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族历代英雄人物
- 格式:pptx
- 大小:681.43 KB
- 文档页数:19
郑和下西洋
郑和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
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
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船只。
少数民族英雄人物故事毛桥小学六(1)班学生:马佳惠马本斋(1901-1944),学名守清,直隶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人,回族,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屡建战功,被称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马本斋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少年时代随父亲到东北,投身奉军(东北军)。
1924年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到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军阀的统治,毅然弃官还乡务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很快沦陷,日寇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华北,面对我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举起抗日大旗。
1938年初马本斋和党取得了联系,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时起,他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在他的率领下,冀中回民支队打遍了冀中平原,并转战于冀鲁豫边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并帮助“回民抗战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
由于马本斋指挥有功,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挎,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
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
1941年秋天,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
敌人威逼马母,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享受“荣华富贵”,但马母坚贞不屈,痛斥日军的罪行,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并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最后光荣牺牲。
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从1942年春季开始,敌人频繁在回民支队活动的建国、交河、献县一带“清乡”、“扫荡”,给回民支队造成很大的困难。
少数民族的故事篇一:少数民族英雄人物故事少数民族英雄人物故事毛桥小学六(1)班学生:马佳惠马本斋(1901-1944),学名守清,直隶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人,回族,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屡建战功,被称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马本斋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少年时代随父亲到东北,投身奉军(东北军)。
1924年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到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军阀的统治,毅然弃官还乡务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很快沦陷,日寇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华北,面对我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举起抗日大旗。
1938年初马本斋和党取得了联系,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时起,他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在他的率领下,冀中回民支队打遍了冀中平原,并转战于冀鲁豫边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并帮助“回民抗战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
由于马本斋指挥有功,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挎,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
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
1941年秋天,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
敌人威逼马母,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享受“荣华富贵”,但马母坚贞不屈,痛斥日军的罪行,揭穿了敌人的阴谋,并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最后光荣牺牲。
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道:“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从1942年春季开始,敌人频繁在回民支队活动的建国、交河、献县一带“清乡”、“扫荡”,给回民支队造成很大的困难。
回族英雄人物儿童小故事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
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很快侵入马本斋的家乡河北献县一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马本斋随即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
1938年4月,他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他任总队长。
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
1941年7月,马本斋运用游击战,对盘据在河间县城一带的日寇实施严厉打击,日寇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队长山本还给周围据点下了道命令:“百人以下的队伍,不准走出据点大门。
”日本侵略军为消灭回民支队,于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
同时,以马母为诱饵,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以乘机消灭回民支队。
日本侵略军用种种手段,逼迫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
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拒绝敌人:“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
劝降?那是妄想!”马母以身殉国,时年68岁。
回民支队指战员纷纷请战,要为马母报仇。
马本斋沉痛地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指挥所部回汉战士同日伪军作战,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消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令敌人闻风丧胆,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因长期转战,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1月,在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报告,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终年42岁。
3月17日,延安各界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和挽联。
历史回族人物介绍1、穆斯林学者马坚先生: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
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
同年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
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
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
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
2、马骏(1895-1928年)字遹泉,号准台。
黑龙江宁安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回族党员,革命烈士。
