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_2009年河西地区极端干湿事件的演变特征_曹立国
- 格式:pdf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10
56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 o rthw est N or mal U niver sity (N atur al Science) 第32卷1996年第4期V ol.32 1996 N o.4 *本文系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历史地图集・沙漠图组》研绘中的系列论文之一收稿日期:1996-04-12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6-06-27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730070)作者简介 李并成,男,43岁.1988年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暨西北史地研究.中图法分类号 P 467 K 928.6摘 要 检索整理了河西走廊史载以来的气候旱涝资料,采用湿润指数公式进行处理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历史上气候干湿状况变迁的概貌.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气候干湿状况 变迁 近10余年来,笔者潜心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研究,曾分别对石羊河下游、马营河和摆浪河下游、昌马河洪积冲积扇西缘、芦草沟下游等汉唐以来形成的沙漠化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和机制〔1〕.笔者认为,这些沙漠化区域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为因素的作用,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农牧业开发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形等相联系,特别是与人们对于绿洲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那么,除人为因素外,有无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和作用的程度如何?可否做一些定量性分析?笔者拟就此问题予以探讨.1 气候“冷暖干湿”4要素的搭配组合沙漠系干旱气候的产物,影响人类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的自然因素无疑应主要考虑历史上的气候状况,特别是干湿状况的变迁.对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着力最深、成就最著的学者首推竺可桢先生.竺先生将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划分为若干温暖期和寒冷期〔2〕.河西走廊历史气候的变化自然也服从于竺先生所揭示的整体气候变迁规律.然而竺先生所探讨的主要是气温的变迁,而没有主要反映降水状况的变化.因此,本地区历史时期干湿状况变化目前尚无现成结论.许多学者往往把气候的干湿状况和冷暖状况相对应,以寻找二者间的关系.大多认为暖期对应于湿润期,冷期则对应于干旱期.但这一推论是否适合于西北内陆腹地干旱地区?应又当别论.杨怀仁、徐馨认为新疆绿洲水量的多寡决定于天山及昆仑山冰川进退的规程,气候寒冷则冰川前进,增加干燥盆地边缘水量;反之则冰川退缩,进入盆地边缘水量减少.“冰川进退的影响在干燥盆地边缘已经超过冰期——干燥期的影响”〔3〕.施雅风、王靖泰等人的工作亦表明,高温期势必导致冰川大幅度的退缩融化,而在寒冷期则相反,如“5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存在着气温降低和降水增加的趋势.在祁连山,1967~1976年间的前后10年比较,温度下降0.8~1.3℃,降水量依据海拔3000m 以上3个站的统计,增加了3%(从345mm /a 增至355mm /a ).从1974年起,祁连山有4条冰川连续几年出现物质正平衡”〔4〕.前苏联学者M ・N ・布迪科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亦指出:“许多湿润不足地区的降水量,特别是冬季降水量,在气候变暖时期减少了.……在气候变暖时期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中纬度内陆地区大范围干旱的频率增加了.”〔5〕笔者倾向于上述专家的观点.气候上“冷暖干湿”4个因素的对应搭配组合,在西北内陆腹地干旱区与东部湿润区步调并非完全一致.倘若说深受季风影响的我国东部湿润区以暖湿-冷干的搭配组合及其周期交替为基调的话,在未受到夏季风之惠的内陆干旱区则存在着暖干-冷湿气候期占有较高频度的现象.西北干旱区历史上的冷期似乎一般地(或较多地)表现得较为湿润,雪线大幅度下降,冰川获得充分发展,因而融水丰沛,绿洲面积亦应有所扩大,反之亦反.然而这仅属于一般性的推论,具体到河西走廊又如何呢?笔者拟尽可能地辑集河西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所有的历史气候资料,运用一些现代方法对其处理研究,同时也作为对上述一般性推论的案例检验和补充.2 历史气候灾害资料的检索整理笔者所用史料除采自正史和常用史籍(如25史中的《五行志》、《灾异志》等,《资治通鉴》、“十通”、明清“实录”、历代“会要”、“类书”等)外,还特别留意了有关西北、河西的地方史志文献,如《西夏书事》、《西夏纪》、《秦边纪略》、《西域考古录》、《水道提纲》、《甘宁青史略》、《二酉堂丛书》等以及诸本甘肃省志(《甘肃通志》、《甘肃新通志》、《甘肃通志稿》)、《河西志》和河西各地州志、县志、采访录等,并参阅了甘肃省文史研究馆1957年编《甘肃省各县历史自然灾害表》、江苏省地理研究所1976年整理的《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赵世英1984年辑《甘肃历代自然灾害简志》、袁林1994年新著《西北灾荒史》等材料,对于后人整理汇辑的历代气候资料,笔者均查找原始记载一一核对,并补其疏漏,以期较客观地反映历史气候的本来面貌.由于气候的波动一般涉及较大范围,特别就河西走廊这一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来讲,气候的变动更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又由于历史气候记载,特别是明代以前的记载因年代久远,漏记失载在所难免,即使当代所记其后亦有不少散佚,因而为补其缺失,笔者往往将记载某一州郡的气候资料视为整个河西地区的气候状况处理(除局地性雹灾外),但对于仅仅记载某县气候的孤证,则一般不取.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蝗灾和旱灾的关系极为密切.曹骥的计算表明,蝗、旱灾的相关系数达0.92±0.23,而与水灾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6〕.蔡邦华、马世骏、龚高法等的工作亦得出了相近结论.因而笔者将蝗灾记录亦作旱灾处理.经统计整理,河西走廊历史时期各种气候灾害记录共460条,分类列表如下(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资料出处).旱、蝗灾害年份表-104夏2秋2653四61109大110138142大143270五301七365春夏369春夏387大399401402405大451大481496504八507八508510夏531五618650678682六785春夏786939942943962七965968大993996大100610081009101510171018102510271041七大七三至九大1143三1176七大11171223五1226126012621288六1297571996年第4期1996 N o.4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Study o n changes o f clima te about ar idity and humidity in Hex i r o r idor1308五1313三1322三1328133013711406141814251426142714331436闰六1439春夏144114471448145014531455夏1457夏14591460夏大1468147014781482148314841485148614871489149014941495大15041505150615081509151115141517152015211528大15291531大1532大1534五15351538大153915441545154815501553155615641568大15871588五大160916161634五1638164016411649166516901712171317181722172817351739174017451749175017521753175717581759大1762176317641765176717681771177217741775177617771778178017851795179718011805181018121817181818211824182618291831183618371838184418451847186018681869大187418771882七1884188719071909192219241925192619271928大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夏大1937大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1948 注 年份右上角标字“大”为大旱,其余的字表示季节或月份(以下其它灾害表同),年份下画线系蝗灾.