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8.96 KB
- 文档页数:3
东南亚的文化差异东南亚是一个多元、充满活力的地区,拥有丰富而多样的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不同国家与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东南亚地区几个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
一、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族群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不同族群拥有自己的宗教、语言和传统。
马来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有着严格的宗教规范和习俗。
华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重视家庭价值观和孝道。
印度人则以印度教为主要信仰,他们热衷于庆祝传统节日和参加宗教仪式。
在饮食方面,马来西亚有着丰富多样的选择。
马来人喜欢辣味食物,经常以米饭和辣椒酱为主食。
华人则擅长烹饪各式中菜,包括炒粿条、糖醋排骨等。
印度人则以咖喱菜和香料为特色。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马来西亚的美食变得独一无二。
二、泰国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它对于文化、宗教和王室的尊重是泰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
泰国人民非常信奉他们的国王,尊敬和爱戴他们的王室家族。
此外,泰国各地充满着寺庙和佛塔,供人们诵经祈福。
泰国的食物也非常有特色。
泰国菜以其辛辣和香料丰富的口味而闻名,例如著名的泰式绿咖喱和冬阴功汤。
此外,泰国的街头小吃也是一大亮点,例如炸春卷、炒河粉和烤肉串等。
在餐桌上,泰国人喜欢共享美食,强调社交和互相之间的亲密感。
三、菲律宾菲律宾是一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文化遗产。
菲律宾人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国的文化影响,在文化上的独特性也体现在他们的语言、宗教和传统中。
菲律宾人主要信奉天主教,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地位和亲子关系。
菲律宾的音乐和舞蹈也相当有特色,民族舞蹈是菲律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他们的波利尼西亚舞、满族舞和古代舞蹈等,直观地展示了菲律宾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四、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国家,拥有多元的文化和宗教。
除了主要的马来、华人和印度人群体外,新加坡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移民。
东南亚历史文化的演变及其意义自古以来,东南亚一直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今天,它的文化多样性是亚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南亚历史文化的演变逐渐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东南亚历史文化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历史背景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当时,东南亚地区的居民包括许多种族和文化,如单身部落、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等。
在古代,它们之间经常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这有助于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融合。
从公元前14世纪到19世纪,东南亚的历史见证了古代国家的崛起和衰落。
在这期间,东南亚诸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这有助于推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东南亚的文化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二、文化特色东南亚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包括本土文化,还包括了外来文化。
东南亚的文化受到许多影响,例如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文化等。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东南亚成为了亚洲最多元化、最富于文化包容性的地区之一。
传统的东南亚文化是宗教、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
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东南亚最主要的三大宗教,也是影响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三大重要因素。
在语言方面,东南亚主要使用马来文、泰文、印度尼西亚语等本地语言。
大约有80%的东南亚人口信仰佛教,除了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之外,天主教也有不小的信徒数量。
在艺术方面,东南亚有着独特的影响。
例如,菲律宾的传统木雕工艺十分有名,泰国则以泰拳和泰国舞蹈为特点。
印度尼西亚的舞蹈和音乐也备受世人赞誉。
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示了东南亚多样性的特点,并为整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意义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在东南亚,各种宗教和文化在一起生存,交织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的社会自然而然地推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此外,东南亚的文化还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机会,更好地了解它们并受益于东南亚的文化。
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影响首先,宗教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之间最具影响力的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借助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佛教发展壮大,并且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实践体系。
同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东南亚地区,不仅改变了东南亚地区的宗教风貌,也对东南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泰国、缅甸等国的宗教建筑、艺术品和文化内涵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其次,语言也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古代汉字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的语言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语言系统。
