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7.25 KB
- 文档页数:20
花儿调研报告花儿调研报告一、引言花卉是人们常见的植物之一,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和礼品,还有许多医疗和美容的功效。
为了了解人们对花卉的认知和喜好,我们进行了一次花儿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提供给相关行业参考。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的问卷。
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向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受访者进行了调查。
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2.实地访谈:我们还采访了10名花艺师和园艺爱好者,以获取他们对花儿的见解和经验。
三、调研结果1.花卉常见度:近9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接触花卉,其中大部分在家中都有养花的习惯。
2.购买渠道: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会购买花卉作为装饰或礼物,其中线下花店和超市是最主要的购买渠道。
3.喜欢的花卉:玫瑰花是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其次是百合花、康乃馨等。
喜好因年龄和性别而异,年轻人更喜欢鲜艳多彩的花卉,而中老年人则更倾向于简约大方的花卉。
4.花卉用途: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花卉用途多样化,除了装饰和赠送外,还可以用于组织活动、提升空间氛围和调节心情。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提到了花卉的药用和美容功效。
5.花卉养护难度:大约40%的受访者认为花卉的养护难度较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有一部分受访者因为养护难度而放弃养花。
6.购买考虑因素:购买花卉时,受访者最关注的因素是花朵的新鲜程度和价格。
此外,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花卉品种的可选择性也对购买决策有所影响。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通过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花卉养护难度较高,需要提供更多的养护指导和技巧,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养花活动。
2.花卉的药用和美容功效应进一步宣传,以提升花卉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3.花卉的新鲜程度和价格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因此花农和花商应注重保证鲜花质量,并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
4.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消费者喜好有所差异,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这些差异开展精准营销和产品定位。
青海“花儿”文献资料类型分析和开发利用一、青海“花儿”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花儿”文献构成(一)青海“花儿”历史文化背景概要青海自古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着青海多民族的文明史。
自元朝以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世居青海高原的主要民族。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在本区域内得到了充分交流融合,继承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农耕经济文化、牧业经济文化和多种宗教文化。
各种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逐步演变成具有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
此外,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有着悠久的远古文明和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共同体。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因为文化标准、文化特征、文化模式、文化结构的不同,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磨擦、碰撞和冲突,最终通过文化整合,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的文化类型,从而奠定了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格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各兄弟民族世代进取,和睦相处,拼搏开发,各种文化和习俗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有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鲜明的青海文化特色。
在宏大而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花儿”成为最具民族亲和力、最大民间认可度和最显青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境内多样的立体性气候,环境和气候又大大影响了各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气质,进而孕育了特殊的传统地域文化。
青海“花儿”,就是青海文化大背景下,和古老河湟“花儿”相融合的地域“花儿”。
这是有显著青海高原特色的,它具有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的高原特色。
(二)青海“花儿”文献构成概况“花儿”是一种数百年来流传在大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广泛传唱于汉、藏、蒙古、土、回、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兄弟民族中的古老民歌,其历史之悠久,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格律之严整,形式之多样,曲令之繁杂,实属罕见。
青海“花儿”的发展走向青海花儿的发展走向作者王春花儿是流行于大西北典型的民族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本土文化的标志性民俗文化形态?青海境内,除汉族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花儿的主体民族以外,还有回、藏、土、撒拉、蒙古、东乡等少数民族也用汉语唱花儿,这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歌演唱活动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花儿这种民歌已不再具有其他民歌那种唯一的、鲜明的民族专属身份,而成为西北多民族共同拥有的民俗文化资源一、花儿的昨天和今天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各民族无不受到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
粗犷、豪放、开朗、豁达,是高原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
雄浑开阔的自然环境、农耕生产的封闭性、游牧业生产的流动性,使人们较少受到社会正统礼教的约束。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花儿只是一种个人在山野林间宣泄情感、张扬个性的对天放歌。