水涝灾害年份表122四235285320六大99412901319六大13241325145214591517152715511554160416181649166616711684冬1686春1697170017021728173217331735173817391740174417451746夏秋1749175317541756175717581760176217641765176617671768177117721774177517761778177917801783三1798秋180118031810182018211824182618271829183118331836184118441847187918841885188618991901七1903190419051921192219251926六大19271928193419361939194019421943194419471948其他灾害年份表风灾:-86四108249300304351三503八126014681521154715571608正1708三174417571764176517851826185218571894二1896五19041910192019271928三、五19341936193819411942194319471948霜、雪灾:354五479485四505七507四508509四627八720726148315571608二168617571762176417681773177417761787180018391841184718851904193519361944194519471948雹灾:122四13191332147915061527六1534164916551702六173017311745174617491750175317571762176417651766176717681772177317741775177617781779178017871800181018181820182118241826183118331834184118441847184918561877188418861895190219031904190519061921192419321933193419391943194419451948194958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N o rt hw est N or mal U niver sity (N atur al Science) 第32卷V o l.32 由表可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以旱(蝗)灾最为多见,计有224条(其中蝗灾30条),占气候灾害总记载460条的48.7%;水涝灾害次之,有97条,占21.1%;大风霾37条,占8%;霜雪灾害34条,占7.4%;雹灾68条,占14.8%.旱(蝗)灾害的频繁反映了河西绿洲生态系统对于水资源的高度灵敏性,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3 历史气候干湿状况的探讨为了较准确地揭示本地区历史上的气候干湿状况,下面采用“湿润指数公式”I =FF +D .其中:I 表示该地某一时段湿润指数;F 表示该地该时涝灾出现次数;D 表示该地该时段旱灾出现次数.对上述史料进行处理.显然,计算结果:当I >0.5时,表示该地区该时段气候趋向湿润,当I <0.5时,则表示该地区该时段气候偏干.这一公式的基本思想是将今天所得到的水旱记载看作是历史上发生水旱事件的随机样本,运用水旱灾害比值,而不是单独地运用水灾或旱灾的发生次数来表达历史时期的干湿状况,因此可以较好地剔除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历史气候资料中前后记载详略不一等情况对实际水旱状况分析的干扰.此公式曾被郑斯中、张福春、龚高法、张家诚、谢焕强等应用,得出的结果比较可信.由灾害年份表所见,河西地区15世纪以前旱涝灾害记载的“样本数”不多,每百年仅有数次(除11世纪有12次旱灾记载外),有的世纪竟告阙如.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记载的罅漏缺略所致,而并不能反映此时期气候实际状况的完貌.样本数不多,就不便运用湿润指数公式计算,否则可能会因记载的偶然性太强使所得结果与实际状况差之甚远.兹仅对15世纪及其以后的气候灾害资料进行分析:I (15世纪)=22+30=0.0625,I (17世纪)=99+9=0.5,I (19世纪)=2020+25=0.444, I (16世纪)=44+28=0.125,I (18世纪)=3434+33=0.507,I (20世纪上半叶)=1919+27=0.413.可见,15、16世纪(明代中期)湿润指数很小,旱象严重.这一时期文献中亦多见旱魃频仍、田禾薄收的有关记载.如张掖明代《元直庙碑》记:仁宗洪熙元年(1425)夏“甘州不雨,耕者告病”;《明实录》记:英宗正统元年(1436)闰六月陕西奏“镇番(今民勤)、永昌、庄浪(今永登)、凉州四卫先因荒旱少收,续被达贼抄掠,饥窘乏食”;天顺四年(1460)八月陕西甘、肃诸卫奏“今夏大旱,禾稼枯槁,租税无征”;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五月“以旱灾免甘州等五卫、山丹、永昌、凉州、镇番、庄浪、西宁、古浪十二卫所屯粮八万余石,马草二百五万余束”;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十一月“以旱灾免肃州、甘州、高台、山丹、古浪、凉州、镇番、永昌等卫、所钱粮”,等等.由I (17世纪下半叶)=55+2=0.714, I (18世纪上半叶)=1313+11=0.524可以看出,17、18世纪湿润指数最高,与15、16世纪恰成鲜明对比,应为河西水份较为充沛的时期.19世纪亦较湿润.其中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上半叶水涝灾害记载次数超过了旱灾记载次数,为本区水份最丰的时期.《甘肃新通志》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夏五六两月“甘肃591996年第4期1996 N o.4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Study o n changes o f clima te about ar idity and humidity in Hex i r o r idor大水沸腾,崩坏大山,漂流大木无数,居民捞获”;清康熙五年(1666)秋,“凉州阴雨时行”;康熙二十五年(1686)春“大雪连月,岁大稔”;康熙三十九年(1700)“镇番白亭海水潮丈余,井水泛滥”;《甘宁青史略》:雍正十三年(1735)“肃州、安西县星星峡等处大水为患”;《清实录》:乾隆四年(1739)五月以来“甘肃连得大雨,……武威、古浪、永昌等处有水冲淤压之田亩.……七月,秦安、武威、永昌、古浪被水.张掖县属之东乐堡七月初九日大雨,山水陡发,冲塌房屋,泡坍墙壁”;此类记载于这一时期比比可见,表明确为水分充沛的时期.对照竺可桢先生的研究结果,17、18世纪正值我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特别是17世纪下半叶为1400~1900年500年中最冷的时期(欧洲谓之“小冰期”),而这恰是河西走廊湿润指数最大的时期;清代前期本区历史上又一次农业大规模开发,人口大量增加〔7〕,也正是在这一气候背景下得以进行的.19世纪我国的冬季亦相对寒冷,而河西的湿润指数也相应较高;当20世纪上半叶我国境内气温有明显回升时,河西的湿润指数则又相应降低,趋向干旱.15世纪以前虽然样本数较少,不便用于计算,但仍有若干值得重视的倾向.如公元7~10世纪(隋唐五代宋初)长达400年中河西水涝灾害记载仅有1次,气候应明显偏干,而此时期恰是我国的温暖期;公元14世纪(元代后期至明初)河西涝灾记载3次,较前几个世纪明显增多,而该世纪正当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寒冷期.由以上的探讨似可看出,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气候湿润期与寒冷期、干旱期与温暖期有较好的对应性,从而也支持了施雅风等专家的观点,施先生的推论应同样适应于河西走廊,至少是适应15世纪以后的河西走廊的气候变迁状况.由于气候的历史变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涉及因素很多,以上的计算和探讨仅是一粗略的概貌,要得出一个很科学的结论还有俟来日多学科的综合深入研究.必须指出,河西历史上气候干湿状况虽屡有变迁,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干旱缺雨的地理景观,并未动摇其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的基本属性.本地区有关“流沙”、“沙岭”等记载从最古老的史书起直至今日,一直不绝于史,即使在所谓的“湿润期”亦莫能外.