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24 KB
- 文档页数:3
《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邓慧君 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固若金汤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运行了两千多年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化的历史时期。
青海作为一块民族杂居地区,地处中央府县制统治体系的边缘地带。
在,其传统社会也面临着新的社会因素的挑战。
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阐述、分析,以明了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变革的历史时期。
由于传统社会的各种构成异常的完备,社会近代化的步履非常艰难。
在近代社会因素进入以后,传统社会的缓慢运行与新的社会因素的日益壮大越来越不可协调:一方面传统社会衰而不竭,仍然在气息奄奄地运行;另一方面近代社会因素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逐渐滋生蔓延。
新旧两种社会因素在这一时期的撞击,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在人们追求社会革旧立新的征程中,如何变革?革什么?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思考和实践的话题,他们的思考和实践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社会运行的晴雨表。
不管传统社会如何顽固,新的社会因素仍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滋生发育着,近代化成为社会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青海虽然地处偏远,但区域社会的变化与内地的变化脉络却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在青海也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远古的秦砖汉瓦,下启近代社会之声光电器;它延续了传统社会的余脉,也萌生了近代社会的嫩芽,是两种社会情景交叉互动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青海区域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渐变,它既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命运相联系,又因为其独特的多民族社会构成,使其社会的存在状况在许多方面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变迁轨迹。
自清朝建立以后,清王朝对青海政治统治的力度比较大,先是笼络藏族、安扶蒙古,以后又着力于健全东部农业区的府县制体系。
自道光以后对青海的施政措施日益完善,从边荒偏僻的依俗施治向与中央集权统治渐趋一致的方向过渡,使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进一步频繁。
摘 要:河湟地区,指位于黄河、湟水流域间之三角地带,今青海省东部,从古至今均是华夏版图上中西陆路交通的中心与枢纽,与周边地区皆有交通路线相连,其北达河西走廊、东接中原、西连西域、南下蜀藏,是古代东西方使者、商旅、僧侣往来的必经之地,在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担有重任。
本文将多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置于河湟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和地域性整体文化的语境中予以考量,以具体的服饰事项的移动与族群迁徙的路线作为多点的线索追踪,阐释服饰文化现象如何借助文化互动而最终完成了河湟地区文化空间中的共时性建构的,以探求不同质文化在区域空间互相交流与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河湟地区;道路;交通枢纽;族群迁徙;服饰文化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163-07高宏媛从古至今,青海省的河湟地区①就是中西文化接触的中间地带,具有浓厚的多民族并存的特征。
其域内河流高山纵横,地形地貌结构复杂,为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地域空间。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各民族长期的生活积淀,建构出多元共存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展示出不同族群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展现出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者间的共存性特点。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众多文化收稿日期:2023-02-27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209)的延伸性成果及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西部文化景观建设与中华文化符号共 享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宏媛(1985-),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师。
研 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的结合点,其间生活的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交流互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河湟”区域的历史变迁作者:张虽旺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分析可知,历史上人们所认识的“河湟”地区的区域范围不同于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河湟地区,它始终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
到了现代,随着地理知识的丰富、行政区划的划分,现代概念的河湟地区才得以产生。
关键词:“河湟”地区;范围;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034-03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内陆区三大地理区的交汇地带,是北方农牧过渡带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河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从适宜农业生产、畜牧生产到农牧兼营的变迁过程,先后经历了史前时期的狩猎、采集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时期,西汉以前的畜牧时期以及汉代以后的农牧兼营时期。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河湟地区的适宜农牧兼营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河湟地区的民族成分既有农业民族的存在,也有牧民族的存在。
“河湟的地理区位对青海游牧社会尤其是游牧社会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极为深远。
这一地区成为历代中央政权控制游牧社会的必争之地”。
河湟地区农牧兼营的地理环境充分显示了河湟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河湟”是“在西北边疆史上形成的诸多区域性地名中影响大、传播广,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的地名”之一。
“河湟”地区的得名与流经当地的黄河与湟水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河”是黄河的专称,与湟水的“湟”组合,形成地域名称“河湟”。
然而,“河湟”作为区域性地名,在史籍记载中所涵盖的区域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代行政区划的不同以及当时人们认识的差异而不断变化。
由于在历史上人们所具有的地理常识的模糊性,决定了“河湟”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地理范围并等同于今天的“河湟”地理范围。
即使在今天,对“河湟”地理范围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包括“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书评《华夏边缘: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被公认为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为台湾作家王明珂所著。
王明珂,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
现任职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研究、民族认同、历史与社会记忆、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
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
他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和《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两部著作存在着一些内在的联系: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在普通人眼中不算是问题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人。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算是问题的问题,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我们一出生便被冠以中国人的社会定位,理所当然的就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中的一员,这一点从未被怀疑。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当我看见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时候,禁不住沿着作者的思路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的研读了这本书。
当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为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以及巧妙的研究角度所折服。
因为这本书,我对自己为什么是中国人以及中国人历史、华夏和华夏边缘的形成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勇敢地颠覆了以往在民族研究中的所谓“典范观点”,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边缘与内涵”,作者首先介绍了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然后说明了记忆与历史对族群认同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研究角度——民族史的边缘理论。
河湟文化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河湟文化的书籍推荐:
1. 《河湟文化研究》 - 作者:李军
