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改性及应用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920.71 KB
- 文档页数:11
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研究及其应用技术进展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废弃聚乙烯的特性分析 (5)1. 降解特性 (6)2. 物理化学性质 (7)3. 经济价值与应用潜力 (9)三、废弃聚乙烯改性剂的制备与改性原理 (10)1. 改性剂的种类与选择 (11)2. 改性剂的制备工艺 (12)3. 改性原理及改性效果评价 (13)四、废弃聚乙烯改性沥青的性能表征 (15)1. 溶液粘度 (16)2. 相变行为 (17)3. 动态力学性能 (18)4. 其他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19)五、废弃聚乙烯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20)1. 道路沥青的配伍原则与技术要求 (22)2. 改性沥青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23)3. 改性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评价 (24)4. 改性沥青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技术 (26)六、废弃聚乙烯改性沥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27)1. 成本效益分析 (29)2. 环境效益评估 (30)3. 社会效益及推广前景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成果总结 (33)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4)3.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35)一、内容概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废弃聚乙烯(PE)改性剂在道路材料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不仅能够有效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沥青的性能,改善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本论文综述了废弃聚乙烯改性剂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探讨了废弃聚乙烯的预处理方法、改性剂的种类和用量、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以及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预处理方面,本文介绍了焚烧法、机械研磨法和化学回收法等处理废弃聚乙烯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改性剂方面,论文讨论了多种废弃聚乙烯改性剂,如橡胶粉、炭黑、纳米材料等,以及它们对沥青性能的影响机制和效果。
聚酯生产工艺 (2)第一章聚酯生产概况 (2)第一节涤纶生产的历史 (2)第二节涤纶生产工艺路线 (3)第三节涤纶改性及聚酯新品种 (4)第二章聚酯合成基础知识 (4)第一节高聚物的基本概念 (4)第二节缩聚反应 (6)第三节高聚物的性质 (11)第四节聚合反应工程简介 (12)第三章聚酯生产的原料及辅助料 (14)第一节对苯二甲酸 (14)第二节乙二醇 (15)第三节二氧化钛 (15)第四节催化剂 (15)第四章聚酯合成原理 (17)第一节聚酯合成的主反应 (17)第二节聚酯合成的化学平衡 (18)第三节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21)第四节聚酯合成的副反应 (23)第五节聚酯合成的催化剂 (25)第五章聚酯生产原料的配制 (27)第一节PTA的卸料、贮存和输送 (27)第二节催化剂溶液的制备 (29)第三节PTA-EG浆料的配制 (30)第四节二氧化钛悬浮液的配制 (31)第六章聚酯生产工艺过程 (33)第一节聚酯生产的工艺方法 (33)第二节聚酯生产工艺条件的选择 (35)第三节聚酯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38)第四节聚酯生产工艺过程的计算 (41)第七章聚酯熔体的切片和包装 (43)第一节聚酯熔体的输送 (43)第二节聚酯熔体的挤出能力 (44)第三节聚酯切片生产的工艺过程 (44)第四节聚酯切片的输送与脱水分离 (45)第五节聚酯切片的贮存和包装 (47)第八章聚酯装置的操作方法 (47)第一节聚酯装置的开车准备 (47)第二节聚酯装置的开车 (51)第三节聚酯生产上学运行操作 (53)第四节聚酯装置的停车操作 (53)第九章 聚酯生产的副产物及其综合利用 (55)第一节 聚酯生产副产物概述 (55)第二节 乙二醇回收 (55)第三节 聚酯废料的回收和利用 (57)第十章 聚酯生产辅助装置 (58)第一节 热媒加热系统 (58)第二节 溴化锂制冷装置 (60)第三节 仪表压缩空气和过滤器清洗 (62)第十一章 聚酯生产公用工程及废水处理 (65)第一节 水 (65)第二节 电 (66)第三节 汽和气 (66)第四节 废水处理 (67)第十二章 聚酯生产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测试分析 (68)第一节 中间控制主要项目的测试分析 (69)第二节 中间产品主要项目的测试分析 (69)第三节 成品项目的测试分析 (70)第十三章 安全生产知识 (72)聚酯生产工艺第一章 聚酯生产概况聚酯是由二元或多元醇和二元或多元酸缩聚而成,在大分子主链上含有酯键〔〕C O O --的一大类高聚物的总称。
