 常 不 赞 成 比 较 不 赞 成 有 点 不 赞 成 不 确 定 有 点 赞 成 比 较 赞 成 非 常 赞 成

01.无论我的心情多么低落,我都不喜欢向恋人表露。 1 2 3 4 5 6 7 02我担心会被抛弃。 1 2 3 4 5 6 7 03和恋人亲密相处,我感到非常舒服。 1 2 3 4 5 6 7 04我很担心我的人际关系状况。 1 2 3 4 5 6 7 05正当恋人开始亲近我时,我感到我不由自主地想逃避。 1 2 3 4 5 6 7 06我担心恋人不会像我在乎他(她)那样在乎我。 1 2 3 4 5 6 7 07当恋人很想亲近我时,我会感到不舒服。 1 2 3 4 5 6 7 08我非常担心会失去我的恋人。 1 2 3 4 5 6 7 09当我对恋人敞开心扉时,我感到不舒服。 1 2 3 4 5 6 7 10我常常希望恋人对我的感情和我对他(她)的感情一样强烈。 1 2 3 4 5 6 7 11我想亲近我的恋人,但我又总是退缩。 1 2 3 4 5 6 7 12我经常有想要与恋人融为一体的感觉,但这常常会把他(她)吓跑。 1 2 3 4 5 6 7 13当恋人与我太近时,我会紧张。 1 2 3 4 5 6 7 14我容怕一个人独处。 1 2 3 4 5 6 7 15和恋人分享我的个人感受和想法时,我感到很舒服。 1 2 3 4 5 6 7 16我想与人亲近的强烈欲望有时会把人们给吓跑。 1 2 3 4 5 6 7 17我尽量避免与恋人太过于亲近。 1 2 3 4 5 6 7 18我需要大量被恋人所爱的保证,这样我才感到安心。 1 2 3 4 5 6 7 19我感到与恋人亲近是比较容易的。 1 2 3 4 5 6 7 20我感到我有时会强迫恋人对我表示出更多的情感和责任。 1 2 3 44 5 6 7 21我感到要让我依赖恋人是很困难的。 1 2 3 4 5 6 7 22我并不担心会被抛弃。 1 2 3 4 5 6 7 23我不喜欢和恋人太过于亲近。 1 2 3 4 5 6 7 24如果我不能使恋人对我感兴趣,我就会感到不安或生气。 1 2 3 4 5 6 7 25我与恋人无所不谈。 1 2 3 4 5 6 7 26我感到恋人不像我想要亲近她(他)那样的来亲近我。 1 2 3 4 5 6 7 27我通常和我的恋人探讨我的问题和担忧。 1 2 3 4 5 6 7 28当我不与他人交往时,我就会感到有点焦虑和不安全。 1 2 3 4 5 6 7 29我感觉依赖人很舒服。 1 2 3 4 5 6 7 30当恋人不像我想的那样在我身边时,我感到很受挫。 1 2 3 4 5 6 7 31我不介意向恋人寻求安慰、建议和帮助。 1 2 3 4 5 6 7 32如果我需要恋人但他(她)却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很受挫。 1 2 3 4 5 6 7 33在我有需要的时候向恋人求助是有用的。 1 2 3 4 5 6 7 34当恋人不赞同我时,我感觉自己糟透了。 1 2 3 4 5 6 7 35我会因为许多事向恋人寻求帮助,包括安慰和宽心。 1 2 3 4 5 6 7 36当恋人有一段时间不在我身边度过时,我会感到很愤怒。 1 2 3 4 5 6 7

成人依恋量表(AAS)

成人依恋量表修订版 Revised 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 评价及计分 本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1~5。其中,2、7、8、13、16、17、18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 亲近分量表:1、6、8、12、13、17; 依赖分量表:2、5、7、14、16、18; 焦虑分量表:3、4、9、10、11、15。 先计算3各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1个亲近依赖复合维度。亲近依赖复合维度计算方法:亲近依赖均分=(亲近分量表总分+依赖分量表总分)÷12。 依恋类型的划分: 安全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先占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拒绝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恐惧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成人依恋量表修订版(AAS) 指导语: 请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 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选出符合你情况的选项,并在相应的数字处打“√”。 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较不符合,3代表不能确定,4代表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完全不符合较 不 符 合 不 能 确 定 较 符 合 完 全 符 合 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1 2 3 4 5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在一起。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