这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河湟文化的研究著作,内容包括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河湟文化》 - 作者:张丽华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河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宗教、语言、民俗、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插图展示了河湟地区的文化特色。
3. 《河湟文化论丛》 - 编辑:陈建国、张志成
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多位学者关于河湟地区文化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
4. 《河湟文化研究导引》 - 作者:李悦华
这本书是一本导引性的研究著作,通过对河湟地区文化的概述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河湟文化。
5. 《河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 作者:王旭明
这本书通过对河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进行探讨,展示了河湟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是一些关于河湟文化的书籍推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治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影响。
正文部分包括对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的概述、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化实践探讨、案例分析和研究展望。
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探讨实际应用的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西北地区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影响因素、实践探讨、案例分析、成果总结、展望、应用价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界民族聚居地区之一,这里涵盖了多个民族群体,包括藏、维、回等民族。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
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影响着地区内部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产生重要影响。
在西北地区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背景下,各民族之间如何相互融合、理解和共存成为亟待探讨的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开展对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特点,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界民族聚集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政治历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
通过深入探讨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推动跨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研究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还可以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证研究和理论支持,为推动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地区以及青海海南、黄南等地。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即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先秦至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属性经历了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地化是变迁的
主流,也是促进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进步的主要动力。
先秦至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经历了从一个生态的、文化的独立地区到华夏边缘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
属性赋予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面貌。
两汉以来,这一地区进入内地化的历史阶段,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及文化因素对青海河湟地区持续地产生影响,而在内生的地方秩序的长期影响下,地方性文化因素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此后,
中央王朝对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深化,而中央王朝在青海河湟地区行政力量的扩张与收缩过程即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秩
序的角力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华夏与民族边缘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也经历着冲突与融会,而持续进行的内地化过程,使当地社会文
化诸方面受到中原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作为内生地方秩序的承载体,历史上,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藏族)、蒙古、回族、土族等民族皆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历史演进产生重要影响。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其在社会
文化内在结构及其外在形式上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质,且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特征。
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既为这
一地区的内地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又以地方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制约着内地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从而使内地化进程成为一个可逆的、不确定的社会发展方向。
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进程
加速,其社会文化诸项事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内地化与近代化的双重
变奏,西方化的因素也伴随着近代化进程影响着青海河湟社会文化的
近代建构,同时,一些地方性社会文化因素仍然存续,在这些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了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
从民族边
疆社会文化因素的形成动因看,晚清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青海河湟
统治的深化,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特别
是青海建省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既促使了这一地区在政治上
与内地的均质化,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特殊性;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抗战以来民族国家理念的
传播,加速了青海河湟地区意识形态的均质化进程,同时一些地方性
文化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加突现出来;近代以来,人口迁徙和商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青海河湟地区与内地的
联系,共同成为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因,而原有
的人口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商贸活动,也使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
会文化属性得以深化。
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的确立还体现在近代国民的塑造、近代教育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这些因素既
是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动因,也是这一社会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
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已是
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
力源泉。
当然,也应当看到,青海河湟地区的近代化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受到诸如保甲制度复兴等逆近代化因素的一些影响,加之一些与近代化过程背道而驰的内生地方秩序的干扰、影响,
河湟地区的近代化发展步伐显得艰难、迟缓。
此外,我国的近代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社会的影响,因此,近代化过程伴随着西方化
的历程,这一点也有青海河湟社会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有所体现。
从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政治结构、商贸经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娱、体育、饮食等内地化、近代化的进程看,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也可用"变"与"不变"的二元对立关系加之总结,其中,"变"特指的是由内地化引发的该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而"不变"则既指受地方秩序影响或某些利益团体的阻碍而使地方社会文化处于滞后的状态,也包括客观存在的一些地方性文化因素。
"变"代表了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而"不变"则指事物的特殊性。
在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因素还突出地代表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惯性因素。
在青海河湟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变"代表了这一地区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总之,从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内在结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看,内地化是青海河湟地区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