比如,越南文是基于汉字和汉语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文字系统,泰国、柬埔寨等国也深受古代汉字的影响。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语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比如,福建方言中融入了一些闽南语的词汇,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也有许多汉字词汇。
艺术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媒介。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创作。
例如,在泰国、柬埔寨等国的宫廷艺术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痕迹。
而东南亚的传统音乐、雕塑、服饰等也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影响,比如在中国南部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受东南亚影响的艺术作品。
此外,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系。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婚姻制度、宗族制度等也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一些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可以看到受东南亚风俗影响的痕迹。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体现在宗教、语言和艺术等领域,还渗透到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两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这也是两个地区人民对彼此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基础之一。
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与历史遗产在东南亚,文化多样性和历史遗产是这个区域的宝藏。
数百年来,东南亚一直是许多不同文化和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个区域以其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建筑物而闻名于世界。
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和历史遗产。
湄公河文化湄公河流域地区跨越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这个文化区域是世界上最富有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古城和建筑物,包括吴哥窟、琅勃拉邦、清莱、芭堤雅、河内和金边等历史古都。
这些城市和建筑物记录了这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
在这个区域,您还可以享受当地的美食、服装、音乐和文化艺术活动,例如柬埔寨的古代舞蹈和老挝的丝绸纺织品制作等。
文莱文莱是一个沿海小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除了令人惊叹的建筑和美食,文莱还以其海岸线的美丽和野生动物保护区而著名。
您可以在文莱的水上村寨体验传统渔民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在文莱腹地的红土高地上观赏野生布鲁斯猴和其他珍稀动物。
文莱的古建筑和宫殿也是值得一看的景点,例如斗亚兰皇宫,它是东南亚最大的皇宫之一,是文莱最重要的历史遗产。
走进宫殿,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真正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独特文化。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之一,由于其许多岛屿和众多文化群体的存在,在文化和历史的层面上极为丰富多样。
印度尼西亚的历史遗产包括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和考古遗址,例如万隆的波隆那工厂遗址,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遗址之一,是印度尼西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历史遗产之一就是婆罗浮屠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印度尼西亚最有名的名胜之一。
这个庞大的石雕建筑群是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杰作,深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欢迎。
菲律宾菲律宾是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家,其数百年来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造就了菲律宾独特精神和文化传统。
菲律宾有着丰富的文物和建筑遗产,包括古老的古代城市、传统的村落、早期殖民地建筑和宏伟的宗教建筑。
东南亚文化的历史与异同点东南亚地区的多元文化层出不穷,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它的道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因素深入东南亚人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且具影响力的文化特征,整个东南亚地区充斥着无数个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今天,本文将从历史、语言、习俗等多个方面,探究东南亚文化的异同点。
历史异同首先,我们从历史角度入手。
东南亚地区早在2000年前,就已有著名的文明发展史,这反映了东南亚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
因为地形复杂、气候等环境不利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相对于中东和欧洲较慢,地理位置和与外界商业交流的有限性,导致其在某些领域的文化表现和发展落后于欧洲和东亚地区。
虽然随着科技、工业等方面的进步和跨国交流的增加,如今的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仍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语言异同除了历史之外,东南亚的语言也十分丰富。
在东南亚,有着许多不同种类的语言,如马来语、印尼语,越南语等等。
虽然这些语言在某些方面相比具有大幅度的异同,但是还是存在许多共同点,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都能反应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征。
习俗异同东南亚地区也存在许多古老而有意思的习俗。
