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67 KB
- 文档页数:2
TRPA1在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经系统损伤、功能紊乱或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与传统的炎症疼痛有所不同。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神经元细胞和周围组织的神经元毒性,神经元氧化损伤和ATP水平的改变等因素均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原因。
加巴喷丁(Gabapentin)是一种神经质药物,对神经系统有特殊的影响。
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元的破坏和ATP的释放可能与TRPA1(转染蛋白A1)通路有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TRPA1通路的作用,及加巴喷丁作为TRPA1通路的处理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实战意义,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具有进一步的指导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使用化学方法、电刺激方法等手段对动物进行实验,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2.检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TRPA1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TRPA1表达进行检测。
3.加巴喷丁的处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进行加巴喷丁处理。
4.疼痛行为的观察:通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疼痛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5.检测ATP水平和氧化损伤:通过测定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动物的ATP水平和氧化损伤水平,验证TRPA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四、预期结果和结论预计TRPA1通路扮演着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重要性作用,并且加巴喷丁作为TRPA1通路处理药物具有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显著治疗作用;同时神经元氧化损伤和ATP水平的改变也可能与TRPA1通路有关,这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p38MAPK激活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李世城;刘曾旭;王向东;谢晨园【期刊名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6【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属于一种慢性疼痛,通常表现出异常疼痛、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等临床特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身心有巨大损害,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且复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有望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的活化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防与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总页数】3页(P458-460)【作者】李世城;刘曾旭;王向东;谢晨园【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胶质细胞p38MAPK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刘晋;梁宜;方剑乔;房军帆;杜俊英;邱宇洁;王佳2.病理性神经痛与P38MAPK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J], 苏盈笑3.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J], 佟星4.DRG卫星细胞P2X7受体和p38MAPK通路激活介导硼替佐米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J], 郭艳;王震;田广平;刘真;李振中5.脊髓灰质后角小胶质细胞p38MAPK通路激活与P2X7受体活化在介导硼替佐米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关系 [J], 郭艳;王震;田广平;李振中;刘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瘙痒和麻木感,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的数周至数月内。
这种疼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神经元的损害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神经再生和导致痛觉过敏。
深入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其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对临床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1.2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神经损害疾病。
病症发作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疼痛感,并且疼痛常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迄今为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一点给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挑战。
传统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主要源自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元损害,以及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持续性激活所引发的炎症反应。
随着对神经元再生、神经痛觉过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单的模式不能完全解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和发展。
深入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正文2.1 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与病理机制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会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毒,属于Herpesviridae科的Varicellovirus属。
传播途径一般为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部位。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首先在皮肤和神经节复制,随后可沿着感觉神经纤维向神经节迁移,最终进入脊髓或脑,引起神经炎症和细胞破坏。
在感染初期,带状疱疹病毒的DNA或RNA会在神经节内大量复制,导致神经元受损和炎症反应。
夹脊穴电针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曾杰;邓彦;杨浩;高巍巍;李炜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22(44)12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非药物疗法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夹脊穴电针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就夹脊穴电针治疗NP的中医学理论、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推动夹脊穴电针在NP中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发挥中医药镇痛的独特优势。
