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3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3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3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3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3 水稻调查项目及标准

3.1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3.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3.1.2出苗期:全区80%植株达到立针期。

3.1.3插秧期:移栽当天的日期。

3.1.4始穗期:全区1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3.1.5抽穗期:全区5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3.1.6齐穗期:全区80%的稻穗顶端已露出叶鞘的日期。

3.1.7成熟期:全区80%的稻穗基部2/3以上的籽粒达到玻璃质状,用指甲不易压碎的程度的日期。

3.1.8生育日数: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

3.1.9活动积温:统计从插秧期至成熟期≥10℃的积温+200℃。

3.1.10植株高度:收获前每小区连续取具有代表性的十穴,每穴以最高株为代表,从地面量至穗顶端(不包括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1.11分蘖性:分强、中、弱。

3.1.12倒伏调查:

3.1.12.1倒伏性:目测记载倒伏日期、原因、程度、面积。

3.1.12.2倒伏日期:记载倒伏当天日期。

3.1.12.3 倒伏程度:分五级。

0级:植株不到。

1级:植株倾斜度不超过15°。

2级:植株倾斜度在15°~45°之间。

3级:植株倾斜度在45°~85°之间。

4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以上。

3.1.12.4 倒伏率:目测倒伏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比。

3.1.13 病害调查:

3.1.13.1叶瘟:齐穗期调查,分为十级。

0级:无病株。

1级:植株叶片有针头大小褐斑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1—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3.1.13.2穗颈瘟(包括节瘟)于黄熟初期调查,分为六级。

0级:无病株。

1级:全区植株发病率低于1%。

3级:全区植株发病率1~5%。

5级:全区植株发病率6~25%。

7级:全区植株发病率26~50%。

9级:全区植株发病率51~100%。

3.1.13.3白叶枯病:在发病时记载有、无。

3.1.14空壳率:不结实籽粒占总粒数的百分比。

3.1.15植株整齐度:目测植株生长的整齐度,分整齐、中等、不整齐。

3.1.16品种纯度:典型植株占总植株数的百分比。

3.2室内考种项目及标准

3.2.1穗长:测量有代表性的10个穗,有穗茎节到穗顶端的平均长度(不包括芒),以厘米表示。

3.2.2每穗粒数:在样本中取10个穗,计算每穗上的实粒数及空瘪粒数,取平均值。

3.2.3结实率:实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比。

3.2.4千粒重:随机取样1000粒(空瘪粒不计)测三次重复取平均数,重复间误差不得大于0.5克。

3.2.5粒型:分长形(长宽比1.8以上),椭圆形。

3.2.6平方米有效穗数:查样本有效穗数平均值,以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平均值,其中总粒数5粒以下(含5粒)的为无效穗,不予计算。

3.2.7小区实收面积:实际收获面积。

3.2.8测产方法:

3.2.8.1小区产量测产方法:

计算公式

小区产量(千克)=穗数/平方米×粒数/穗×千粒重(克)×结实率%×小区面积(平方米)÷1000(粒)÷1000(克)

3.2.8.2公顷产量测产方法:

计算公式

公顷产量(千克)=穗数/平方米×粒数/穗×千粒重(克)×结实率%×10000(平方米)÷1000(粒)÷1000(克)

3.2.8.3比对照增减产比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

比对照增产%=〔试验品种小区或公顷产量-对照品种小区或公顷产量〕÷对照品种小区或公顷产量×100%

3.2.9综合分析。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标准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标准 (试行) 一、试验概况 1、试验田基本情况 (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 (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 (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 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 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 (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齐穗期:8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6)成熟期: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7)全生育期:自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 2、主要农艺性状 (1)基本苗:移栽返青后在第Ⅰ、Ⅲ重复小区相同方位的第3纵行第3穴起连续调查10穴(定点),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2个重复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基本苗,以万/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生产试验、筛选试验不查苗,要求记载项目见记载表。 (2)最高苗:分蘖盛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每隔3天调查一次苗数,直至苗数不再增加为止,取2个重复(单元)最大值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最高苗,以万/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3)分蘖率:(最高苗-基本苗)/ 基本苗? 100,以%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4)有效穗: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抽穗结实少于5粒的穗不算有效穗,但白穗应算有效穗。取2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有效穗,以万/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5)成穗率:有效穗/最高苗?100,以%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6)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穴(生产试验20穴),测量每穴之最高穗,从茎基部至穗顶(不连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通用范本_1

内部编号:AN-QP-HT776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是全国商品粮重点县市。当前粮食生产情况到底怎样?粮食安全会不会出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关心。最近,我结合“五同”活动下乡就此进行了调研。 农田没有抛荒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