如在湿润指数最高的清代前、中期,诗人李渔《甘泉道中即事》吟道:“一渡黄河满面沙,只闻人语是中华”(甘泉即甘州,今张掖).清代镇番人卢生华《祭风表》:“迩来狂飕肆虐,阴霾为灾,黑雾滔天,刮尽田间籽粒;黄沙卷地,飞来塞外丘山”.清代河西许多县志中均有“十地九沙,非灌不植”等语.英人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察”中提到2000年以前古代聚落时云,这里在整个历史时期是被相同的地理所统治着的,这里的古文献保存得如此完整,证明了2000年前气候如今日一样干燥,即是说这些聚落的废弃不是源于中亚的干旱.尼雅遗址中数以百计的3世纪时的木简只有在其后16个世纪过程中,在气候与现在一样干的情况下才能毫无损伤地落到我们手中〔8〕.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斯氏所说气候的干湿状况一直没有变化,而应准确地说2000多年来干湿状况变化,未能引起西北干旱地区地理景观的根本改观,河西走廊的居延、敦煌、武威、玉门等地亦有大量汉晋竹木简牍的完好出土,亦可为这一论点的明证.笔者曾研究得出,河西地区历史上沙漠化过程发生较明显的时代有汉代后期、唐代后期和清代中后期〔1〕.这些时期除清代中后期外,基本上属于气候的温暖期,应对应于气候的干燥期.因此在本地区沙漠化历史过程中,除人为因素为主外,气候变迁的影响亦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一因素的影响又是有限的,例如笔者对清代石羊河下游的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得出,虽然这一时期水量较丰,但是水量所增有限,而人口和耕地的扩大则远超于前,土地开发的60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N o rt hw est N or mal U niver sity (N atur al Science) 第32卷V o l.32规模超过了水源增加所允许的程度,滥垦乱伐有加无已,因而沙漠化过程在所不免,红沙堡沙窝,黑山堡、红崖堡和野猪湾堡一带的沙地,青松堡、南乐堡、沙山堡一带农田的沙化,均发生在这一时期〔7〕.由此可知,沙漠化过程既可能发生在干旱期,又可能出现在湿润期.西北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水量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会很大,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加速沙漠化过程,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是引起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1〕 李并成.古代甘肃沙漠化过程及其危害.甘肃抗旱治沙史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79~114〔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4):168~189〔3〕 杨怀仁,徐 馨.第四纪冰期气候对黄土沙漠的影响.新疆第四纪冰川及冰川地质论文选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4〕 施雅风,王靖泰.中国晚第四纪的气候、冰川和海平面变化.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5〕 布迪科M N .气候的过去和未来.翁笃鸣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6〕 曹 骥.历代有关蝗虫记载的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1):36~43〔7〕 李并成.石羊河下游绿洲明清时期的土地开发及其沙漠化过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56~61〔8〕 M ark A urel Stein.Ruins of D eser t Cathay .Lo ndo n,1912Study on the changes of climate about aridity andhumidity in history in Hexi CorridorLi Bingcheng(Instit ut e of Dunhuang olog y ,N or thwest N o rmal U niv ersit y 730070L anzho u P RC)Abstract The author collected and so rted out the data of climate about aridity and humidity in histor y in Hex i Co rridor ,applied the fo rmula of the moist index to the analysis of pro b-lem s,and studied the general situatio n o f the changes of climate about ar idity and humidity in history in Hexi Co rridor .Key words Hexi Co rridorclimate about aridity and humiditychanges611996年第4期1996 N o.4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Study o n changes o f clima te about ar idity and humidity in Hex i r o r idor。
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第51卷第6期2012年3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AgricuhuralSciencesV ol_51No.6Mar.,2012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李治国,朱玲玲,程昆,芦杰(商丘师范学院a.环境与规划学院.b.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利用河南省1950--2009年的干旱灾情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干旱灾情轻重交替出现,受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l4年,成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17年:干旱受灾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成灾面积呈增大趋势;河南省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对干旱灾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关键词:干旱灾害;特征;成因;河南省中图分类号:$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O6一l1O7一O5 CharacteristicsandCausesofDroughtinHenanProvinceduring1950___——2009 LIZhi—guoa,ZHULing-lingb,CHENGKunb,LUJie(a.DepartmentofEnvironmentandPlanning;b.DeparhnentofArchitecturalandCivilEngin eering,ShangqiuNormalUniversity,Shangqiu476000,Henan,China)Abstract:Basedondroughtstatisticaldataduring1950-2009inHenanprovince,thechangec haracteristicsanditscauseofdrought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disastertakedplacealmosteveryyearandl ightandheavyagricuhuraldroughtsappearedalternativelyinacycle,thecycleperiodofaffectedareaswasapproximatel y4-714years,thecycleperiodofsufferingareaswasroughly4—17years:Thedroughtaffectedareasexhibitedadecreasingtrendwhilethesufferingareas exhibitedanincreasingtrend;Theresourcesandenvironnlent,climatechangeandsocioecon omicconditionsofHenan provincehadsomeimpactontheformationofdrought.Keywords:drought;characteristics;causes;Henanprovince干旱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粮食产量,是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阻].