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词汇层面上英汉幽默分析及其对比幽默能给人带来快乐,但人们常常在笑过之后很少驻足思考什么是幽默以及幽默是如何产生的。
幽默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主要是借助语言而产生的。
本文就是以言语产生的幽默为研究对象。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幽默是值得从各方面去探索研究的一个问题。
幽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在词汇层面上从单字单词的改变和语音的歧义这两方面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幽默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同之处。
从而借此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幽默。
标签:幽默;汉字;英语单词;语音;歧义1.幽默与语言提及幽默, 人们的脑海中也许会立马闪现过曾经看过的笑话, 听过的相声, 文学作品中令人忍俊不禁的文字, 影视作品中的搞笑片断以及生活中诙谐的言语等。
幽默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幽默”一词在汉语里很早就出现了,《楚辞·九章·怀沙》中有“孔静幽默”之句,意为“寂静无声”。
这个基本义一直到近现代才有所改变。
现在所说的“幽默”是作为英语“humour”一词的音译,可相当于怪诞、诙谐、滑稽、可笑、有趣、逗人快乐之类的意思。
英文单词“humour”来自拉丁语,本是一个心理学词汇。
目前为止仍然很难给“humour”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涉及历史学、人种学、语言学、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化解人类矛盾的调和剂,是活跃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兴奋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绝美的行为方式。
一个幽默的人通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人际关系也更融洽。
幽默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一些滑稽的动作、表情可以使人忍俊不禁,造成幽默的效果。
但幽默主要是借助语言而产生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交际活动通过会话实现,因而幽默也在会话中更为常见,而且幽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
本文的就是以言语产生的幽默为研究对象。
2.幽默产生的原因幽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合作原则的违反、不明指示、错误前提、言语行为缺失等都可以导致幽默的产生。
【导语】⽣活中有些时候,只看到单词的字⾯意思就妄下结论往往会发⽣很多有趣的事情,下⾯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尴尬的瞬间。
Root beer退休的刘教授同⼏位友⼈去 Town Hall Buffet ⽤餐,这是⼀家⾃助餐馆。
席间,他兴⾼采烈地端来⼀杯饮料,说:“这⾥还有啤酒呢!”说罢⼀饮⽽尽。
“咦,怎么是甜的,⼀点啤酒的味道也没有?”别⼈听了以后,⽆不捧腹⼤笑。
刘公见状颇为纳闷,不知就⾥。
后有⼀⼈问道:“你刚才倒的不是 root beer吗?” 他才醒悟过来。
draught beer 是⽣啤,black beer 是⿊啤,light beer 是淡啤,⽽ root beer 则与啤酒⽆关,是⼀种由植物根部酿造的可乐⼀类的饮料。
Run your stockings早上才刚进办公室,隔壁桌的Toni就悄悄地对我说:“You ran your stockings.”穿着*跑步?没有呀!于是我回答她说:“No! I did not run with my stockings.” Toni愣了⼀会⼉,才⼤笑着解释,她是指我的*破了,并不是说我去跑步。
The Hong Kong dog⼀次在⼀堂电脑课上,铃响后,系⾥的⼥秘书突然跑到教室来宣布:“Dr. 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听完宣布后,我⼀脸正经的向坐在隔壁的美国朋友抱怨说:“Dr. Walker 怎么可以抚弄他的爱⽝以⾄于来不及上课呢?”⽼美听完后居然⼤笑着说:“真是太好笑了!”The Hong Kong dog 并⾮指⼀种狗,⽽是指某⼈吃坏了肚⼦、拉肚⼦的意思。
”Indian Summer“秋⽼虎”、“⼩阳春”,都是中⽂⾥特殊的表达⽅式,那么如何⽤英⽂来表达“深秋季节的⼀段暖和天⽓”呢?其实英⽂中有个与之相对应的短语,“India Summer”。
从言语幽默看汉英文化差异作者:吴斯书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9期【摘要】幽默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文学现象。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言语幽默作为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也被频繁的使用。
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权力理解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汉英幽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以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言语幽默;汉语;英语;文化差异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它以事物的矛盾为基调,在滑稽的表面和逗笑的形式中揭示出生活中的乖讹和不合理之处,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幽默不仅是一种语言学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言语幽默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文明时代的产物。
言语幽默离不开语言存在的社会背景,在理解幽默的过程中,只有当受众接收到幽默制造者所涉及到的相关特定的文化信息,正确理解和欣赏说话者的意图,幽默的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汉英幽默中思维模式的差异性语言是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也是构建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在言语幽默中,我们能找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语境文化,因此中国人习惯了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话语的接收者通常无法从显性信息中了解说话者的意图,也就是说话者话语中暗含的意思只能体会,无法用语言来解释,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英语文化是一种低语境文化,人们比较重视科学和逻辑,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推理和论证来发现本质和规律。
在西方文化里,尤其是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推崇自信而积极的交流方式。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优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自己的个人利益。
美国文化认为每个人应该直接,坦率,明了的表达他们所想,无论是对什么人,都可以直抒己见,据理力争。
因此在英语幽默中,人们经常会拿真实的人或事开玩笑。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更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通常不会直接批评或指责别人,而是会采取比较委婉和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以避免激起矛盾。
基于文化差异的中英日常用语差异探析1. 中英日常用语差异可真是个有趣的事儿啊!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各有各的特点。
比如说,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吗”,这可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吃没吃饭,就是个打招呼的方式,要是英国人听到这话,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呢,他们更多会说“Nice to meet you”或者“How are you”之类的。
2. 嘿,你知道吗?在表达感谢的时候,中英也有很大差别。
英国人那是把“Thank you”挂在嘴边,不管大事儿小事儿。
我有个英国朋友,我就给他递了张纸巾,他都立马说“Thank you”。
可咱中国人呢,有时候关系亲近的话,就不会这么频繁地说“谢谢”,反而会觉得太见外,像家人之间可能就只是相视一笑。
3. 中英日常用语在称呼上也是千差万别。
咱中国人对长辈那称呼可丰富了,叔叔、伯伯、舅舅、姨夫,分得可清楚了。
可在英国,一个“uncle”就全搞定了。
我就曾经给我英国同学介绍我舅舅,我还在想怎么解释这和叔叔的区别呢,结果人家就一个“uncle”就带过了,我当时就觉得这文化差异可真奇妙。
4. 感叹词也很能体现中英差异呢。
咱中国人有时候会说“哎呀”,这个词能表达很多情绪,惊讶、懊恼、无奈都能用。
英国人可没有这么个对应的词。
我有次不小心打翻了水,脱口而出“哎呀”,我英国朋友就很奇怪地看着我,他们可能只会说“Oh”或者“Dear”之类的简单感叹词。
5. 中英在表达谦虚方面简直是天差地别。
中国人总是谦虚地贬低自己,要是别人夸你英语好,你可能会说“哪里哪里,只是会一点皮毛”。
英国人呢,要是你夸他们,他们一般会欣然接受并且说“Thank you”。
我夸我英国同事衣服好看,他就很开心地说“Thank you. I think so too”,要是换做中国人,可能就会说“这衣服很普通啦”。
6. 你想过没,在表达道歉的时候,中英也不一样。
英国人说“Sorry”可频繁了,哪怕只是轻轻碰了一下别人。
我在英国坐地铁的时候,人太多了,一个人不小心踩了我一脚,他马上就说“Sorry”。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
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
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英汉幽默言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作者:黄蕾杨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摘要】幽默言语是人类交际中不可忽略的行为,它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幽默的间接言语的使用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的幽默言语行为。
本文从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幽默言语行为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产生共性和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交际个体、社会因素及其作用的分析,对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文化对比,探寻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方法。
【关键词】幽默;言语行为:共性;差异一、幽默与言语行为理论幽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并在之后得以不断发展。
幽默是一个多学科研究课题,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医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幽默研究。
幽默作为一种典型的间接言语行为,越来越多的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对幽默言语的研究丰富了西方语用学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后经塞尔(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幽默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语言学才在众多幽默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