水稻观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

水稻观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 一、发芽期记载 1、发芽日数。从催芽开始到齐芽的天数。 2、发芽势。种子在试验日开始3天内发芽数与调查种子数的比值。 发芽势(%)= ×100 3、破胸。种谷吸足水后胚乳开始生长膨大,并胀破外颖露出白色叫破胸(露白)。 4、发芽的标准。胚芽半粒谷长,胚根一粒谷长。 5、发芽率。随机取检验净度的种子两份,每份100粒。用吸湿性很强的纸做发芽床放入发芽皿内,滴水湿润纸垫(此法称垫纸法),将两份种子分别整齐排列在发芽皿内。发芽皿放入30-35℃恒温厢内进行发芽,经7天后检查种子发芽数,计算发芽率。 发芽率(%)= ×100 6、出苗。不完全叶伸出芽鞘(不计叶数)又叫现青(扶针)。 7、出苗率。出苗时(第一完全叶时),数记上述观察点内已发芽种子的出苗数,求算出苗率。 出苗率(%)= ×100%

8、成苗率。三叶期调查观察点内包括弱苗的成苗数,计算成苗率。 成苗率(%)= ×100% 9、成秧率。插秧前1-2天,调查点内的总苗数和缩脚苗(苗高不足正常苗的一半者)的数量,求算成秧率。 成秧率(%)= ×100% 10、种子利用率:发芽率、出苗率、成苗率和成秧率的乘积。 种子利用率(%)=发芽率×出苗率×成秧率 二、秧苗素质考查 1、苗高。由秧苗的基部量至最长叶之顶端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2、单株绿叶数。计算包括分蘖的已展开的新叶的绿叶数,求其单株平均值。 3、茎基宽。将20株秧苗每10株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包括分蘖),求其平均值。 4、总根数和白根数。取10株数记总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白根数。 5、单株分蘖数。取样20蔸计算分蘖的个数,以20蔸平均之。 6、分蘖株率。调查20蔸的总苗数和带分蘖的株数,求算分蘖株率。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湄潭县农牧局向明 习惯上把水稻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成为水稻的一生。根据形态、生理等特点,可将水稻的一生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或阶段)。营养生长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稻穗开始分化以前的一段生长时期;生殖生长期,是指从稻穗开始分化到成熟收获的生长期。 根据形态、生理特点,可将营养生长期划分为秧田营养生长期和大田营养生长期。其中秧田营养生长期又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种子萌发至不完全叶伸出的幼芽期,从不完全叶伸出至第三叶全出的幼苗期,从第四叶伸出至移栽的成苗期。 大田营养生长期可分为返青期和分蘖期。从插秧至叶色转青、新叶开始恢复正常生长这段时间,叫返青期。分蘖期可分为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有效分蘖期,是指开始分蘖到全田总茎数达到与计划收获穗数相当的时期;无效分蘖期,是指从全田总茎数与计划收获穗数相当时至停止分蘖的时期。 生殖生长期又可分为幼穗发育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发育期,包括从幼穗开始分化至顶叶出一小半以前的幼穗形成期和从顶叶出一 小半至抽穗的孕穗期。开花结实期,可分为从稻穗开始抽出顶叶叶鞘至开花授粉完毕的出穗开花期,从授粉完毕至成熟收获的结实成熟期。 水稻田间管理按时间可分为返青前田间管理、分蘖期田间管理、长穗期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和病

虫草害防治。 一、水稻水分管理 (一)水稻的需水规律 水稻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生理需水是指供给水稻本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包括水稻植株蒸腾和构成水稻植株体的水分;生态需水是指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的水分,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的水分。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水量的变化规律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最大需水量多在拔节孕穗期。水稻需水临界期在孕穗期,此期若水分亏缺,容易造成穗小粒少,甚至会导致不抽穗或造成空壳秕粒。所以保证孕穗期水分供应是关键,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产量。 (二)水稻生育前期水分管理 在插秧后2-3天内,除抛秧田一般不灌水,保持田面湿润,以利提早立苗外,插秧稻田都要灌相当苗高1/3-1/2的稍大水层扶秧护苗,以减少叶面蒸腾,防止秧苗凋萎,加速返青成活。如果这时水层过浅,秧苗经风吹日晒,容易失水干枯,造成大缓秧,使壮秧变成弱秧,早秧变成晚秧。扶秧护苗后,要随即改灌2-3厘米的浅水层,经过自然落干后间隔2-3天再灌一次水。主要好处是:有利提高水温和土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促进根系吸收,并使植株基部能接受充足光照,有利于分蘖发生。实践证明,浅水间歇灌溉比深水层灌溉分蘖早,蘖位低,蘖数多,质量好。 (三)水稻幼穗发育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观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