由于花儿唱词中许多直白裸露和隐秘的情感表达,不宜在家庭成员或在不同辈分的人前演唱,从而使花儿传唱又多了一层禁忌。
这就是花儿长期无法入村进城的原因。
它只能以野曲的身份流淌在原野小川。
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地貌气质,形成了河湟花儿演唱上高亢、奔放、悠远、粗犷的山野味道和高原的神秘气息。
这恰恰是高原民族品格和气质的体现。
花儿走进城市、走进人们精神生活,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促成的。
一方面,社会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对于异性交往、爱情、人际关系这些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事象,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另一方面,花儿本身脍炙人口的唱词和优美的音乐曲调,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现在,这种从山野走出的民歌,不但走进了城市,而且也大踏步地走上国内外民歌演唱舞台,成为青海民俗文化中一个极具竞争实力的品牌。
从小乡野曲到进入艺术殿堂的艺术精品,可以说花儿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
二、花儿的演唱风格与技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热烈、清新明快、幽默风趣、大胆泼辣的表现手法是河湟花儿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主要方面。
漫闻“花儿”断续长作者:刘鹏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5期一、青海“花儿”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花儿”是流传在西北五省(区)的经典民歌,由汉、藏、土、回、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等九个民族共同传唱。
我省河湟地区为其主要起源和传唱地,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且高原特色突出,与宁夏、甘肃等地的“花儿”有着明显区别,被称作“青海花儿”。
史料记载,“花儿”在明代就已唱红,距今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我省的“花儿”曲令有二百多种,居西部五省之首。
每年农历“二月二”起至“中秋节”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河湟地区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省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已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联合国文教卫组织已将“花儿”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是我国西北研究、编创、传唱“花儿”较为全面和成熟的地区。
已故的中国“花儿”王朱仲禄先生就是青海“花儿”杰出的传承人,由他编创、传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雪白的鸽子》等“花儿”已成为经典名曲,享誉国内外。
据调查,省内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14名,获得过地市级以上大奖的在册歌手300余名,其中,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歌手50余名。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花儿”演唱活动已广泛传播到除玉树、果洛两州之外的我省所有州地市,成为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盛事。
“花儿”作为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北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
发扬光大“青海花儿”,把它打造成青海省最具代表性和认同性的知名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省内外“花儿”达人的共同心愿。
因此,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本着“传承、发展、创新、出彩”的原则,各地利用“六月六”等群众自发传唱“花儿”的民俗活动作为有效载体,连续创办七期“西北五省(区)优秀歌手“花儿”演唱会”,为“花儿”的传承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以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摘要:青海花儿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深得听众喜爱。
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洗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内容展现的历史,民族,文化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
花儿文化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追求,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善良,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花儿的现状,通过以其著名的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探讨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创新;发展AbstractQinghai flower, with its beautiful melody and unique charm, is deep the audience favorite. Qinghai flower show regional features, folk custom activity,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 brought new art baptism,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Its content show history, nationality, culture, etc. Are our magnificen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lower culture into people's lives, not only express people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sing praises to the hard kind of the working people,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qinghai flower, by the famous musical \"white dove\" as an example, discus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Key words: Qinghai flowers; White do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一、前言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青海花儿调研报告青海花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的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生长着各种珍稀的花卉植物。
为了了解青海花儿的植物种类、生长环境以及保护现状,特进行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采集的方法,对青海省的不同地区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数据收集。