我国平均每年约有2.5~107~3.0xl0hm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l2,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kg,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O%[3].目前我国学者先后对甘肃省,广东省[,安徽省_6_,内蒙古和全国的旱灾变化特征开展了研究河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但近期缺乏该省的旱灾变化特征研究,人们尚不了解该省详细的旱灾变化特征.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农业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刻认识该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也有利于提供旱灾变化信息,为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保证河南省粮食安全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研究区概况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一116.39.北纬31.23一36.22,l9].东西长约580km,南北宽约550km.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图1).河南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土地面积16.7万kln,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74%.截至2009年底,总人Vi9967万人(居全国第一),其中农业人口6209万人,占总人口的62.3%E.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自2000年以来.河南粮食总产量收稿日期:2011-08—22基金项目:商丘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1QN20);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计划项目(1124004504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40019)作者简介:李治国(1979一),男,山东禹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研究,(电话)158****7176(电子信箱)************************.湖北农业科学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ll0],2008年被列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该省气候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地区向半湿润干旱地区过渡的两个过渡性特征,因而该省降水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干旱是河南省影响范同大,次数多和对农业生产损害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11],1949--2009年旱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自然灾害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59.4%和52.3%E],进而对河南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_1,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110.0…0E1l2.00E114.Oo,El16.00E图1研究区位置示意图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河南省农业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农业部种植业司"灾情数据库"和《河南统计年鉴》,其中1967--1969年相关数据缺失; 气象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选取该省信阳,郑州,开封和新乡4个数据记录最完整,时间序列最长的站点1950--2009的数据.主要研究方法为: ①使用SPSS19.0等软件对1950--2009年的旱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阐述干旱灾害动态变化特征;②利用气象数据和《河南统计年鉴》数据探讨旱灾的成因.3河南省旱灾变化分析3.1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图2为河南省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年际变化情况,其中1967--1969年数据缺失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总体上受灾面积呈略微减少趋势,而成灾面积有明显的增加态势.除部分缺失数据的年份未统计外.河南省57年间受灾和成灾面积年际分布具有明显周期性波动特点,呈现灾情轻重相间分布格局,其中受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14年,成灾面积的波动周期为4~17年,其中.1957—1962年,1972--1978 年,1985—1989年及1999--2001年为4个干旱灾害多发期和严重期......受灾面积……受灾面积变化趋势.jv魁l'I.195019601970l980l99020002010年份图2河南省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变化将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按阶段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表1),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稍有区别.前者从1950--1959年到l960—1969年为上升时期,在1960--1969年达到高峰,之后的4个阶段为下降阶段;后者则有两个高峰,先从1950--1959年到196O一1969年为上升时期.在1960--1969年达到第一个高峰,从1960--1969年到1970--1979年为下降阶段,在1980--1989年达到第二个高峰,之后的两个阶段为下降阶段.各年代受灾面积占自然灾害受灾总面积的比例为4O.8%一79.7%,成灾面积占成灾总面积比例为l7.6%~67.0%(图3).同时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变化具有明显同步性,即受灾面积大的年份,成灾面积也大.对除1967--1969年数据缺失以外的57年间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进行统计分析,二者相表1河南省各阶段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变化0_【//旧《∞∞∞∞∞∞鲫∞砌如∞0OO0OO00O砌印如∞∞加mI{po_【,/旧第6期李治国等: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20Ol95019601970198019902000年代图3各年代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占自然灾害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比例关系数r=O.729(n=57),相关显着.表明河南省农业生产受干旱威胁较大.若受灾则在很大程度上成灾,农业生产防范干旱灾害影响的压力大.3.2受灾率和成灾率受灾率和成灾率的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呈显着相关.因此二者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即变化的同步性(图4).各年代受灾率和成灾率也呈显着相关,二者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即变化的同步性(图5).据《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受灾率在20%~30%为中等干旱,受灾率>30% 为严重干旱,受灾率>40%为特大干旱.57年间,中等干旱年份12年,占21.05%;严重干旱年份4年,占7.02%;特大干旱年份5年,占8.77%.