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地理 第3章 防灾与减灾 课时作业1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
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一、选择题1.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面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2009年7月11日16时左右,一支由重庆“驴友空间”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
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
据此回答2~4题。
2.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3.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4.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小孩,再救其他人③先救“生”,后救“人”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006年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
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
据此回答5~7题。
5.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 B.紧紧抓住栏杆降低重心C.抱头蹲在过道里 D.钻在座位底下躲避6.当事故发生后,要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招呼大家不要慌乱,避免因混乱造成更大伤害B.赶紧与外界联系,告知事故发生地点及大致情况C.用打火机等明火作照明,搜寻伤员,了解灾情D.可以对伤员作简单的外伤处理7.沙尘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8.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类型,理解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应的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业实践,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课程材料,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类型及危害,掌握基本的自救与互救知识。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来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
3. 技能训练:学生需进行模拟训练,如地震时如何快速寻找安全的避难空间、洪水逃生时的基本路线、被困时的基本自救技巧等。
同时,训练团队协作出逃、相互救援等实际操作。
4. 紧急物资准备:了解在灾害中可能需要的基本物资和救援设备(如救生包),学习其使用方法并制作简单的紧急救援设备使用清单。
三、作业要求1. 认真完成理论学习部分,记录重要知识点,做好笔记。
2. 对所选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整理成文并提交一份详细的案例分析报告。
3. 在模拟训练中积极投入,并掌握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4.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家庭或学校灾害应急预案,并明确家庭成员或班级成员在灾害发生时的职责分工。
5.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平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其对自然灾害的理解程度及分析能力。
2. 通过模拟训练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自救与互救技能掌握情况。
3. 对学生提交的应急预案进行评价,考察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4. 综合考虑到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反馈1. 教师的评价及反馈将针对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改进意见。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与学习,提高学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强化其安全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理灾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本课所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成因、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2. 情境模拟演练:设计一份自然灾害模拟情境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自救与互救知识,制定个人及他人的逃生计划。
如设计一个地震场景,学生需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安全的避难地点、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进行自救或互救等。
3. 视频制作:学生需制作一段短视频,内容为对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方法的演示和讲解。
视频中应包含对灾害的简单介绍、自救与互救的步骤说明以及实景模拟演示等。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需组成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制定的逃生计划及视频内容,互相评价与学习,完善自己的自救与互救方案。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充分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范措施,能准确阐述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理方法。
2. 情境模拟要具体:在制定逃生计划时,应考虑不同情境下的实际情况,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
3. 视频制作要规范:视频需清晰展示自救与互救的步骤,语言表述要准确,操作要规范。
4. 小组合作要有效:小组讨论应积极、深入,分享内容要全面,互相评价时要客观、具体。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情境模拟的合理性、视频制作的规范性等。
2. 小组互评:小组间互相评价逃生计划的合理性和视频内容的准确性,提出改进意见。
3. 自我反思:学生需对本次作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自救与互救知识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方向。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小组反馈: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各自在作业中的收获和经验。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A级—合格达标检测]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A.干旱B.洪涝C.台风D.冰雹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梅雨提前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3.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解析:1.A 2.A 3.B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西北、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都有干旱发生,相对冰雹、洪涝和台风而言,干旱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广泛的。
第2题,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春季,雨带移到该地,多阴雨天气,会出现低温的状况。
若冷空气势力强大,会对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产生影响。
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类活动。
我国的梅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3题,图中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
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时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
据此回答4~6题。
4.该现象发生的地质灾害属于( )A.泥石流B.地震C.火山喷发D.滑坡5.此灾害( )A.主要发生于海洋边缘地带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C.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6.为减少该灾害的破坏,人们应( )A.听天由命,无法抗拒B.虔诚祷告,祈求神灵保佑C.灾害发生时尽可能跑出房屋,必要时可跳出窗外D.通过对地质、生物、水文等的观测,对此灾害进行预报解析:4.B 5.B 6.D 第4题,强烈地震发生时,地表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相当剧烈,出现山崩地裂和地表变形,致使地面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
〖第一讲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小船创作一、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读常见气象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相关知识。
(一)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时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二)台风灾害1.构成由图甲可知,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源地及其影响范围由图乙可知,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三)寒潮灾害1.概念寒潮是因为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读“广东省台风风暴潮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主要位于(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2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B.台风来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解析:第1题,答案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
