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4
从道德的劳动起源认识道德本质作者:李梦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认为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道德是主体在劳动关系中创造的文化形态,实现了主体对道德的需要,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重要历史前提和基础。
道德本质是道德主体的良心自律和社会的导向作用所形成的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方式和实现人类人格完善的实践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之间存在密切互释性,两者互为前提,一方面,厘清道德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追溯道德的起源;另一方面,探究道德起源即道德形成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道德本质。
关键词:道德主体;道德起源;道德本质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30 — 0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互揖别而组成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人类所有的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是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劳动。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P373由此可以理解,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即劳动是最伟大的、最有价值的活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
因此可以说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和基础。
一、生产劳动实践是形成道德本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也实现了主体对道德的需求。
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社会劳动出现,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的道德。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2〕P177劳动是“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而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3〕P131通过探究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可以发现劳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劳动主体需要为前提,劳动者依靠自身能力和生产资料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式的改造和生产,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其实质是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劳动环境之间得的转换。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道德的本质考题习题一一、简答1(怎样认识道德的本质,2(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的联系,3(怎样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二、辨析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所提倡的。
2(竞争与合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所以,个体与社会永远都是矛盾的,不可能统一。
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终身不能获得人身自由。
5(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论述1(材料分析: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的一天,廖晓义在社科院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恶化,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十分薄弱。
从此,廖晓义开始自觉投身于环境问题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环保宣传,她八方游说,到处求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编导、主持和剪辑,拍成了电视片《环保时刻》;为了环保事业,她离开了年幼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博士梦,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与此同时,她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建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指导创立了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清运回收系统,并且积极倡导、推动全国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社区”的工程。
她的努力逐渐被社会认可,她所追求的事业正在成为众人的追求目标。
请你结合上述案例~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学习的理论对廖晓义的人生价值进行分析。
2(结合大学生中的具体案例,谈一谈应该如何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习题二一、简答题1、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2、大学生要按照哪些要求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3、大学生心理发展上表现出的过渡状态的矛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如何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人身自由权。
道德的名词解释道德,作为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涉及我们行为、判断和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它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规范和标准的体系,具有长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指导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道德与伦理学紧密相关,涉及个体对善恶、对错的判断。
它不仅仅是个人意愿的表达,更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
道德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在某些方面,道德的准则是普遍适用的,例如不妨害他人生命、财产和尊严。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道德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对于生死、婚姻和贫富的价值看法。
二、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道德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对生存和群体团结的需要。
人类从独居的个体进化为群体生活的社会生物,为了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形成一套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演变为一种内化和认同的价值观。
它通过家庭、宗教、教育等途径传递给个体,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传承和塑造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智慧和经验融为一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维系的重要基石。
它建立了人们对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共识,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缺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往往充满冲突、矛盾和不公平,难以实现持续的进步与繁荣。
其次,道德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引导个体发现并坚守自己的真实价值,让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获得自尊、自信和幸福感。
同时,道德教育也帮助个体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律自愿地遵守规则。
最后,道德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
它鼓励创新和进步,激发个体和社会对于更高尚价值的追求。
通过推动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道德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进步。
第33卷第2期 o1蔓年 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3,No.2
Feb.2013
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2-0047—03