在青少年期人格处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其初步形成的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有着显著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世故性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负相关,与攻击性呈正相关[1].这也预示着高世故性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根据Cattell 的特质因素理论,世故性是16种人格根源特质中的一种.有研究认为,世故性是一种社会智能,主要表现为行为者应付社会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马基雅维里智能(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2]本研究运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 S )中文修订版对青少年世故性进行测量. 另一影响青少年行为与情绪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与父母、同伴的依恋.依恋(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 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传统亲子依恋模式理论认为,亲子依恋模式一方面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对儿童的社会性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也可以预测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能力.有研究结果表明,9到14岁学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其友谊质量显著相关[3]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其社会问题行为也多.进入青春期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情绪能力及社会 行为均有一定的关系.青春期是指12-20岁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生理机能逐渐成熟,认知功能不断发展,对外界的认识更加复杂与丰富,同时社交范围也不断扩大,青少年逐渐与父母疏远,开始从家庭外寻找新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更多地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需要.[4]因此本研究选取同伴依恋分问卷为研究工具. 上述介绍了关于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分别与世故性和依恋关系的研究,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是怎样相互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则鲜有研究. 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同伴依恋和世故性对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选取初一、初 二年级学生共500人,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男生252人,女生131人,初一年级180人,初二年级203人,平均(13.93±1.012)岁.1.2研究工具1.2.1 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KMS)中文修订版[5]原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分对人性缺乏信心、不诚实和不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 张 魁,杨 楠,耿耀国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对郑州市3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同伴依恋、世故性以及行为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P <0.01);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结论:同伴依恋、世故性及行为情绪问题间的关系密切,世故性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情绪. 关键词:精神卫生;同伴依恋;世故性;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47-03 第28卷第3期(上) 2012年3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190005) 147--

IPPA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字 3套题每套25题

.. IPPA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中学生,父母与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你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与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生与重要他人的相互关系,请你仔细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回答将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你的任何信息都作为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不会向任何人遗漏,请放心作答! 年龄:年级: 性别: (1)男 (2)女 父母是否外出务工:(1)是 (2)否 (选“是”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选“否”请跳过) 谁在外务工:(1)爸爸 (2)妈妈 (3)父母均在外务工 你与父母分别时间: (1)1-3个月 (2)3-6个月 (3)半年到一年 (4)一年以上 “1”-根本不是这样“2”-很少是这样“3”-有时是这样“4”-经常是这样“5”-总是这样 请阅读每一个句子,并选择与你最相符合的,然后画圈。 1.我母亲尊重我的情感。 1 2 3 4 5 2.我认为我的母亲是称职的母亲。 1 2 3 4 5 3.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另外的人。 1 2 3 4 5 4.我母亲很认可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5.对我在意的事情,我喜欢听取我母亲的意见。 1 2 3 4 5 6.我觉得向母亲表露自己的情感是没有用的。 1 2 3 4 5 7.当我为某事情难过的时候,我母亲会看出来。 1 2 3 4 5 8.与母亲讨论我的困扰另我感到很羞耻,很愚蠢。1 2 3 4 5 9.母亲对我期望太高。 1 2 3 4 5 10.我很容易为母亲感到难过。 1 2 3 4 5 11.我有很多不开心,但母亲知道的很少。 1 2 3 4 5 12.当讨论事情的时候,母亲会很在乎我的观点。 1 2 3 4 5 13.我母亲信任我的判断。 1 2 3 4 5 14.我母亲有她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不会拿自己的烦恼去烦她。1 2 3 4 5 15.我母亲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 1 2 3 4 5 16.我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我的母亲。 1 2 3 4 5 17.我很生气我母亲。 1 2 3 4 5 18.我没有得到母亲很多的注意。 1 2 3 4 5 19.我母亲帮我一起讨论我的困难。1 2 3 4 5

父母与同伴依恋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3), 269-27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10.12677/ap.2020.103034 The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on Dep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Yan Wu, Chun Yang, Jian Cai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Feb. 4th, 2020; accepted: Feb. 28th, 2020; published: Mar. 10th, 2020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the Inventory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Social Support Scal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and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had been applied to 650 college students.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pair of parental attachment, peer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2) For all the participants,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not only had direct nega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but also could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t suggests that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may play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depression. Keywords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父母与同伴依恋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伍艳,杨春,彩健 湘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湖南湘潭