三者共占36.84%.因此,河南省干旱灾害受灾率较高,特别是危害较大的中等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所占比例大.从各年代干旱平均受灾率和成灾率变化看(图5),1950年代和2000年代干旱平均受灾率和槲似丑ol950196o197019801990200020lO年份图4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年际变化24.2-僻铬●受灾率口成灾率.一百.-苗.一西._苗.若图5各年代干旱平均受灾率和成灾率变化成灾率较小:干旱平均受灾率呈"低一高一低"而成灾率呈"低一高一低一高一低"的变化特征.3.3受灾率异常指数灾害异常指数是描述受灾率和成灾率偏离平均状态的参数,可以反映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等级[5]. 受灾率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可表达为=(Mi—),式中为第年旱灾受灾率或成灾率异常指数,为第年受灾率或成灾率,为多年平均受灾率或成灾率,6为受灾率或成灾率标准差.河南省干旱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基本呈"负一正"交替出现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其变化周期为3~10年(图6).取受灾率异常指数<0时为轻度干旱,0≤<0.5时为中度干旱,0.5≤<1.5时为严重干旱, ◇1.5时为特大干旱.57年间轻度干旱33年,中度干旱8年;严重干旱10年,特大干旱6年,二者共计16年.各干旱等级年份所占比例分别为轻度干旱57.9%,中度干旱14.O%,严重和特大干旱共计28.1%.因此,河南省农业干旱具有重灾年份多,重灾发生几率大,干旱灾害危害严重的特点.靼她嗽糌似..o..受灾受灾变化趋势图6受灾率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的年际变化靶粘缺槲蟠3.4干旱灾害强度指数灾害强度指数是指某时段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表示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单位面积的致灾强度[63.河南省干旱灾害强度指数具有随时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图7),其波动周期为3-6年.从各年代变化状况(图8)看,1950年代,干旱灾害强度指数仅为l5.5%,至2000年以后.干旱灾害强度指数已上升到43.6%.增长率高达181.3%4河南省干旱灾害成因河南省所处的两个过渡带特征所造成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干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等也是导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一些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因素也加剧了干旱的灾灾受成一口84[二=一lD]厂_.oo一憎OOO00864//羞1110湖北农业科学2O12年靶簸鹱60O+强度指数..一-rj195019601970l980199020002010年份图7旱灾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1950l96019701980199020OH0年代图8各年代旱灾强度指数的变化危害.4.1资源环境因素河南省分属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水资源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l1.水资源量总体呈纬向分布,南多北少,约有50%的水资源量分布于信阳,驻马店等地区,而豫北,豫东,豫中平原工农业较发达地区水资源分布则较少.地表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丰水年与干旱年降水量相差5~7倍,年内分配集中于汛期(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5%).该资源分布导致了各地水资源供求不协调,容易发生旱灾4.2气候变化因素4.2.1气温变化的影响表2表明,河南省四站点1950--1979年的10年平均气温有所波动,其中1960--1969年的高温时段与图2中1960年代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峰值相对应:1980--2009年四站点的10年平均气温都有明显上升,与图8If1 旱灾强度指数的增加相对应.表明升温会加剧各地的蒸发,可能会加剧干旱灾害,未来若持续1980—2009年的升温趋势,河南省的旱灾强度指数可能呈增加趋势4.2.2降水变化的影响从表3可看出,河南省四站点降水研究期内有所波动,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其中,开封和信阳波动较大,信阳的波动范罔最大. 10年降水量变化为一121.35~+131.85ml'll常军等的研究结果发现河南省年降水量具有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一2.14mm/10年,境内黄河,海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而淮河流域部分地区水资源量呈增加趋势:全省17个地级市,有l3个地级市水资源量呈减小趋势,仅驻马店,周口,漯河,许昌4个市的水资源量呈增加趋势,这加大了旱灾发生的可能性和旱灾发生的严重程度.4.3社会经济因素4_3.1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从1950年的1259.07万hm增至2009年的1418.14万hm2,粮食作物,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播种表2四站点10年平均气温及其变化(单位:.C)∞舳∞∞加0第6期李治同等: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面积分别南1950年的185.84,50.57和49.27万hm增至2009年的968.36,53.73和154.12万hm,粮食作物,棉花和油料作物的单产则分别由1950年的742.50,160.20和420.15kg/hm增至2009年5565.O0,963.O0和3458.25kg/hm【Io在一定气候条件下,随着单产大幅度提高和农田需水量的大量增加,相对于农业生产干旱趋于严重l8].此外,1949年来,河南省人15增长迅速,城市化建设和T业有了长足发展.1949年全省总人口为4174万人,城镇化率为6_3%;2009年全省总人12I达9967万人,城镇化率为37.7%;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54亿元,2009年达9900.27亿元[9].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总产值的增加,生活用水和T业用水会有相应增加.4.3.2水利灌溉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水利灌溉设施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及时灌溉是减轻干旱灾害的重要措施.1949--2008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南734.47万hm减少到720.20万hm.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43.13万hm增加到498.92万hm,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5.9%增至69.3%.河南省还有约30%的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遇有年内或年际连续干旱.很容易受灾和成灾.参考文献:[1]LIYP,YEW,W ANM,eta1.Climatechangeanddrought: ariskassessnlentofcrop-yieldimpacts[J].ClimateResearch,2009.39(1):31-46.『2]李文娟,覃志豪,林绿.农业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J].自然灾害,2010,19(3):111-118.『3]程静.陶建平.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干旱灾害与粮食安全——基于西南五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 2010,30(9):1524—1528.[4]尹宪志,邓振镛,徐启运,等.甘肃省近50a干旱灾情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5,22(1):120—124.『5]梁红梅.刘会平,宋建阳.广东农业旱灾的时问分布规律及重灾年份预测[J].