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商业地产调研报告——西宁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9
《商业业态调研分析报告》西宁佳豪商业广场中国·西宁目录序言第一部分西宁市城市商业的基本格局一、商业的基本概念二、西宁商业基本格局第二部分西宁市城市主要商圈调研分析一、商业巷商圈调研分析二、大十字商圈调研分析三、小桥商圈调研分析四、湟光商圈调研分析五、火车站商圈调研分析第三部分西宁市商业业态调研分析一、百货实体调研分析二、超市实体调研分析三、专业店调研分析四、专卖店调研分析五、休闲娱乐业调研分析综述序言商业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是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综合性行业。
它受国民经济、特别是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更是和人的需要和迁徙密切相关。
可以这样说,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有商业。
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城市的发展是在相对问题的空间格局下发展的,商圈作为城市重要结构细胞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对商品的需求也会缓慢的发生变化,所以说在商圈的发展中,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逐步升级,不然商圈必然被市场淘汰。
正式在这样的稳定性下我们要看到市场的变化的记忆和威胁。
商业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和人居住空间的转移,又具有一定的流变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这个道理。
以深圳为例,80年代东门、人民南人头攒动,商业特别繁华。
但伴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西移,90年代中下期,华强北商圈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的商业名片,而人民南商业逐步走向没落。
同样,西安80年代解放路特别繁华,民生商业大厦更成为西安商业的代表,伴随着90年代东大街的改造建设,开元商城逐步崛起,整个东大街商业逐步走向兴盛,而解放路则走向没落。
虽然此消彼长,但总体商业的规模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快速壮大。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更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年均1%以上增加,也就是说,每年有140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人口的巨大流动,既给区域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机遇,也是原有的商业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在调研西宁的建筑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
首先,西宁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藏、汉、回等多个民族的建筑特色。
其中,藏式建筑尤为突出。
在西宁市区,可以看到很多寺庙和佛塔,它们的建筑形式十分庄重、壮观。
寺庙通常是由四面带有彩绘的墙壁和屋顶覆盖而成,屋顶上还有金黄色的尖塔。
佛塔的形状多样,有些高大而圆润,有些瘦高而尖锐。
这些建筑散发着独特的宗教氛围,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其次,西宁也有一些传统的回民建筑。
回民建筑通常是由四合院组成。
四合院的院子由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中间有一个庭院。
四合院的外墙常常用红色砖块砌成,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回民建筑中还常见一座大门,门上会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回民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安静、私密,有很强的功能性,并且融入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元素。
此外,西宁的现代建筑也十分发达。
在市区的商业中心,我看到了很多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购物中心。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现代化的设计,带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流线型的外形。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西宁的现代气息,使这座城市更加时尚和活力。
总的来说,西宁的建筑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们反映了西宁丰富的历史和多元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同时,这些建筑也展示了西宁的现代化进程,使这座城市更加美
丽和现代。
通过本次调研,我对西宁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宁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青海西宁市概况西宁简介西宁市简介行政区划代码:6301官网:地址:城东区南关街43号邮编:810000车牌:青A电话:************[纠错]西宁(藏语:Zi-ning,撒拉语:Ci Liang)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
青海省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
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经过西宁,设有站点,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2.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44%。
市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
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
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
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名称由来】西宁古为羌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东汉建安时期,又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
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筑城。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始于见史。
公元1929,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公元1946,正式成立西宁市。
【区划人口】西宁市辖四区三县(城东区、城中区(代管城南新区)、城北区、城西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湖新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50个乡(镇),共有12个涉农办事处,931个村民委员会,4580个社,农业总户数25万户,农业总人口103万人。
总耕地面积1841112亩,其中水浇地460680亩,浅山地605481亩,脑山地621451亩,临时性耕地15350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5%、33%、42%。
西宁市房地产市场状况调查
王志强
【期刊名称】《青海金融》
【年(卷),期】1998(000)011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王志强
【作者单位】人行西宁市分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西宁市城东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J], 孙爱存;李毅
2.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动向及信贷风险状况分析——基于福建省龙岩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 [J], 张瑜芳
3.供需两旺良性发展——"国办发[2006]37号"文件实施一年来西宁市房地产市场调查 [J], 李生海
4.西宁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调查 [J], 乔蕊
5.青海省西宁市城区5-6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J], 王一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房地产商业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房地产商业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消费升级以及投资需求的多样化,房地产商业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市场的现状和趋势,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市场现状(一)商业地产供应情况目前,各地的商业地产项目不断涌现,涵盖了购物中心、写字楼、商业街等多种类型。
在一些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如火如荼,竞争激烈。
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由于需求相对有限,商业地产的供应增长较为缓慢。
(二)需求状况消费需求的升级推动了商业地产的发展。
消费者对于购物环境、品牌多样性、体验式消费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电商的发展,线下商业也在不断创新,融合线上线下的模式以吸引消费者。
(三)价格走势商业地产的价格受到地理位置、项目品质、市场供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核心商圈,优质商业地产的价格保持稳定上涨;而在一些新兴区域,价格波动较大。
三、市场特点(一)区域分化明显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市场成熟,需求旺盛,租金和售价相对较高。
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商业地产市场面临着较大的去库存压力。
(二)业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零售、餐饮、娱乐等业态,近年来,教育培训、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在商业地产中的占比逐渐增加。
(三)智能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施在商业地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导航、智能安防等,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和运营管理效率。
四、影响因素(一)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对商业地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限购、限贷政策可能会抑制投资需求,而城市规划政策则会引导商业地产的布局。
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信心等都会影响商业地产的市场需求。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消费需求旺盛,商业地产市场繁荣;反之,市场则会相对低迷。
(三)交通因素便捷的交通对于商业地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年-月份西宁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作者:————————————————————————————————日期:第五十九期2009年9月9日西宁市统计局编签发:郭清华2009年1-8月份西宁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今年1-8月份,西宁市房地产市场受金融危机、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后,在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回暖,企业运行良好。
一、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今年1-8月份,西宁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1-8月份,西宁市房地产完成投资461129万元,同比增长4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9.77个百分点。
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365127万元,同比增长37.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9.59个百分点。
商品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9.18%。
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日渐显现。