水稻观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 一、发芽期记载 1、发芽日数。从催芽开始到齐芽的天数。 2、发芽势。种子在试验日开始3天内发芽数与调查种子数的比值。 发芽势(%)= ×100 3、破胸。种谷吸足水后胚乳开始生长膨大,并胀破外颖露出白色叫破胸(露白)。 4、发芽的标准。胚芽半粒谷长,胚根一粒谷长。 5、发芽率。随机取检验净度的种子两份,每份100粒。用吸湿性很强的纸做发芽床放入发芽皿内,滴水湿润纸垫(此法称垫纸法),将两份种子分别整齐排列在发芽皿内。发芽皿放入30-35℃恒温厢内进行发芽,经7天后检查种子发芽数,计算发芽率。 发芽率(%)= ×100 6、出苗。不完全叶伸出芽鞘(不计叶数)又叫现青(扶针)。 7、出苗率。出苗时(第一完全叶时),数记上述观察点内已发芽种子的出苗数,求算出苗率。 出苗率(%)= ×100% 8、成苗率。三叶期调查观察点内包括弱苗的成苗数,计算成苗率。

成苗率(%)= ×100% 9、成秧率。插秧前1-2天,调查点内的总苗数和缩脚苗(苗高不足正常苗的一半者)的数量,求算成秧率。 成秧率(%)= ×100% 10、种子利用率:发芽率、出苗率、成苗率和成秧率的乘积。 种子利用率(%)=发芽率×出苗率×成秧率 二、秧苗素质考查 1、苗高。由秧苗的基部量至最长叶之顶端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2、单株绿叶数。计算包括分蘖的已展开的新叶的绿叶数,求其单株平均值。 3、茎基宽。将20株秧苗每10株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包括分蘖),求其平均值。 4、总根数和白根数。取10株数记总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白根数。 5、单株分蘖数。取样20蔸计算分蘖的个数,以20蔸平均之。 6、分蘖株率。调查20蔸的总苗数和带分蘖的株数,求算分蘖株率。 分蘖株率(%)= ×100% 7、百株地上部鲜重。随机取样100株。剪去根部和附着的谷壳,用吸水纸除去叶面水分,然后称重。

水稻调查报告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范文 ××是全国商品粮重点县市。当前粮食生产情况到底怎样?粮食安全会不会出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关心。最近,我结合“五同”活动下乡就此进行了调研。 农田没有抛荒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平均亩产820斤左右。从目前情况看,××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在调研过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介绍,极少数灌溉条件差的零星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情况偶有存在,但数量极少,还不到百分之一。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重视。 两种人在种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种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容纳不了现有劳力,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补充。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户农户,劳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乌桕村的情况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劳力已经离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种田大户即规模经营者在种田。按农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种田5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照此标准,××市现有规模经营户650户。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有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农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模经营,目前还不大现实。如果把规模经营的标准定为30亩以上,则××全市规模经营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亩,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种田大户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如秀 市镇一种田大户种了1700亩,荣塘镇一种田大户种了500亩,目前这种大户的数量还不多。二是百亩以下的种田大户,多为一对夫妇耕种三五十亩,不另雇工。百亩以下种田大户主要是一些村组干部、有种粮技术的中年农民和家庭情况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农民。 先看售粮收入和种田成本。 1、xx年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售粮收入:双季为1394元,单季为810元。其中早稻产量820斤,百斤价80元,计656元;晚稻产量820斤,百斤价90元,计738元,双季合计1394元。种单季的产量900斤,百斤价90元,售粮收入为810元。另有国家政策性补贴每亩79元,不管转租与否,此款一般归责任田承包者领取,承租者无此项收入。 2、xx年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农资、种子、水费三项支出:双季为440元,单季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农药40元,晚稻农药60元,早稻种子40元,晚稻种子40元,早稻水费20元,晚稻水费40元。 3、xx年年平均每亩机耕、机播、机割三项支出:双季为280元,其中每季机耕费各50元、每季机割费各50元、每季机播(插)费各40元。种单季的一般不()用机械作业。 4、xx年年劳动力平均日工价为50元,妇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调计算。那么种田效益如何呢? 1、xx年年自耕自种散户每亩(双季)的效益情况:又分两种,即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和农忙时请人帮工且使用农机具的散户。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平均每亩效益为95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水费等项成本440元,尚余954元。按平均每亩用工25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3 水稻调查项目及标准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出苗期:全区80%植株达到立针期。 插秧期:移栽当天的日期。 始穗期:全区1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抽穗期:全区5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齐穗期:全区80%的稻穗顶端已露出叶鞘的日期。 成熟期:全区80%的稻穗基部2/3以上的籽粒达到玻璃质状,用指甲不易压碎的程度的日期。 生育日数: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 活动积温:统计从插秧期至成熟期≥10℃的积温+200℃。 植株高度:收获前每小区连续取具有代表性的十穴,每穴以最高株为代表,从地面量至穗顶端(不包括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分蘖性:分强、中、弱。 倒伏调查: 倒伏性:目测记载倒伏日期、原因、程度、面积。 倒伏日期:记载倒伏当天日期。 倒伏程度:分五级。