第2题,临时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和安全性差,不适合避险。
D项中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台风系统中的旋涡风雨区在台风中心(台风眼)的外围,其危害和破坏性最大。
答案:1.C 2.B330年来我国对20多次地震作出较为成功的预报,但地震的预报成功率仍相对很低。
这说明( )①地震的发生无规律可循②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③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④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我国对20多次地震作出较为成功的预报,说明地震的发生是有可能准确预测和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受目前人的认识的制约,对地震发生规律掌握不全面。
答案:B4有关室内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只适用于城市,不适用于农村B.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C.门、窗边、阳台、厕所、走廊都属于死亡线,应该避开D.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解析: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既适用于城市,又适用于农村;避震时应选择室内空间小的房间躲避,因此厕所是避震比较安全的场所。
答案:D5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和柱子边躲避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作为躲避的场所解析:地震时若在行驶的汽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后再下车;地震时桥梁容易倒塌,不是避震的场所;在百货商场里,选择结实的柜台和柱子边,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
课时作业13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读地质灾害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是发生地质灾害时甲、乙、丙、丁四人逃生路线错误的是()A.甲B.乙C.丙D.丁2.该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有()①山高沟深,地形陡峻②开山炸石,破坏坡体平衡③地表岩石破碎,结构松散④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解析】第1题,泥石流易发生在山谷中,游客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流向向下跑,而应向河谷两侧的高地上跑;丁的路线是错的。
选D正确。
第2题,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的特殊洪流,三面环山、汇水范围大的山区沟谷最容易发生泥石流;所以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是地形基础;地表岩石破碎,结构松散,易被雨水、洪流携带,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是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开山炸石,破坏坡体平衡不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
选D正确。
【答案】 1.D 2.D2014年1月9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2013年全年洪涝灾害方面的相关数据。
2013年洪涝灾害致中国1.2亿人受灾,774人遇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山丘上暂避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4.在洪水灾害中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3~4.【解析】第3题,应对洪水灾害,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
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并注意保护水源地;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及时报告。
第4题,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
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助一、选择题在某次地震中,青海消防总队果洛支队救援官兵成功搜救出一名被埋压130小时的藏族妇女。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藏族妇女之所以能够被埋压130小时后获救,得益于有正确的自救措施。
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③先救“生”,后救“人”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第1题,被埋压在废墟之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第2题,灾后互救原则: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即先救出更多生命,再将人从废墟中救出;仔细听呼救声、敲击声、呻吟声等;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刨乱挖,以防意外伤亡。
答案 1.B 2.C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
据此判断3~4题。
3.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4.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B.躲在巨石之下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解析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
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
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同步测试我国某校一地理兴趣小组于五一期间进行野外考察,被突发的自然灾害困于山区,由于通讯中断,火源丧失,该小组欲利用凹型火盆取火谋求火源,点燃篝火向空中的搜索飞机报警,以谋求援助。
读图,完成第1~3题。
1.当图中所示自然灾害发生时,小组成员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①若正处平房,可迅速逃到室外②若正在行驶的车辆中,应加速离开危险的区域③若正处楼房,应迅速用绳索下楼逃生④若正处街道上,应护住头部,远离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①④2.该小组成员在灾害发生后,积极进行救援活动,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发现甲、乙两所学校受到的破坏程度不同,请你帮助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A.甲距离灾害发生的源地较远,乙距离灾害发生的源地较近B.甲处受到的破坏能量大,乙处受到的破坏能量小C.甲处位于断层,地质基础好;乙处位于台地,地质基础差D.甲处建筑物质量高,乙处建筑物质量低3.下图所示的取火方式,可能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D 2.D 3.A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若在平房内,可以迅速逃到室外;若在行驶的汽车内,应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若在楼房内,可躲在床、桌子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若在街道上,应护住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
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距离并不远,破坏程度的差异只能是建筑物质量的差异。
第3题,要获得好的取火效果,应该使火盆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012年6月27日20时至28日6时许,四川省凉山自治州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遭受局部特大暴雨,降雨量达到236毫米,导致三峡公司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区矮子沟处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灾害造成住在矮子沟沟口一栋三层楼房内的水电局施工人员及家属和民工38人失踪,3人遇难。
据此完成第4~6题。
4.在洪水灾害中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5.被洪水围困的民工正确的做法是()。
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学习目标定位]1.掌握必要的防震准备和避震措施。
2.了解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3.了解防洪准备、洪水应急和洪水中的救助等知识。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1.防震准备在地震危险区,通常以①家庭为单元进行防震准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防震会是一种好办法,围绕家庭的防震避震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②对策,使全家每一个成员都树立起防震意识,清楚震时③逃生的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2.避震(1)人们从感到晃动到意识地震发生需要④3~5秒,然后以最快速度躲避的时间只有⑤7~9秒。
(2)方法室内:平房或一楼,⑥可逃到安全空地;其他情况,就地躲避。
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躲避,要远离高层建筑、墙壁和桥梁等,注意保护好⑦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处理⑧外伤的基本方法。
(2)保护好呼吸系统,减少⑨体力消耗。
