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家堡油田中部构造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5.64 KB
- 文档页数:1
辽宁林家三道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2.辽宁伟业岩土科技有限公司3.阜新市飞旭矿业有限公司摘要:区内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为大石桥组和盖县组地层。
林家三道沟区金矿体赋存于辽河群上部盖县组片岩中。
成矿期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展布的一组平缓断裂。
构造控矿作用分别为:迭加褶皱构造控矿作用、深断裂控矿作用、层间滑脱构造和韧性剪切带控矿作用。
矿床经过多期的构造活动。
对成矿环境的影响巨大。
本区地质成矿特征为:1,层位控矿条件:金(银)矿床赋存于大石桥组上部与盖县组下部过渡带中;2,构造控矿条件:金银矿床赋存于层间断裂滑动构造带和切层断裂内;3,岩浆岩控矿条件:新岭花岗岩体控制着石英脉型银矿体的空间展布,而且赋存于含矿层位中的金(银)矿体也不同程度地具有热液蚀变特征。
属在酸性侵入体外接触带中受断裂控制的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岩浆热液、构造、侵入岩、三道沟联系方式:************,邮箱:****************.地址: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新渠路1号。
邮编:123000.1引言青城子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辽东裂谷中段,大石桥~草河口断坳与营口~宽甸断隆的衔接地带,草河口复向斜南翼,属于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交接复合部位。
2 区域地质一、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为辽河群浪子山组、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属于一套火山喷发的优地槽相陆间裂谷沉积建造。
浪子山组形成于裂谷初始扩张期,由透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黑云片岩、条带状大理岩互层带组成。
其原岩为火山喷发和陆源碎屑沉积,是榛子沟式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
二、地球物理场特征地球物理场是深部构造、浅部构造和地质体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构造及地质体又控制着一定的矿产分布。
青城子矿区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磁性特征,从所测量的岩石参数看,大体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花岗斑岩,伟晶岩、石英脉及角砾岩、硅质岩等无磁性岩石;二类是大理岩和花岗岩类等虽有磁性,但磁性很弱,引起的绝对磁场值小于100nT;三类是各类片岩显示中等磁性,但它常受地层厚度制约,同时也受埋藏深度影响;四类是辉绿岩和煌斑岩强磁性岩石,但因脉岩宽度有限,受测网密度影响,异常值明显减弱或呈串珠状正异常出现。
浅析油田勘探开发潜力和前景本文结合近年来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成果,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勘探开发中的主要勘探领域进行了探究。
标签:勘探潜力;开发技术;勘探领域辽河油田勘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辽河坳陷陆上、浅海、滩海区域、外围中生代盆地群等领域,其中前两者处于辽河盆地的东北部为,是当前遼河油田主要的勘探开发领域。
随着增储上产压力加大,需要结合当前的开发状况,对开发潜力和未来的开发领域进行分析。
1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现状和潜力1.1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现状。
近年来,辽河油田在勘探开发难度和程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按照滩海评价、陆上深化、外围突破和发现新区的思路进行开发,发现和突破了一大批潜山、深层岩性、火山岩等油气藏资源。
在兴隆台潜山带,探明了超过亿吨级别的储量,在平面实现了潜山南北区域的连片探测,纵向上含油底界已经达到4700m的井深。
在岩性油藏上,根据满凹含油的思路,通过程序控制地层展布、沉积体系控制砂体展布、构造特征与砂体展布和隐蔽性油藏控制等思路,以下洼、上坡和找特殊地质体的思路,发现了一系列的岩性油藏,为老区上产指明了方向。
在滩海的中东部地区,根据环洼分布的思路,在龙王庙等区域发现了规模油藏。
在外围区域,按照下洼找油思路,探测出了陆东凹陷、奈曼凹陷等含油区域。
1.2辽河油田勘探开发潜力。
辽河油田具有深化勘探的资源基础,根据最新的资源评价,结合油藏规模序列法、资源探明率法、地质类比法和抽样发现法等,发现辽河三大探区剩余油储量丰富。
辽河地质认知不断深化,经过多年开发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复式油藏成藏理论体系,近年来相继创建了坳陷区域富集油气凹陷规模成藏、“源储一体化”勘探、古潜山内幕油藏、岩性气成藏要素评价等理论,为加快勘探开发提供了最新的地质认知。
开发技术作为勘探的重要保障,辽河油田近年来配套完善了变质岩岩性、裂缝预测和储层评价等技术,对斜坡带、坡洼过渡带等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技术也不断创新,在滩海区域形成了目标评价技术,在外围区域形成了中生代残留型盆地勘探技术,有效促进了油气勘探新发现。
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及其对侏罗系油气
的控制作用
代寒松;洪亮;张明军;张静;张亚军;王鑫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1