0级:植株不到。 1级:植株倾斜度不超过15°。 2级:植株倾斜度在15°~45°之间。 3级:植株倾斜度在45°~85°之间。 4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以上。 倒伏率:目测倒伏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比。 病害调查: 叶瘟:齐穗期调查,分为十级。 0级:无病株。 1级:植株叶片有针头大小褐斑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1—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颈瘟(包括节瘟)于黄熟初期调查,分为六级。 0级:无病株。 1级:全区植株发病率低于1%。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益阳传统农活(12)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 ——姚国文著《益阳湖区传统农活》(12) 这里介绍的是湖南益阳市洞庭湖平原区(以下简称为益阳湖区)的传统(1956年前的)农活——水稻田间水的管理,是姚国文著《益阳湖区传统农活》的一部分。 水稻田间水的管理是一项常年性的工作,其中,从春耕开始至稻谷收割这段时间是水管理的重点时期。 一、稻田蓄水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要搞好水稻田间水的管理,首先要搞好稻田畜水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一)稻田畜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每一丘稻田四周的田埂就是稻田的畜水设施。稻田畜水设施的管理就是要管理好稻田四周的田埂,不让稻田里的水从田埂向上泄漏。一般而言,不做子堰的田埂是不会漏水的,主要是防止做子堰的田埂漏水。为此,一是要要定期筑好稻田田埂的子堰(见上文《挖子堰和重筑子堰》)。二是定期检查作有子堰的田埂,如发现作有子堰的田埂有漏水的地方,就立即堵死。因为稻田作有子堰的田埂土质较软,泥鳅、鳝鱼有时会在此打洞,如果泥鳅、鳝鱼打的洞从通这丘田通到了下丘田或排水沟,那么这丘田的水就会从这些洞流到下丘田或排水沟。另外,耕牛在田埂上吃草时,牛脚把稻田田埂踩塌了,引起田埂淌水或漏水,开始时水的流量可能很小,但时间长了,水流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堵好,整丘田的水都会放干。 (二)稻田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每一丘稻田的排水沟和溢水口就是稻田的排水设施。稻田排水设施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好稻田的溢水口。稻田的溢水口(当地称月口)要建在便于排水的位置:稻田周围有小溪、小沟等排水通道的,该稻田的溢水口一般建在临小溪、小沟等排水通道的田埂上;其周围与小溪、小沟等排水通道不相邻的稻田,溢水口建在由这一丘田的耕种者作子堰的田埂上,因为作子堰的田埂两侧的两丘稻田之间有一定高差,而且田埂作子堰一侧的稻田比另一侧的稻田高。溢水口一般宽约0.15米。面积较大的一丘稻田,溢水口可以适当宽一些,也可以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溢水口。 2、定期检查溢水口,如发现溢水口有漏水的地方,就立即堵死。因为稻田的溢水口处土质较软,泥鳅、鳝鱼有时会在此打洞,如果泥鳅、鳝鱼打的洞从上丘田通到了下丘田,那么上丘田的水就会从这些洞流到下丘田。另外,耕牛在田埂上吃草时,牛脚可以把稻田的溢水口踩塌,引起溢水口漏水,开始时水的流量可能很小,但时间长了,水流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堵好,整丘田的水都会放干。 3、面积大的稻田在晒田和在稻谷收割前排水前开好排水沟,开挖的排水沟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从稻田的一侧或稻田的中间通到溢水口。开挖排水沟的办法:①用耙头将这一条线上(宽约0.25米)的所有禾苗,一兜一兜地连兜子周围的泥土一并挖起,放置在这一条线两侧的禾苗中间;②将排水沟位置宽约0.25米、深约0.25~03米范围内的泥土探出堆在两侧的禾苗中间(排水沟靠近溢水口的一段要深一些)。 二、春耕期间稻田水的管理 春耕期间是指从清明节前后开始至插秧之日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在稻田春耕期间,稻田里都要有水,尽量做到稻田里的泥土表层都浸泡在水中。为此,在春耕初期的耕耙过程中,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水稻田间管理 一、插秧后的田间管理。水稻移栽后,由于根系受伤,吸收水肥能力降低,地上部停止生长,叶色变黄,直到新根发生后才开始继续生长。 (一)查苗补苗。插秧后往往有缺穴现象。须及时检查补苗,以保证应有的密度和基本苗数。 (二)看苗灌水。大苗播秧后可以灌深一些水,经两三天后,落浅到一寸左右。小苗移栽,灌浅水l寸左右。 (三)追返青肥。当新根长出2—3寸时,可追施返青肥,以促进新叶出生快,分蘖早。追肥时灌浅l寸左右,每亩追施硫铵2千克左右。 (四)防治潜叶蝇危害。随水稻插秧,潜叶蝇也从秧田转移到大田。可喷施“乐果”,效果很好。 二、分蘖期管理。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管理任务.要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蘖,控制无效蘖,到最高分蘖期能达到正常的“拔节黄”,为丰产打下基础。 (一)早施分蘖肥。在分蘖始期,追施氮肥,以满足水稻长叶、长分蘖的需要,每亩施用尿素2.5千克为宜,最多不超过5千克。施肥不可过晚,否则易引起徒长倒伏。 (二)浅水勤浇、适当晒田。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期间,一般浇水1寸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能促分蘖的发生和生长。盐碱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生长过旺时,可给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减少无效蘖,对防止倒伏作用明显。 (三)防除杂草和病虫害。除草已普遍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的繁重劳动。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主要有时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白叶枯病。虫害如二化螟、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三、长穗期管理。水稻这一时期的生长特点,是营养生