自然灾害,2006,15(4):79—83.[6]李彬,武恒.安徽省农业旱灾规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5):18—23.[7]李晶,王耀强,屈忠义,等.内蒙古自治区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5):266—272.[8]黄会平.1949—2007年我国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10,32(4):659—665.[9]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刘凤伟.河南省粮食产量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0(3):40~42.[11]赵永江,姚松岭.河南省农业干旱灾害度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4):47—53.[12]农业部种植业司.灾情数据库[DB/OL].http://www.zzys. gov.en/zaiqing.aspx.2011-07—10.[13]贺振.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6):6-9.[14]李秀灵.河南省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对策[J].水电能源科学,2009, 27(6):32-33,215.[15]常军,顾万龙,竹磊磊,等.河南省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及对降水变化的响应[J].人民黄河,2010,32(7):78—79.[16]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六十年(1949—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郑威)三系杂交稻闽丰优3301品种来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用闽丰lAx闽恢3301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特征特性: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d,比对照Ⅱ优838长2.7d.株高124.5CITI,穗长24.6c'nl,每公顷有效穗数247.5万穗,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9.9g.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9级.感稻瘟病,自叶枯病和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1%,长宽比2.9,垩白粒率46.0%,垩白度12.0%,胶稠度72inlTl,直链淀粉含量23.2%.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公顷产量,下同)9060.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极显着);2009年续试,平均单产8682.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极显着).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871.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1%,增产点比率85.7%.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8494.3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栽培技术要点:①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公顷大田用种量l8.75~22.50,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②移栽:秧龄控制在30d左右,适时移栽,株行距以20cruX23cIn为宜.每公顷栽插24.O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⑧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当控氮,每公顷施纯氮10kg,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干干湿湿防早衰.④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适宜范围: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河西走廊西部两次极端暴雨事件水汽特征分析陶健红;孔祥伟;刘新伟【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6(35)1【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应用水汽通量诊断分析、后向轨迹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4—5日(简称"0605")和2011年6月15—16日("0616")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区两次极端暴雨事件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
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及其前部弱高压脊共同作用下,在甘肃中西部对流层中层形成的异常偏东气流是河西走廊西部暴雨水汽输送的关键,其将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接力式的输送到河西走廊西部,有利于该地区的水汽辐合;弱高压脊的强度和位置决定了异常偏东气流的强度和最西端延伸的位置,而异常偏东气流的强度和最西端延伸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两次暴雨过程均存在两路异常的水汽输送,随西风气流的西路水汽输送和绕高原的东路水汽输送,"0605"过程弱高压脊位置偏东偏弱,异常偏东气流由东向西扩展,最西端达到张掖,较强的西路水汽输送贡献率达到了90.02%,而"0616"过程弱高压脊位置偏西偏强且在内蒙古西部形成闭合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偏东气流由西向东扩展,最西端位于酒泉西部,较强的东路水汽输送贡献率达到了84.6%;西(东)路水汽输送在对流层低(中)层输入较为显著。
【总页数】11页(P107-117)【作者】陶健红;孔祥伟;刘新伟【作者单位】甘肃省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相关文献】1.伊犁河谷夏季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动力机制与水汽输送特征2.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区一次极端暴雨天气的水汽特征分析3.河西走廊西部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4.河西走廊西部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5.昆仑山北麓两次极端暴雨水汽特征对比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7):47-48,56河西走廊西段暴雨过程分析及研究王海燕,鲁 岳酒泉市气象局,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 选取2019年7月16日—17日发生在河西走廊西段酒泉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资料、地面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湿度条件、大气运动状态、以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酒泉市k指数变化,得到如下结论:“东高西低”的大气环流形式,“歪脖子”高压对冷空气的阻挡、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增大的k指数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河西走廊西段;暴雨;分析中图分类号:P45;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47–02DOI:10.19383/ki.nyzhyj.2020.07.023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有暴雨洪涝、干旱、霜冻低温、风雹、连阴雨、浓雾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随着全球变暖,水分循环加速,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强度改变,极端降水的可能性增加,强降水事件也呈现出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暴雨灾害逐年增多[1-3]。