(3)要有生存的⑩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1.怎样识别地震谣言?答案(1)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就不要相信。
(2)凡是说“××单位都已通知了要地震”都不可信。
(3)凡是将发生地震的时间“预报”到一天以内,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
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
(4)凡是将发生地震的地点“预报”得十分具体(具体到××乡或××街道)者,肯定都是谣言。
(5)凡是贴有“洋标签”(即说国外××专家已预报)的地震传言都不可信。
材料中新网日喀则2015年4月25日电: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西藏日喀则市吉隆边防检查站消息,吉隆镇有村民受伤。
(1)在地震多发区,应以什么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假如地震时,你正在家中,应该怎样避震?(3)假如地震后,你被掩埋在废墟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的机会?答案(1)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
课时作业1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读地质灾害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是发生地质灾害时甲、乙、丙、丁四人逃生路线错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有( )
①山高沟深,地形陡峻②开山炸石,破坏坡体平衡③地表岩石破碎,结构松散④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解析】第1题,泥石流易发生在山谷中,游客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流向向下跑,而应向河谷两侧的高地上跑;丁的路线是错的。
选D正确。
第2题,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的特殊洪流,三面环山、汇水范围大的山区沟谷最容易发生泥石流;所以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是地形基础;地表岩石破碎,结构松散,易被雨水、洪流携带,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是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开山炸石,破坏坡体平衡不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
选D正确。
【答案】 1.D 2.D
2014年1月9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2013年全年洪涝灾害方面的相关数据。
2013年洪涝灾害致中国1.2亿人受灾,774人遇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4.在洪水灾害中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3~4.【解析】第3题,应对洪水灾害,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
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并注意保护水源地;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及时报告。
第4题,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
【答案】 3.D 4.D
地球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灾难。
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
据此回答5~6题。
5.生活中一旦灾害突然发生,不应该做的事情是( )
A.择机逃离现场
B.保持清醒的头脑
C.立即乘电梯逃生
D.切断电、火、煤气等灾源
6.汛期郊游时,避开山洪的正确做法是( )
A.迎着山洪流动方向前行
B.选择山谷、植被好的地方宿营
C.遇雷雨天气务必带好雨具
D.选择地势高、较平坦的地方宿营
5~6.【解析】第5题,灾害发生时,立即乘电梯逃生是不正确的。
第6题,汛期郊游,要选择地势高且平坦的地方宿营,以便避开山洪。
【答案】 5.C 6.D
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
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中阴影所示为上海一民居坐落状况,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更有利于减小风速 B.更有利于降低湿度
C.更有利于通风降温 D.更有利于采光
8.2010年夏,某台风在浙江省温州附近沿海登陆时,从防灾角度考虑,图中该地居民应该重点加固的窗户号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8.【解析】建筑物与子午线之间有一定夹角,有利于采光。
台风向西进行登陆,台风西侧偏北风强劲,应重点加固①③号窗。
【答案】7.D 8.C
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周边地区震感强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居民不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
A.若在平房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家具旁
B.正在用火时,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用电开关
C.在楼房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D.迅速钻到床柜里
10.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9~10.【解析】第9题,人钻进床柜后,便立刻失去了机动性,视野被挡、四肢被束缚,很容易遭受连带性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的机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第10题,被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答案】9.D 10.B
读某灾害发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当图示灾害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感到上下颠簸
B.人们感到左右摇晃
C.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人们先感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2.当图示灾害发生时,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①若身处平房,可迅速跑到室外②若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加速离开危险区域③若身处楼房,应迅速用绳索下楼逃生④若身处街道上,应护住头部,远离楼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11~12.【解析】第11题,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因此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
第12题,若在行驶的汽车上应当迅速下车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若身处楼房应当就地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
【答案】11.C 12.D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它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雷暴灾害主要由雷击和闪电带来。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更大的危害。
材料二:我国某区域雷暴空间分布图及该区域地形、水系图。
(1)描述图示区域雷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说出雷暴灾害的主要防御措施。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
原因:南方比北方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受夏季风影响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该山区为众多大河源地,植被多,水汽充沛;受地形抬升作用强,空气对流运动较平原剧烈。
(2)加强监测,及时预报,做好人工防雷工作,如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高层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采取综合防雷技术防止雷电灾害,加强和改进电子系统(设备)的防护,完善防雷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范雷暴的意识和能力(如雷电天气时减少户外使用手机,避开水面及其他空旷的场地等)。
14.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2月4日5时30分,超强台风“宝霞”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东部沿海登陆。
“宝霞”登陆后,一直维持台风以上强度横扫菲律宾南部各岛,成为2012年以来登陆菲律宾最强的台风。
给菲律宾南部地区带来了狂风暴雨,造成当地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泥石流示意图(左)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右)。
(1)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台的花盆
B.大风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过后不久仍要留在安全地带
(2)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引发泥石流灾害,你认为泥石流发生前会出现哪些征兆?
(3)据材料二分析,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解析】该题考查台风和泥石流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方法。
第(1)题,临时建筑物多不牢固,大风雨时容易发生危险。
第(2)题,根据生活常识作答即可。
第(3)题,泥石流发生时伴随巨大的声音,所以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答案】(1)B
(2)溪水流量突然变化;轰鸣巨响;溪水异常浑浊;泉水停止等。
(3)沿垂直于河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