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1章 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滑梯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孩子在滑梯上下滑时,其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2. 知识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1)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求其在不同高度处的动能和势能。
(2)一个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求其在不同位置处的动能和势能。
4. 随堂练习:(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求其动能。
(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离地面3m高,求其势能。
5. 课堂互动:(1)动能和势能能否同时存在?(2)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否守恒?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概念: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二、影响因素:1. 动能:质量、速度。
2. 势能:质量、高度。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_______。
(2)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称为_______。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的概念、单位(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3)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与态度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难点:能量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播放影片《超强台风》片段提出问题:影片中力对那些物体做了功? 再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并板书 提出问题:是哪些物体对他们做了功?讲解:这些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锁这些物体就有能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投影出事图片:判断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能量 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寻找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说出被力做功的物体 找出做功的物体聆听并完成笔记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用震撼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物理问题。
引出能量的概念巩固能量的概念二、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使桌面上的器材具有能量吗?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巩固能量的概念,并下一步教学做好过渡引导学生交流,并追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有了能量?教师讲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问题二、这些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投影)学生展示实验,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聆听并完成笔记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2. 详细内容:a.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b.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d.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讲解:a.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b.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重力势能(质量、高度)、弹性势能(弹簧的形变程度)。
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滚摆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下降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
d.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小车的速度、高度等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 练习:解答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过程中,从高度h1下落到高度h2时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答案:动能增加:ΔK = mgh1 mgh2势能减少:ΔU = mgh2 mgh1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小车,以6m/s的速度冲上一个大坡,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到4m/s,求小车上升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的第3节,动能和势能。
2. 详细内容:a. 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
b. 势能的概念、影响势能的因素。
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通过示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分析: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验:进行实验,展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5.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7.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介绍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电梯等。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答案:根据公式和条件进行计算,给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值。
2. 题目:分析一个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如滑梯、秋千等。
答案:描述情境,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探讨动能和势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航空航天等。
教案:初二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3 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3节,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2.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动能和势能大小变化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势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高度和形变程度有关。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滚摆上升时势能增大,下降时势能转化为动能。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几个典型例题,讲解动能、势能的计算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动能和势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质量、速度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质量、高度(重力势能)、形变程度(弹性势能)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块、弹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质量的钢球、玻璃球等。
五、教学过程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