2012年7月27日陕西省榆林市暴雨造成12县区41.3万人受灾,18人死亡,12人失踪,农作物54 372公顷受灾,房屋倒塌1507间,直接经济损失6.33亿元。
2016年7月22日河北省邢台市暴雨,34人死亡,13人失踪。
2020年4月18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受暴雨影响,数百所房屋被洪水淹没,11人死亡,13人失踪。
2020年5月21日—22日,广东省广州市遭遇特大暴雨,小时雨强度超80 mm的有42个站次,破历史纪录。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也显著增加。
河西走廊东部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预测
钱莉;张惠玲;刘明春;杨晓玲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年(卷),期】2005(023)004
【摘要】使用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农耕期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地域分布、时间演变和垂直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存在三种地域分布区,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土壤水分的散失与日照、气温、降水、地温等气象条件
的变化有较大关系.尝试用最优子集神经网络建立春季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经实际使用,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强,效果好.
【总页数】6页(P58-63)
【作者】钱莉;张惠玲;刘明春;杨晓玲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武威,733000;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武威,73300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武威,73300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武威,7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
【相关文献】
1.1960-2017年河西走廊东部寒潮时空变化特征 [J], 李万荣; 张弢
2.河西走廊东部近60年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J], 罗晓玲;李岩瑛;杨梅;聂鑫
3.河西走廊东部降雪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J], 杨晓玲;孙占锋;李岩瑛;王胜
4.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变化特征及其典型个例分析 [J], 杨梅;李岩瑛;张春燕;杨吉萍;罗晓玲;聂鑫
5.河西走廊敦煌绿洲天然胡杨林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J], 张克新;刘普幸;霍华丽;吴三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西地区最大连续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李小亚;张勃【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3(33)2【摘要】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反距离加权法、Mann—Kendall检验以及R/S分析法,选取4个极端降水指标,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近52a最大1d降水量和最大2~3d连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最大4d连续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变化都不显著。
除最大4d连续降水量未来表现为持续性外,其它不同天数最大连续降水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反。
最大1d降水量和最大2d 连续降水量与降水总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可见最大1d和最大2d连续降水量对降水总量有很好的指示性。
在空间分布上,不同天数最大连续降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且不同区域的过去和未来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
研究还发现,在0.05的置信度下,河西地区不同天数最大连续降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现象,但突变年份不尽相同。
【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连续降水事件;时空变化;河西地区【作者】李小亚;张勃【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相关文献】1.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李翔宇;周祥2.滇中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曹言;王杰;张雷;戚娜;段琪彩3.1961-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J], 王雨枭;游庆龙;谢星旸4.近58年河西地区降水事件的连续性特征 [J], 折远洋;杨波;尚清芳;王凤鹏;苏玲5.近60年来百色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节律变化特征 [J], 卢芹芹;秦年秀;汪军能;黄嘉丽;韦玉芳;张华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气温事件变化李玲萍;薛新玲;李岩瑛;盖晓平;奚立宗【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0(32)1【摘要】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五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高、低温阈值,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近45a来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最高气温总阈值民勤出现了暖中心,乌鞘岭出现了冷中心;极端最低气温总阈值暖中心出现在武威,冷中心出现在乌鞘岭;极端最高、低气温空间分布与其对应阈值的空间分布类似;河西走廊东部极端低温频数南北部都呈现减少趋势,而极端高温频数在南部古浪和北部靠近沙漠区的民勤呈现减少趋势,其它地区为增加趋势.时间变化上,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最高、低气温总体都呈增温趋势,增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比极端最高气温明显;极端最高气温频数总体呈略增加趋势,极端最低气温频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和极端最高、低气温频数都是6~7a和9~10a周期反映明显;极端最高、低气温增温以及极端高温频数增加和极端低温频数减少都发生了突变现象.【总页数】9页(P43-51)【作者】李玲萍;薛新玲;李岩瑛;盖晓平;奚立宗【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民勤县气象站;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甘肃省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6【相关文献】1.1961-2005年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2.1961-2005年宁夏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分析3.河南省1961-2011年极端气温和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4.1958—2012年郑州市极端气温和极端气温事件年际变化特征5.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0卷第11期2011年11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1Nov.,2011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2008FJ1006);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200920);湖南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200801);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10-04)。