虽然西方的言语行为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仍然不足以解释所有的人类言语行为,因此,语言学家们开始引入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进一步研究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英汉幽默语差异1、因历史文化引起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根植于不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英汉幽默言语行为也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差异。
论英语幽默翻译一、什么是幽默幽默是什么?幽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
很多人学习了多年英语,听到一个英语笑话却不懂其笑点在哪里。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仅要记牢词汇和语法,还要进一步掌握和熟悉英美文化。
对于翻译者来说,不仅要懂得笑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还要熟知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才能成功的传达英语幽默中的魅力。
二、英语幽默与中文幽默的差异及原因1.教育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国人就以勤劳刻苦的民族性格著称,这和我们所受的教育是紧密相关。
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民族,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和老师教导要懂得礼、义、廉、耻,把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
我们虽懂得“悬梁刺股”,“铁杵磨成针”的勤劳刻苦精神,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确实很少注意培养我们的幽默感。
另外,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和封建官僚体制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民族的幽默感。
与其相反的是,英美人士则善于幽默,并且把幽默当作一个人智慧象征。
欧美国家很注重对小孩幽默感的培养,公司企业在招聘时甚至把幽默列为一项重要的软实力,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懂得幽默的人会为公司和团队带来轻松活跃的工作气氛。
另外,欧美长辈制及等级制度较中国更为松弛,小孩不仅能和自己的父母开玩笑,普通百姓也能调侃政界名人,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经常被美国人调侃的对象。
他的卡通漫画时不时出现在欧美各大媒体报刊上。
2.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比较善于运用谐音和玩文字上的幽默,并通过幽默故事来给人以哲思和警示。
比如,没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没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中文还多用俚语俗语幽默来说明一个常理。
比如,把手插在磨眼里——自找苦吃;拔了毛的鸽子——看你咋飞。
英美国家则习惯于编造新颖和意想不到的幽默,多是对别人的调侃和嘲讽。
You must have been born on a highway because that’s where most accidents happen. 你一定是在高速路上出生的,因为那里发生是发生灾祸最多的地方。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6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7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8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9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10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11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2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13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1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5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16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17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18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1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20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21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22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23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24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25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2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27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28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29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30 英语被动语态汉译31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3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33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34 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成因35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36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37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38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39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40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41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42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43 试析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性格发展44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45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46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47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48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49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5051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52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53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54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55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56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57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5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59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60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61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6263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64 青少年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焦虑与对策65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66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67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68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69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70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71 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72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7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74 英语介词的翻译75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76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77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78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79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80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81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82 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83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84 On Dreiser’s V 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85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8687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88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89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90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91 