【摘要】通过对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走滑-坳(裂)陷带、斜坡-断阶带和隆起带,并提出其演化经历了J1-2断陷、J3断-坳转换以及白垩纪坳陷-古近纪走滑和抬升3个阶段.总结了构造对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有利相带以及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指出断阶-斜坡带Jl-2倾向断块型、上倾超覆型、岩性尖灭型油藏以及Karatau断裂两侧J2kr-J3双断型、断背斜型油藏应成为后期油气勘探重点.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代寒松;洪亮;张明军;张静;张亚军;王鑫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
【相关文献】
1.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构造动力学分析 [J], 张朝富;陈安定;蒲玉娥;罗阳俊
2.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侏罗统多尚组储层敏感性研究 [J], 韩长城;徐子
煜;王文峰;张文文;张楠
3.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钾盐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分布 [J], 王彬玮;艾尼·买买提;卢志明;马崇尧;陈科贵
4.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北部层序发育特征及充填演化模式 [J], 石巨业;金之钧;樊太亮;周娇
5.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M-II储层沉积特征 [J], 叶兴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0卷 第4期2007年12月 东 华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 OURNA L O F EAST CH I NA I N ST I TUTE O F TEC HNOLOGY V o l 30 N o 4D ec .2007收稿日期:2007 06 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02014)作者简介:颜亮亮(1982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专业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侏罗系 古近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运移颜亮亮1, 胡 凯1, 曹 剑1, 刘云田1,2, 汪立群2,杨少勇2, 彭晓群2, 陈 琰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3;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摘 要: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的侏罗系 古近系储层是柴北缘地区的重点勘探对象,通过对采自该区7口典型钻井中的储层岩心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揭示了油气运移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根据储层含油气包裹体丰度的差异,认为冷湖地区并不存在从五号 四号 三号构造的顺层油气运移指向,油气主要自昆特依凹陷呈放射状向构造带运移。
其次,储层油气包裹体类型的差异表明,深部侏罗系储层中曾经接受过一期成熟度较低的石油充注,但规模可能有限;冷湖地区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原油普遍遭受过水洗降解等次生变化。
最后,综合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提出本区侏罗系 古近系储层中目前所发现的油气大多为中新世后形成。
这些认识为区域油气深入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考信息。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流体包裹体;油气运移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1(2007)04-0301-08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位于盆地北部地区,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党玉琪等,2003;王玉华等,2004)。
冷湖地区主要指区内西段冷湖构造带的三号、四号和五号构造,这里西邻下侏罗统的昆特依凹陷生烃中心,自1950年代初期发现冷湖等著名的油气田后,一直被公认为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图1)。
团队编号:19194052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项组完成日期 2019 年 4 月 17 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方案为XX油田采油气工程方案,根据SY/T 6081-2012《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编写规范》,应用Meyer压裂模拟软件完成了对该区T井压裂方案的设计,应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返排进行优化,应用pipesim软件完成了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全文共10个章节。
第1章节为油田概况。
本章介绍了油田地理位置、地层情况、构造和储层特征,温度、压力数据,以及实验和现场获得地层、原油、天然气参数。
第2章为完井设计。
本章分析了常用完井方式的优缺点、计算了井筒出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油田经验选择了套管射孔完井方式。
第3章为套管设计。
