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鼓浪屿之波》的艺术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604.17 KB
- 文档页数:3
请老师们以《鼓浪屿之波》为谱例作合唱模块的教学准备和设计工作?《鼓浪屿之波》教学准备1、反复欣赏该作品,体会作品音乐风格,熟知音乐特点。
唱会各声部旋律,掌握乐曲重点和难点。
2、确定学生人数,男女比例,声音特点及音域。
了解学生接受能力。
3、准备教具《鼓浪屿之波》设计工作一、作品分析1、词曲作者介绍2、创作背景.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
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
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二、教学目标1、对比欣赏不同版本《鼓浪屿之波》,唱熟旋律;2、分声部练唱,感受合唱艺术的特点;3、通过和长实践,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运用人声表现艺术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1、尤如波浪般起伏的歌声效果及情感表现。
2、男声与支声复调的进入及深厚的声音。
3、女声小组伴唱的后半拍起唱。
4、变化音#1的音准。
5、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
四、教学过程(一)合唱训练1、气息训练2、发声训练3、音准训练(二)作品训练1、视唱各声部旋律2、粗排:结合作品的难点提示,重点突破,粗排混声多声部合唱作品《鼓浪屿之波》。
3、完整演唱合唱作品(三)鉴赏作品通过师生讨论,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语言表达作品的创作特点,即艺术表现。
五、作业1、复习:混声四部合唱作品《鼓浪屿之波》(简谱)六、课后语2、在解决学生读谱能力和音准能力上,老师们有哪些好的创意和方法来有效提升?请大家根据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互相分享会更有收获。
答:在解决学生读谱能力和音准能力的问题上,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介绍以下几点:1、从基础学起,解决因准问题2、首先练唱音阶。
鼓浪屿之波理论意义
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跳、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加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描述作者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
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
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其实两岸的思念之情是相通的,他们一衣带水、血脉相连。
(演唱)鼓浪屿之波-接力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五年级音乐上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学习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和鼓浪屿的历史背景;2.学习独唱、合唱和合奏的表演技巧;3.学习演唱《鼓浪屿之波》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和鼓浪屿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及其历史背景;•介绍鼓浪屿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人物。
2.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演唱•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练习独唱、合唱和合奏的表演技巧;•组织学生合唱和合奏《鼓浪屿之波》。
四、教学过程1.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和鼓浪屿的历史背景•通过介绍海洋文化和鼓浪屿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演唱•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并分配各个角色;•练习独唱、合唱和合奏的表演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和谐的配合等;•组织学生合唱和合奏《鼓浪屿之波》,并进行多次练习,直到表演达到理想效果为止。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和鼓浪屿的历史背景,还学习了演唱《鼓浪屿之波》的表演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表现积极,教学效果较好。
但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节奏和音高不够稳定,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下一步,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鼓浪屿之波-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爵士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曲目《鼓浪屿之波》的演奏方法和演出技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技巧,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爵士乐的起源和特点,认识并能演奏爵士乐曲目《鼓浪屿之波》;2.熟悉爵士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如和弦指法、乐句演奏、节奏感和即兴演奏等;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技巧,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演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1.爵士乐的演奏技巧和特点;2.《鼓浪屿之波》的演奏方法和演出技巧;3.提高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和乐器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爵士乐的起源和特点1. 爵士乐的历史和发展•认识爵士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爵士乐的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
2. 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和演奏技巧•分析爵士乐的基本元素,包括和弦、节奏、即兴演奏等;•介绍乐器演奏技巧,如吉他、贝斯、鼓等。
第二课时:《鼓浪屿之波》的演奏方法和演出技巧1. 曲目背景介绍•了解《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2. 曲目演奏方法和演出技巧•指导各乐器演奏部分的技巧;•带领学生学习合奏和协作技巧。
第三-五课时:曲目演奏和表演1. 整体排练和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小组可以进行整合排练;•通过分组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演出表演•选取学生中表现最好的演员进行演出,让学生在表演中锻炼自己的表现能力。
五、教学方法1.介绍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听、看、模仿的方式来学习爵士乐和《鼓浪屿之波》的演奏技巧和特点。
2.练习和实践法: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和小组训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3.创新性和启发性法: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欣赏课《鼓浪屿之波》背景: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
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
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近思今日,台湾与大陆沿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词曲作者简介:张藜(1932—)歌词作家。
辽宁大连人。
1948年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后从事创作及教学工作。
1978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
代表作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苦乐年华》等。
钟立民(1925—)作曲家。
江西南昌人。
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
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
曾任《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编审。
代表作品有:《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教材分析: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亲人。
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第5—12小节)可分为四个乐句。
