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4节 物质的比热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4节 物质的比热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4节  物质的比热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学校 七( )班 姓名 组别

一、课前尝试

1、温度表示物体的 。

2、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 性质。

3、课前准备:温度计2支、大烧杯3只、铁架台2个(带铁圈和石棉网)、酒精灯2盏、玻璃棒

二、新知尝试

1、热量

尝试一:教材第139页的活动(物体的吸热和放热)

(1)分析表中数据有什么变化特点:

(2)分析引起两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有 ,高温物体 ,温度 ; 低温物体 ,温度 。热从 物体传向 物体。

我们把物体 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 表示,热量的单位为 ,简称 ,符号 。更大的热量单位是 ,符号 。

(3)阅读并体会:教材139页图4—33 关于热量的一些数值

2、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尝试二:

(1)如图1中乙杯中的水所含热量较多对吗?

(2)如果让它们的温度都升高到50℃,哪杯水吸收热量多?乙中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和

降低到10℃放出的热量相同吗?

由此你能得到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为:

3、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尝试三: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过程中,水升高的温度是 (填“相同”或“不同”),半壶水所需加热的时间 ,说明半壶水烧开所需吸收的热量 。

由此你能总结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4、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

尝试四:教材第140页的活动(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

思考玻璃棒的作用:

分析与结论: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沙子比水需要的时间 (长/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吸收的热量 (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图

1

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相同/不同)。

5、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的含义: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三、同步尝试

1、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想泡方便面吃,又没有热水,于是准备拿热水壶烧水,如果正好有温水,他应该取温水烧还是凉水烧呢?为什么?

2、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谁大?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哪段铁丝的比热大些?

3、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西部地区多泥土沙石,泥土和沙石的比热,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温度变化比较,所以昼夜温差;而东部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温度变化比较,所以昼夜温差。

四、综合尝试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

(1)

(2)

(3)

五、归纳尝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第4节物质的比热

1、温水,可以更快烧开

2、一样大

3、小,大,大;大,小,小

4、(1)汽车用水作冷却剂(2)暖气管内装流动的热水(3)为放秧苗冻坏,对秧田晚上灌水,白天放水(合理即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5-8节知识点复习答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第五节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 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特点: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液共存状态 晶体 熔化特点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特点: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 凝固特点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常见晶体:萘、海波、冰、明矾、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石蜡、蜂蜡等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状态为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度逐渐上升,状态为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80℃,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水的熔点是0℃ 第六节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一般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沸点:液体沸腾是的温度); b继续吸收热量。 沸腾过程:沸腾前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小(因为液体温度没有达到沸点, 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沸腾时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大(因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液体 变气体进入气泡,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水蒸汽) 刚烧开水的时候,容器边出现气泡(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温度高,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少)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蒸发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等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精比水蒸发快。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液体蒸发因需要吸收热量而具有致冷作用。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至室温不变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由于热传递回到室温) 6、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也叫凝结)。 同一物质,液化温度和沸点相同。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45000000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A.1cm B.1km C.450km D.900km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A.400米 B.500米以上 C.400米~500米之间 D.400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1.5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A.3千米 B.30千米 C.300千米 D.4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A.向东南 B.向东北 C.向西南 D.向西北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复习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初一《科学》第一章复习卷 姓名_____班级_____学号____ 一、选择题 1、小明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说法和知识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学习前积累的科学知识 2、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 A 关注现象,提出问题 B 收集资料,发现规律 C 记录结果,分析论证 D 写论文报告,资源共巷 3、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是() A 阅读,作笔记和练习 B 观察讨论和交流 C 观察,实验和思考 D 阅读实践和应用 4、学会科学探究是为了() A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当科学家C提高智商D提高理解能力,得到好成绩5、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A调查B实验C观察D阅读 6、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仪器是为了() A 扩大观察范围B完成观察任务C得到观察结果D延长观察过程 7、我国一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 A 1.8微米 B 1.8毫米 C 1.8厘米 D 1.8分米 8.下面四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是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 A.27.8分米B.5.8厘米C.217.80毫米D.2.79厘米 9、测量人的身高时,适当选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 1米 B 1厘米 C 1分米 D 1纳米 10、下面各个量,接近4厘米的是() A 科学课本的长度 B 铅笔芯的粗细 C 乒乓球的直径 D 课桌的高度 11、《科学》作业本的宽度为() A 20毫米 B 20厘米 C 20分米 D 0.2米 12、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C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D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13、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班三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那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下面哪一个?() A 10厘米 B 42分米 C 36000毫米 D 0.45米 14、测量长度时,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 A 测量人的态度 B 测量的对象 C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D 测量工具的量程 15、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是300米。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公认标准量指的是() A 1米 B 300米 C 测量工具 D 操场 16、一支完整的粉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 15毫米 B 0.5厘米 C 0.8分米 D 0.2米 17、人体血管的总长度约为10.6万千米,请计算:以知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107米,如果将一个人的血管沿赤道把地球绕起来,可以把地球绕() A 0.265圈 B 3.77圈 C 2.65圈 D 0.377圈 18、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A分米、毫米、厘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米C毫米、厘米、分米、米D毫米、分米、厘米、米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 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 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 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 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 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 10.积的常用单位升(L) 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 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 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 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 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 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 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⑵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⑶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 ⑷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 26.体温计测温范围35℃~42℃,最小刻度为每小格为0.1℃,可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有一段很细的弯管,所以 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段用力下甩。 27.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千克、克、毫克,它的质量标 准物叫国际千克原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一个铁块压扁之后,形状改变,体积和质量都不变;一杯水结成冰,或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质量都不变 28.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在实验室,称量质量工具是天平。 29.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 沈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放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比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对比热容的定性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 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 引入:渐入深秋,天气转冷,人们常用搓手的动作来取暖,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来重温对热的体会。学生分组实验,体会热传递的过程 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两烧杯的水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在热传递中,那杯水发热,那杯水吸热? 热传递过程 : 高温物体 (放热) 降温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热 等温 升温 低温物体 (吸热)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 kJ

