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青海省减轻农牧民负担实际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8年第11期11产 业 发 展青海省青稞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赵增跃(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宁 810000)摘要:青海省有着悠久的青稞种植历史,青稞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近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青稞种植面积呈现扩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青稞营养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再加上青稞特有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特性,青稞在市场中供不应求。
文章介绍了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面临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青稞产业;发展问题;对策;发展趋势;青海省赵增跃. 青海省青稞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32):11-12.青稞又被称为裸大麦,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和谷类农作物。
该种农作物具有生长周期短、耐旱、耐寒、适应能力强等特性,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和高海拔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发展青稞种植产业,能够与油菜等多种农作物科学轮作,提高经济效益。
这种农作物已经成为青海地区农牧民群众的主要粮食作物,更是藏族群众的基本口粮。
发展青稞种植产业,需要在高海拔、强光照、降雨少、夏季冷凉、病虫害较少的地带。
一、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有着悠久的青稞种植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前,青稞一度是青海省藏区农牧民群众的主要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之后,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进入21世纪初期,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维持在5.4万公斤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6%左右。
近些年,随着青海省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青稞种植面积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
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期,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减少了约3万公顷左右,减少量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左右。
随着最近几年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饮食的多元化,对营养、健康饮食需求量进一步增加,青稞作为保健食品、酿酒和饲料等重要原料,因其用途广泛逐渐受到重视。
预防调查保障“西繁东育”项目顺利实施(全文)“西繁东育”项目是青海省一项拉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支持,一些农牧户将西部等牧区在冬春季节所产羔羊牛犊贩运到东部农业区,利用项目贷款或自筹资金建设育肥设施,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和适量添加饲料集中短期育肥后销售。
循化县自2001年实施该项目后,通过政府财政贴息、金融部门发放贷款、群众举债经营等渠道进行资金筹措,以农户散养和建设小区集中养殖的生产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同时也对“西繁东育”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
为了保障国家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障农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12年3月初,我县结合涉农涉牧专项工作就县畜牧局“西繁东育”工程项目申报、验收,项目资金审批,发放管理等情况进行了专项预防调查。
一、“西繁东育”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1.县畜牧局对项目建设的真实性未进行认真核实。
对畜棚建设是否具备项目实施条件、建设用地是否有土地使用证未进行调查,未进行实地查看仅凭申报材料就予以审批实施;畜棚建设时未派人跟踪监督,致使畜棚规模缩水进而发生套取国家扶持资金的现象;畜棚验收不严格,流于形式,该局在验收畜棚竣工或使用情况时提前通知项目实施人,致使在验收项目过程中,申报人自己未建畜棚而将他人畜棚指给验收单位或申报人虽建有畜棚但未进行育肥项目,在项目验收前一天将他人的牛羊借用圈在自建的畜棚内使得验收通过从而套取国家扶持资金;畜牧局工作人员未按照相关操作规定对畜棚建设项目申请人分阶段拨付国家扶持资金,而是凭借项目申报审批材料一次性拨付建设资金。
2.项目申报材料缺乏真实性。
部分工作人员未实地调查项目申报人是否具备项目实施条件,对申报人申请的项目申报资料没有进行逐一审核,也未对项目可行性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从而很难判断申报人是否真实实施该项目或利用该项目套取国家扶持资金另作他用;申报人提供的申报资料中部分为复印件(如项目贷款凭证),且复印件无有关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13•【字号】青政办[2011]74号•【施行日期】2011.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1〕74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农牧厅《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的意见(省农牧厅二○一一年四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及《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完善草原承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完善草原承包工作是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迫切需要。
按照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必须将草原承包到户(联户)的要求,完善草原承包工作,既是前提、也是基础。
从目前来看,我省已将90%的草原进行了承包。
其中,承包到户的2.85亿亩,占可利用的67%,承包到联户的1.14亿亩,占可利用的26%。
发放草原使用证8.4万户。
草原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但目前全省尚有4900万亩草原没有承包,在已经承包的地区还存在权属界限不清、承包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资料档案不完整,以及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牧民投资建设草原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并对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带来不利影响。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开征求对《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意见建议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0.10.29•【字号】•【施行日期】2020.10.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就业指导正文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开征求对《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意见建议的公告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推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我厅起草了《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请于11月6日前,将您的宝贵意见反馈至我厅,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联系人:黄卫东电话:8258082意见反馈方式:****************附件:《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0年10月29日附件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20〕61号),推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提出如下措施:一、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外出就业(一)纾解企业困难巩固就业岗位。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确保政策应享尽享、应享快享。
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按规定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降低企业负担。
开展“一企一策”贴身服务,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困难企业定向补助。
拓展外贸企业线上销售渠道,对接国内电商平台,支持企业在省内步行街、商超设立外贸产品专柜专区,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促进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二)落实项目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情况报告关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情况报告的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季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速度、质量和效益水平明显提高。
康盛、东荣等一批龙头企业继续依托周边地区农牧业资源,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滤布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全区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牧户3597户,农牧民参与比例达到25%,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1494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7%。
西城市场作为我区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目前蔬菜、水果日交易量达到150万公斤,年实现交易额6.5亿元,已成为内蒙东部地区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带动我区及周边旗县区农户10000余户实现种养结构调整。
