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6.72 MB
- 文档页数:89
雪峰造山带北段地质构造特征——以慈利—安化走廊剖面为例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王先辉;彭云益【摘要】以慈利—安化走廊带为例,对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雪峰造山带在廊带上可分为北部武陵断弯褶皱带和南部雪峰基底拆离带.武陵断弯褶皱带内主要发育北东东—东西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另有少量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右行平移断裂、北东东—东西向正断裂;雪峰基底拆离带发育东西—北东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正断裂以及少量北东向平移断裂.武陵断弯褶皱带变形主要受控于板溪群底界面向北的滑脱及其导生的逆冲;雪峰基底拆离带变形主要受控于切穿冷家溪群褶皱基底的断裂拆离与逆冲,拆离与逆冲的方向总体由南向北,但南缘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从而组成背冲构造样式.上述褶皱和断裂形成于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早燕山运动等挤压事件,白垩纪伸展事件,古近纪中晚期区域北东—北北东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北西向挤压等构造事件,其中以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形成的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最为重要.雪峰造山带北段与中段—南段一样具背冲构造样式,但受加里东期近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北段逆冲、增厚和抬升作用的强度与幅度更大.【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16页(P399-414)【关键词】雪峰造山带北段;慈利—安化走廊带;褶皱;断裂;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背冲构造【作者】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王先辉;彭云益【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0 引言雪峰造山带属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是华南地区长期为地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1~14]。
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方面经多年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认识[15~32],但在造山带结构组成、构造变形与构造隆升时代等问题上仍存在认识分歧。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甘肃地质学报 19961996 第5卷 第1期ACT A G EOL O GI CA G AN SU V ol.5 N o.1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赵生贵(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兰州 730000) 摘 要 祁连造山带的范围及构造单元经重新厘定和划分,其南界扩展至昆中断裂;解体了走廊过渡带;扩大了中祁连,相应缩小了南祁连范围;新划出乌兰大坂—拉脊山和柴达木周缘南北链状断陷带;确定北祁连属于柴达木—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陆间裂谷。
并运用断块学说对其多旋回构造演化作了分析,本区始生代—古生代属于塔里木—中朝地块南部大陆边缘断陷—焊接造山作用体制。
中新生代,在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品”字型动力体系作用下(尤以前二者为主),转化为陆内浅层断(拗)陷—逆掩叠覆造山作用体制。
应力作用方式从早到晚由顺时针直扭向旋扭转化。
二者既有继承又有新生。
挽近时期,在印度地块挤压动力体制下卷入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产生大幅度断块隆升、盆地沉陷,造就了现今高原盆岭景观。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断陷带 陆间裂谷 构造演化 始生代0 前 言本文祁连造山带的范围是指阿尔金大断裂以东,鄂尔多斯地台以西,阿拉善地块以南,昆中断裂〔1〕及中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东段为陇西黄土高原所覆盖,露头零散。
总面积约40余万平方公里。
祁连造山带以其特有的北西西走向斜置于中国西部,长期以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和系统的区域地质填图,对这一宏伟的大陆造山带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综合近年来地质、地球物理等新资料,力求对其地质构造特征、地壳形成与演化作一新的探讨。
鉴于祁连造山带经过长期发展演化,内部构造变形强烈而复杂。
一些基础地质问题迄今悬而未决,区域地质研究又很不平衡,所以本文只能作粗线条式的尝试性总结,希望批评指正。
1 祁连造山带基本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8个主体构造单元(见图1及表1)。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柳丙全;王利民;黄蒙;赵先超【摘要】Tectonic facies reflect 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 formed in specific evolutional stag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dur-ing evolving processof a continental block and orogenic system (zone), and represent a comprehensive product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plate through dynamic and geotectonic processes such as separation, convergence, collision and oro-genesis. The Dabie Mt, Anhui Province is a complete orogenic system that embodies plate junction, arc-basin system and massif megafacies. Different facies and sub-facies represent different sedimentary rock formation association, and volcanic, intrusive, metamorphic petrotectonic association and features of big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being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mineralization and ore control.%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历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动力学和地质构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综合产物。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之间,是全球最年轻、最高、最广阔的造山带之一。
它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所引起的。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表现为巨大的山脉、高原和断裂带。