聚乙烯醇(PVA)新纤维研究与应用进展赵兴 张兴祥* 张华天津工业大学功能纤维研究所, 天津(300160)摘要:回顾了PVA纤维的发展,综述了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阻燃聚乙烯醇纤维、疏水性聚乙烯醇纤维等的制备方法和主要性能用途,并对聚乙烯醇纤维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高强高模 水溶性 阻燃 性能 应用1.引言我国早在50年代就有一些科研单位从事PVA和维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各相关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国外先进装置和改扩建,使我国PVA 及其纤维工业在产量、质量、科研、品种开发和用途开拓、节能降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在科研、品种开发和用途开拓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少差距。
聚乙烯醇(PVA)纤维的最初应用在于其性能与棉花相似,其强度、耐磨、耐晒、耐腐蚀性比棉花好,比重比棉花轻,吸湿率接近棉花。
当年,日本、朝鲜、中国等大力发展PVA 纤维的主要目的都是以解决人民的衣着问题为主[1,2]。
但是,随着使用性能更加优良的涤纶、锦纶和腈纶的崛起和后来居上,由于存在抗皱性差、尺寸不稳定、染色性差等缺点,使其在服用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经过改性和新工艺生产的聚乙烯醇纤维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了阻燃聚乙烯醇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等一批高性能的纤维新品种。
这大大提升了聚乙烯醇纤维在增强、渔业、包装等领域的使用性能并开辟了在医学及离子交换吸附等方面的应用。
聚乙烯醇纤维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PVA是有潜力制得超高强纤维的柔性链聚合物之一,与根据PVA大分子主链键能理论的计算值相比,目前商品PVA纤维的最高强度仅为理论强度的10%,最高模量为理论极限值的30%[3]。
因此,寻找方法开发研究高强高模PVA纤维是可行的。
纤维断裂的微观机理,一般有分子链滑移和分子链断裂两种说法,其共同点是假设纤维中的分子链是沿纤维轴平行取向排列,应力在纤维横截面上均匀分布的。
羽绒纤维的性能及应用进展刘喜梅;冯岑【摘要】阐述了羽绒纤维的微观结构、形态结构及其有关的理化性能,探讨了羽绒纤维在混纺成纱、加工无纺织物、羽绒粉体改性等新方向的应用进展.【期刊名称】《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0(025)005【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羽绒纤维;结构与性能;应用进展【作者】刘喜梅;冯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羽绒纤维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
其结构蓬松,质轻柔软,保暖性优良,也体现绿色环保和材料的再利用,但由于羽绒纤维长度较短,表面光滑,抱合力差,且羽绒纤维加工的设备尙不完善,羽绒的直接纺纱有一定难度,目前主要应用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
研究人员通过对羽绒纤维结构和性能的探讨,发现其天然蛋白质纤维的良好吸湿性和生物相容性,这使得羽绒材料在纺织行业的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加宽,有助于产品开发和创新。
1 羽绒纤维的结构1.1 羽绒纤维的微观结构羽绒纤维的外表面由淄醇与三磷酸酯的双分子层组成的细胞膜包覆。
淄醇和三磷酸酯均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故羽绒纤维防水性能较好。
薄膜的里层是组成羽绒纤维主要成分的蛋白质,俗称羽朊,它由多种氨基酸缩合而成。
各氨基酸之间以不同的形式相互结合成多肽链,多肽链之间又通过氢键和半胱氨酸间的二硫键结合,使这些氨基酸分子按一定形状进行排列。
多肽链彼此缠绕,扭结成一股,几股之间又进一步扭在一起,形成绳索结构[1]。
扭结形成较多空隙和空洞,这也是羽绒纤维质轻保暖的原因。
同时表层包覆膜中的三磷酸酯有强吸附性,在外层吸附颗粒状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不易被酸碱破坏。
由于羽绒纤维没有磷片,表面光滑,其摩擦系数比羊毛、蚕丝要小,这不利于羽绒纤维的纺纱。
1.2 羽绒纤维的形态结构羽绒纤维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但它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圆柱体蛋白质纤维。
它不含羽轴,以绒朵的形式存在。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介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热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种,英文名为Polythylene terephthalate 简称PET或PETP(以下或称为PET),俗称涤纶树脂。
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与PBT一起统称为热塑性聚酯,或饱和聚酯。
1946年英国发表了第一个制备PET的专利,1949年英国ICI公司完成中试,但美国杜邦公司购买专利后,1953年建立了生产装置,在世界最先实现工业化生产。
初期PET几乎都用于合成纤维(我国俗称涤纶、的确良)。
80年代以来,PET 作为工程塑料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续研制出成核剂和结晶促进剂,目前PET 与PBT一起作为热塑性聚酯,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
我国的PET生产规模远远落后于国外几个主要生产厂商。