本章在所给井深结构的基础上,根据SY 5724-2008 《套管柱强度与结构设计》和《API 套管强度数据》对套管进行优选。
第4章为射孔工艺设计,本章基于为达到最大油井产能的目的,对影响射孔参数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优选了射孔参数,对射孔后的套管强度进行了校核,对射孔配套设备做出了选择;根据储层特性,以保护储层的原则,对射孔液类型进行优选。
第5章为压裂设计,本章利用Meyer软件对施工参数和泵注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的返排进行了优化。
第6章将为采油采气设计。
生产阶段分为自喷阶段和人工举升阶段。
自喷阶段利用pipesim软件,建立生产系统模型,模拟生产阶段,设计出合理的油管尺寸和油嘴尺寸;人工举升采用的是有杆泵举升方式,并对有杆泵举升方式的设备做出了选择。
第7章为防蜡、防腐设计。
防蜡设计是根据原油高含蜡的特点,分析了蜡的形成机理,清、防蜡的方法,预测了蜡开始析出的井深,并作出了具体的清、防蜡措施;防腐设计主要介绍了油田上常见的油套管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防腐措施。
逆冲断裂对富满油田哈得区块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李世银 1,罗 枭 1,王 彭 1,李会元 1,覃汉莲 2,3,李景瑞2,3,4(1.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 库尔勒 841000;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3. 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西 平果 531406;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83)摘 要: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富满油田断控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走滑断裂具有控储层、控圈闭、控富集的作用。
但在富满油田哈得区块发育的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油气藏的高效开发。
为此,文章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哈得区块逆冲断裂及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明确了两者平面展布、纵向切割关系和活动时期。
结合区域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明确了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①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形成于中奥陶世末期,即中加里东期,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期在海西期,晚于走滑断裂形成期;②富满油田主要为3期成藏(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逆冲断裂可对晚海西期、喜山期充注成藏造成影响;③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具有3种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哈得区块受逆冲断裂影响的3种油气成藏输导模式。
结论认为,逆冲断裂与油源走滑断裂交汇点在上寒武统一间房组时,对油气成藏最为有利,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点,对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逆冲断裂;走滑断裂;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4810 ( 2023 ) 06 − 1303 − 09开放科学 ( 资源服务 ) 标识码 ( OSID ):0 引 言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量丰富,其中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70×108t 油当量[1]。
柴北缘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摘要】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是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的含油气区带,南八仙地区含油气层系多,从基岩到浅层均有油气发现,而冷湖七号地区目前仅在古近系中获得工业气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构造演化史恢复及含油气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认为:冷湖七号地区和南八仙地区均发育深、浅2套构造样式;但南八仙为古隆起背景下的早期构造,其深层挤压隆升构造和浅层滑脱构造均易形成油气富集区,而冷湖七号古构造背景不明显,其构造高点在深、浅层发生偏移,认为深层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更有利于油气成藏.基于上述构造特征及成藏差异性研究,提出了冷湖七号基岩天然气勘探的新方向,拓宽了该区油气勘探领域,对该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冷湖七号;南八仙;构造特征;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作者】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0 引言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后文简称柴北缘),是柴北缘主要的含油气区带。
近年勘探发现多个侏罗系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其中,南八仙油气田已进入油气开发阶段,该油气田烃源岩来自伊北凹陷侏罗系[1-2],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主要开发层段。
