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5.45 KB
- 文档页数:19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一)作为产学研合作发祥地的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使得学术界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现分述如下。
一、科技工业园区模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
从那时起,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被人们称为“研究园区”或“工业园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
美国AURP(AssociationforUniversityResearchParks)将“科技工业园”界定为:①具备私立或公立的研究开发设施、高技术或科学技术导向型企业、以支持性服务为目的而开辟的土地或建筑物;②拥有大学及其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是在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正式协作下运营;③为了支持新型风险企业的成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具有促进产业界与大学间共同研究开发的作用;④具有支持大学与人驻企业间技术和经营诀窍转移的作用。
1]从美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兴建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大学组建。
如在特曼教授倡议下,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
第二,由企业组建。
如50年代出现的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第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
如北卡罗来纳州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兴趣,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
1,斯坦福工业园的兴建和“硅谷”的崛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地处圣克拉拉县境内。
20世纪50年代,圣克拉拉县是水果之乡,基本上没有工业。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四种模式获取创新资源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将各类机构的优势进行整合的结果。
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然要求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向产业中高端的迈进,也必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
因此,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手段。
制造业的创新流程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开发和产品生产上市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下创新资源的创造和转移也营造出了多种创新模式。
美国是制造业创新强国,诞生了英特尔、通用电气、福特、思科和朗讯等众多的创新型制造业企业。
美国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共同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并推动了制造业创新,其构建于强大研发实力基础之上的多种创新模式颇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制造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技术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研发的,也有来自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还有企业本身就是依靠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成立的。
根据制造业创新的要素来源不同,本文将美国制造业创新模式分为四种。
研发成果产业化美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领先全球,产学研结合一直是美国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
长期以来作为美国区域创新代表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都是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代表。
前者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群为基础,培育了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后者则借助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研优势,汇集了电子、生物和航空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更靠近前端,具有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所没有的一些比较优势,提供了研发的基础和创新的重要来源。
研究机构在美国整个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美研发经济的75%以上,但美国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持是长期、稳定和大力度的。
李冰博士-美国西进运动的经济模式照片处自1930年之后,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美国政府开始注重东西部工矿业的平衡发展。
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的国家投人,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统一规划管理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工作,建设大型水电工程,增加贷款与财政补贴,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对西部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在西部建立军工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技术工业,改变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
