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 格式:docx
- 大小:477.02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案1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动能和势能》为主题,旨在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操作和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让幼儿能够区分动能和势能。
3. 让幼儿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梯、小车、球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球。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滑梯上下滑动的物体,引导幼儿说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2.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向幼儿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让幼儿知道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在某个位置上具有的能量。
3. 操作实践:让幼儿分成小组,用小车和球进行实验,观察小车下滑时动能的增加和球被抛出时势能的转化。
4. 讨论交流:让幼儿分组讨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并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同时,活动中幼儿的操作实践环节进展顺利,大多数幼儿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思考它们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通过实践情景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探索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能和势能演示仪、小车、滑轮、球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一个球。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和感受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
2. 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
4. 讨论:引导孩子们讨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孩子们的参与和反应,我发现他们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
实践活动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而,部分孩子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活动,例如使用不同高度和速度释放小车,观察和记录其运动情况,进一步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或实例,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孩子们的实践操作是本次课程的核心。
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的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室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些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动能和势能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动能1.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
2.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 转化规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请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一个小球从高处落下,求落地时的动能和势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实验演示、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量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复习旧知: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演示: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手的推力是否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有没有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功和能有密切联系,从做功直接引入能的概念。
并为下面设计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
“能”是物理学中
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具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
引导同学们找出不同现象的共性内容。
学生分析: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
它们的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
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到达平面上撞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观察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
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水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得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运用事例对比进行思考,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提问:一列缓慢行驶进站的火车和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相比较,谁的动能更大?
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信息,分析论证。
探究点二: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
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压在木桩上是不是能做功?
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高度时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制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所处位置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让学生了解高空坠物的危害,教育学生如何防范高空坠落物。
)
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高空坠落物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
防范高空坠物应注意:
1.警惕高架的广告牌。
由于大风或自然松动,容易导致广告牌瞬间倒塌坠落。
2.注意居民楼房坠物。
阳台上的花盆等摆放物会由于主人浇花操作不当或大风而引起坠落。
3.要小心高楼的墙面装饰物和窗户玻璃碎片。
刮风时,高层楼房墙面的装饰物或松动的表层可能发生脱落,窗户上的玻璃、碎片也可能坠落。
4.注意建筑施工工地的坠落物。
安全防护网若不齐全,砖石物料就可能会从上面掉下来。
防范措施:
1.对易坠落物,如广告牌、阳台摆放物品等,经常进行检查、紧固,确保其牢固可靠。
2.行人尽量远离可能出现高空坠落物的地方。
除了应随时注意观察之外,在楼前、楼后行走时尽量离墙壁远一些为好。
因工作条件而不能远离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戴好安全帽。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
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
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
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
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
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作势能。
三、板书设计
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动能、势能的概念、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来肯定它的存在。
而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思维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物理概念,对抽象的“能”的概念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初步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