冷湖七号地区和南八仙地区均位于该构造带上,但南八仙从基岩到新近系均获油气发现,而冷湖七号目前仅在中浅层古近系获得工业气流,可见其成藏差异性明显。
论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含油气远景
穆剑;汪立群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1999(20)2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大沉积盆地,但已经找到的油气储量与其盆地面积和油气资源量极不相称,尽快摸清大规模油气田形成的石油地质规律是油气获得突破的基础。
近年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中,陆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同时在科学探索井——冷科1井钻遇了千余米厚的侏罗系优质生油岩系,表明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
通过对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和储层、盖层发育特征以及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特点的分析,结合近期勘探成果,得出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可能存在大规模油气聚集的结论,并依据石油地质条件和构造圈闭的特征,提出了近期勘探方向和勘探目标。
【总页数】5页(P18-22)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带;含油气远景;储集层;油气聚集
【作者】穆剑;汪立群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青海石油管理局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P618.130.2
【相关文献】
1.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运移通道研究 [J], 曲江秀;高长海;查明
2.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J], 高长海;查明
3.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构造带冷湖七号构造深层油气显示的深化认识 [J], 李得信;黄素品;杨洪明;阿太中
4.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异常高压特征 [J], 高长海;查明;吴孔友
5.柴北缘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J], 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河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胡英杰;王延山;黄双泉;王群一;刘海艳【摘要】近年来辽河坳陷潜山及非常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以往的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足以支撑油气勘探部署.从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剖析了潜山、火山岩领域常规油及页岩油、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源储侧向对接型成藏、源外断层—不整合输导型成藏、源内或近源聚集型成藏及源储一体页岩油成藏等模式.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导,以成因法、统计法为补充的综合评价方法,预测辽河坳陷常规石油资源量为40.96×108 t,其中,碎屑岩领域资源量为27.39×108 t,潜山领域资源量为11.42×108 t,火成岩领域资源量为2.15×108 t.采用小面元容积法,预测页岩油资源量为3.56×108 t,致密油资源量为1.92×108 t.根据剩余石油资源分布和油藏形成条件,优选出有利勘探区带:兴隆台构造带、曙北—高升构造带、荣胜堡构造带和静安堡构造带是潜山油藏勘探有利区带;欢曙斜坡带、牛居—青龙台构造带、静西陡坡带和冷东—雷家构造带是碎屑岩油藏勘探主攻区带;小洼—月海构造带、大平房—葵花岛构造带、榆树台—盖州滩构造带是潜山和碎屑岩油藏兼探区带;黄于热—黄沙坨构造带是火山岩油藏勘探有利区带;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油页岩和大民屯凹陷西陡坡砂砾岩体分别是页岩油和致密油勘探有利目标.【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12页(P43-54)【关键词】潜山;火山岩;页岩油;致密油;石油资源;勘探方向;辽河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胡英杰;王延山;黄双泉;王群一;刘海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辽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隅,油气资源丰富。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3 薛云松,廖保方,石玉军1高尚堡、柳赞、老爷庙油田断层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11991收稿日期:2000-08-18文章编号:0253-9985(2000)04-0345-05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周海民1,魏忠文2,曹中宏2,丛良滋3(1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1中国石油翼东油田,河北唐山063004;31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具幕式沉积特点。
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
以高柳断层为界,呈南北分区的格局。
