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置管
- 格式:ppt
- 大小:10.54 MB
- 文档页数:21
超声引导外周小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及家长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家长满意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早产儿,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留置针行外周小静脉输液的效果确切,定位准确,安全性较高。
标签:超声引导;外周小静脉;静脉留置针在产科病房,部分刚娩出的早产儿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但早产儿由于血管细,定位困难,加之患儿不配合,导致传统方法输液成功率低[1-2]。
本研究拟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为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需输液治疗的早产儿60例,其中因妊娠合并症早产者23例;因胎位异常早产者15例;因胎膜早破早产者22例,胎龄最小者28周,最大者35周。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14例男婴,16例女婴,体重19~33kg,平均体重(283±008)kg;观察组12例男婴,18例女婴,体重13~30kg,平均体重体重(273±010)kg。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体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采用手背静脉网或头皮浅静脉作为拟穿刺静脉,拟穿刺点常规消毒。
观察组采用Micr Maxx便携式超声仪(Sonosite公司,美国),将超声探头置入无菌手套内,外涂无菌耦合剂,用频率5~10Hz的探头采用横轴穿刺(out–plane)技术[3],即探头长轴与拟穿刺靶血管长轴垂直,此时在实时超声显像为低回声类圆形的血管横断面,调节超声探头的位置使血管横断面图像显示于超声显示屏的中央,使用彩色多普勒并轻压探头如血管变扁或闭塞可以与动脉区别,穿刺点选在距探头长轴中点05cm处,持静脉留置针与皮肤呈45°角向近心端刺入,当血管横断面中央显示点状高回声影时提示留置针尖端已刺入血管内,此时留置针有暗红色血液流出为成功标志,这时压低静脉留置针与皮肤呈15°角,固定针芯并推入外套管,然后拔出针芯接输液器,常规固定。
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操作规范】(一)目的1.超声凭借其实时、动态、可视化的特点,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位置,更有助于血管定位和引导穿刺。
2.方便临床治疗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3.方便检查检验项目顺利进行。
(二)实施要点1.评估(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状况。
(3)环境符合要求。
2.用物准备1.专用治疗车、超声仪器、静脉留置针、压脉带、无菌透明贴膜、安尔碘消毒液、棉签、预充式导管冲洗器2.超声探查耦合剂、无菌塑料薄膜探头套、一次性乳胶手套、无菌橡胶圈1-2个、治疗巾、纱布等3.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工作。
(2)携用物至患者旁,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取舒适体位。
(3)利用超声技术评估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外周静脉,对穿刺点进行定位。
首先,使用超声探头对浅静脉走行区进行扫查,鉴别动脉和静脉,确认静脉血管位置。
动脉具有搏动,探头加压后管腔不易变形;静脉呈椭圆形,探头加压后管腔可被压瘪。
(4)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避免探头对皮肤加压,评估血管内径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沿静脉回流方向评估血管的走向,同时评估血管是否平直,有无血栓、畸形。
(5)选择适合穿刺的静脉血管:脂肪组织中内径>3 mm且走行平直的静脉血管。
最后在皮肤表面定位穿刺点。
(6)动作轻柔。
4.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过程注意事项(2)注意心理护理。
(三)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2.在穿刺过程中根据超声的实时成像,动态引导静脉穿刺。
3.应用探头短轴引导时,留置针进针角度需与皮肤呈 45°。
4.操作后再次确认穿刺成功,妥善固定。
【操作流程】(一)准备1.着装规范:衣、帽、鞋、袜、胸牌、挂表、指甲。
2.抄输液卡和给药便签,核对医嘱。
3.评估(1)自我介绍,核对患者信息,解释取得合作。
(2)评估患者及注射部位皮肤,血管情况。
(3)酌情询问三史,嘱排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