【总页数】4页(P2096-2099)
【作者】曾杰;邓彦;杨浩;高巍巍;李炜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疼痛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R441.1;R-05
【相关文献】
1.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2.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3.电针刺激百会穴、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改善作用观察
4.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GFAP、NF-κB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5.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2X7受体参与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P2X7受体(P2X7R)是属于ATP门控离子通道受体P2X家族的一种亚型,这种受体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各个组织,参与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尤其与疼痛关系十分密切。
本文就P2X7受体在不同疼痛类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索疼痛机制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标签:P2X7受体;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症疼痛1 P2X7受体简介三磷酸腺苷(ATP)是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物质,既可以直接提供能量,又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兴奋性神经递质。
1978年,Burnstock等在研究ATP作用于嘌呤(P2)受体时,将P2受体分为ATP门控离子通道P2X型和G 蛋白耦联代谢P2Y型两类受体。
目前已知P2X基因编码受体的亚型共七种,即P2X1-7,它们都具有最基本的结构,均是由胞内的N末端、C末端、两段跨膜结构以及一段用来与配体结合的胞外环状结构组成。
在P2X受体家族中,P2X7受体虽然存在35-40%的同源性,但其独特的长羧基末端使其又区别于家族中的其他受体。
这一独特的分子结构,决定了P2X7受体不但具有离子通道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在激活状态下向更大的孔径转化,参与机体信号转导、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等生理病理过程。
2 P2X7受体的信号通路P2X7受体是嘌呤受体P2X型中与疼痛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亚型,它不仅可以被ATP所激活,形成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引起K+外流和Ca2+内流,继而造成质膜的电位改变,而且还可以形成非选择性膜孔。
当受体活化时,可促进炎症细胞因子转录以及IL-1SymbolbA@、IL-6、IL-8、TNF-SymbolaA@、NO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通过激活多条信号途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其中已知的通路包括:磷脂酶A2(PLA2)和磷脂酶D(PLD)、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 l/2)、核因子κB(NF-κB)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等信号途径。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0.02.010乌司他丁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研究进展石 英 崔 剑△(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400038)摘要乌司他丁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胰腺炎、创伤、缺血再灌注损伤、脓毒症等治疗中,临床和动物研究显示乌司他丁能改善创伤、炎症或缺血再灌注时的神经系统损害。
最新研究发现不同方式给药的乌司他丁均能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学指标,其机制与抑制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因子的释放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预示乌司他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防治神经性疼痛的药物。
关键词乌司他丁;神经病理性疼痛;创伤;炎症;小胶质细胞1909 年,Beuer和Reich 首次报道了尿液中存在蛋白酶抑制剂(ulinary trypsin inhibitor) , 现称为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
1985年UTI在日本上市,应用于细胞溶酶体膜破裂、水解酶外溢、功能亢进引起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中。
研究表明,UTI有神经保护作用,也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表现出有益作用,可能成为新的预防和治疗NP的措施。
本文现就UTI神经保护作用和对NP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NP的现状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也是最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疼痛,严重危及病人健康甚至生命[1]。
随着学者们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探索,NP发病机制正逐渐明晰,但NP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
目前常用的NP治疗措施的主要机制是影响疼痛感知或疼痛信号传递,尚缺乏瞄准疼痛发生机制的治疗手段,使NP的治疗常常面临困境。
糖皮质激素在神经损害早期应用的疗效(如急性带状疱疹的早期即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示: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向炎性部位趋化聚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减轻组织炎性反应的作用可能有效阻断NP的早期进展,防止外周和中枢敏化发生[2]。
β-七叶皂甙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所引起的疼痛。
这种疼痛不同于传统的急性疼痛或慢性疼痛,它是一种长期、持续性的疼痛,常常伴随着搔抓、电击、刀割等感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目前,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还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镇痛药物、物理疗法、手术等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亟需寻找更加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β-七叶皂甙钠是一种天然药物提取物,具有降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等多种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实验表明,β-七叶皂甙钠还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β-七叶皂甙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七叶皂甙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确定本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及疼痛评估方法;(2)初步筛选β-七叶皂甙钠适宜的剂量;(3)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实验动物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4)探究β-七叶皂甙钠可能的作用机制,如炎症反应、神经递质改变等。