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断背斜圈闭居多。
关键词:构造演化;构造带;幕式发育;油气聚集;南堡凹陷第一作者简介:周海民,男,36岁,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中图分类号:TE12111+1 文献标识码:A1 构造演化南堡凹陷位于华北板块北部,是渤海湾盆地群北侧中新生界叠合的含油气凹陷,中、新生代经历了断陷和坳陷两个演化阶段。
111 断陷11111 早期侏罗纪白垩纪末,库拉板块向NW 方向俯冲。
受其影响,区内发生区域性右旋剪切走滑和源于软流圈上隆的拱升裂陷作用,最终形成了南堡凹陷早期断陷盆地的雏形。
该期凹陷的伸展方向为NE -SW 向,其范围较小。
须指出的是,区内普遍缺失上侏罗统及古新统,表明拱开裂陷作用具有明显的脉动性,据此可将早期裂陷进一步细分为一幕(侏罗纪)和二幕(白垩纪)(图1)。
一幕期间发育小型河湖相的含煤或碳质泥岩;二幕期间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火山岩。
11112 晚期始新世以后,古老的库拉板块逐渐倾没于亚洲东部的边缘岛弧之下。
受其影响,南堡地区区域应力场由原来的NW向挤压转变为NW 向拉张;早期形成的NW W 向断层(如柏各庄断层)开始左行走滑。
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区内发生拉分伸展作用,断陷拉张作用进入全盛时期,整个南堡凹陷沉积了数千米厚的老第三系,该沉积亦具幕式发育的特点[1]。
第34卷第3期 2014年9月
洛 灌 石
0FFSHORE OIL 、,01.34 No.3
Sep.2014
文章编号:1008.2336(2014)03—0022—05 陡坡带油气藏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以渤海油田旅大6构造为例
张友,杨 波,黄晓波,彭靖松,王飞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
摘要:旅大6构造是渤海海域新近发现的一个中型油田。该构造位于辽东低凸起中南段陡坡带,为层状构造油气藏,垂 向上多层系含油。形成典型的“阶梯式”陡坡带复式油气藏。走滑作用对构造形成、储层发育、断层封堵、油气运移都有 重要的作用。构造转折端对沉积卸载形成优质储层具有重要作用,奠定了旅大6构造是辽东低凸起中南段有利成藏区的物 质基础;辽中一号断层与区域走滑断层同向,具有走滑压扭性质是控圈断层侧封的关键。南北区块以及东二下段、东三段 油气丰度迥异,伸展断层的运移能力和控圈断层的封堵能力共同决定了旅大6构造南区东二下段油气的差异富集成藏。 关键词:渤海油田;陡坡带油气藏;郯庐断裂;走滑作用;伸展断层;油气运移;差异聚集 中图分类号:TEl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issn.1008.2336.2014.03.022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Study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Steep Slope Belt With LD6 Structure in Bohai Oil Field as an Example
ZHANG You,YANG Bo,HUANG Xiaobo,PENG Jingsong,Ⅵ NG Feilong (Tianjin Branch ofCNOOC L Research Institute of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Bohai Oilfield,Tianjin 300452,China)
辽宁省盖州新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新宁金矿位于猫岭—卧龙泉金矿床集中区,北西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
辽河群盖县组含炭质、泥质陆源碎屑沉积建造是金矿成矿的矿源层。
中生代岩浆活动为矿床形成提供热源和成矿物质,促使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定位,形成新宁金矿床。
关键词:载金矿物;蚀变分带;矿化带;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388-011 区域地质概况新宁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部,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之西段。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盖县组及早元古界晚期榆树砬子群,晚元古界青白口系永宁组及新生界第四系。
区域内岩浆岩出露广泛,可分为印支期侵入岩和燕山期侵入岩。
印支期侵入岩主要有卧龙泉岩体,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有梁屯和矿洞沟碱性杂岩体和四张滚子岩体。
区域构造位于虎皮峪背斜南翼,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褶皱和断裂构造均很发育,在卧龙泉-猫岭金矿床集中区的褶皱构造受后期岩体侵入的影响,轴向转变为北西西~北西向。
断裂构造以北西向的韧~脆性剪切断裂为主,还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根据原岩特征、变质岩石组合特征,其层位为辽河群盖县组一段地层,以片状岩石为主,夹少量粒状岩石。
地层总体走向为310°~330°,受褶皱构造影响,矿区南部地层倾向北东,倾角40°~80°;矿区北部地层倾向南西,倾角25°~ 50°。
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体部分产在该地层中,是矿区的主要围岩。
2.2 构造矿区内构造比较发育,主要为褶皱和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在本区内主要为太阳沟向斜,该向斜位于矿区的中部,轴向沿300°方向延伸,转折端向北西翘起,两翼不对称,南翼北东倾,倾角40~80°;北翼南西倾,倾角25~50°。
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依走向可分为北西向、北北西向及北东向三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