田间试验第二次作业

1. 调查 100 个小区水稻产量的数据如下表 1.1 (小区计产面积 1m2,单位 10g)。试:
表 1.1 100 个小区水稻产量(10g/m2) 编制次数分布表。 37 36 39 36 34 35 33 31 38 34 46 35 39 33 41 33 32 34 41 32 38 38 42 33 39 39 30 38 39 33 38 34 33 35 41 31 34 3,5 39 30 39 35 36 34 36 35 37 35 36 32 35 37 36 28 35 35 36 33 38 27 35 37 38 30 26 36 37 32 33 30 33 32 34 33 34 37 35 32 34 32 35 36 35 35 35 34 32 30 36 30 36 35 38 36 31 33 32 33 36 34
答: 编制次数分布表
① 制作依次表 100 个小区水稻产量依次表(10g/m2)
26 27 28 30 30 30 30 30 30 34 31 31 31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7 37 37 37 37 37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9 39 39 39 39 39 39 41 41 41 42 46 ② 求极差 R=Max(x)-Min(x)=46-26=20(10g/m2) ③ 分组 确定组数(k):由于 n∈[60,80],相对极差小于 1,故暂取 8 组。 计算组距:i=R/k=20/8=2.5≈3 (为避免组数过多,不宜按“五留双”取 2)。 确定组限:根据资料特性,第一组下限取 25.5,第一组上限为 25.5+3.0=28.5。其它组依此 外推,列入表 1.3 中。 计算组中值:第一组组中值为(25.5+28.5)/2=27.0,其它依此计算,列入表 1.3 中。 ② 资料归组,得出次数分布表。
表 1.3 100 个小区水稻产量次数分布表
组限
组中值/10g·m-2
次数
累积次数
25.5~28.5 28.5~31.5
27.0 30.0
3
3
10
13

水稻的田间管理

水稻的田间管理 水稻是禾本科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其田间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有: 一、插秧后的田间管理水稻移栽后,由于根系受伤,吸收水肥能力降低,地上部停止生长,叶色变黄,直到新根发生后才开始继续生长。㈠查苗补苗插秧后往往有缺穴现象。须及时检查补苗,以保证应有的密度和基本苗数。 ㈡看苗灌水大苗插秧后可以灌深一些水,两三天后,落浅到一寸左右。小苗移栽,灌浅水l寸左右。 ㈢追返青肥当新根长出2—3寸时,可追施返青肥,以促进新叶出生快,分蘖早。追肥时灌浅水l寸左右,每亩追施硫铵2千克左右。 ㈣防治潜叶蝇危害随水稻插秧,潜叶蝇也从秧田转移到大田。可喷施“乐果”,效果很好。 二、分蘖期管理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管理任务:要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蘖,控制无效蘖,到最高分蘖期能达到正常的“拔节黄”,为丰产打下基础。 ㈠早施分蘖肥在分蘖始期,追施氮肥,以满足水稻长叶、长分蘖的需要,每亩施用尿素2.5千克为宜,最多不超过5千克。施肥不可过晚,否则易引起徒长倒伏。 ㈡浅水勤灌、适当晒田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期