第一乐句的旋律起始于这首歌的高音区,而后由高到低,通过连续四组“递音”下行至低音“sol”,形成一个非常流动起伏的宽幅度旋律。
这旋律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又似“我”那奔涌的思绪和澎湃的心潮。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与延伸。
切分节奏、流畅的旋律及三拍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仿佛“我”站在鼓浪屿,而思念故乡之情早已漂向远方——美丽的台湾岛。
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第四乐句则是全曲的中心乐句。
它肯定地表达了“我”热爱家乡一切可爱之处的思想感情。
第二乐段(第13—22小节)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出现了六度大跳,进而趋向高音区运行,一股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初中鼓浪屿之波音乐教案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2课时教材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鼓浪屿之波》的背景知识,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欣赏与学唱。
2. 合唱技巧的指导与实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鼓浪屿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2. 引导学生关注鼓浪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二、歌曲欣赏(15分钟)1. 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学唱歌曲(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针对学生的歌唱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纠正。
四、合唱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声音的和谐与统一。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唱段落,进行分组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合唱技巧指导(15分钟)1. 教师讲解合唱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关注合唱中的音准、节奏和声音协调。
三、合唱实践(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提高合唱质量。
2.让学生进行整首歌曲的合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合唱技巧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歌唱水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声音协调等。
3. 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如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鼓浪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合唱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割不断的海峡两岸骨肉情——《鼓浪屿之波》歌词赏析
徐伟民
【期刊名称】《职大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鼓浪屿之波》歌词琅琅上口,朴实无华,既透着绵绵的情思,也充满内在的力量,很真切地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希望亲人团结、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徐伟民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4
【相关文献】
1.一种独特的歌词形式——以问作答——汪峰《存在》歌词赏析 [J], 金巍
2.海峡两岸骨肉情深危难相助血浓于水 [J], 冯春法;李奋华;
3.海峡两岸骨肉情深 [J], ;
4.两岸骨肉情意深学术交流觅真情──海峡两岸第六次档案学术交流会在沈阳举行[J], 刘永庆
5.歌词文本功能分析——以歌曲“Eve Of Destruction”为例探索歌词赏析新途径[J], 李龙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鼓浪屿之歌》合唱模块的案头工作,教学准备和设计首先拿到作品后仔细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它(如:1、段落结构——两段体;2、调性——大调式;3、速度——中速;4、情绪——激动、期盼;5、力度——中强,第二段高潮句强;6、旋律——大波浪型起伏型;7、和声——西洋和声体系;8、风格——抒情性、思乡性;9、节奏——八分音符二连音下行模进节奏。
)。
二、找出难点地方:小二度音程、高潮句和弦分解上行的音准,长句子的气息贯通和保持等。
三、发声练习的方法选择:用u音和a音发音有利于歌曲实际学唱。
四、可根据郭老师介绍的土办法练习长气息。
五、可根据王老师用的方法——四部和声进行——来练声并训练多声部。
六、第二段是弱起节奏,要研究指挥法,达到兴奋点统一。
七、最后要考虑演唱时的艺术处理,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和升华。
教学准备:1、查找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图片和影响资料。
2、熟悉旋律及各个声部,并能熟唱。
3、分析各声部的音色和情绪处理。
4、结合歌曲的情绪变化练习指挥。
教学设计:1、同学们欣赏合唱曲《鼓浪屿之歌》,根据旋律走向、音程、速度、力度、变化来思考歌曲所表达的音乐主题及情绪。
2、老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学生观看相应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3、结合歌曲情绪朗诵歌词(咬字吐字练习)。
4、分声部学唱旋律,要求各声部用“啊”练唱,即边学唱边练声(钢琴伴奏)(时刻强调音色、力度统一,各声部之间相互评价)。
5、分声部填词(当男高声部练习填词时,其他三个声部同时跟进来唱旋律,后三个声部同前一样练习)。
6、合唱练习。
1. 聆听张暴默的原唱。
2. 聆听黑鸭子组合等两个版本的合唱。
3. 认识美丽的琴岛,读一篇如诗的散文:每当海风吹拂我的脸颊,每当我的双脚踏在细细的金黄色沙滩上,每当我听见海风呼呼的声音,每当我周围都是鸟语花香,每当我漫步在榕树荫下,每当我的耳边响起琴声,我都会想起你,鼓浪屿,美丽的琴岛。
不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乘着渡轮来到这个美丽的海岛,岛上都是一片莺歌燕舞,一大片芊芊青草和无数的素雅小花,蜂围蝶阵。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聆听歌曲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师生问好2.上课前我先要问同学们几个问题香港和澳门是哪一年年回归的?(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并说出一首关于香港和澳门的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和澳门都回归了,那么台湾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吗?(能)是的,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的回归指日可待。
好的。
老师限贷令大家领略一下台湾的美丽风光和地理位置(出示图片)列举一首关于台湾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现在我才发现同学们会唱的歌真不少,那么老师另外再教大家一首关于台湾的歌曲--《鼓浪屿之波》(播放歌曲片段)出示课题《鼓浪屿之波》听赏歌曲片段《鼓浪屿之波》思考讨论问题学生交流回答问题听赏歌曲片段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歌曲婉转悠扬的旋律通过感官视觉了解台湾的人文地理二、学习歌曲,表现情感1、初听全曲,交流问题。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师生互动小结后再学唱歌曲:情真意切的歌曲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切感情。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1、初听歌曲,说说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歌曲的旋律。
2、学唱歌去,跟着音乐用“a”轻声模唱一边歌曲旋感受歌曲旋律,让学生在熟悉、理解歌词的同时,体会歌曲的意境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听、说、唱、配乐诗朗诵等音乐活动,便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从学。
神州大地——海滨音诗《鼓浪屿之波》歌曲教案设计
刘明
教学内容:歌曲《鼓浪屿之波》
欣赏《大海啊,故乡》
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的爱
国情怀,体会歌中的思乡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使学生能够体会寄托于大海的音乐蕴
含的无限深情。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对大海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
2、注意歌曲中的乐句及弱起节奏构成的旋律。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