作者简介:张剑明,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气与气候研究。
E-mail:zhaolanxiai@1395-1402页1960-2009年湖南省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特征张剑明1,2,廖玉芳1,段丽洁1,曾向红1(1.湖南省气候中心,长沙410007;2.株洲市气象局,株洲412000)摘要:本文采用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 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省50年来区域暴雨极端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过去50年暴雨极端事件增多、强度增大。
暴雨极端事件有波动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少,70年代和90年代偏多;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暴雨极端事件由小变大是一突变现象,且存在2年、5年、7年和21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月份集中在4-8月,而暴雨降水量和暴雨总次数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月份集中在5-8月。
降水量湘西地区可能更加少雨,湘北洞庭湖区和湘中部分地区有可能向多雨转变的趋势;湘东和湘南有可能向干旱转变。
暴雨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暴雨次数、暴雨强度和降水集中率在湘中、湘西南和湘西北个别地区可能比原来更少,其余地区均可能增多。
关键词:湖南省;暴雨极端事件;空间分布;区域差异1引言极端降水事件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夏季南方暴雨频发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严重的国民经济损失。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气象工作者对极端降水状况,尤其是在降水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数学方法,发现了不少事实及规律[1-8]。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狭长的地区,整个区域地势低平,气候干燥。
在盛夏季节,河西走廊经常会发生沙尘暴天气过程。
沙尘暴是由于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灾害,下面将从气候条件、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探讨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
首先, 河西走廊的气候条件是造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地区,盛夏的气温很高,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而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较低,通常在20%左右。
河西走廊的降水量非常有限,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条件导致了大量的裸露土地和干旱的植被,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也是造成沙尘暴的重要因素。
河西走廊地势低平,沿着黄河流域一路延伸,地势相对平坦。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容易积聚风沙。
在盛夏季节,掠过河西走廊的干冷地面风和热空气的扩散导致风场变化剧烈,风速增大,形成了沙尘暴所需的大风条件。
人类活动也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人类活动增加,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垦、林木砍伐等行为导致了大片的裸露土地暴露在外,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
农业上的不合理耕作和过度放牧也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沙尘暴的增多。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成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气候干燥、地势低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河西走廊容易发生沙尘暴,给当地的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需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土地和科学耕作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保护环境,避免沙尘暴给河西走廊带来的不良影响。
河西走廊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滕水昌;殷玉春
【期刊名称】《干旱气象》
【年(卷),期】2010(028)001
【摘要】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区域性大雨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 hPa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阻高的发展使得脊前冷槽南压加强,为这次区域性大雨形成提供了冷空
气来源,副热带高压明显西升北抬为大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 hPa低空低涡的辐合为大雨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上升运动,并促使对流不稳定层结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发现,中低层不稳定能量触发,在大尺度锋面降水云系中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是造成局地雨强较大的主要原因.高低空螺旋度"上负下正"的配置,对强降水的预测和落区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滕水昌;殷玉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气象局,甘肃,永昌,737200;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台,甘肃,武威,7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
【相关文献】
1.河西走廊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J], 滕水昌;渠永兴;王坚;李伯文;张弿;王荣哲
2.苏尼特左旗春季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J], 郑晓艳;胡敬华;鲁双宁
3.德令哈地区“2004.8.13”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J], 张增文;荀日多杰
4.河西走廊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诊断分析 [J], 安婷婷;郭萍萍;丁凡;崔宇
5.河西走廊东部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动力特征诊断分析 [J], 张春燕;钱莉;李天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