间,一般灌水1寸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能促分蘖的发生和生长。盐碱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生长过旺时,可给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减少无效蘖,对防止倒伏作用明显。 ㈢防除杂草和病虫害除草已普遍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的繁重劳动。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主要有时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白叶枯病。虫害如二化螟、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三、长穗期管理水稻这一时期的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除茎秆急剧增长外,幼穗迅速分化形成,分蘖向两极转化,有效蘖继续生长发育,无效蘖逐渐枯死,稻田防止过早封行,保证幼穗分化良好。 ㈠巧施拔节长穗肥凡是拔节后叶黄缺肥田,应巧施穗肥,对巩固有效分蘖,提高每穗粒数有显著效果。一般施用尿素2.5—5千克左右。不可施肥过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孕穗一般不再追肥,如孕穗末期茎叶发黄,呈早衰状态,可在出穗前15一18天巧施粒肥。一般每亩施尿素l一2千克。切忌施肥量过大,引起贪青晚熟。 ㈡灌好“养胎”水,适时落干晒田水稻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生长很快和需水最多时期,是耐旱、耐寒力最弱时期。如果缺水,幼穗首先受到影响,不但影响花粉粒正常发育,也影响养分向穗部运输,容易造成穗子短、粒数少、空壳多,必须注意水分的管理。此

水稻田间试验小结

水稻小区试验经验小结 一、小区试验的步骤 一、确定初步方案 在查看田块后,确定田块的规划及各小区处理用肥量。对于机播田块,宽为3.8m 为宜(插秧机插秧宽度为3.6m )。对于人工插秧,长宽不受限制。小区最好设置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尽量避免不规格形状,面积以1分地(66.7m 2)或2分地(133m 2)为宜。中区最好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不受限制。一般小区试验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 小区田块规划好后,随机编号。例如7个处理、1个CK ,三次重复具体如下图所示: 实例图如下: 二、建立小区 确定试验田的规划,插标、开沟、起垄。开沟和起垄是为保证各田块间肥水不流通。对 T2-1 T7-1 T1-1 CK-1 T1-2 T1-3 T6-1 CK-3 T4-1 T3-1 T2-3 CK-2 T3-2 T2-2 T5-1 T3-3 T4-3 T4-2 T5-2 T5-3 T6-2 T6-3 T7-2 T7-3 不作为试验田

于机播田块,需要先开沟(如有需要),后插秧,再起垄。如果开沟后起垄,撒施肥料后再插秧,会造成重新起垄、肥水流通的情况。 如有条件,尽量在小区田块间开沟,以模拟一般的田间条件。如无条件,也应起垄阻隔肥水流动。 开沟及起垄的示意图如下: 实例图如下: 二、肥料称量 准备编织袋或者环保袋20-30个,按各个处理所需试验肥提前称取,并在每个编织袋或环保袋内放入标有试验肥品种及重量的纸条,以免混淆。 开沟 起垄

三、田间插牌 按试验方案在相应田块插上相应试验牌,并在试验牌上表明试验编号、试验肥品种及重量,以免将肥料撒在错误的田块。 四、撒施肥料 按照田块编号从专人处提取相应编号的试验肥,在专人的监督下对应撒施。做到撒施均匀,不浪费,不保留。 监督下撒肥: 五、后期跟进 一般在插秧后25天和收割前两三天跟进两次。 二、水稻小区试验的考虑因素 一、时间: 收听天气预报,确保施肥前1-3天及施肥后3天内均无大雨。 二、地点: 及早提醒农户预留田块。田块最好靠近公路,以便肥料的搬运及示范试验的开展。三、与农户的沟通 联系农户,提前确定插秧时间、工人的数量、工作时段、报酬结算,是否吃饭。 四、肥料的准备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

关于市水稻生产调查报告 ××是全国商品粮重点县市。当前粮食生产情况到底怎样?粮食安全会不会出现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关心。最近,我结合“五同”活动下乡就此进行了调研。 农田没有抛荒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平均亩产820斤左右。从目前情况看,××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在调研过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介绍,极少数灌溉条件差的零星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情况偶有存在,但数量极少,还不到百分之一。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重视。 两种人在种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种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容纳不了现有劳力,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

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补充。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 户农户,劳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 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乌桕村的情况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劳力已经离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种田大户即规模经营者在种田。按农业部门的统计口径, 种田5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照此标准,××市现有规模经营户650户。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有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农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模经营,目前还不大现实。如果把规模经营的标准定为30亩以上, 则××全市规模经营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亩,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种田大户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如秀市镇一种田大户种了1700亩,荣塘镇一种田大户种了500亩,目前这种大户的 数量还不多。二是百亩以下的种田大户,多为一对夫妇耕种三五十亩,不另雇工。百亩以下种田大户主要是一些村组干部、有种粮技术的中年农民和家庭情况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农民。 20xx年种粮效益账