五四运动中领导天津各界罢课、罢市,举行反帝爱国游行,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与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发起成立“觉悟社”,表现出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
1925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
在极其危险的条件下,重建和恢复了北京市各级党的组织。
1928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3岁。
3、郑和(1371-1434年):郑和原姓马,赐姓郑,小字三保。
精心整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发后,万余人。
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
从1937年到1944年,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马本斋率部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
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还时常马本斋后来参加了张作霖的奉军。
入伍的第一天,马本斋领到一支六五式步枪。
他爱枪如命,总是把它擦得油光闪亮。
一天三操两讲,枪不离身。
只要他有空就琢磨射击要领,爬冰卧雪,一练就是几个钟头。
枪法越练越准。
白天,他能打掉串串冰凌;晚上,他能摸黑打落朵朵灯花。
半年后,被提升为棚长(即班长)。
1922年,马本斋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
在那里,他受到了近乎残酷的军事训练,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知识。
1924年9月,马本斋从讲武堂毕业,被提升为连长,后来逐级升至团长。
马本斋出生于贫苦农家,深知百姓疾苦。
治军严明,对部下约束很紧,官兵皆佩戴有“救国家,救人民,不怕死,不爱钱”字样的袖章。
胶东父老在感恩戴德之际,曾赠送,待机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华北。
1937年9月,日军控制了子牙河、滏阳河水路。
鬼子多次闯进东辛庄杀人、放火,抢走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牛羊,还多次在清真寺前对回族同胞进行侮辱。
仇恨的烈火在人们心中燃烧。
1938年1月,马本斋和三弟一起,联络本村回族青年60余人,组织起回民抗日义勇队,马本斋的母亲、妻子也组织了30多名妇女为队伍做饭、送水、洗衣裳,全力支持马本斋的抗战事业。
从此,冀中平原杀出了一支威震八方的回民支队。
因此,意,队”赴冀南则乘机依托衡水、深县等大据点,强征民夫抢修石(家庄)德(州)路,企图打开津浦、平汉两大铁路干线之间的通道,进一步分割封锁我抗日根据地。
衡水之敌经常出来扫荡石德路沿线村庄,气焰十分嚣张,百姓深受其害。
1940年2月初,冀中军区命令回民支队赴深南地区活动,打开该地区的斗争局面。
马本斋:回族抗日英雄作者:本刊记者董培升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5期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族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
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经名尤素夫·马本斋,回族,出生于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
他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
全面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在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
在党组织帮助下,马本斋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
”1938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
驰骋冀中百团大战后,日寇抽调精锐部队进驻华北,将战略矛头指向冀中地区。
1941年1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罪恶阴谋,马本斋奉命率部北上,挺进到大清河以北,直逼敌人在冀中的心脏保定。
在日军的“确保治安区”里,马本斋成功地运用了“推磨”战术,利用容城一带的有利地形,牵着敌人的鼻子转。
当敌人极度疲惫的时候,给予沉重打击。
这一带沟壑纵横,水网密布,又靠近华北明珠白洋淀。
马本斋要求战士迅速学会驾船、泅水、搭浮桥等本领。
随后,在白沟河伏击敌汽艇两艘,击毙敌伪军30余人,发动群众破坏敌道路和通信线路上百里。
日军气急败坏,组织大兵团进行“追剿”。
马本斋率部绕容城转了几个圈子之后,突然急行军南下至流通镇渡口。
此时,马本斋派出的接应分队早已准备好200多条渔船。
一夜之间,全部进入白洋淀的茫茫芦苇荡中。
日寇追兵到此,只能望“洋”兴叹。
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简介尤素夫·马本斋(1901—1944年),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经名,原名马守清,男,回族,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马本斋生平简介马本斋是著名的抗日英雄,马本斋是回族人,他的经名为尤素夫马本斋,所以简称为马本斋。
我们之所以能获得和平生活,都是这些抗日英雄所努力付出的结果。
马本斋生于1901年,卒于1944年,享年43岁。
马本斋在河北献县一个贫穷的回族家庭出生,马本斋家族人口众多,全家共有十三口人。
为了维持生计,马本斋和家中兄弟姐妹以力气谋生活。
马本斋小时候,母亲经常给马本斋讲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等爱国英雄的故事。
马本斋自幼深受熏陶,便立志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人才。
马本斋十岁时,母亲将他送往私塾读书,后因家庭贫困,马本斋只好退学。
1919年,马本斋时年17岁,马本斋为了生计和父亲走西口到外谋求生路。
在外四处奔走期间,马本斋开阔了眼界,后来19岁的马本斋经朋友介绍成为东北军张宗昌军队一员。
在军营中,马本斋不断提升自己,随后,他从张宗昌队伍中脱颖而出。
1922年,马本斋被送往东北讲武堂进行完整的军事训练,两年后,马本斋成功毕业,并成为张宗昌军队的连长。
1938年,马本斋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第二年,马本斋成立了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而后屡次率兵作战。
马本斋骁勇善战,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4年,马本斋突发急性肺炎,最终英年早逝。
马本斋纪念馆1944年,著名抗日英雄马本斋因病去世,终年43岁。
因马本斋是河北献县人士,马本斋去世后,士兵们将马本斋安葬在莘县张鲁回族镇南。
为了让世人铭记马本斋英雄抗日事迹,当地政府修建了马本斋纪念馆。
马本斋纪念馆位于河北献县本斋村北方,马本斋纪念馆共有展馆、塑像、大门等多部分建筑组成。
因马本斋是回族人,所以马本斋纪念馆主体呈现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马风祥】(1922—1950)河北省巨鹿县老马庄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军,后正式参加八路军,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学习,编入毛主席警卫团。
1946年到邯郸候编,1947年编入刘邓大军南下,1950年2月押运军需物资到四川丰都县地带,过江时遭国民党敌机轰炸,壮烈牺牲,时年28岁。
【马文钊】(1969—1990)河北省吴桥县梁集镇北彭村人。
1986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第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荣立三等功,第四年被评为优秀团员,曾六次被营部奖励。
1990年6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五一三八○部队营指挥排有线电班班长。
1990年6月29日,为抢救群众失火的千亩麦田和高压线路,他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奋勇扑火,烧成重伤,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与1990年7月14日凌晨光荣牺牲,年仅21岁。
1990年7月22日,他生前所在部队——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高炮旅为他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马子敬】(1900—1947)名占全,河北省遵化县(今遵化市)孟家铺村人。
1927年曾参加反抗奉系军政府“旗地变民”的请愿斗争。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堡子店片区委书记。
为了顺利通过长城关卡到热南地区发展党组织,他加入“道德会”(也叫谱安协会,即青红帮,俗称家礼会),因叛徒出卖受到翻动当局通缉,后携家眷避居到西下营的禅林寺。
1936年日伪收缴民间枪支,他组织党员和群众骨干夜里放枪呼喊,次日派人向敌人报告土匪抢枪,使日伪的收枪计划未能得逞。
为了筹措枪支和活动经费,他不但卖掉心爱的手表,还说服妻子献出陪嫁首饰。
1937年底在青年救国会、学生会、工会、农会、民团等群众抗日组织基础上,成立了遵化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并组建小型游击队,在长城沿线袭扰日伪关税卡口和日本浪人、朝鲜狼人开办的烟馆赌局。
1938年夏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五总队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