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1)道德的起源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道德,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2)道德的本质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那些?功能: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3.教育功能。
作用:首先,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再次,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从本质上看,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两者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2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来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
3.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社会规范,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
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4.从作用上看,两者互相补充。
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护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
职业道德概述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其本质是:第一,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联系。
第三,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4、职业道德具有哪些社会功能?1. 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2.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
3.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4.职业道德可以促使人们自我完善。
职业道德的内容4、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有那些?一、正确认识职业价值。
大一思政笔记第五章通常涉及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第五章道德教育的笔记要点:1.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正当与不正当行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具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主义原则等鲜明特点。
-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4.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6. 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
-道德实践是指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
-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论述道德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规范性行为准则,它是指人们所追求
的价值观、义务和责任。
道德是由社会、文化、宗教、传统和个人的因素
来塑造的,其本质是包含了让人们相互尊重、公正、诚实、宽容、负责、
自律等方面的规范和信仰。
它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和实践出来的,是人类历
史和文化的产物,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道德具有以下特点:
1.原则性:道德准则是从伦理价值观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原则。
2.社会性:道德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它体现了社会文化的传承和
演进。
3.自律性:道德是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培养个人品德健全的社会
义务。
4.个性化:道德的基础是个人个性的独特性,不同人由于其成长环境、与他人交往等的不同,其道德观的偏好也不同。
道德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个体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道德准则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纪律,
并催促人们对自我和他人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2.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道德准则对人们交往和协作起到了调节
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并推动社会进步。
3.培养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准则对人们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勇气、责任感、创新等起到了培养和塑造作用。
4.强化家庭、社区和国家等群体的凝聚力。
道德准则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加强家庭、社区和国家等团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道德是人类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个人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篇 职业道德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1.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动脉,识别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存在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包括:①道德的认识功能。
②道德的调节功能。
③道德的教育功能。
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的这种功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它具体作用有: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
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③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调整一定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其本质是:①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②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相关。
③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4.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具体有哪些? 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①爱岗敬业:爱岗敬业,通俗地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它是人类社会所有职业道德的一条核心规范,它要求从业者既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又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是职责,也是成才的内在要求。
②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价值观,它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速记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知识点总结: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和交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内在需要。
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规范和准则,旨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功能:道德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
作用:道德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国奉献: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贡献。
勤劳勇敢:强调勤劳节俭、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
自强不息:强调个人不断努力进取、追求进步和成长。
厚德载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仁爱和互助精神。
博大宽和:强调个人心胸开阔、待人宽容、和谐共处的品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
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
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
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
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又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这种能动作用的夸大或贬低乃至否认都是错误的。
因此,要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一种是“道德决定论”(或称“道德万能论”)。
“道德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孟子说过:“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把道德的作用看成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所在。
荀子亦有相类似的看法,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所谓的“礼”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显然,荀子把“礼”看作是修身、成事、治国之根本。
欧洲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夸大道德的作用。
他们否认阶级斗争,试图用道德的手段,特别是用“爱”的说教,一方面劝导富人于穷人仁慈,为人类作出牺牲;另一方面劝导穷人忍让,在物质利益上知足,空想“爱”能化干戈为玉帛、阶级对抗的社会能得以改造,社会主义理想蓝图就会变成现实,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另一种是“道德无用论”。
“道德无用论”者贬低甚至根本否认道德的能动作用。
中国先秦的商鞅,可算作代表,商鞅认为道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梯”、“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称为“六虱”。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费利持有类似的观点,主张执政者只管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根本不必顾及什么公正和道德。
十九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哲学,鼓吹权力意志决定论,主张靠个人权力无限扩张,以征服世界。
认为道德在弱肉强食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完全无用的,至多也不过是弱者为了反对强者而提出的借口而已。
这是道德无用论的极端形式,是一种与人类为敌的法西斯理论,曾被希特勒奉为至宝,也为我国的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实际遵从,他们把党纪、国法、道德都视为条条框框,一概予以横扫,肆逆十年,给社会造成了深重实难。
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否认道德作用的理论完全是错误的,是违背人的理性,违反社会利益的一种异端邪说,应该予以彻底否定。
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一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调节功能—一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教育功能—一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
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评价功能—一道德是公正的法官。
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
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5.平衡功能—一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三)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五,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
作用。
道德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是普遍的现象,但它所起的能动作用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存在着革命与反动、进步与保守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充分肯定道德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但并不把它看作是变革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力量。
P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