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保护好茎叶,防止早衰,增强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养分高积累、高运转,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补施粒肥 杂交水稻抽穗之后功能叶逐渐枯黄,如果脱肥,叶片还会过早发黄而枯死,稻株光合作用的能力即可被削弱。因此,补肥增源,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是促进粒多而饱满的有效措施之一。粒肥的施用,一般以根外喷施叶面肥为主,在破口期至灌浆期喷施2~3次,每次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0.5~1公斤,用50公斤水溶解之后再加15~20毫升802混合喷施于稻株茎叶上,对于底肥不足,叶片脱氮现黄较早的田块,宜在抽穗前每亩追尿素2.5~4公斤,可以促进花芽进一步分化和防止颖花退化,发挥杂交水稻的大穗优势。

调节水分 杂交水稻抽穗开花期对水分的要求更为严格,抽穗扬花阶段最容易受高温的危害,宜适当进行深灌,提高田间湿度,降低温度,促使抽穗整齐和正常的扬花授粉。如果遇到异常的高温天气还应该喷洒清水,改善穗层小气候,减轻影响。抽穗后,植株根系衰老,应该在确保供水的条件下增加土壤通气机会,以气养根,养根保叶,防止根衰叶败。在抽穗至授粉初期保持田间一定的水层,以满足植株生理需水的要求,以后则应保持湿润灌溉,按干湿交替的原则进行管水,灌浆期以湿为主,蜡熟期可以干为主,干干湿湿交替到成熟。切不可以断水过早,否则也会人为地导致早衰,造成减产和降低米质,一般以收割前5天左右断水为宜。

防治病虫 杂交水稻后期病虫害危害严重,是影响“保库”、“强源”、“畅流”的重要因素,是夺取高产优质的障碍,必须及时防治,保护茎叶不受危害。杂交水稻毁叶性的病虫害主要有后期综合症、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纵卷叶螟,损秆性的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要重点抓好后期综合症的防治,因为它是多种真菌性病害混生的结果,常常造成叶片焦枯、叶尖破损,早衰现象严重,可使稻谷减少20%左右,要狠抓预防。在破口期每亩用40%禾枯灵或叶绿保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公斤稀释后均匀喷布在稻株茎叶上,可收到显著的防病保叶及防早衰的效果。对于稻瘟病常发区和白叶枯病疫区,为预防发病,可在破口期分别加入三环唑、叶枯宁等对口药剂混喷。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年调查 日期调 查地点类 型 田 调 查 面 积 m 2 调 查 丛 数 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 活虫量头/ 667 m2 天敌寄生 备 注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 月日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水稻田间档案模板

杭州市萧山区水稻典型田块田间档案 一、基本情况: 农户姓名: 田块面积: 亩 土地座落(镇、村、畈): 前作: 种植品种: 种植方式: 二、生育进程: 浸种: 月/日 催芽: 月/日 播种: 月/日 齐苗: 月/日 移栽: 月/日 始糵: 月/日 有效分蘖临界期: 月/日 最高苗数期: 月/日 拔节: 月/日 孕穗: 月/日 破口: 月/日 始穗: 月/日 齐穗: 月/日 成熟: 月/日 三、群体发展: 播种量: kg/亩 用种量: kg /亩 发芽率: % 出苗率: % 成秧率: % 基本苗: 万/亩 落田苗: 万/亩 最高苗: 万/亩 有效穗: 万/亩 主茎总叶龄: 张 四、经济性状: 株高: cm 穗长: cm 一次枝梗: 个/穗 二次枝梗: 个/穗 总粒数: 粒/穗 实粒: 粒/穗 结实率: % 千粒重: 克 理论产量: kg/亩 实产: kg/亩 五、田间管理:(一)、施肥 施肥时间(月/日) 肥料名称及养分含量 施用量(kg/亩) 施肥方法 施肥目的 合 计 有机肥: kg/亩N : kg/亩 P 2O 5: kg /亩 KO 2: kg/亩 肥料成本: 元/亩 (二)、病虫防治 施肥时间(月/日) 农药名称 剂型 有效成份含量 施药量(g/亩) 施药方法 施药目的 合 计 有效成份: g/亩 农药成本: 元/亩 (三)、水浆管理:搁田始期: 月/日 复水: 月/日 断水: 天 灌水次数: 六、效益核算: 收入(kg 、元) 成本(元/亩) 净收益 (元/亩) 用工量 (工) 亩产值 补贴 亩收入 种子 肥料 农药 排灌 机械 承包费 工本 其它 小计 调查年份: 调查人:

水稻田间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 一是分类指导促苗情转化。 适龄、适期移栽的春稻和麦茬稻田块。此类稻田管理,原则是促控结合,达到个体健壮、群体协调,实现壮秆、足穗、大穗、多粒、夺高产。具体措施:一要够苗晒田控苗。既全田茎蘖苗(主茎和三片以上大分蘖),达到预定穗数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顺利转化。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隐患。二要巧施穗肥。在晒好田的基础上,根据苗情,适量追肥。晒田后秧苗叶色褪淡明显,分蘖停止速度快,封行较慢的田块,复水后要追施尿素5-6公斤/亩;叶色褪淡不明显,分蘖停止速度慢,及时封行的田块,复水后少施尿素,增施钾肥,提高抗倒伏能力;叶色不褪淡,分蘖多而停止慢、过早封行的田块,不施穗肥,要继续晒田,直到叶色褪淡,分蘖停止,叶片挺起为止。齐穗后,喷施叶面肥(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清水50公斤)1-2次,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努力夺高产。分蘖期受旱,群体不足的田块。要及时补施追肥,尿素每亩5-6公斤,不晒田,或推迟晒田。在秧苗甩长叶后,追施穗肥尿素每亩3-5公斤。促进早分蘖,足成穗,成大穗。提高结实率,努力保稳产。受旱误期晚插的超龄弱质老秧田块。移栽活棵后,不宜过早猛施追肥,否则,易出现伸长节间分蘖,影响主茎正常生长发育。提苗肥分两次轻施。第一次于活棵后追施尿素每亩3-5公斤,间隔7-10天后施第二次追肥,尿素每亩3-5公斤,尽量争取分蘖成穗;在孕穗期初期,追施穗肥尿素每亩3-5公斤加钾肥5公斤左右,争取

少减产。 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穗分化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同时各种病虫害也进入高发时期。根据农业气象试验站趋势预测,全市7、8月份降水偏多,气温略偏高,对“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繁殖和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的流行比较有利;加之我市水稻栽插时间相差较大,对虫害的世代交叉重叠危害和病害的反复侵染十分有利,预计今年我市以水稻为主的秋作物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发生情况复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仍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稻曲病如果条件适宜有潜在流行的威胁。因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以水稻为主的秋作物病虫害防控力度。病害防控:一要适时防治纹枯病。由于春稻群体较大,加上高温高湿田间小气候,纹枯病可能偏重发生。在水稻封行后至抽穗前期或病害初发期重点防治。麦茬稻应加强纹枯病的预防。二要抓好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治。近年来,我市稻区稻曲病、稻瘟病有加重发生趋势,对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控,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发动农民群众提前进行预防。稻曲病在孕穗末期重点防治。稻瘟病要着重防治穗颈瘟,在抽穗前、齐穗后两次施药预防。虫害防控:对虫害的查治,实施“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危害。各地要根据预测预报,重点防控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等。晚栽水稻要注意三化螟三代的防治。三是办好示范样板田。各地要以高产创建示范点为基础,办好示范样板田,要积极组织观摩交流,让农民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切实抓好当前的田间管理,力争实现稳产、高产。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 一、试验概况 1、试验田基本情况 (1)土壤质地: 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 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 (1)种子处理: 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 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 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 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 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 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 (1)前作: 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2)耕整情况: 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4)重复次数: 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 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 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 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 以寸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10)基肥: 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

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 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 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 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1 5、特殊情况说明: 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 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 (1)播种期: 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 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秧龄: 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 准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3 水稻调查项目及标准 3.1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3.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3.1.2出苗期:全区80%植株达到立针期。 3.1.3插秧期:移栽当天的日期。 3.1.4始穗期:全区1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3.1.5抽穗期:全区5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 3.1.6齐穗期:全区80%的稻穗顶端已露出叶鞘的日期。 3.1.7成熟期:全区80%的稻穗基部2/3以上的籽粒达到玻璃质状,用指甲不易压碎的程度的日期。 3.1.8生育日数: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 3.1.9活动积温:统计从插秧期至成熟期≥10℃的积温+200℃。 植株高度:收获前每小区连续取具有代表性的十穴,每穴以最高株为代表,从地面量至穗顶端(不包括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分蘖性:分强、中、弱。 倒伏调查: 倒伏性:目测记载倒伏日期、原因、程度、面积。 倒伏日期:记载倒伏当天日期。 倒伏程度:分五级。 0级:植株不到。 1级:植株倾斜度不超过15°。

2级:植株倾斜度在15°~45°之间。 3级:植株倾斜度在45°~85°之间。 4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以上。 倒伏率:目测倒伏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比。 病害调查: 叶瘟:齐穗期调查,分为十级。 0级:无病株。 1级:植株叶片有针头大小褐斑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1—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颈瘟(包括节瘟)于黄熟初期调查,分为六级。 0级:无病株。 1级:全区植株发病率低于1%。 3级:全区植株发病率1~5%。 5级:全区植株发病率6~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