亲子依恋问卷

亲子依恋问卷 请思考每句话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与父母之间关系的实际情况,在题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数字打“√”。数字表示的含义为: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1. 我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告诉妈妈……………………1 2 3 4 5 2. 如果妈妈知道有事情困扰我,她会询问我…………………1 2 3 4 5 3. 我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什么关注……………………………1 2 3 4 5 4. 妈妈接受我现在的样子………………………………………1 2 3 4 5 5. 我对妈妈感到生气……………………………………………1 2 3 4 5 6. 当我为某事生气时,妈妈能理解我…………………………1 2 3 4 5 7. 与妈妈讨论我的问题让我感到羞愧或愚蠢…………………1 2 3 4 5 8. 我很容易因为妈妈感到心烦…………………………………1 2 3 4 5 9. 妈妈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我自己………………………………1 2 3 4 5 10. 妈妈尊重我的感受…………………………………………1 2 3 4 5 11. 我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告诉爸爸…………………1 2 3 4 5 12. 如果爸爸知道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1 2 3 4 5 13. 我没有从爸爸那里得到什么关注…………………………1 2 3 4 5 14. 爸爸接受我现在的样子……………………………………1 2 3 4 5 15. 我对爸爸感到生气…………………………………………1 2 3 4 5 16. 当我为某事生气时,爸爸能理解我………………………1 2 3 4 5 17. 与爸爸讨论我的问题让我感到羞愧或愚蠢………………1 2 3 4 5 18. 我很容易因为爸爸感到心烦………………………………1 2 3 4 5 19. 爸爸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我自己……………………………1 2 3 4 5 20. 爸爸尊重我的感受…………………………………………1 2 3 4 5

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_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文章编号:100124918(2010)0120073280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陈福侠 张福娟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关键词:同伴依恋;孤独感;自我概念;工读学校学生;中介变量 通讯作者:陈福侠,E2mail:fxchen -124@hot m https://www.doczj.com/doc/471497714.html, 1 引言 青少年期一直被认为是人一生的转折期,也是一个高危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工读学校学生恰恰是一群特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属于“行为上有偏差和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张福娟,2002)。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来自周围人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已有研究证明,儿童较多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T omada&Schneider,1997),而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Cassidy& A sher,1992)。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孤独感往往和他们的同伴关系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同伴关系的许多维度都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如: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等(孙晓军,周宗奎, 2007),而且这种影响是因性别而异的(赵冬梅,周宗奎,2006)。如果青少年知觉到拥有支持性同伴关系时,会报告较少的心理问题,对同伴接纳具有较强的自信以及较少的孤独感(Ne wcomb,Bukowski, &Pattee,1993)。俞国良、辛自强和罗晓路(2000)也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同伴接受性明显偏低,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这些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同伴关系对个体孤独体验的影响作用,但是在同伴关系中,个体对同伴的情感联结(如:依恋)是否对个体的孤独体验产生影响却很少提到。 青少年期间,个体开始学习发展非血缘关系,这使他们的依恋联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向同伴寻求支持(W ilkins on,Kraljevic,& Bowles,2004)。因此,同伴依恋成为青少年依恋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研究发现,它与父母依恋在青少年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有所差别的(Harry& B radford,2001)。例如:宋海荣(2004)发现,青少年的同伴依恋在青春期保持相对稳定,而父母依恋质量在整个中学阶段下降,到了大学阶段又有所回升。Deborah,Gustavo和Marcela(2000)根据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的得分将被试分为四种类型(即:两者都高、两者都低、同伴依恋高父母依恋低、同伴依恋低父母依恋高),研究其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两者得分都高的一组的社会适应各方面最好,而两者得分都低一组的社会适应最差,同伴依恋高父母依恋低一组的社会适应要好于同伴依恋低父母依恋高的一组,因此认为同伴依恋比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更具影响力。本研究试从同伴关系中的情感联结角度来探讨同伴依恋对孤独感的影响。 在对同伴关系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中,“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交地位,在预测主观孤独感时可能存在偏差”,“不能充分解释同一社交地位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等,