(二)大力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产业推动,提质增收结构调整是我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确立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种植业上,我们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的优势,以服务城市餐桌,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为着眼点,着力做大精品特色农业。
目前我区无公害蔬菜、花卉、园林种苗三个精品农业的产业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11000亩、200亩和1800亩。
目前平双公路一侧占地10亩的全区综合花卉市场正在建设中,一公里“花卉长廊”正在形成,集培育、养植、销售为一体的花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养殖业上,我们围绕牛、羊、兔、鹅四大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简单实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养殖小区,搞好养殖基地建设。
目前全区新建或扩建养殖小区10处,总占地面积201X余亩,总投资700余万元。
在小区建设中,围绕重点扶持的养殖产业,制定了更加明确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养殖小区的入驻率和养殖户的效益不断提高。
(三)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农业重点项目,项目拉动,投入增收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项目对农牧业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明显。
今年,我区把落实农业重点项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化经营、生态建设、设施农业三个方面的项目。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03•【字号】青政办[2009]105号•【施行日期】2009.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青政办〔2009〕10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创新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兴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尽快成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努力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原则。
农牧民加入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权。
充分尊重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农牧民家庭和个人的财产权。
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
以农牧民为主体,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切实做到加入自愿、进退自由,服务农牧民,权利平等、管理民主。
坚持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章程为依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3、坚持多形式发展原则。
立足我省农牧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根据农牧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选择各具特色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
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4、坚持市场主导原则。
调查青海省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实际情况
摘要:为对近年来青海省同仁县农牧民负担减轻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总结,现对我县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调查,对其成功的模式、基本经验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青海省;农牧民;减轻负担
近年来,我省各地有关部门都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的惠农、富农政策,在减轻农牧民负担工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最近这段时期,青海省农牧民的收入增加速度减缓了,为了解同仁县农牧民负担减轻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查研究。
1 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际情况调查
1.1 生态畜牧业建设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我县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瓜什则乡、多哇乡、兰采乡、曲库乎乡、扎毛乡纯牧业村组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为止,全县已组建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6个,入社户数5395户,注册资金22690.94万元。
其中有 16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有3754户,注册资金18418.012万元;种植业合作社7个,入社122户,注册资金299.85万元;养殖业专业合作社33个,入社735户,注册资金2870.08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社4个,入社250户,注册资金243万元;服务业4个,入社520户,注册资金730万元;热贡文化产业(手工业)合作社2个,入社14户,注册资金130
万元。
社员以实物形式入股,目前瓜什则乡的西合来和尕什加两村
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正常运行,运行的比较好的有10个。
1.2 合作社的运作情况调查结果
(1)瓜什则西合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有118人,2011年--2012年藏羊育肥2130只,除掉人工工资(8人,平均年工资2500元,),两年盈利8.6万元,入户社员平均分红利润达730元。
(2)瓜什则尕什加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115人,2011年—2012年藏羊育肥2000只,除掉人工工资(8人
*2500=20000元),两年产生利润7.8万元。
(3)同仁县瓜什则酸奶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有6户,年平均销售酸奶2.16万桶,收入达86.4万元,出去费用每桶26元共计56.16万元(牛奶、桶、)、人工工资年平均4.86元(3人*60元*270天=48600元),年利润可达25.38万元,入户社员户均纯收入达4.23万元。
(4)瓜什则吉祥牧家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10户,其中,每年肉牛销售60头,计26万元,除掉成本(牛价、饲料19.8万元)、盈利6.2万元;小牛销售收入17.6万元,费用0.33万元,盈利14.3万元;牛奶销售收入34.56万元,除去人工工资4.32万元,盈利30.24万元;酸奶销售收入75.6万元,除去成本54.05
万元,人工工资3.24万元,可盈利18.31万元。
以上吉祥牧家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四项业务共计盈利69.05万元,再除去租赁草场费用6万元,纯盈利63.05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可达6.31万元。
(5)年都乎曲么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6户,大约年利
润32万元,主要经营牛、牛奶等,入户社员户均收入达 5.33万元。
1.3 合作社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
合作社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合作社创办时间不长,发展资金不足,贷款困难,新品种和购置设备、组织产品购销等方面存在资金短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受文化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限制,合作社法人经营理念不够解放,实践经验、经营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带动发展的能力较弱,加之入社社员整体素质偏低,合作社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缺乏促进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且大多数合作社缺乏专职财会人员。
2 同仁县减轻农牧民负担实际情况分析
我县高度重视减负工作,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农牧、财政、纪检、检察、审计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牧民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农牧民减负工作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农牧民减负执法检查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宣传培训,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牧民将土地、草场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推动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进程;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作用,确保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结合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在保障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实行草场流转,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争
取农牧业建设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状大经验组织规模,努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
3 总结语
减轻农牧民的负担是关系到农牧区稳定发展的焦点问题。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的纽带,为我县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比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牧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说明其建立促进了农牧民的增收。
同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还起到了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根据农牧民负担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新方案,不断推动我县减轻农牧民负担工作的进展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功民.实现青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突破[j].农村经营管理.2012(10):57-58
[2] 李文琴.青海省黄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