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加工时组织性能变化与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561.00 KB
- 文档页数:55
48%冷变形下GH159合金的组织和性能GH159合金是依照美国MP159合金仿制的。
而MP159合金又是70年代中期在MP35N合金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多相Ni-Co-Cr基高温合金。
该合金的明显特点是在十分高的强度水平下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抗应力腐蚀才能。
它既有相当于高强度钢的强度,同时又保持着低强度不锈钢的优良耐蚀性。
可以说MP159合金是一种超高强度、高塑性和耐蚀性杰出配合的多相合金。
它是当今最高牌号的航空航天紧固件用合金。
90年代初我国开始试制该合金,并命名为GH159合金。
长钢三厂先后试制了两批,并完全交付使用。
本文介绍了长钢三厂对该合金的研发状况,以便往后对该合金进行更深人的研究。
实验用料和实验办法1实验用料实验选用的GH159合金实验料由真空感应炉+真空自耗电极重熔双联工艺生产。
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2实验办法实验用料为通过(48±1)%冷拔变形的中10.2mm棒材。
用金相显微镜对棒材进行了纵、横低倍照相和高倍安排照相;对经不同固溶热处理的试样进行了TEM透射电子显微镜调查;对通过时效处理的试样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功能测试。
实验成果及讨论通过(48±1)%冷拔变形后,GH159合金的低倍安排细密,无任何缺陷,如图1所示。
高倍金相安排显示出很多的滑移、李品状安排。
这说明经(48±1)%冷拔变形后GH159合金中构成了很多位钳4.。
从冷拔态的GH159合金通过所示的热处理制度处理后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该合金的晶界处有Mz:C,分出,基体上弥散分出球形的'相和平行四边形的密排六方:相,。
这说明强烈的冷加工变形后,GH159合金中构成的密排六方c相在固溶热处理时部分转化为y相。
通过(48±1)%冷拔变形+665℃×4h空冷时效处理后,GH159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功能,拉伸曲线。
可以看出,GH159合金在700℃下具有高的强度和杰出的耐性。
目录绪论 (3)1.1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1.1金属组织的变化 (3)1.1.2金属性能的变化 (5)1.1.3冷塑性变形产生残余应力 (7)1.2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7)2.1热加工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8)2.1.1热加工的变形特点 (8)2.1.2金属的组织性能的变化 (8)3.1影响塑性的因素 (10)3.1.1组织的影响 (10)3.1.2铸造组织的影响 (10)结束语 (1)冷加工和热加工时金属组织的变化及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摘要:工业上使用的大部分金属制品,是在制成铸锭后在经压力加工形成半成品或成品的。
由于压力加工中,可借助塑性变形使金属获得一定的形状和尺寸,而且还可以使铸态金属的组织与性能得到改善。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冷加工与热加工时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可改进金属加工工艺,提高质量,合理使用金属。
关键字:冷加工、热加工、组织、性能绪论:本文根据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等教材,综合阐述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在经过塑性变形时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冷加工、热加工、影响塑性的因素来分别介绍金属组织的变化与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金属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相对塑性变形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提高金属材料性能,充分发挥材料潜力的途径。
1.1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经过冷变形(如冷轧、拉拔和冷冲等)后的金属,由于组织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加工硬化现象也将更加显著,其性能也将相应的发生变化。
1.1.1 金属组织的变化1.1.1.1 晶粒被拉长成纤维状在冷变形中,随着金属外形的改变,其内部晶粒的形状也大体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均沿最大主变形方向被拉长、拉细或压扁,如图1-1所示。
图1-1 冷轧前后晶粒形状变化a-变形前的退火状态组织b-变形后的冷轧变形组织在晶粒被拉长的同时,京间夹杂物和第二相也跟着被拉长或拉碎呈点链状排列,这种组织称为纤维组织。
6 材料在塑性变形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本章仅将简要地介绍冷形变及其后的加热过程、以及热形变过程对金属和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的主要理论。
6.1 冷形变后金属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金属和合金在低于再结晶温度进行压力加工时,通常就称为冷形变或冷加工。
钢在常温下进行的冷轧、冷拔、冷挤、冷冲等压力加工过程皆为冷形变过程。
在冷形变过程中组织和性能都会发生变化。
6.1.1 金属组织结构的变化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实质基本上就是位错的运动,位错运动的结果就产生了塑性变形。
在位错的运动过程中,位错之间、位错与溶质原子、间隙位置原子以及空位之间、位错与第二相质点之间都会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的变化。
从微观角度来看,这就是金属组织结构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或变形后的主要变化。
塑性变形对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的影响是和金属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外在条件有关的。