IPPA同伴依恋问卷

下面有一些描述你对你亲密朋友感情的句子。请阅读每个句子,并选择一个相应的数字。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即可。 根本不是这样很 少 是 这 样 有 时 是 这 样 经 常 是 这 样 总 是 这 样 1. 我喜欢在我看重的问题上听取我朋友的观点 1 2 3 4 5 2. 当我因某事感到难过时,我的朋友能看出来 1 2 3 4 5 3. 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的朋友能重视我的观点 1 2 3 4 5 4. 与朋友讨论我的苦恼会让我感到羞耻和愚蠢 1 2 3 4 5 5. 我希望我的朋友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1 2 3 4 5 6. 我的朋友理解我 1 2 3 4 5 7. 我的朋友鼓励我探讨我的困难和问题 1 2 3 4 5 8. 我的朋友接纳我现在的样子 1 2 3 4 5 9. 我觉得自己需要经常与朋友保持联系 1 2 3 4 5 10. 我的朋友不理解我这些天都经历了什么 1 2 3 4 5 11. 当与我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仍感到自己是孤立的 1 2 3 4 5

1 2 3 4 5 12. 我的朋友是我倾诉的对象 1 2 3 4 5 13. 我觉得我的朋友很好 1 2 3 4 5 14. 我的朋友不容易与人沟通 1 2 3 4 5 15. 当我对某件事生气时,我的朋友会努力理解我的感受 1 2 3 4 5 16. 我的朋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1 2 3 4 5 17. 我的朋友很关注我怎么样了 1 2 3 4 5 18. 我对我的朋友感到生气 1 2 3 4 5 19. 当我需要摆脱某件事时,我能依靠我的朋友 1 2 3 4 5 20. 我信任我的朋友 1 2 3 4 5 21. 我的朋友尊重我的感情 1 2 3 4 5 22. 我的不痛快比我朋友所知道的要多 1 2 3 4 5 23. 好像我的朋友能毫无缘由地激怒我 1 2 3 4 5 24. 我可以把我的麻烦和苦恼告诉我的朋友 1 2 3 4 5 25. 若我的朋友知道有事情困扰我,他会询问我详细情况的

AAS成人依恋量表与计分方法

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 欢迎心理咨询师朋友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书单” 请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 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括号里填写与你的感受一致的数字1~5。 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较不符合,3代表不能确定,4代表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在一起。()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11.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12.我对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13.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舒服。() 14.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15.我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16.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赖别人。() 17.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18.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找得到可以依赖的人。()

计分方式 本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其中,2、7、8、13、16、17、18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 亲近依赖复合维度计算方法:亲近依赖均分=(亲近分量表总分+依赖分量表总分)÷12 依恋类型的划分 安全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先占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拒绝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恐惧型: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

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

研究实践 ■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 □?邹筱清 —— 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青少年依恋的研究现状 Bowlby认为依恋就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 [1]同时,他还认为人类依恋在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生理迅速发育成熟,由此带来心理“暴风骤雨”般的变化,成人感、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关注同伴交往,挑战权威。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父母、朋友为什么不理解我”等问题,并执着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身心的迅猛发展给青春期学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方面带来了挑战。 2.亲子依恋的研究 亲子依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促进个体适应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却经常会听到很多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抱怨,如“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我爸妈很爱管我的闲事”“父母简直不可理喻”等等。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膨胀,原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缝,遭到了破坏,主要表现亲子冲突的频度增多,亲子亲密度降低。 已有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关系显著影响了个体的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它们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安全依恋型的青少年认为父母是自己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而退缩依恋型的青少年则持有相反的看法。同时,亲子依恋水平也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母亲依恋及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因此,了解青少年亲子依恋水平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同伴依恋的研究 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同伴扮演了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更成为青少年依恋的重要对象。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良好的 〔摘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身心的迅猛发展,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均受到了挑战,为了 了解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特点,为具体分析其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做铺垫,我们采用了 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对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在校中学生(除毕业班外)进行施测。结果:在性别差 异上,男女生在母亲依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父亲依恋上却差异显著;在年级差异上,中学生依 恋质量在整个青春期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依恋质量呈先降后稳的趋势;同伴依恋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生源地差异上,城镇和农村不同来源的中学生在依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城镇学生的依恋 水平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父母亲学历差异上,父亲学历高低与青少年的亲子依恋有显著性差异,且呈 正相关,而母亲学历的不同对青少年的依恋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9-0021-0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9期(总第376期)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