这些习俗与宗教信仰等因素密不可分。
在印度教影响下,许多东南亚国家也会燃放庆祝祭典等活动中特别要求的七彩光彩的烟花。
以泰国为例,泰国的耶诞节(Songkran)是泼水节,人们会在街头互相泼水,象征着洗涤心灵,祈求幸福。
而菲律宾人则习惯自制迎风斗或风筝,将其飞在天空,以求风调雨顺,还发动溪流竞赛,以感谢丰收和神灵保佑。
这些习俗都表现出东南亚独特的文化风情和信仰。
结语总之,在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东南亚文化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在经过无数次挫折和发展中,各国文化愈发成熟,魅力愈发溢于言表。
而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我们可以预见,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点将有更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东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古小松。
内容简介:国家间要友好,不同文明要避免冲突,就要开展对话和交流。
要对话交流,首先要相互了解,尤其要了解彼此的文化。
我们的邻居东南亚是一个民族展览馆,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由于地形地貌和人文的差异,东南亚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区块、四种类型。
在地理和族群上,东南亚大陆以佛教文化为主,海岛以马来人文化为主。
而按照信仰和文化特征划分,中南半岛中西部的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属于上座部佛教和泼水节文化圈;越南和新加坡主要是儒释道文化;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主要是伊斯兰教文化,而菲律宾和东帝汶则为天主教文化。
作者简介:古小松,博士,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
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十百千人才工程”入选者。
主要研究成果有:《东南亚:历史、现状、前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古小松集——东南亚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线装书局2010年版);《越南的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西江区域发展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等。
图书目录:前言第一篇东南亚大观第一章东南亚要览一地理特点二历史概要三类型多样的政治体制四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第二章东南亚文化特点一族群与居民二东南亚文化特色第二篇上座部佛教文化第三章上座部佛教与泼水节文化圈一族群众多二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与泼水节文化圈在湄公河中下游重叠三巨石与吴哥文化第四章柬埔寨文化一文化基础与传承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辉煌的吴哥文化四语言、文学、艺术五传统习俗与节庆六教育、科技、通信七中柬文化交流第五章泰国文化一文化基础、背景和传承二佛教为国教三语言、文学四传统习俗与节庆五教育与通信六文化特点与特色文化七对外文化交流第六章老挝文化引子:“没关系”——老挝人和老挝文化一文化基础、背景和传承二宗教信仰三语言、文学、艺术四传统习俗与节庆五教育与通信六川圹石缸和瓦普神庙七文化特色与对外交流第七章缅甸文化一文化基础和背景二上座部佛教的中心三语言、文学、艺术四传统习俗与节庆五教育、科技与通信六缅甸文化的特点第三篇儒释道文化第八章祖先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一祖先崇拜与儒释道二以儒释道为主的越南、新加坡文化三东南亚华人的祖先崇拜和儒释道文化四新越两国及东南亚华人文化与中国之关系第九章越南文化一文化基础与背景二祖先崇拜与儒释道信仰三民俗节庆四语言、文学、艺术五教育与通信六越南文化的特点第十章新加坡文化一文化基础、背景和传承二多元和谐三尊崇儒学与东西合璧四语言、文学、艺术五先进的科技、教育、通信六马来人和印度人文化七中新文化交流与合作第四篇穆斯林文化第十一章穆斯林文化一同岛同种二同文三同宗教四中印文化第十二章印度尼西亚文化一文化基础与背景二潘查希拉三宗教信仰四语言、文学、艺术五传统习俗与节庆六教育、科技、通信第十三章马来西亚文化一国情二历史与外来影响三文化政策及语言、科技、教育四穆斯林文化五华人文化六印度人文化七土著文化第十四章文莱文化一国情二伊斯兰教三语言与艺术四传统习俗与节庆五教育、通信六对外文化交流第五篇天主教文化第十五章天主教文化一传教、贸易、殖民地:西方人来到东南亚二西方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三天主教文化第十六章菲律宾文化一文化基础与背景二一个东方国家的西化三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四语言、文学、艺术五传统节庆与习俗六教育、通信第十七章东帝汶文化一文化背景二以天主教为主的宗教三语言、文学、艺术四传统习俗与节庆五教育、通信主要参考文献。
东南亚文化特点东南亚人宗教观念很强,敬畏神灵,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四处是神灵牌位,几乎每一家都有敬拜,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路边,树下,土坡边,门口随处可见摆放的牌位及祭品,也是一大风景!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洋教派,随时散发传单,上门传教。
马来教、佛教的信徒也非常虔诚,拜天教堂人满为患。
东南亚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风情就是“娘惹”文化。
他们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有特色。
实际上,娘惹文化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带去东南亚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的有独特色彩的一种文化。
因为当时郑和带去的是中国宫廷文化,所以娘惹文化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讲究,非常精致,色彩艳丽,无论是建筑的雕刻还是服饰的花边、裁剪、绣花,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娘惹”就是马来土著的姑娘同中国男人结合生育的女孩子,男孩子则叫“峇峇”。
实际上他们有华人血统。
印尼的巴厘岛也是很有文化风格的地方,寺庙到处是,居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亚洲东南亚文化主要有华族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来文化,当地的文化主要是马来文化、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有想通之处)淡米尔文化。
佛教文化,又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
东南亚一带,主要还是马来文化。
最大的文化风情,我觉得还是各种宗教并存。
一条马路,甚至紧邻一起就有基督教堂、佛教堂、印度庙,马来教堂,泰国寺庙。
东南亚装修风格特色:接近自然,能抒发身心的一种新潮风格。
适合喜欢安逸生活,平时对民族风情饰品有所收藏的业主。