同时,还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专家访谈,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研所得,青海省有着丰富的花卉资源。
其中,青海省的特色花卉主要有青稞花、藏红花和藏草等。
青稞花是青海的省花,具有高山特质,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藏红花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材,广泛生长在青海的高原草地上,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而藏草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围的野花,黄色的花朵在夏秋季节盛开,给青海高原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生长环境方面,青海花儿的特点是高山、高原、寒冷和干旱。
青稞花喜欢生长在海拔较高且气温较低的地区,因此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山区;藏红花适宜生长在海拔3500米至4500米左右的地区,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所以在青海的草原上广泛分布;而藏草则较耐旱,能在青海湖沿岸的砂质土壤上生长繁殖。
关于花卉保护方面,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当地的花卉资源。
例如,制定了花卉资源保护规划,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非法盗采等破坏行为。
此外,青海省还开展了花卉种植和景观建设,既能丰富人们的生活,又能保护花卉资源。
四、调研成果的应用调研成果可用于指导当地的花卉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青海花儿的分布和特点,可以合理规划花卉的种植和开发,提高花卉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可以加强对花卉保护的措施,保护当地花卉资源不受非法盗采和污染的破坏。
五、调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调研中发现,由于青海省地域辽阔,花卉种类繁多,有些花卉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还不足够全面。
因此,建议加强对青海花卉资源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开展更多的调查和观察,深入了解花卉的生态特性和开发潜力。
青海植物调查报告青海植物调查报告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山且高原地带的省份。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青海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海的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植物调查。
一、调查区域和方法我们选择了青海的三个典型地区进行调查,分别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地区和可可西里地区。
在每个地区,我们随机选择了若干个样点,利用标准的植物调查方法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二、青海湖地区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海省的地理标志。
该地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许多特有的植物物种,如青海莲、青海鳞毛蕨等。
这些植物适应了湖泊周围的湿润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祁连山地区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青海省的重要自然保护区。
该地区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高山植物和森林植物。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如祁连雪莲、祁连松等。
这些植物适应了高寒山地的极端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四、可可西里地区可可西里是中国西部的一片高原地区,也是青海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该地区的植物种类独特,主要以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为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许多稀有的植物物种,如可可西里针茅、可可西里蒿等。
这些植物适应了高原地区的干旱和寒冷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原草原生态系统。
五、调查结果和意义通过这次植物调查,我们对青海的植物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海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较为特殊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其中许多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保护和研究这些植物物种对于维护青海的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青海的植物资源还具有旅游和观赏价值。
许多植物物种在盛开季节时,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可以促进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六、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护青海的植物资源,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对植物物种的保护力度。
青海“花儿”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青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在多元文化资源共生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花儿”就是最富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成为中国“大西北之魂”。
在世界民歌的广阔视野中,“花儿”因其传承历史之久、流传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歌词之浩瀚、曲令之繁富、内涵之丰厚、风格之独特,而备受海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丝绸之路上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是“花儿”文化的走廊,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各民族文化最活跃的区域。
一路“花儿”一路歌,人们把“花儿”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了远方,它们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发挥过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青海的一个特色文化。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打造“花儿”品牌逐渐成为全省共识之时,处理好它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花儿”的个性和审美意蕴“花儿”具有多民族风情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在文学艺术和人类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是青海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青海“花儿”意蕴深刻、风格独特,展示了各族群众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情感的宣泄。