单晶体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加,位错增多,位错密度增加,运动位错在各种障碍前受阻,要继续运动需要增加应力,从而引起加工硬化。
变形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交滑移,因而引起动态回复,这些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变化已是我们所熟知的,不再细述。
多晶体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加和单晶体变形一样,位错的密度要增加。
用测量电阻变化、储能变化的方法,或者用测量腐蚀坑的方法以及电镜直接观测的方法都可以出金属材料的位错密度。
退火状态的金属,典型的位错密度值是105~108 cm -2,而大变形后的典型数值是1010~1012cm -1。
通过实验得到的位错密度(ρ)同流变应力(σ)之间的关系是:21ρασGb = (6-1) 式中:a —等干0.2~0.3范围的常数;G —剪切弹性模量;b —柏氏矢量。
多晶体塑性变形时,因为各个晶粒取向不同,各晶粒的变形既相互阻碍又相互促进,变形量稍大就形成了位错胞状结构。
所谓胞状结构,是变形的各种晶粒中,被密集的位错缠给结区分许多个单个的小区域。
苏铁健1. 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变化(1)点缺陷(空位)密度增加位错在外力作用下攀移的结果;(2)位错密度增加金属塑性变形时,位错源在外力作用下不断产生新的位错;(3)晶粒碎化塑性变形足够大时,出现位错缠结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位错胞结构(中心位错密度低,胞壁处位错密度很高),使得晶粒分割成很多极小的碎块,称为晶粒碎化;剧烈冷变形金属中的位错胞(4)纤维组织随着变形量增加,晶粒沿着最大变形方向伸长,最后成为细条状,这种变形组织称为纤维组织;(5)变形织构塑性变形量足够大时,各软取向晶粒逐渐转向为硬取向晶粒,各晶粒的取向逐渐趋向一致,这种组织称为变形织构。
变形前变形后的纤维组织变形织构1)加工硬化金属随着变形量增加,其强度与硬度增加,塑性降低的现象。
原因:塑性变形中位错密度和点缺陷密度增加,使得位错滑移更为困难;软取向晶粒朝着硬取向变化。
加工硬化是不能用热处理强化的金属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制品)提高强度的主要途径。
2)产生残余应力塑性变形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不均匀性,造成卸载后仍在其内部留存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根据其作用范围大小分为:宏观残余应力(第一类残余应力)遍及整个材料微观残余应力(第二类残余应力)晶粒尺度点阵畸变(第三类残余应力)晶粒内部第三类内应力是形变金属中的主要内应力,也是金属强化的主要原因。
而第一、二类内应力一般都使金属强度降低。
3)出现各向异性塑性变形产生的各晶粒取向趋于一致的组织,即变形织构,导致其力学、物理等性能呈现方向性(不同方向性能不同)。
板料的织构使板料沿不同方向变形不均匀,冲压成的零件边缘出现凹凸不平的形状,称为制耳现象。
板料冲压件的制耳现象4)物理、化学变化电阻率提高;密度下降;耐蚀性降低。
加热会增强原子的活动能力,使金属的组织和性能会通过回复、再结晶等一系列变化过程重新回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1)回复组织变化——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将获得一定扩散能力。
通过原子的扩散,点缺陷密度下降,位错形成亚晶界。
实验三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认识金属冷变形加工后及经过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性能和特征变化;研究形变程度对再结晶退火前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加深对加工硬化现象和回复再结晶的认识。
二、基本原理1、金属冷塑性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金属冷塑性变形为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外观和尺寸发生了永久性变化,其内部晶粒由原来的等轴晶逐渐沿加工方向伸长,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界消失,晶粒被拉成纤维状。
相应的,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矫顽力和电阻等性能增加,而塑性、韧性和抗腐蚀性降低。
这一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为了观察滑移带,通常将已抛光并侵蚀的试样经适量的塑性变形后再进行显微组织观察。
注意:在显微镜下滑移带与磨痕是不同的,一般磨痕穿过晶界,其方向不变,而滑移带出现在晶粒内部,并且一般不穿过晶界。
2、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加热时的显微组织与性能变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在加热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1)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金属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纤维组织的特征。
但晶格畸变已减轻,残余应力显著下降。
但加工硬化还在,固其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2)再结晶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组织发生显著变化。
首先在形变大的部位(晶界、滑移带、孪晶等)形成等轴晶粒的核,然后这些晶核依靠消除原来伸长的晶粒而长大,最后原来变形的晶粒完全被新的等轴晶粒所代替,这一过程为再结晶。
由于金属通过再结晶获得新的等轴晶粒,因而消除了冷加工显微组织、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使金属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以前的状态。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能进行的,通常规定在一小时内再结晶完成95%所对应的温度为再结晶温度,实验证明,金属熔点越高,再结晶温度越高,其关系大致为:T=0.4T熔。
(3)晶粒长大再结晶完成后,继续升温(或保温),则等轴晶粒以并容的方式聚集长大,温度越高,晶粒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