在户型上,较适合建筑面积大于等于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居室。
取材上以实木为主,主要以柚木(颜色为:褐色以及深褐色)为主,搭配藤制家具以及布衣装饰(点缀作用),常用的饰品及特点有:泰国抱枕、砂岩、黄铜、青铜、木梁以及窗落等。
在线条表达方面,比较接近于现代风格,以直线为主,主要区别是在软装配饰品及材料上,现代风格的家具往往都是金属制品,机器制品等,而东南亚风格的主要材料主要用的就是实木跟藤制。
在软装配饰品上,现代风格的窗帘比较直观,而东南亚风格的窗帘都是深色系,而且还要是炫彩的颜色,它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论述东南亚文化的特点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其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这里有丰富的宗教信仰、多样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传统习俗等,构成了东南亚独特的文化景观。
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多元。
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信仰。
例如,泰国是佛教国家,素有“金碧辉煌”的美誉,寺庙遍布各地,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文化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菲律宾则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国家,天主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宗教信仰的存在使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独特。
东南亚地区有着众多的民族群体,如马来族、华人、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例如,在马来西亚,马来族人民以马来文和伊斯兰教为主要文化特征,而华人则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节日;在新加坡,华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得到广泛庆祝。
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东南亚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东南亚地区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
东南亚各国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
例如,在印尼,每年的印尼狂欢节是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在泰国,泼水节是一个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人们用水彼此洒水,象征着洗去过去一年的不幸,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在菲律宾,圣诞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巨大的宗教游行和庆祝活动。
这些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反映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喜庆和热情,也展示了东南亚的文化魅力。
东南亚地区还有丰富的艺术和文学传统。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艺术以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以其独特的舞蹈和音乐而闻名,巴厘岛的舞蹈形式多样,有舞剧、面具舞、踩高跷舞等;菲律宾的传统舞蹈也十分有名,舞者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装,伴随着传统音乐和鼓点,展示出优美的舞姿。
第二讲东南亚文化的特点一、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
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南亚现在有十一个国家,整体而言这十一个国家的文化复杂多元。
他们深受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阿拉伯、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但他们对那些外来文化并未照单全收。
实际上东南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
目前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是外来文化与各国本土文化交织、融合而形成的。
而在历史上,近一百年来,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东南亚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本身却没有什么文化可言:观点一: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印度最早对东南亚产生大规模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盛行一种看法,即认为东南亚是“印度化”(Indianized)的区域。
因为印度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艺术、梵文、风俗习惯、法政等,在过去两千多年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印度教可分为湿婆派、毗湿奴派等。
佛教则可分为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Theravada Buddhism)、大乘、密宗等。
观点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
较早时,主要是影响越南。
因为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攻打越南北部,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
之后各个朝代也陆续对越南用兵。
长期以来,越南受中国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法政、学术思想、社会制度、宗教及艺术、伦理、风俗习惯等。
近代中国也影响东南亚许多国家;影响的方式之一是政治或武力,之二是经济文化交流,之三是移民。
观点三:也有人说伊斯兰(Islam)文化影响最大。
东南亚地区(Island Southeast Asia)受伊斯兰影响的范围主要是在马来半岛、印尼群岛(含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Borneo)、苏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岛(Molucca,香料群岛)等)、菲律宾南部等地方。
大约13世纪伊斯兰教被商人带到了东南亚,到16世纪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信仰。
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东南亚文化交流是历史深远的话题,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时代。