1.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发生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有:(A)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高科技园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科技革命发端于斯坦福大学及其周围地区,60年代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在加州产生了举世瞩目的“硅谷”。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及成果的运用,美国政府鼓励充分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高新科技园区。
自60年代在加州的圣何塞市建立硅谷高科技园区以后,美国在西部以至全国建立了十几个类似的高科技园区。
这些园区对工业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对美国西部甚至整个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了传统工业,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高分子材料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和激光工业等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在西部崛起,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成为美国西部深度开发获得成功的典范。
(B)利用区域经济管理政策,促进西部开发。
美国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一时期颁布了许多区域性经济管理政策,从而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成功创业融资故事成功创业融资故事 在美国旧⾦⼭南端,⼀条不⾜1500平⽅英⾥的狭长⾕地上,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以与韩国持平,在世界所有独⽴的经济体中名列第11位,它就是美国硅⾕——惠普、IBM、英特尔、仙童、苹果、施乐、雅虎、⽹景、亚马逊书店等⼀⼤批全球新星企业诞⽣的地⽅。
这⾥也有⼀个华⼈的创业⼈⽣,有传奇,有惊险,有不可琢磨的戏剧性,但更多的是坚韧、⾃信和⽆可救药的创业癖……他就是留学美国并在硅⾕创业的中国⼈王维嘉。
敏锐的创业把握与发明思路 1998年7⽉28⽇,被称为“信息王”的王维嘉发明了双向个⼈移动信息机(The⼀double faces individual move in formation machine,简称TFMIM)当时在世界上⾸家推出并开始提供信息服务时,就有分析指出,这种信息机的投⼊使⽤,标志着未来全球市场总值⾼达1万亿美元的⼀个全新产业——个⼈移动信息产业的诞⽣。
王维嘉将这⼀⾰命性的技术和产品带给了世界。
美国通⽤⽆线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通)1994年创办于硅⾕。
创建之初,王维嘉即把企业的发展⽅向明确地向个⼈提供移动信息服务上。
王维嘉清楚地看到了现代技术的三个主要发展趋势:“第⼀个趋势就是计算机将从桌⾯向⼿持⽅向发展;第⼆个是⽆线通讯包括⼿机及寻呼机的迅速普及,通讯成本的不断下降;第三个趋势则是因特⽹⼤爆炸。
” 基于这⼀把握,王维嘉形成了⾃⼰的创业理念与发明TFMIM的思路:是否能把这三项当代最重要的技术结合在⼀起,在掌上通过⽆线联⽹⽅式接⼊Internet⽹络终端;如果可能,那么⼈们只要轻轻⼀点,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全世界的各种信息了。
富有野⼼的成功融资故事 ⾼技术企业的创办和发展,资本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
在美国有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的⼀半都在硅⾕。
“硅⾕的成功,⾸先在于其运⾏机制:即强⼤的资本和富有野⼼的创业者的紧密结合。
”王维嘉说,“对于创业者来说,熟悉和了解风险资本家及其运作模式是融资成功的⼀个关键前提。
经济发展的使用实践经验分享成功案例与经验总结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机构关注的重点。
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不断积累和分享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通过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探讨经济发展的使用实践经验,以期为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实施提供借鉴。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中国近年来大力投资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将基础设施建设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创新与科技的引领作用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全球化时代,创新和科技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美国硅谷为例,创新和科技企业集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因此,各国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持。
三、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各国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德国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产业升级。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德国的经验,谋求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四、开放合作与全球化布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需要加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作为一个小国家,新加坡依靠开放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端人才,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和物流中心。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主动争取国际合作机遇。
五、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必须重视和推动的目标。