1 kJ=1000J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用电水壶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2)用电水壶烧水时, 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生:………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牛刀小试:学生思考与讨论(ppt),让学生加深对温差和质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理解。 师:当你漫步在正午沙滩上,你会感觉沙子很热而海水很凉快,在同一个时刻,为什么两者的温度会有所不同呢?? 生:………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表格设计 进行实验(视频) 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砂石和水加热相同时间,砂石比水升高温度快,升高相同温度时砂石加热时间,砂石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降低相同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这种特性叫做比热容 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大 物质种类比热容 小 解释;烈日下河边上砂石和河水温度不同。 应用:水稻育秧。 作业:作业本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提出“天圆地方”这一观点的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身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3.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 ) A.地球上的物质是蓝色的 B.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 C.大气是蓝色的 D.地球表面主要由植被覆盖 4.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中,图上1cm 表示的实际距离为( )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形都以平原为主,形成这类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作用 B.生物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8.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不平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A 的海拔高度是( ) 米米以上 米~500米之间米以下 10.量得图上两个山顶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11.下列四幅图(经纬网)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时间7时11时19时24时 经纬度20°N,118°E °N,115°E °N,114°E 22°N,113°E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有答案)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1-3节练习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2.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凝固现象 B. 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 升华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 (1)(3) D.(3)(4) 4.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上会出现先有水珠后变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7.市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8.市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A.升华、熔化、液化 B.凝固、汽化、凝华 C.熔化、汽化、升华 D.液化、凝固、凝华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A.灯泡的灯丝用久后比新时细 B.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 D.新鲜白菜会慢慢干瘪 1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升华 B. 汽化 C.液化 D. 熔化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14.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1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物质的比热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情景引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 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 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 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 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 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5.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 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 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 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6.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地轴是假 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2.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 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 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12。5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 浙教版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测试卷