在古代和现代,东南亚地区从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多个方面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往,这对区域内外的文化传承和交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自古以来,东南亚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自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代开始在东南亚进行海外贸易,至宋、元两代时期,南海贸易非常繁荣,各国之间海上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这些海上贸易往来,也推动了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佛教传入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
此外,东南亚历史上存在许多著名的城邦,如波罗、孟加拉、吉兰丹、琅勃拉邦、苏梅岛等,在这些城邦中,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城邦不仅在文化、宗教方面有着交流,还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些合作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共同发展,也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二、现代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现状随着时代的演变,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展。
目前,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主要以科技、文艺、体育、电影、音乐等为主要形式。
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大国对东南亚的文化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消费市场,如动漫、游戏、音乐、电影等。
在科技领域,亚洲国家的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东南亚地区也积极参与到亚洲的科技发展之中。
不少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学界、政府部门在新技术、新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这些交流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东南亚的科技发展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艺交流是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如印度舞、泰国歌舞、雅加达天使等,这些表演形式深受亚洲和国外观众的喜爱。
东南亚国家的电视剧、电影、音乐等也不断地走向国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三、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东南亚文化交流对于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东南亚的佛教文化名词解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南亚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佛教文化独特而丰富,融合了不同传统和教派的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键的佛教文化名词,并深入了解它们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1. 佛塔(Stupa)佛塔是佛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佛教信徒朝拜和禅修的场所。
它通常呈锥形或圆形,由多层建筑组成,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普世的法则。
佛塔还包含着圣物和佛教经典的遗物,供应信众朝拜。
在东南亚,佛塔具有特殊的地位。
例如,柬埔寨的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其中包含数以千计的佛塔。
泰国的卧佛寺(Wat Pho)也以其巨大的佛塔闻名于世。
2. 古刹(Wat)古刹是东南亚佛教建筑中的常见术语,指的是寺庙或修道院。
这些建筑通常由多个建筑物组成,包括佛塔、佛殿、僧侣的起居室和禅修场所。
古刹是佛教教义传播和信众朝拜的中心,也是僧侣修行和学习的场所。
在泰国和缅甸,古刹是社会和宗教生活的核心。
泰国的清迈古城和缅甸的蒲甘古城是东南亚保留最完整和具有代表性的古刹聚集地。
3. 波罗蜜(Prajna)波罗蜜意为智慧,是佛教教义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代表着超越个人意识和认知的智慧,涉及对事物真实本质的直觉理解。
在东南亚佛教文化中,波罗蜜被视为提升内在觉知和达到觉醒的重要途径。
泰国和柬埔寨的禅修中心是学习和实践波罗蜜的重要场所。
在那里,人们通过冥想和禅修来培养智慧和洞察力。
4. 佛教壁画(Buddhist Murals)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些绘画通常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故事和神话传说。
壁画以其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而闻名,并且具有教化和激发信仰的作用。
在泰国和柬埔寨,壁画是古刹内部的主要装饰元素之一。
例如,泰国的素可泰古刹(Wat Suthat)以其壮观的壁画而闻名,这些画在浓烈的色彩下展示了佛陀和几位著名的僧侣。
5. 忍辱(Kshanti)忍辱是佛教教义中重要的美德之一,表达了对不快和困难情况的内心平静和忍耐。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了无数人的瞩目。
但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不是孤立无援的,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尤其是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尽管这一领域尚有许多未被深入了解的元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到一些事实和文化财富。
本文就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入手,探究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宽度。
一.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东南亚的友好往来是长期的历史现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就与东南亚地区产生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汉代时期,东南亚就迎来了与中国加强交流的新时期。
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向南海地区派遣使节和人员,开启了中南半岛地区的贸易往来之路。