汉族、回族“花儿”。
具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是《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王”朱仲禄先生作为“花儿”歌手,1950年第一次将《上去高山望平川》带进首都,其独特的歌词格律,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及朱仲禄先生高亢、粗犷、明朗的演唱,使得这首“花儿”从此飞出河湟而驰名全国,享誉海外。
土族“花儿”。
主要流传在东部农业区各县土族聚集地。
土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土族“花儿”的曲式大多具有上、下两个乐句,以五声音阶的商、徵为主要调式,旋律起伏频繁、曲折婉转,体现出土族个性含蓄、性情纯朴、真挚的艺术风格和独具魅力的特征。
撒拉族“花儿”。
撒拉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化隆等地。
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和周围藏族的频繁交往,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话,而且历史上有过交往甚密的婚姻关系,语言自然出现一些藏语借词,“花儿”的风格上,除具有“花儿”的共性以外,还有藏风旋律和善于抒情的独特个性。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篇一: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以西宁和海东地区为例摘要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各省数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艺术,而青海花儿则是花儿家族中开得最为艳丽的一支。
青海花儿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它的特殊的歌唱内容和歌唱形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花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便是它逐渐传承的过程。
花儿的传承是关乎花儿生命能否继续和旺盛的关键。
花儿今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花儿传承问题能否合理妥善的解决。
在花儿的传承问题上,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花儿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场域。
对此三要素的调查和分析是花儿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掌握了花儿传承状况,才能为其发展提出更有利的观点和措施,才能增强花儿的生命力。
关键词青海花儿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场域第1章绪论花儿简介“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广阔地带,主要是汉、回、土、藏、蒙、撒拉、东乡、保安、裕固族等九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民歌。
“花儿”在西北人民的生活上,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平日可以唱来怡情,重要的公众场合可以用来传达所需的思想。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与众不同的形式表达。
通俗地讲,花儿就是情歌,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词”类似,花儿也是有曲牌名的。
只是,花儿的曲牌名比较整齐划一,都是以“令”冠名的。
令的分类很多,有以民族区分的,如,“撒拉令”、“保安令”等;有以衬词区别的,如,“白牡丹令”,“水红花儿令”“尕马儿令”等;也有以地名区分的,如,“川口令”,“峡门令”“互助令”等。
每一种令,都有其固定的格式,花儿的歌者只需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填词便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花儿的修辞手法。
花儿通常是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故有人拿它与诗经作比,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
也因此,花儿歌词中的每一句都是押韵的。
花儿平时是在田间地头,沟野山间进行对唱,以表达男女间爱慕之情的。
与之相对,花儿会是花儿进行传唱的另一个场所。
这是相对公共的、正规的娱乐场所,也是对演唱技术进行切磋和评判的场所。
花儿会上的花儿所展现的思想较之平时的演唱要丰富得多。
可以褒贬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以及近期(XX年初)西北花儿的申遗成功,青海花儿,这种优秀的民歌也迎来了更多学者和花儿爱好者的深入研究和浓厚兴趣。
本文对青海花儿传承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花儿研究领域的拓宽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花儿的深入研究积累一些材料。
同时,也能为花儿的关注者提供一些有关花儿的阅读材料。
总而言之,对青海花儿传承状况的研究是推动花儿这种优秀的民歌艺术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途径,对花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术研究综述学术界对于花儿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开始的。
至今,花儿的研究从注重对花儿文本、歌词、渊源等对花儿本身的研究转向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更广阔的研究,使花儿研究更具综合性。
现存的花儿专著以歌词搜集的较多,而以花儿论述的较少。
主要的歌集有:张亚雄的《花儿集》(下编)(40年代)、朱仲禄《花儿选》(1954年)、郗惠民《西北花儿》(1984年)、马得林《新编大传花儿》(XX年)等;论著主要有:青海民间文艺会编的《“少年”(花儿)论集》(1982)、赵宗福的《花儿通论》等。
花儿的研究论文涉猎范围更广,有从学科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如:郝苏民《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人类学)、张霞《青海花儿的音乐解析》(音乐学)、柯杨《诗与歌的狂欢——“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民俗学)等;从花儿本体出发进行研究的,有:阿进录《论花儿的基本主题与特色》(内容)、黄静涛《青海花儿渊源》(渊源)、李锦生《让花儿开得更加鲜艳》(近况、前景)、武慧《河湟花儿的衬词研究》(歌词)、李积兰《试论青海“花儿”风格之“野”》(风格)等;还有从花儿与其他事项进行比较研究的,如苏延寿《杂语与狂欢》(社火与“花儿”比较)、杨沐《从花儿研究现状思考中国民歌研究中的问题》(花儿与其它民歌比较)、李宇《和研究综述》(花儿与信天游的比较)等。
整个花儿的研究史对于花儿最基本的、内部的和发展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评论和论说的专著和论文较多,而涉及传承状况整体性考察和分析的文章和资料较少。
资料来源说明作为一篇民俗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运用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是本论文资料的基本途径。
因此,本文的资料主要是通过笔者的图书阅读、田野调查、期刊查阅、网上浏览等方法收集材料,同时,对青海花儿的传承人进行针对性的采访和调查。
最终,完成对青海花儿传承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完成论文的撰写。