进入80年代,我国逐步从国外引进万吨~几十万吨级先进的PET树脂合成装置,质量和产量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根据中国纺织学会统计,1997年我国生产PET切片树脂174万吨,其中高粘度包装用(饮料瓶和包装片材等)切片树脂生产能力为22.4万吨,所以生产PET工程塑料级的树脂来源充足。
由于制备各种混配改性PET塑料的装置与其他聚合物混配改性用的装置是通用的,国内混配用挤出机等制造也形成一定规模,所以只要市场一旦开拓,国内PET塑料的生产也会快速增长。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特性与应用一.特性PET是乳白色或前黄色高度结晶性的聚合物,表面平滑而有光泽。
耐蠕变、抗疲劳性、耐摩擦和尺寸稳定性好,磨耗小而硬度高,具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大的韧性;电绝缘性能好,受温度影响小,但耐电晕性较差。
无毒、耐气候性、抗化学药品稳定性好,吸水率低,耐弱酸和有机溶剂,但不耐热水浸泡,不耐碱。
PET树脂的玻璃化温度较高,结晶速度慢,模塑周期长,成型周期长,成型收缩率大,尺寸稳定性差,结晶化的成型呈脆性,耐热性低等。
通过成核剂以及结晶剂和玻璃纤维增强的改进,PET除了具有PBT的性质外,还有以下的特点:1.热变形温度和长期使用温度是热塑性通用工程塑料中最高的;2.因为耐热高,增强PET在250℃的焊锡浴中浸渍10s,几乎不变形也不变色,特别适合制备锡焊的电子、电器零件;3.弯曲强度200MPa,弹性模量达4000MPa,耐蠕变及疲劳性也很好,表面硬度高,机械性能与热固性塑料相近;4.由于生产PET所用乙二醇比生产PBT所用丁二醇的价格几乎便宜一半,所以PET树脂和增强PET是工程塑料中价格是最低的,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是一项在生物基聚酯材料中引入其他物质,改善其性能和功能的技术。
生物基聚酯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具有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生物基聚酯在一些性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
因此,通过改性技术来改善生物基聚酯的性能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和拓展的阶段。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聚酯分子结构,如聚酯链的长度、分支结构以及共聚物的引入等方式,来调控聚酯的性能。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和填充剂,如纳米材料、纤维素等,来改善聚酯的性能和功能。
首先,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在提高热稳定性方面有着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添加阻燃剂、光稳定剂、抗氧剂等来提高生物基聚酯的热稳定性能,使其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较好的性能。
例如,研究表明,在生物基聚酯中引入硅氧烷类阻燃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使其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其次,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在提高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方面也具备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和添加适量的增强剂,如玻璃纤维、碳纳米管等,可以显著改善生物基聚酯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和韧性等。
同时,添加耐候剂、耐磨剂等可以提高生物基聚酯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在功能性方面也有潜力。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引入活性官能团、功能基团等,使生物基聚酯具有特殊的功能性能,如抗菌性能、光学性能等。
例如,研究表明,在生物基聚酯中引入丙烯酸盐改性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生物兼容性,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生物基聚酯改性技术可以应用于包装领域。
生物基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可再生性,因此可以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日用品包装等领域,减少塑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
再生涤纶的历史发展概述再生涤纶是一种可持续的合成纤维,通过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瓶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
因为其重复利用和环保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使用再生涤纶产品。
本文将探讨再生涤纶的历史发展。
起源在20世纪,合成纤维成为了制衣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合成纤维源自石油,制作过程极度依赖石油和非可再生的化学原料,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寻找更环保、可持续的合成纤维。
1988年,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成功研发出了再生涤纶,并于1994年开始工业化生产。
再生涤纶使用回收废弃的PET塑料瓶作为原料,使得制作纤维过程变得更为环保。
发展历程1988年,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正式研发并推出了再生涤纶。