中西方礼仪差异92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93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9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95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96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97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98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99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00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101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10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103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104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105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106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叙事策略分析107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108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 wakening109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110 On the Combination of R 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11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112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113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114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15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116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117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118 Comparison of Tea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19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120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121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122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123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12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25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26 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7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128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129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130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131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132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33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134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135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136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137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138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139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40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141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142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143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144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145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146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147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48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149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150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51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152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153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54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55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156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和埃莉诺的成长研究157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158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分析159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60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161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162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163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16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6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166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67 中美奢侈品消费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168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169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170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171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172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73 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174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175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76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77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178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79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180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181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182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183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184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185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86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187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18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89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90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91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192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193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194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195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196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 anity Fair197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98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99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200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商业交流日益频繁,广告作为商业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英汉广告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差异现象,因而需要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来保证广告宣传的有效传达。
本文将探讨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1.文化内涵差异英华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文化内涵在广告语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很多经典的英文广告语在进行翻译时难以完美表达其文化内涵。
英文广告中常见的“Got milk?”(你喝牛奶了吗?)在汉语中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汁原味的幽默感,因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翻译调整,以便更好地与中国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
2.习惯用语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习惯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广告语的翻译需要特别注意。
英文广告中常见的“grab a bite”(随便吃点东西)在汉语中无法直译,需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广告宣传的精准传达。
3.文化符号的差异文化符号在广告语中起着重要的表征作用,然而英汉两国的文化符号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爱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在进行广告语翻译时需要特别考虑文化符号的差异,以避免文化误解和传达偏差。
翻译策略1.保留原意,调整表达方式在进行英汉广告语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宣传效果,但是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口味进行相应调整。
“It's finger lickin' good”(香到手指都想舔一船)在中国市场可能会适当调整为“回味无穷”,以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情感需求。
2.采用当地化表达在翻译英汉广告语时,应采用当地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情感。
“Just do it”(只管去做)可以在中国市场中翻译为“只争朝夕”,以强调中国消费者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功的追求。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开始涉足中国,并通过广告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在广告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成为企业在推广中国市场时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英汉广告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以及如何进行翻译策略。
一、文化差异现象广告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决策。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广告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英汉广告语中会出现文化差异现象。
1. 礼仪和文化背景在中文广告语中,礼仪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中文广告语中常常强调礼仪与传统,而在英文广告中则强调个性和现代性。
例如,英文广告可能强调自由和个性,而中文广告则更强调社会需求和权威性。
2. 文化符号和象征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因此,在英汉广告语中,文化符号和象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一些动物、颜色和数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英国和美国则没有类似的文化符号。
因此,在翻译广告语时需要注意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所代表的意义和含义。
3. 表现形式和风格在英汉广告语中,表现形式和风格也存在差异。
英文广告常常使用幽默和讽刺,而中文广告则强调情感和感性。
因此,在翻译这些广告语时,需要根据所传达的情感和目的来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针对英汉广告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有一些翻译策略可以采用,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1. 意译和直译的平衡在翻译广告语时,需要平衡意译和直译。
直译虽然可以保持原文语言的风格和格调,但有时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
意译则更能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但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广告语时,需要平衡这两种方式,以传达最准确的信息。
2. 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在翻译广告语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例如,中国人普遍喜欢对抗式的广告,而美国人则更喜欢充满幽默感的广告。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隐喻在表达和理解上也呈现出诸多不同。
深入探讨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并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具体的宗教内容和信仰方式大不相同。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圣经》中的诸多典故和意象常被用于隐喻表达。
例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隐喻那些诱人但被禁止的事物。
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对文化的影响较大,像“临时抱佛脚”这样的隐喻,反映了佛教在人们思维和语言中的渗透。
(二)历史典故的差异英美国家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隐喻的来源。
比如,“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意指遭遇重大失败,这源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
中国历史悠久,丰富的历史典故也被广泛运用在隐喻中,“鸿门宴”就常用来隐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英汉隐喻的区别。
在西方,白色通常象征纯洁和美好,“a white day”表示吉祥的日子。
而在中国,白色多用于丧葬场合,常与悲伤、不祥相关。
(四)自然环境的差别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很多与海洋、船舶相关的隐喻常见于英语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耕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瑞雪兆丰年”这类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隐喻十分常见。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和线性,注重个体和逻辑分析。
这在隐喻表达上体现为直接、明确。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和迂回,更强调整体和意境。
例如,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直接表达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而汉语的“爱屋及乌”则更具含蓄和形象性。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商业广告用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英国,商业广告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更加强调效率和便利性;而在中国,商业广告注重情感营销和形象建设,强调关系和信任的建立。
本文将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差异出发,探究中英语言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中英语言的语调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在英国,商业广告语言更加直接,强调简化和实用性,语调明快有力。
例如,“Just do it” “Save money. Live better.”等英国广告虽然简短,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比之下,中国商业广告更善于发掘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从消费者的情感入手,建立感性的形象。
比如国内许多广告,如“喝可口可乐,更快乐!” “快乐京东,放心购物!”等都广泛运用了情感化表达,强调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以此营造亲和力和信任感。
其次,中英语言的修辞手法也有所不同。
英国商业广告更善于使用幽默、调侃等修辞手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比如,英国T-Mobile的广告“Life's for sharing”中,一大批舞蹈演员在车站里跳舞、唱歌,吸引了大量眼球。
而中国商业广告则注重运用比喻、夸张、情感煽动等手法,加强品牌形象的营造。
如宝洁公司旗下的清扬洗发水广告,在广告中运用了“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未来”。
通过生动的比喻,营造出年轻人如何通过购买清扬洗发水可以塑造自身未来的形象,创造情感共鸣。
最后,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影响。
在英国,商业广告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创新。
例如,苹果公司的广告常常将自己塑造为创新的代表,鼓励消费者勇于尝试新事物。
相比之下,中国商业广告更加注重文化和传统的背景,强调中华文化的底蕴和传承。
例如,天猫商城2019年的春节广告《和你一起回家》提倡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强调中华文化对于家庭和亲情的关注。
浅析中西幽默文化
浅析中西幽默文化
林语堂大师早在《论幽默》一文中提到以下的文字: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
由此可见要正确释义一个国家的.幽默语言我们就要理解一国的文化精髓。
文学、宗教、历史、语言等对于幽默这门艺术影响甚大。
中国的幽默典故大都取自《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
而西方的幽默典故则多源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等。
汉字语言同样对幽默文化影响重大。
汉语中有个一句话的幽默哪两种水果有手机?萝卜青菜,各有索爱。
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理解很容易的,估计我们小时候就熟知这句谚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指每个人不同在这和手机的品牌索爱结合起来,一语双关,引人发笑。
但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而言,不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许能理解大致意思但却会意不出里面的可笑之处中西方的习俗差异让幽默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再者如中国的拜堂、彩礼、聘礼等婚俗仪式与西方的宣誓等仪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是中西幽默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同音谐音是铸成幽默文化的重要元素,在西方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的笔画笔顺同西方的字母亦有所相似。
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英汉双关语对比分析人类有着复杂的语言文化,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认知的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