汉朝首次向南海地区派遣使节是公元前111年,当时马援率领使节团到达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并同当地国王展开了友好交往。
官渡之战后,明朝政府在广东沿海地区设置了军区,开展了海上贸易,同时也将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力逐渐扩大。
此时,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的重要节点。
二. 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基本特征要论述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就必须分析东南亚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元素。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统一文化,其中既有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化带来的渊源。
但是,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佛教在古代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主要宗教。
2.海上文化:东南亚地区以陆地文化和海上文化两种文化特性并存,海上文化是东南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影响深远。
3.宗族文化:东南亚地区普遍具有宗族意识,并为此而建立世系,个人主要依靠家族和宗族关系来生活和自我发展。
在一些地区,宗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历史上,在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往来,从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到宗教、哲学、法律等,都有着交流互动的形式。
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特点东南亚是一片深厚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区,这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一国家,每一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一、历史的变迁像很多亚洲国家一样,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东南亚曾经存在许多强大而著名的国家。
比如,越南曾经是一个大国——占婆国的领土,泰国曾经是一个由诸多精明而强大的闽南商人管理的古国——大城帝国,而菲律宾则是一个由马来人种族统治的王国——辛美洛斯王国。
在史前时期,东南亚曾经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如著名的巨石阵和吴哥窟。
而在中世纪,欧洲的航海家在东南亚进行贸易,由此带来了更多的精英、宗教、文化和经济交流。
这些交流对东南亚的发展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多样的文化从东南亚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化也变得多样化。
东南亚拥有诸多种族、宗教和语言,这造就了一个充满了文化多样性的地区。
东南亚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儒家思想都对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泰国,佛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
许多泰国寺庙是由国家保护的,而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穆斯林是占据多数的宗教,这在当地的文化和饮食中也得到了体现。
同样的,东南亚的传统服饰和古老的文化习俗也是多元文化因素的展现。
比如,泰国的知名艺术形式之一——缠丝艺术,表现了泰国古代贵族的图案风格和文化传统。
三、丰富的现代文化今天,东南亚的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
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影视和音乐文化在全球都拥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是举办各类时尚活动的重要场所。
全球化使得东南亚的当代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越南的再统一历史、泰国政治等当代话题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文化中心。
结论以东南亚的历史为蓝本,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历史遗产。
从长远来看,东南亚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天,它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形式正在迅速地发展和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地域确定了它在全球文化潮流中的地位。
东南亚国家的饮食文化东南亚是我国旅游人士旅游频率最高的地区,东南亚不但面积广阔,而且民族也比较复杂,风俗禁忌大多与当地宗教有关。
至于东南亚国家在饮食上有什么文化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东南亚国家的饮食文化特色越南菜:越南人喜欢吃鱼、虾、蟹、海参、鱼翅、广肚及其他海味和鸡、粉丝、通心粉、西红柿等。
不爱吃甜点心、羊肉、豆牙。
早点一般吃馄饨、咸包子。
午、晚餐主食为大米饭,要求肉少菜多,口味清淡。
泰国菜:泰国人早餐喜欢吃猪油糕、甜面包、水饺、沙丁鱼、汤面、西式点心、多士煎蛋,喝鸡粥,牛奶或咖啡。
日常生活中以米为主食,爱吃鱼类,但不吃海鲜。
缅甸菜:缅甸人对中西餐都较喜欢。
日常以牛肉、鸡、鸭、鱼、虾、鸡蛋和各种蔬菜为主,中餐尤要清淡的蔬菜或凉拌青菜。
他们口味清爽、酸甜,调味常用咖喱、辣椒油等,尤其是辣椒油,餐餐必备。
饭后要喝红茶和咖啡。
他们不吃动物内脏,也不吃猪肉,还有些人不吃4条腿的动物,大概是怕吃下后福气就会跑掉吧。
东南亚国家的饮食文化习俗东南亚的菜肴多以天然食材搭配为主。
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但也深受西方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原汁原味与西餐比较而言,西餐就餐文化最基本的两点,一就是不为非、共同进餐的朋友或服务生带来不愉快和不方便。
二就是通过就餐体现优雅的气质与自身的修养。
东南亚地区在就餐时可能较西餐来说就没有那么先得优雅,更加朴实些。
着重的也是食物本身带来的气氛,而不是更着重环境的效果。
纯朴简单,一筷一勺另外,西餐讲究的是用刀叉,配以各种的饮具。
东南亚地区可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就餐时多数用筷子,有些国家也会用刀叉。
餐具和中国的传统餐具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其中餐具的差别都是在食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差异。
这里所说的西餐主要是指的是欧洲的饮食菜肴。
他们的主要饮食特点是形色美观,口味鲜美注重原料的本味,营养丰富,食取方便等。
这其中西餐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食物的香味上。
东南亚菜在形上面可能没有西餐食物那样造型美观,但是在味上绝对是能弥补这点的不足。