此后,再生涤纶得到了世界各地用户的广泛使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纺织和制衣企业加入生产行列。
1993年,欧洲首次推出了回收PET瓶等废弃物的“Bottle-to-Fiber”过程,随后许多国家也开始采用这一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再生涤纶的发展。
近年来,再生涤纶已开始应用于家纺、汽车工业、建筑和运动休闲等领域,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特点再生涤纶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1.环保:再生涤纶使用回收废弃的塑料瓶作为原料,充分发挥了回收再利用的优势,有助于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更为环保。
2.质量好:再生涤纶的纤维质量与原生涤纶并无明显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
3.经济:因为再生涤纶使用的是回收的塑料瓶等废弃物,价格相对会更加亲民。
应用再生涤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应用:1.纺织品: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衣物、床上用品、家居用品以及户外用品等。
2.建筑: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隔音棉、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等。
3.汽车: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汽车座椅、车门垫等。
4.运动休闲:再生涤纶可用于制作运动装备、保暖内衣等。
结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可持续性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再生涤纶作为一种可持续、环保且优异的纤维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广阔。
阻燃纤维轻化1101 0902110101 陈勇杰摘要:本文讲述了阻燃纤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纤维的用途,并对其进行改性,新型阻燃纤维有更优良的性能,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阻燃;发展趋势;性能;一、阻燃纤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阻燃纤维是在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具有阻燃抗熔滴性能的高技术纤维新材料。
该产品采用新一代纤维阻燃技术——溶胶凝胶技术,使无机高分子阻燃剂在粘胶纤维有机大分子中以纳米状态或以互穿网络状态存在,既保证了纤维优良的物理性能,又实现了低烟、无毒、无异味、不熔融滴落等特性。
该纤维及纺织品同时具有阻燃、隔热和抗熔滴的效果,其应用性能、安全性能和附加值大大提高,可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以及军事等领域。
现在国内外市场上阻燃纤维已有几十个品种,传统加工的阻燃纤维主要是阻燃涤纶,阻燃腈纶,阻燃维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新近开发生产了多种阻燃纤维,如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酰胺一酰亚胺纤维、聚酰亚胺2080纤维、杂环聚合物聚苯并咪唑纤维(PIM2080)、酚醛纤维。
这些特种阻燃纤维的阻燃效果都比较好,在工业及特殊领域有很大的用途。
1.阻燃纤维的发展现状随着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品的蓬勃发展,迅速代替了传统的钢材、金属、水泥、木材及棉麻等材料,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和军事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这些聚合物大多数是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大,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不易熄灭,有时还产生浓和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危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提高聚合物的阻燃性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对聚合物进行阻燃处理是减少火灾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纷纷制订了有关使用阻燃产品的法律和法规,各国对阻燃制品相继制定严格的实施标准。
随着人民生活与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阻燃纺织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应投入力量和资金加大阻燃纤维的开发。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preai of Ludong University(Naturai Science Edition)2421,37(5:62—72芳纶纤维的改性应用袁悦,董建华,赵新迪,刘洁,孙昌梅(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39)摘要:芳纶(PPTA)纤维是一种重要的高性能纤维。