七(上)科学九月份月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 A.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 D.诸暨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 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张辉同学就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探究身题着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对下列仪器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对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拿在手上,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B.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灭 C.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要垫一张石棉网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5、下面是四位同学作的单位换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B. 2.8米=2.8×1000=2800毫米 C.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0.4升=0.4×1000毫升=400毫升 6、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木块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金属片的长度 分别( ) A. 1 cm5.50 cm B. 1 cm 8. 30 cm C. 1 mm 8.30 cm D. 1 mm 2. 80 cm (第6题)(第7题) 7、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液体上升 B、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液体上升 C、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液体下降 D、A和B两点的值,B点的温度值要大点 8、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一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 是( ) A.0.05毫米 B.0.005毫米 C.0.1毫米 D.0.01毫米 9、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分别用四把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记录结果如下:甲:18.5 cm, 乙:18. 50 cm,丙:185 mm,丁:1. 85 dm,他们记录的数据正确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1、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完整版)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__有答案(经典)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2分×22=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 A.食盐 B.硫代硫酸钠 C.玻璃 D.冰 2、对于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烧杯中, 10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那么不准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不正确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乙物体温度升高20℃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则甲的比热是乙的比热的() A.1/2倍B.4倍C.1倍D.1/4倍 5.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B.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 C.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 D.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个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C.120℃的水一定沸腾 D.90℃的水也可能沸腾 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 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却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l/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9、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 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 B.樟脑丸放在箱子里逐渐变小 C.铁块被熔成铁水 D.冬天早上“落霜” 10.只有量筒,要取出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0.7x103千克/米3),下面几个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量出体积7厘米,的汽油B.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厘米3的汽油 C.在量筒中量出体积30厘米3的汽油D.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1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 12、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放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比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对比热容的定性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 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 引入:渐入深秋,天气转冷,人们常用搓手的动作来取暖,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来重温对热的体会。学生分组实验,体会热传递的过程 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两烧杯的水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在热传递中,那杯水发热,那杯水吸热? 热传递过程 : 高温物体 (放热) 降温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热 等温 升温 低温物体 (吸热)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 kJ 1 kJ=1000J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用电水壶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2)用电水壶烧水时, 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生:………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牛刀小试:学生思考与讨论(ppt),让学生加深对温差和质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理解。 师:当你漫步在正午沙滩上,你会感觉沙子很热而海水很凉快,在同一个时刻,为什么两者的温度会有所不同呢?? 生:………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表格设计 进行实验(视频) 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砂石和水加热相同时间,砂石比水升高温度快,升高相同温度时砂石加热时间,砂石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降低相同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这种特性叫做比热容 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大 物质种类比热容 小 解释;烈日下河边上砂石和河水温度不同。 应用:水稻育秧。 作业:作业本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室进行下列正确操作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瓶塞、药匙、滴管都不得相互串用,以防止实验受到药品之间相互污染的影响B.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的气味,只能用手将试剂挥发物招至鼻处,防止受强烈刺激或中毒 C.点燃酒精灯只能用火柴或其他引燃物,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以免酒精流出而引起火灾 D.一般给烧杯加热时,都要垫上石棉网,以防掉落 2.下列化学药品保存方法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药品只需要分类储存,不需要作出特别规定B.易燃、易爆等药品必须单独存放C.易挥发、腐蚀类药品应分别密封保存D.药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D.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什么能做成一个很大的水球 4.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的标签上应贴上() 5.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4.5 m=4.5 m×100 cm=450 cm B.456 mm=456× 1 100=0.456 m C.36 cm=36×1 100m=0.36 m D.64 dm=64 dm×1 10m=6.4 m 6.实验室加热约150 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7.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8.某次实验需要量取45 mL的水,为此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A.50 mL的烧杯B.10 mL的量筒 C.50 mL的烧杯和滴管D.50 mL的量筒和滴管 9.有一轮子的直径为50 cm,某同学推着轮子绕一圆形花坛转一周,该轮子恰好滚过20周,那么这个花坛的半径是() A.5 m B.10 m C.20 m D.25 m 10.如果在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 A.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不作改变 B.根据实验情况,不断修订探究计划 C.停止探究,重新制订实验方案 D.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修订 11.下表是王任宇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 12.以下对测量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采用俯视方法测量体积,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体积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