挪威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挪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钟坚(1965—),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94期,2002.3 ACADEMICS IN CHINANo.3May.2002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钟 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美国硅谷成功的经济因素有:优美自然环境的吸引力、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力、国防军费的初始动力、风险资本的孵化力、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力;文化是硅谷经济的原动力、知识是硅谷经济的源泉、创新是硅谷经济的核心、风险是硅谷成功之母。
崇尚竞争的创业环境、开放流动的学习风气、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人力资本的制度安排、非常完备的法制环境、市场是硅谷的真正孕育者。
〔关键词〕硅谷模式;硅谷成因;硅谷文化;硅谷制度〔中图分类号〕F43/47(71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2)03-0224-20一、硅谷成功的经济因素 1.优美自然环境的吸引力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硅谷成功的要素之一,高科技人才对环境品位要求很高。
它靠近太平洋,全年的平均气温在60至80华氏度以内,湿度不高,毫不感到潮湿。
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下午,岛上的气温上升时,旧金山有名的雾气就会通过金门大桥滚涌而至,把气温冷却下来。
这种每天发生的清凉现象,曾被形容为“大自然的空调”。
由于硅谷东西两面均有大山挡住,没有美国东南部的飓风,南部的酷暑和洪水,北部的冰天雪地,四季如春。
旧金山本身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基础设施完善,四季长青,环境优美,有美丽的海滩和众多的国家公园。
穿行于硅谷,触目所见,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烟囱,只有成荫的绿树、草坪和掩映其间的一—422—幢幢两三层的建筑。
这些建筑形态各异,有的只是单幢别墅,有的则连成一片,但都优雅而宁静。
如果不是眼前不时闪过的Cisco 、Sun 、Intel 、Oracle 等熟悉的品牌,几乎浑然不觉已置身硅谷。
宽广的旧金山海湾地区似乎也是人见人爱的工作环境和理想居住区。
硅谷地区的通信设施发达,交通便利,拥有高等级公路4条,湾区主干道101国道纵贯硅谷、州际280、680和880公路横贯硅谷,区域17、85、87和237公路形成网状交通枢纽,有5座跨海大桥连接旧金山海湾。
在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国际机场,平均每分钟就有两架飞机起降。
虽然这个地区房价高昂,但是,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居民,仍然比世界上其他绝大多数地方的居民享受着高得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里各类文化、娱乐、教育设施齐备,犯罪率低。
因此,海湾地区继续吸引着寻找好生活的年轻人和受过很好教育的美国人,以及寻找职业的亚洲、拉丁美洲移民。
这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情况造成了具备高度才能的科学技术人才的聚集地。
它一方面为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为产品装配线工作的无技术劳动力的蓄水池。
50年代和60年代。
企业家纷纷在硅谷建立公司,别处的公司也纷纷迁入硅谷,而当地的大学培养出想留在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工程毕业生,就地为这些公司提供了现成的随手可得的人才。
由于优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缘环境是硅谷高技术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没有这个条件,硅谷可能永远不会起飞。
〔1〕当然环境因素非决定性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硅谷独特的经济现象。
2.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力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诞生的摇篮。
正因为这一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最终孵化和造就了硅谷。
台湾籍女作家邓海珠认为,硅谷于50年代初具雏形,斯坦福大学是一个重要因素,斯坦福研究“园区把大学与工业结合,形成理想的科学园区模式,新竹园区也是采此观念。
由斯坦福园区慢慢向南扩大,就形成了今日的硅谷。
”〔2〕英国学者Nicholas Valery 在其书《工业创新》中认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硅谷的奠基人是特曼,是他劝说斯坦福大学把一片桃树林变成校园型的工业区。
斯坦福工业区如今是加州最大的制造商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的Palo Alto 研究中心(PARC )的所在地。
时至今日,斯坦福大学仍是硅谷发展的引擎,每年新创立的企业同它培养出的工程学和商学毕业生几乎一样多。
〔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硅谷“附近两所大学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和大学毕业生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创办公司中起着重要作用。
好的大学也许是发展新工业中心的必要条件”〔4〕。
据说,雅虎创始人之一的杨志远就是被“工程师创造硅谷,斯坦福创造工程师”这句话打动而进入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
〔5〕斯坦福大学工—522—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1〕〔2〕〔3〕〔4〕〔5〕〔美〕罗伯特・斯莱特:《计算机帝国:创造神话的精英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310页。
《参考消息》2000年8月2日。
〔英〕Nicholas Valery :《工业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第37-38页。
〔台〕邓海珠著:《硅谷传奇:看谁称霸科技王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美〕汤姆・福里斯特:《硅海武士:日本信息技术产业称雄世界的故事》,新华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
学院的一座楼里先后诞生了三家著名公司:太阳微系统(SUN )、硅图(SGI )和思科(Cisco )。
太阳微系统的英文SUN 就是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的缩写。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学并没有“校办工厂”或“校办企业”。
它办的工业研究园区当年象征性的价格出租给创业公司。
它的技术专利办公室只是帮助教授申请专利。