本文从芳纶结构特点出发,综述了近年来芳纶纤维的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的方法,对芳纶表面活性化及表面接枝等化学改性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阐述。
其中化学改性方法主要包括芳纶的表面刻蚀、硝化还原反应、氯磺化反应、芳纶金属化、异氰酸酯接枝反应、生物酶催化接枝等;物理改性方法主要括表面涂层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超声浸渍改性、高能射线、深冷处理、热处理、超临界C04改性、络合改性等。
并对芳纶纤维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芳纶;表面改性;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应用中图分类号:TQ3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纤维,又称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自从1077年以来,由于其高强度,高模量以及卓越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而被广泛用于军事和航空航天工业[]。
众所周知,优异的界面结合强度是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由于芳族聚酰胺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缺乏极性官能团,而且这种纤维的表面拥有很高的结晶度、化学惰性以及光滑度,因此芳族聚酰胺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相当差,极大地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⑵。
所以,有必要采用改性芳纶的方法来增强纤维与树脂体系之间的界面结合能力,从而使制得的芳纶复合材料能够拥有更好地力学和机械性能。
目前,人们已经掌握了多种用来改性芳族聚酰胺纤维的方法。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对芳纶的化学改性与物理改性方法。
化学改性是从PPTA的化学结构出发,利用一些化学试剂来处理芳纶,使其表面发生刻蚀反应,破坏芳纶表层的结晶物质,使芳纶纤维表面粗化;或者利用酰胺基上发生的异氧酸酯接枝反应和金属化反应来提高纤维的亲水性、界面粘结性等;或者采用生物酶催化处理对芳纶纤维进行改性。
国内外纺织新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 国内纺织新材料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纺织新材料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现有纤维材料的品种愈加多样化。
棉、麻、丝、毛等传统纤维外,还有涤纶、腈纶、维尼纶、聚酯等化学纤维,以及碳纤维、陶瓷纤维、金属纤维等特种纤维。
这些纤维的特性各不相同,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组合使用,实现强度、耐磨、防水、防火、抗菌等多种性能。
另一方面,新型纤维材料的出现,推动了国内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
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功能纤维,如抗辐射纤维、空气纤维、纳米纤维等,都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纤维的结构或添加特殊化合物,实现了新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也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国内纺织新材料的应用领域纤维材料的多样化,使得其应用领域也愈加广泛。
比较常见的用途包括服装、家纺、汽车、建筑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
其中,近年来纤维材料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
医疗用纤维材料一般分为生物可降解和非生物可降解两类。
前者主要是将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制成丝或布,用于制作缝合线、绷带、骨支架等内、外科器械。
后者则是将纤维材料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具有杀菌、防霉、净化空气等功效。
此外,纤维材料还可以制成支架、人工心脏瓣膜、血管等医用器械。
3 国际纺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目前,国际上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功能性的趋势。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新材料:1、智能纺织品:这类材料主要通过添加传感器、智能电子、微处理器、纤维光学等元件,实现智能感应、控制、通讯等功能,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健康监测、车联网等领域。
2、生物基纤维材料:当今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生物基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比如,生物降解纤维、木浆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等,可以用于环保包装、纺织品、牛仔布等领域。
3、复合材料与界面改性材料: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秀性能,如高强度、耐磨、耐剪、耐高温、阻挡辐射等。
界面改性材料则是指将不同材料之间的接口进行改性,达到提高材料性能、增加稳定性、降低能量损耗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