东南亚族群文化的多元性与共生性任何一个走过东南亚的旅行者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象:这里文化的多元性令人惊叹。
在这片土地上,马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数百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习俗、信仰和文化。
这些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共生,让这片热带的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东南亚族群文化的多元性要说起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东南亚肯定是不可缺席的代表。
从马来西亚的马来族、华人、印度人、砂拉越原住民,到印尼的千岛之国,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
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长期接触和交流,让东南亚的文化表现出张弛有度的多元风貌。
马来族的文化不仅彰显了传统的伊斯兰教文化元素,还融合了马来传统文化和华人文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万开节”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宗教仪式和喜庆活动,如包饺子、放烟花、交换礼物等。
与此同时,这个节日也成为了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体现的舞台,马来西亚华人会加入马来人的万开节庆典,为节日增添更多色彩。
印度尼西亚在几个世纪前就开始与中国、南印度、中东和欧洲接触。
这种交流和融合,使得印度尼西亚成为了文化多元的国度。
印尼本地的文化主要有爪哇文化和巴厘岛文化,两者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吸引力。
爪哇文化延续了许多东南亚文化特点,如金色宝塔、手工艺术、纹身文化和音乐。
而巴厘岛文化则在许多方面更加独特,如传承的男舞、女舞等多种体现艺术生命力的舞蹈,还有传承至今的泥塑和木雕艺术等。
泰国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
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得泰国人民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新的元素。
泰国的佛教文化为国家的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这里,人们常常能够看到佛教建筑、佛塔和佛教艺术,处处弥漫着佛教氛围。
东南亚族群文化的共生性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共生是东南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南亚地区,各种民族和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其共生性是东南亚地区文化和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体现。
这种共生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文学、建筑、宗教、制度、生产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东南亚文化简史范文东南亚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吸引了许多文明的形成和迁徙。
在东南亚的文明历史中,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都得以发展,塑造了这个地区独特的多元文化。
以下是东南亚文化的简史。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许多岛屿上的定居点。
这些居民是由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海峡等地迁移而来。
他们主要以种植农业、狩猎和捕鱼为生。
这些原始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得以延续。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南方和艾鲁默特文化在爪哇岛形成。
这些文化在金文的发现中被揭示。
南方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制陶为特点,而艾鲁默特文化则以铜器、金器和纺织品制造为特点。
公元100年到公元1400年,盛行着许多印度教和佛教王国。
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腊王国、斯里兰卡王国和爪哇王国。
这些王国的兴起是由于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和交通网络的发展。
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也为这些王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000年到公元1500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大部分东南亚地区逐渐变得伊斯兰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苏门答腊苏丹国、面向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苏门答腊王国,以及面向菲律宾的苏丹国。
公元1400年到公元1800年,暹罗王国和爪哇苏丹国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力量。
暹罗王国在公元15世纪和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文学、戏剧和艺术的重要中心。
爪哇苏丹国则是伊斯兰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这一时期的艺术和建筑仍然对后来的东南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到20世纪初,东南亚地区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西方国家带来了新的宗教、语言和文化,对东南亚原有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改变。
然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传统仍然保留了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二战后,东南亚地区逐渐恢复独立,并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活力的地区。
在这个时期,东南亚的音乐、电影、文学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活动,以促进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互鉴。
论述东南亚文化的特点东南亚是一个多元化而又独特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它的文化特点包括多元性、融合性和宗教多样性。
这些特点使东南亚成为一个令人着迷和值得探索的地方。
首先,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是多元的。
这里拥有许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如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