1-8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98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新开工面积增幅较大,房屋竣工面积有所下降由于西宁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房地产开发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所有项目只有在一季度末才能进行施工,加之新开工的项目施工工期较长,因此从施工面积上看,1-8月份房屋施工面积65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12%;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47.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19%。
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新购置土地面积89.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5.22%。
从新开工面积上看,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13.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4.35%;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26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19%。
但从竣工面积上看,西宁市商品房竣工面积只有22.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32%,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1.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8.43%。
青海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汇点,也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的房地产市场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对青海房地产市场进行全面分析,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房地产行情,把握投资机会。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青海房地产市场的概况、房价走势分析以及投资前景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介绍青海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并总结本报告的主要内容。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析青海房地产市场的概况,包括市场规模、成交情况等;同时,我们将对青海房价的历史走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目前的市场趋势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此外,我们还将展望青海楼市的投资前景,分析其潜在风险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次分析的主要发现,讨论影响青海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以供读者参考。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青海房地产市场的综合分析,了解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概况、房价走势、投资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和普通购房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青海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应用。
1.4 总结:经过对青海房地产市场的概况、房价走势分析以及楼市投资前景展望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青海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下,房价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
其次,我们注意到青海的楼市投资前景仍然非常乐观,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将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和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认为青海房地产市场在未来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的稳健回报。
2024年青海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规模、房价水平、房地产政策等方面,对青海省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1. 房地产市场规模青海省房地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青海省房地产市场的总产值在近几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其中,住宅建筑是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海省城市地区的房地产建设进一步推进,市场潜力巨大。
2. 房价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青海省的房价水平上涨。
尤其是省会城市西宁,房价在过去几年持续上涨。
虽然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青海省的房价仍然较为低廉,但是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房价水平呈现上涨趋势。
此外,青海省的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如海东市、玉树市)的房价也在稳步上涨。
3. 房地产政策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青海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政策。
政府加大了对住房供应的调控力度,推动了保障性住房和租赁市场的发展。
此外,青海省政府鼓励土地供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府的相关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青海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4. 新兴市场机会青海省地处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这为青海省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青海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生态旅游的兴起带动了青海省特色民宿和度假村等房地产项目的快速发展。
此外,青海省还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新能源相关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 面临的挑战尽管青海省房地产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需求相对较少,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有限。
其次,青海省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土地供应是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市场乱象,如投机炒房等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
西宁概述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常住人口万人,增长%,其中, 城镇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日照为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度,最高气温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 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33%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一—西宁一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
西宁市是中国优胜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串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低氧低温低湿以及大气中紫红外线的影响,使许多细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传播力度相对减弱,并因低氧刺激红细胞代谢有利于机体氧的交换。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修建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万亩。零星植树万株,本年育苗面积万亩。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实现利润亿元,增长%。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万人次,增长%;入境游客万人次,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增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 其中:医生35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16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较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6029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西宁概况】 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位于省境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地理坐标东经101°49′17″、北纬36°34′3″。总面积7665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50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口万人,城镇化率为%。
市人民政府驻地:城中区南关街, 邮编:810000。 代码:630100。 区号:0971。 拼音:Xi’ning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261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61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西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西宁周围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均温℃,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凉风习习,凉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宁市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游览点有北山寺、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宅邸等,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圣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宁市151公里。
西宁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是一个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为多,如果要领略民族风情,这是一个好地方。
【行政区划】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市 面积7665平方千米,人口万。 城中区 面积 20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810000。 城东区 面积 115平方千米,人口万人。邮编810000。 城西区 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邮编810001。 城北区 面积 138平方千米,人口万人。邮编810001。 城南新区 新区位于西宁市南郊水磨地区以南、湟中县徐家寨三岔路口以北,南北长约公里,东西宽约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2001年4月25日正式开工奠基。一个集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信息产业、行政办公、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生态园林、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生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