第2章青海花儿传承人历时性调查与分析青海花儿传承人概况及介绍张紫晨在《民间文艺学原理》一书中将传承人界定为“长期直接参与民间文艺活动,并通过自身进行演唱或讲述民间作品的传承者”。
董晓萍在其论文《民间文学传承研究概论》中将传承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界定,即“在民众集团中按照一定的血缘和地缘传递路线,自发产生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讲述者和表演者。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对青海花儿的传承人作了专门的定位,即在民众中,按照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或其它传授途径,将自己所拥有的青海花儿曲令进行上承下传的演唱者和花儿爱好者。
青海花儿的传承人很多,按照传承的影响力度及范围大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普通传承、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
(一)普通传承人花儿传承人中人数最多的便是普通传承人。
在青海,无论是在沟野山间还是田间地头,还是花儿会上,无论是劳作之时还是空暇之余,有意无意之中,都能听到原生态花儿的歌声,或一人独唱或你唱我和。
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漫上一曲花儿。
只是,这一层次的传承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其主体的种类成分中,也表现在总体数量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在普通传承人群体的特性上。
而这种变化的界限正是伟大的改革开放。
以前,唱花儿的普通群体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他们一般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唱花儿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纯属娱乐。
他们所掌握的花儿曲令不多,也不甚完整。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花儿的普通传承人的数量总体增多了,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在相对偏远的地方人数比较多,而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乡镇会唱花儿的人则比较少。
普通的花儿传承人其分布是最为广泛的,他们使花儿的名声传播得更为深远,为更多的人了解花儿打开了一扇门,也为花儿的更好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优秀传承人比较而言,花儿的优秀传承人在数量上明显地减少了。
优秀花儿传承人是相对比较专业,了解花儿比较全面,一般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花儿曲令,且相对比较完整的一个花儿传承群体。
笔者针对自己的调查将这一层次的花儿传承人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一类是花儿爱好者,数量较多,比如花儿会上的一些为部分人所知的歌手;一类是专职花儿演唱者,数量较少,比如笔者家乡民和茶园、酒吧的一些花儿歌手。
具体介绍如下:花儿爱好者,主要是一些在农闲时或节日期间凑在一起进行花儿演唱的村民和花儿会、休闲园中即兴上场演唱的一些歌把式,他们以唱花儿为兴趣,娱乐是他们的目的。
这些人在一定的群体中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有着相对较好的演唱技术。
专职花儿演唱者,则是一些较为专业的,经过培训和学习的一些花儿歌手,他们集中在青海的各大花儿会和著名的的茶园和休闲园里,他们是以获取一定的报酬为目的的。
一般情况下,这个群体本身是茶园和休闲园里的一部分,为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演唱。
因此,他们掌握较为丰富的音乐知识,演唱更为专业。
优秀的花儿传承人是青海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对花儿的传承作用不可忽视。
(三)著名传承人著名传承人是花儿传承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群体。
花儿的著名传承人总是被冠之“花儿王子”和“花儿皇后”。
另外,还包括一些著名的、出了自己的花儿专辑的歌手。
知名度是这一传承群体区别其它群体的综合标准。
也就是说,这些“花儿王子”、“花儿皇后”以及其它著名的花儿歌手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是最为深远的,他们的传承超越了家庭和地域,是青海花儿演唱界的领军人物和旗帜。
在青海,“花儿王子”朱仲录、“花儿王子马俊”、“花儿皇后张存秀”以及索南孙斌、伊万柏、李君莲、李君兰、童守蓉,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花儿王子、皇后们大部分对花儿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不仅会演唱大量完整的花儿曲令,而且演唱水平高,同时,对花儿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
花儿的著名传承人的数量是三个传承群体中最少的,但是影响力是最为深远的。
花儿的三类传承人,以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最为积极。
因此,花儿的传承中更应该重视和研究的是这两个群体。
花儿传承人分析和总结为了青海花儿的传承和发展,笔者主要以花儿的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为对象,针对他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通过笔者的田野作业,不论是优秀传承人还是著名传承人,他们都有下面的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对花儿的浓厚兴趣和不懈信守是他们走上花儿演唱道路的动力。
在采访中,很多花儿传承人提到,自他们第一次听到这种音乐的时候就迷上了。
循化的马国军1,说:“我听花儿的时候感觉清爽,独特的家乡音乐让我如醉如痴,渐渐地我迷上了花儿,从那以后我时不时的唱两段。
民和的张存秀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提到,她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而坚持演唱花儿就是因为她非常喜欢唱花儿。
2花儿传承人大多对花儿的前图充满了信心,并且愿意为之而奋斗。
当问及花儿的发展前景如何时,青海著名的花儿王子朱仲录(已逝)说:“青海民12 青海循化的花儿爱好者和歌唱者,现在河南洛阳打工,今年23岁,非常喜欢唱花儿。
张存秀,青海民和峡门镇藉人,现居平安。
是著名的花儿歌唱家,师从朱仲录,有“花儿皇后”之称。
XX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获优秀歌手奖,同年被评为“原声黄河中国十大乡土歌王”,已有相当数量的花儿专辑在市。
篇二:洮州花儿社会调查报告调研报告年级:专业:层次:姓名:XX年月日洮州花儿社会调查报告目录一、调研目的................................................. . (3)二、调研方法................................................. . (3)三、调研时间................................................. (3)三、调研内容及过程..................................................4四、调研结论................................................. . (4)(一)洮州“花儿”的西北文化底蕴 (4)(二)“花儿”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4)(三)洮州“花儿”传承情况 (5)(四)洮州“花儿”生存的客观机遇:旅游业发展 (6)四调研建议................................................. . (6)一、调研目的洮州花儿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