2. 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的选取和制备:选择成年健康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制备方法。
(2)剂量筛选: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不同剂量组,进行药物处理,采用动物痛觉行为学评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确定适宜的剂量。
(3)疼痛评估:采用多参数痛觉行为学、伤口面积及炎症指数等指标,评估β-七叶皂甙钠的镇痛作用。
(4)实验分析:对于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β-七叶皂甙钠的作用机制。
四、研究意义随着人们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需求也不断增加。
本研究通过研究β-七叶皂甙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circRNA在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新兴的非编码RNA,近年来在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
circRNA 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现就circRNA 在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circRNA 在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circRNA 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参与调控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1) 作为miRNA海绵,抑制miRNA的活性。
许多circRNA 含有多个miRNA结合位点,能够以"海绵"的方式吸附并抑制miRNA的活性,从而间接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
研究发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ciRS-7/CDR1as 通过抑制miR-7 的活性,增强了其靶基因BDNF和CREB的表达,促进了疼痛信号的传递。
此外,hsa_circ_0044521 可作为miR-488-3p的海绵,抑制其对靶基因NR2B的调控,从而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2) 作为转录因子的调控子。
一些circRNA 能够与特定的转录因子结合,调节其活性和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
例如,circPABPN1 可结合HuR转录因子,阻碍其与靶基因mRNA的结合,抑制了炎症因子IL-6和IL-8的表达,从而减轻了炎症性疼痛。
(3) 调控剪切过程。
circRNA 可通过调控基因的alternative splicing过程来影响其转录产物的表达。
研究发现,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circ-Syngap1 可调控Syngap1基因的剪切,增加痛觉传入神经元中Syngap1-T2剪切体的表达,从而促进了疼痛信号的传递。
(4) 作为蛋白质的调控子。
一些circRNA 能够直接与特定蛋白质结合,调节其功能和稳定性,从而影响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
例如,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circ-Sirt1 通过结合SIRT1蛋白,抑制了其去乙酰化活性,导致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最终引起持续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
解剖学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起源于神经系统的损伤,其本质是一种伤害感受,包括骨关节炎和炎性疼痛等。
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感染(如带状疱疹)、血管性疾病、创伤和肿瘤等。
并非所有涉及伤害感受通路的损伤都能引起疼痛,单纯切断脊神经背根几乎不会引发持续性疼痛1],但脊髓损伤确实有诱发疼痛的风险。
Vireck等发现灵长类动物切断脊髓丘脑外侧束,仅损伤脊髓白质时不产生异常疼痛行为,而损伤脊髓灰质部分则产生疼痛2]。
脑干和丘脑损伤涉及伤害感受通路时可引起疼痛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疼痛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伴有疼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或痛觉过敏,一些病人轻微的四肢温度降低即出现痛觉过敏现象。
Mitchell称之为“皮肤烧灼痛”的临床表现为:水肿、异常出汗、皮肤温度升高或降低,剧烈的自发性疼痛,不伴有明确神经损伤的称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1型”,伴有神经损伤的称为CRPS2型。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面部发作性剧烈疼痛,发作间歇期无或仅有轻微疼痛,轻触皮肤可诱发疼痛发作,其病因与神经根进入脑干部位的机械变形有关,神经根受压部位出现脱髓鞘现象。
血管变异引起神经受压也是常见病因之一4]。
糖尿病性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双侧足趾的烧灼样痛。
水痘病毒感染后激活带状疱疹病毒,后者侵犯脊髓背根神经节,该神经节支配区域皮肤出现持续性疼痛,即使切断支配该区域的c纤维疼痛依然存在。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自从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松结扎模型后,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hung等发明了脊神经切断大鼠模型(SNL),保留支配足趾的部分神经,记录相邻脊神经的传入冲动。
糖尿病模型是通过注射连脲酶素,动物表现与人类神经痛相似。
最近又发明了紫杉醇-长春新碱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动物持续性疼痛的测定较为困难,大鼠后肢去神经支配后可出现自残行为,采用细胞内标记物神经元活性的增加,如脊髓背角即刻早期基因蛋白c-fos表达的增加,可用以评估持续性疼痛。
功能性核磁成像(fMRI)和/或PET成像技术将成为可能的测定手段。
继发性痛觉过敏及中枢敏感化
皮肤损伤后产生持续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原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组织损伤部位,部分由初级伤害性感受器调节,表现为热刺激的反应增强。
继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表现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增强,如轻触刺激诱发疼痛,与人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相似,与中枢敏感化有关。
有研究发现触痛来自Aβ纤维出入冲动引发的中枢敏感化,而刺痛来源于对辣椒素不敏感的Aδ伤害感受器5]。
触觉纤维聚集在脊髓背角,该部位接受初级神经纤维的伤害性冲动传入。
初级传入纤维的作用
药理学研究发现初级传入纤维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静脉给予AM1241,一种选择性大麻素受体(CB2)激动剂,可以逆转SNL损伤后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
由于CB2在CNS不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外周机制6]。
反义寡核苷酸(6DNs)可直接拮抗Nav1.8,从而逆转机械性痛敏。
Nav1.8是一种河豚毒素拮抗钠通道,仅在初级传入小细胞上表达,即使神经损伤6-14d,应用6DNs仍然有效,说明持续性外周神经冲动的传入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过程。
神经损伤的局部会形成神经瘤,已经证实对机械、热和化学刺激产生的自发性和异常电位活动起源于创伤性神经瘤7]。
有报道SNL大鼠L5背根A纤维出现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活动来自支配肌肉和关节,而非支配皮肤的传入纤维,而Woolf等认为痛觉过敏中枢机制的诱发因素是c纤维,可能的原因是神经损伤后,传入纤维经过表型转换,由A纤维的自发活动触发中枢敏感化。
另外,有研究发现啮齿类和哺乳类动物神经损伤后,体内“A-β”伤害感受器出现自发活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