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双关语,也被叫做双重意义词,它是一种具有多重讽刺性和幽默意味的表达。
双关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见,但是它们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讨论这两种语言双关语之间的差异。
第一,英语双关语比汉语双关语更加直接。
英语双关语之间通常没有太大的语义上的距离,一般有两种意思:一般意思和具有讽刺性的意思。
英语的双关语一般是以一种变通的方式来表达,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言论更加有趣,更能让人发笑。
比如:“It was so cold I almost got married”(天气太冷我差点结婚了),这里就将结婚和冷暗联系到一起,充当双关语。
而汉语双关语则更加抽象,比英语的双关语更加隐晦。
汉语的双关语,通常有两个或多个意思,并且一般要通过语境来确定其真正的意思,比如“考试中因为把答案给写错,既是失败也是获得教训”,这里的“失败”和“获得教训”实际上是相反的,所以也可以当做双关语来使用。
第二,英语双关语更加幽默,汉语双关语更加讽刺。
英语因为更加简洁直接,其双关语更加贴切,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笑声,而汉语则更加抽象,并且在双关语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讽刺和警醒之意,而不仅仅是一种幽默。
比如“走路要小心,有时候路就在脚下”,这里的意思既“走路要小心”也是“别让自己陷入困境”,他的警示意味更突出。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双关语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英语的双关语更加直接,更能让人发笑;而汉语的双关语更加抽象,更多是带有讽刺或者警示性的意味。
归根结底,无论是通过英语还是汉语,人们都可以通过双关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双关语在当今社会影响仍然很大,并且会持续影响很长时间。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
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
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2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3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4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
5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6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
7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8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9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10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11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2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3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
14 浅析《独立宣言》中的美国自由主义
15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16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7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19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20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21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22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23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24 On Beautiful Women’s Death in Poe’s Fictions
25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7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28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
29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30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3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32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33 公共标识语翻译失误分析
34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35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
36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37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38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39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40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41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42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43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44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
45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4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7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8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
49 从《西游记》中的童话语言特色看其宗教色彩
50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51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52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
53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54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55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
56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
57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
58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59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60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61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62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63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64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65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66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67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68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0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1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72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73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74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75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76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77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
78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7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80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81 《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比
82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
83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84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85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86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87 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
88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89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1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92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下《夜访吸血鬼》人物解读
93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94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
95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
自我中心共性
96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97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9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99 O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Expresssions in Touristic Text
100 英语称赞语的语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