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自然之道》第一章:自然界的奇迹1.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界的奇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奇迹,如大峡谷、极光、火山等。
探讨这些奇迹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自然界奇迹的认识和感受。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
学生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然界奇迹的作文。
第二章:自然规律的奥秘2.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存在和重要性。
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如地球自转、引力、热力学定律等。
探讨这些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动画演示等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自然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自然规律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
学生作业,如完成一项自然规律的实验报告。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宝藏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探讨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学方法,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和独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3.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
学生作业,如设计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活动。
第四章:人与自然的关系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行为。
4.2 教学内容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依赖、影响和调控等方面。
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自然之道》课例《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它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由于他们错救了一只侦察兵幼龟,导致了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让他们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对文字缺乏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思想缺乏深层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设计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1 / 11龟、沙滩、若无其事、企图、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具教育, 激发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
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自然之道》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什么才是“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启示。
3、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产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什么才是“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
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
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
读课文不能盲目地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
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得有意义。
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
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属于故事情节的内容吗?那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遍。
看看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在这里写这一段有没有用?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
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
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
《自然之道》解析与设计人是自然之子,可是人类常常把自己当成了是自然的主宰者,悲天悯人地俯看着自然界的芸芸生灵。
我们沉溺在“人为万物之灵长”的美好感觉中已经太久太久了。
《自然之道》这篇文章却让我们发现从这种幻觉中醒来是如此的痛苦。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当人类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
在自然的规律面前,我们这些浅薄无知而又骄傲自大的“文明人”除了谦卑和愧疚之外,又能说些什么呢?“我”和七个同伴及生物学家向导,此行目本身带有科考意义,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就会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的“探”字,“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这些文字流淌着小幼龟是多么谨慎、多么弱小,多么无助啊,我们那颗善良的心肯定为这可爱又可怜的生灵深深同情,所以当我们看到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一只嘲鸫突然飞来,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时”,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袖手旁观的。
可是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的焦急、紧张、难过、不平、气愤和生物学向导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也许是见惯了太多的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向导的冷淡,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埋怨、责怪。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此时,我们读者的心都和作者一齐跳动,都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都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而义愤填膺;都在为作者所做的拯救行动而吁一口长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张新敏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自然之道》
师:在这用到了一个词语“极不情愿”,这里面肯定有内情,作为熟知周围自然规律的向导,为什么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大家猜想一下!师适当
引导!
生:他迫于游客的要求很无奈,不得不去做。
生:他知道这样做不是帮助海龟,而是害了海龟。
师:同学们的回答抓住了要害,看来同学们已经融入故事情节了,确实如此,向导虽知这样做不对,但是在游客的压力下不得不这样做!在大家挽救了一只小乌龟之后,事情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快速看下文5、6两个自然段,然后看大屏幕!
师:出示大屏幕内容“(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穴鱼贯而出。
(2)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3)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
师:同学们,我们结合句子共同看一下其中几个词语,尝试着说出它们的意思“鱼贯而出:像游鱼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出去”、“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生:看大屏幕,重点读一下加点词语,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严重的后果?
生:游客们的错误行为!
生:游客们好心办了坏事!
师:老师觉得,结合课题那就是游客们对大自然规律的无知行为!
师:游客们的行为給幼龟造成了什么结果呢?我们一起填空!师出示大屏幕课件“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案例(自然之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刻学习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3、感情态度:通过学习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就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法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一件发生在一群旅游者身上的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心愿相反的结果。
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肯定的科学常识和肯定的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对话文本,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想。
在进行言语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 商量交流的方法理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设计:遵循救人自然之道龟违背害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慧,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故事情节。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然之道,〔板书:自然之道〕2、师:请同学们翻开听写本。
〔旅游侦察欲出又止嘲鹰假设无其事鱼贯而出愚蠢懊悔不已愚不可及争先恐后自作聪慧〕3、对比投影检查,师指导书写“贯〞中间是斜竖,“愚〞中间一竖贯穿下来。
范写“愚蠢〞,把写错的改正过来,愚蠢两个字再写一遍. 出示课件一:旅游侦察欲出又止嘲鹰假设无其事鱼贯而出愚蠢懊悔不已愚不可及争先恐后自作聪慧4、师:依据这些词语,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我们自作聪慧救了一只幼龟后,让巢穴里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它们鱼贯而出,引来许多食肉鸟啄食,最后害了数十只幼龟的故事〕5、师:看来,我们真的是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自然之道》案例分析
《自然之道》是新课标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
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
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
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
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
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
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反思:每次总是在完成教学过程后,才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学目
标的制定的合理与否,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环节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体、有效的
方法、策略等等。现将执教这一课后的不足之处总结一下:
一、质疑激趣。
在自然之道这节课上,也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而是按照自己的
预设教案继续进行,使这个环节失去了它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教材
理解的不够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给学生,也就不能充分调动他
们的积极性,还得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和经验。
二、以演促读
在教自然之道这课时,采取了以演促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走进角色。抓住
“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来评议嘲
鸫的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想:把语言文字
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兴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
悟。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组鲜活的
可视可感的画面。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
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课后一位老师提出了这个环节是否对教学目
标的达成起到作用,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做事要遵循
自然规律。而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抓住描写小海龟动作的重点词语来理
解,体会作者在写作上的特点。但是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关系,还耽
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
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
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后每上一节课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
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
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这
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
三、评价鼓励
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
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
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
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
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
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
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
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反思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白的道
理,但往往是明于心而未能成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