其中最著名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包括了许多高峰,如珠穆朗玛峰。
此外,喜马拉雅山脉周围还形成了大片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和德昂地块。
断裂带则是由于板块碰撞所引起的地壳应力释放,形成了许多断裂和地震活动。
其次,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在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东南方向开始向北移动,并与欧亚板块相碰撞。
这种碰撞导致了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挤压和折叠,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此过程称为印度-亚洲碰撞。
在印度-亚洲碰撞的过程中,喜马拉雅造山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化。
首先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地壳挤压和厚ening。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厚ening使得喜马拉雅造山带逐渐形成。
在进一步的演化中,板块之间的压缩力造成了地壳断层和山脉的形成。
在喜马拉雅山脉正中央,还形成了构造弯曲的“马迪群岛”,这是印度板块被欧亚板块挤压后抬升形成的。
此外,印度-亚洲碰撞还导致了地壳的扩张和延伸。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壳被拉伸,形成了大片的高原和断裂带。
地壳的延伸在造山带边缘的青藏高原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这片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区,不仅是地理上的巨大景观,也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
它的构造特征包括了巨大的山脉、高原和断裂带。
演化机制主要是地壳的挤压和厚ening,以及地壳的扩张和延伸。
喜马拉雅造山带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对于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球上多样的地形和地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1. 引言1.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独特地质特征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带,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吸引着众多地质学者的研究兴趣。
该造山带主要由花岗质、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具有明显的岩石变质和变形特征。
在地质构造上,西南天山造山带表现为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形成了多个构造单位,呈现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其独特之处还在于地质年代上呈现出多阶段演化过程。
这些演化过程包括了叠加造山、火山喷发、构造变形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地质痕迹。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年代资料完整,因此西南天山造山带被认为是研究造山过程和地壳演化的理想地点。
在地质构造特征上,西南天山造山带还表现出与周边地区不同的独特性。
其构造单元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构造带内部褶皱、断裂、褶皱等构造形态发育完善,构成了独特的构造特征。
这些独特的地质特征为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研究对象,也为地质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意义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造山构造之一,对于研究大陆构造演化、板块构造及大地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壳构造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大地构造的规律和特点。
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探究其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可以为该地区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对其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质环境的评价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球构造和地质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及构造特征1. 岩石组成:西南天山造山带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
第十一章中国主要的造山系(带)重点:掌握:中国主要造山系(带)及其二级构造单元名称、位置及构造属性;分析造山带的方法。
了解:中国主要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
主要内容一、中国主要造山系(带)组成二、天山—兴蒙造山系三、中央造山系四、滇藏造山系五、华南造山带六、西太平洋造山系七、中国板内造山带3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天山—兴蒙造山系中央造山系滇藏造山系西太平洋造山系华南造山带?¾天山—兴蒙造山系:阿尔泰造山带(华力西期)、外准噶尔造山带(华力西期)、准噶尔地块、天山造山带(华力西期)、额尔古纳造山带(加里东期)、内蒙造山带(华力西期)、兴安造山带(华力西期)、松辽地块、吉黑造山带(华力西期)¾中央(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东、西)昆仑造山带(华力西—印支期)、柴达木地块、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加里东—印支期)、¾滇藏造山系: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期)、喀喇昆仑-唐古拉造山带(燕山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造山带、雅鲁藏布江(北喜马拉雅)造山带(喜山期)、三江(巴塘-思茅)造山带(印支期)¾华南造山带(华夏地块)¾西太平洋造山系:乌苏里(完达山-那丹哈达)造山带(燕山期)、台湾造山带(喜山期)6欧亚大陆复原示意图(据朱介寿,2007修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简表(据任纪舜)8二、天山—兴蒙造山系全球造山带可分为环太平洋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洋带和北冰洋带五个带科迪勒拉造山带安第斯造山带亚洲东部造山带塔斯曼造山带阿尔卑斯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造山带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英努伊特造山带布鲁克斯造山带中央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系是亚洲中部西伯利亚古板块以南巨型的乌拉尔—蒙古古生代弧形造山区的一部分(南部),东临滨太平洋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区。
古生代是其强烈活动时期,最终于晚二叠世末期碰撞造山,完成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