再论道德的本质¨ 陈锦函 (文山学院 政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摘要:道德的本质,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始终是争论很大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都从不同的 立场出发提出不同的见解。本文在对中西方有关道德本质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比较的基础上,对道德的本质进 行再探讨。 关键词:道德;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价值体系;社会精神现象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道德是伦理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然而,不同历史时 期的思想家关于道德的本质及其所蕴涵的重要特征的看法 却一直存在分歧。古往今来,中国人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就 与西方人存在一定差异,但同时也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 和分歧不是根本性的,也有共同之处。我们在将不同的观 点作比较的过程中对道德本质及其所蕴涵的重要特征进行 再探讨,希望人们能在追求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把促进道德的发展进步摄进自己的视野而加以重视,并在 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有益作用。 一、中西方对道德本质的理解之比较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理解和把握道德本质的范式是 将道德看作社会之“道”与个人之“德”的统一体,这一理解 范式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新中国成立后,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学界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之“道”的 意义上来理解道德的。如有学者将道德解释为是社会意识 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又有学 者将道德看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人与人 之间,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还有 学者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 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 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活动。这种理解较之 前两种观点要全面一些,但基本倾向还是将道德归之于社 会之“道”。20世纪末以来,中国伦理学界开始改变将道德 看作社会之“道”的理解范式,而把道德看成是社会之“道” 与个人之“德”的统一体。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 和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 现的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与 此同时,也有一些伦理学家不主张在“道”与“德”的传统结 合方式上阐述道德的涵义及其本质。他们或者把道德归结 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 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 一类社会现象。”L2』(Ⅲ 或者认为“道德是人们依据人际关 系的内在要求,制定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以此来调节各自 的行为和彼此的关系,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 好的道德风尚。” 或者不对道德作定义性和本质性的 表述,只是强调“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道 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4](r213)可以说,中国人进 入历史发展新时期以来关于道德涵义及其本质的不同理 解,是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现实的生动体现,也是道 德研究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 在西方,道德的涵义及其本质一开始是作为与人的自 然性、神性相对应的个人的“德性”提出来的。古希腊智者 学派一反此前自然哲学的思考方法,把观察世界的视线从 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 著名道德命题。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 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事物所以非存在 的尺度。” J( 西方古典人文思想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在 这种思考方式的变革中,“德性”第一次是作为人的“优秀 性”被明确地提了出来的。普罗泰戈拉说,“德性”就是“齐 家治国之道,能在公共场合发挥自己的优秀性”。智者学派 所提出的关于道德的看法,有一点值得注意,“人”是单个 人,“优秀性”指的是单个人的优秀品质,是单个人的品德、 智慧与能力的结合体。由于“优秀性”的品质因个体的不 同而异,缺乏共同本质和社会标准的说明,所以“优秀性” 必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征。柏拉图指出,智者学派的这种 方法会给民主制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这是很有道理 的。 )
论道德的本质 论道德的本质
黄云明 原载《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伦理学学者做了各种努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伦理学的发展仍跟不上社会道德变化的速度,伦理学不能够给社会道德建设提供足够的指导,社会现实要求伦理学必须在一系列关键的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道德的本质问题正是这些重要问题中的一个。 一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的观点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被人们称之为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另外一种观点则被称之为主体论伦理学,其它的关于道德本质的观点其本上是围绕这两种观点展开的。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观点在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得与失。 (一)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认识 “文革”结束后,我国许多哲学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伦理学方面,这导致了伦理学研究中有了过多的哲学影响,以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具体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本质问题上有所体现。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开始就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被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在数年的讨论中,社会本质论论者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缺陷,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丰富,认为道德本质的揭示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道德有一般本质,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道德还有它的特殊本质,即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性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具有三个基本点,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这些国家或政治团体制定的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会作用。道德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其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其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自从建国后就在我国伦理学界占据主流,“文革”以后,也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结束了“文革”十年中把伦理学作为资产阶级学科的历史,同时在反思“文革”失误,拨乱反正,强化道德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强调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突出了道德的政治性,把道德追求和政治热情在实践中结合在一起,这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突出了道德的规范性,强化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和约束作用,这致使一些超高水平的道德规范也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得以贯彻,这对于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渡过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困难岁月都有积极影响。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伦理学是应该肯定的,经过丰富以后的观点,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阐发了道德的本质属性,但是作为对道德本质的全面的准确的表述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它没有揭示出道德主体内在的价值特殊性和精神理想的特殊性,同时也没有很好地阐明道德的特殊本质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使人感到道德的本质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二,它也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超阶段性负有一定责任。 (二)主体论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认识 主体论伦理学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年青的伦理学学者针对社会本质论伦理学提出的关于道德本质的新见解。主体论伦理学主张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具体来说,其一,从道德的历史发展来看,是人的需要孕育了道德,并且推动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起源于主体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经济关系或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二,道德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人对世界的把握是人对世界的各种本质、力量和特征的实在的占有,是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发展。道德不是规范的总和,道德体现着人的追求。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造成一种适当的关系,它使社会求得和谐和进步,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己的条件;其三,人的道德的主体性相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道德的接受者,但人会把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人不是消极地被道德规范左右,而是主动地选择道德规范,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但也要勇敢地突破陈腐的传统和规范,为新道德的确定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建设。 主体论伦理学从“人与道德”的真实关系入手,寻找道德的主体性,而不是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入手确立道德的客观的社会基础,这是主体论伦理学和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的根本区别。主体论伦理学给伦理学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它启示伦理学学者去创造更有利于个人实现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元的价值选择的可能性,为人的丰富和发展给予了更多的论证,从本质上使人们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个人现象,道德不仅约束人更丰富发展人。从实践方面说主体论伦理学确认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特殊形式,就确立了个人对自我需要、自我欲望满足的道德合理性,肯定人的自我需要的道德合理性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主体论伦理学的产生有其理论的必然性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伦理学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主体论伦理学也有其片面性。道德是个人现象也是社会现象,道德是主体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人类调节行为和关系的特殊方式,它的运作场所、对象和功能、形成的条件都是社会性的。主体论伦理学强调道德源自于人的需要,但人对道德的需要主要是人对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德确实愈来愈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但就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道德确实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的约束和限制,甚至于发展到扼杀个人的程度。在道德中,约束人往往表现为现实,而肯定人则只表现为应该,一种理想状态。社会是人存在的唯一方式,为了维护社会这种存在的方式个人不得不约束自己。主体论伦理学对道德应有的社会性、规范性、约束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不说是它理论上的重大失误。另外主体论伦理学把道德对世界的把握理解为人对世界的本质、力量、特征的完全占有,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对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对自然掠夺式经营造成了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对物质生活欲望的过度膨胀。最后,主体论伦理学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运用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在道德生活中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对自我的肯定,则会降低道德对个人的约束作用,确实有滑向利己主义的危险,对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和主体论伦理学不论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有利弊,结合两种观点,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使我们对道德的本质有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一)实践是分析道德本质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正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实践是分析道德本质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客观活动,所谓把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控制世界最终实现人自身。马克思说过人把握世界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方式: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把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把握的。”[2]所谓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就是道德的把握。人通过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世界、实现自身。科学把握世界是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面中运动,给人类带来真理,人们利用真理改造世界、控制世界,使人成为世界的主人。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在善恶的对立中运动,一方面通过评价的方式为人们确立应当寻求的善的理想,为人性的丰富发展肯定多元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命令判定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使人们趋善避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艺术把握世界是对世界的形象认识和改造,它在美和丑的矛盾对立中运动,给人类带来美感,在审美过程中,人获得象征性的自我实现。宗教借助于信仰把握世界,在信仰中,人通过幻想领悟生命神圣的价值。 实践本身使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列宁强调实践是“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3]也就是说列宁认为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事物价值属性的标志。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把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的事实把握、客观的把握、科学的把握;另一种是对世界的价值把握,艺术的、道德的、宗教的把握。科学把握世界从客观出发,为人类提供客观的不依赖人的愿望、期待和理想的知识,它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无关,在这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道德、宗教是对世界进行价值性把握,人从主观世界出发,人在人的利益、渴望、期待以及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中把握世界,在这里实践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确定者。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之间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在事实认识中实践作为价值性的标志同在价值性认识中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一样有意义。道德是对世界价值的把握,实践是善的衡量者,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有意义,但居于次要位置,所以道德生活要求诚实,但诚实要以善意为前提,善意的谎言在道德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道德既是人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列宁说:“实践=内在要求和外部现实性(2)。”[4]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人的内在的主观要求和外部现实性的矛盾。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科学、道德、艺术和宗教这些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中有不同的表现。在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