学校的几十亿美元的基金交给一个资本管理公司做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风险投资公司,但大学不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管理。
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并不经商。
学校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校友和成功企业家对学校的捐赠。
虽然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它还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斯坦福大学建立研究园以后,美国有几十所大学也仿照这个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区,但基本上没有起色。
迈阿密大学的研究区甚至连一家企业都没有吸引过来。
最有可能和硅谷抗衡的是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它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但是,起步较早,智力条件或其他条件较好的128公路地区,却远远落后于硅谷。
可见,在这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因素。
正如加里・贝克尔所指出,“好的大学也许是发展新工业中心的必要条件,但仅有这个条件还不够。
拥有科技力量很强的大学的其他地区(如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没有很多高技术公司。
”〔1〕3.国防军费的初始动力军事拨款对硅谷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40年代,圣克拉拉谷还是农业区,主要以杏和核桃园闻名。
那里除了少数小的电子公司以外,唯一的地方工业就是小型食品加工和配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重绘了美国经济的蓝图。
战争吸引了众多的人们来到旧金山湾,加人到军事工业当中。
联邦政府通过引导资源流向大学实验室,发展军工技术来刺激新的行业和地区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作为国防和航天合同的主要受益人,成为加利福尼亚北部经济转型的先锋。
他们在雷达、固态电子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促使技术和供货在当地集中,这吸引了一些成熟公司,并促进了新企业的形成。
创业和技术进步的过程最初由联邦政府资金支持,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才开始自我维持,其时硅谷作为美国电子创新和生产中心的地位也已确立。
1932年成立的里顿工程实验室,后来渐渐发展成为里顿工业,成为军事电子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万瑞公司生产的速调器在战争中成为美国地对空和地对海反潜艇雷达的核心部分。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福大学的大量教学科研人员被征用到东部参与军事技术研究,而这一地区的公司则主要为军方生产战争器材,如坦克、装甲车、通讯设备等。
走101公路经过山景城,就会看到广阔的海空军基地Moffett FieLd ,巨大的机棚、广大的停机坪,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风洞实验室。
这一大片地方是属于联邦政府的,除了空军基地外,还有航太总署的单位,以及马丁洛克希德公司。
里士满、奥克兰和通往太平洋的大门旧金山,拥有便利的军事装备和工业中心,仅莫非特海陆空军站就吸引了好几千的军事人员。
早期的硅谷是由国防工业带起来的,军事拨款在硅谷发展早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一个时期中,美国国防部购买了硅谷的芯片总产量的4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防技术逐渐商业化,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开发、使—622—学术界2002.3・学者专论〔1〕《参考消息》2000年8月2日。
用和经营,如快捷公司的集成电路就是应国防之需而做的,后来才找到消费市场,应用在手提收音机、助听器、电脑等方面。
此外还有移动通讯、互连网、VCD 、DVD 等产品都是源于军事科研成果。
1959年,仙童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合同,为“民兵式”导弹提供晶体管。
1963年仙童公司又获得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导航计算机提供集成电路的合同。
1958年到1974年间,五角大楼向硅谷的公司采购了10亿美元的半导体研究成果和产品。
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资本开始兴旺之前,联邦资金对硅谷创业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是不能怀疑的。
当然,关于军事采购在美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的争论,持续不断。
抱怀疑态度的人们指出,许多军事研究资金,事实上都在命运不佳的项目死胡同中浪费掉了。
〔1〕当然,军费的支持不是硅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受军费支持,甚至更多支持的波士顿128公路地区,最后却远远落在了硅谷后面。
对此,萨克森宁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虽然战争和电子研究及生产的军事资金的大量流入改变了这两个地区的状况,但是不同的起点决定了它们未来发展的轨道,硅谷的先驱者们试图通过复制波士顿的技术来克服本地区工业发展较晚的缺点。
但在努力模仿这一模式的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它。
这个地区的建立者没有受到先前工业传统的束缚,创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区域。
”〔2〕从这里是否也印证了一条道理,这就是“过去没有”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也许是一个地区后发展的一大优势。
4.风险资本的孵化力高技术不仅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而且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没有大量资本的支持,就不可能开发出高技术及其成果,更不可能把这些技术和成果产业化。
如果说,硅谷早期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是主要靠军事研究经费和国防采购支持的话,那么硅谷中后期到现在的发展则主要靠风险资本的支撑。
福里斯特认为,“企业资本家对硅谷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西海岸的风险资本,往往比较充裕。
的确,这就是在这方面占首位的硅谷之所以能够起飞的一个原因。
”〔3〕萨克森宁也说,“风险资本产业是这个新兴行业崛起的经济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