这种多样性使东南亚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宝库。
其次,东南亚的文化是融合的。
由于这个地区历史上的贸易和移民流动,东南亚的文化受到了许多不同文明的影响。
这种融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文化融合了中华、印度和马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另外,东南亚地区的宗教多样性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传统民间信仰等各种宗教在东南亚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宗教多样性在东南亚的建筑、艺术、节日和风俗习惯中都有所体现。
东南亚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闻名于世。
这个地区的人们对食物非常热爱,他们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口味和烹饪方式。
泰国的辣椒、柬埔寨的香料、越南的酸菜和印尼的香料都是东南亚美食的代表。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菜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客。
此外,东南亚的文化还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这个地区拥有壮丽的海滩、茂盛的丛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种自然环境对于东南亚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巴厘岛的庙宇、柬埔寨的吴哥窟和菲律宾的巴拉望地下河等。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东南亚文化中的灵感来源和重要的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东南亚的文化特点包括多元性、融合性、宗教多样性、美食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了解和欣赏东南亚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视野,还能够开阔我们的思维和观念。
无论是艺术、建筑、美食还是传统习俗,东南亚都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快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东南亚的独特文化魅力。
中国与东南亚的往来
——马来西亚的娘惹文化
【关键词】:巴巴娘惹文化、马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娘惹装、娘惹美食、娘惹瓷器。
去年在网上看了电视剧《小娘惹》,让我对“巴巴娘惹文化”的古香古色着实有些着迷,这是先前我一点都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的,但里面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与娘惹美食文化,让我十分好奇真正地娘惹文化是怎样的,还有什么娘惹文化是电视剧里没有的,是我所不了解的。
出于对“娘惹文化”的好奇,我搜寻了很多相关资料。
原来,“巴巴”和“娘惹”是中国大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和马六甲等地华人后裔的代称。
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就是baba和nyonya,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
巴巴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
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
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但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现在,巴巴人主要是指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
看过小娘惹的应该都记得里面那些艳丽多彩的服饰、别具一格的美食,精致的瓷器,独具匠心的宅邸、剧中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礼仪……,“古香古色”的丰富的文化萦绕在生活的方面面。
(一)娘惹装
首先,说道娘惹文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娘惹装啦,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娘惹服饰最能展示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
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娘惹服装多为轻纱,非常典型的热带风情,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
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尽显精致与奢华。
娘惹服装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及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公元1910至1920年间,娘惹衫发生变化。
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手绣和镂空法,而且从西印度群岛引来荷兰衣服的蕾丝花边缀在长衫上叫“可峇饰”,剪裁充分显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笼裙,使姑娘与少妇愈加娇媚、婀娜、贤淑而附有韵味。
娘惹的身上离不开首饰,项链上镶着珠宝,耳坠垂在耳边,胸前的扣牌用金银围裹珍珠宝石,做出巧夺天工的精致花纹。
用珠子缝缀的拖鞋,有浓郁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
许多娘惹喜欢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来缝制,因为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可以增加一些立体感,让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
(二)娘惹美食
娘惹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娘惹菜了,在电视剧《小娘惹》里你总能看到各色各样美味的娘惹美食,它是中国菜的内蕴遇到马来菜的奔放,调和出人间稀有的爱恋热惰,形成了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菜系。
“娘惹菜”是新加坡的地道美食,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娘惹美食融合了马来菜与中餐的烹调美味。
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
“娘惹菜”味道偏浓,以甜酸、微辣为主,所用的酱料都是由起码十种以上的香料调配而成。
除了马六甲地区娘惹菜还流传到了槟榔屿、新加坡以及印尼和泰国。
娘惹菜其实是加入马来菜元素的中国菜。
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蔬菜都会用到。
现在的“娘惹”已是一类菜的通称,柠檬草香兰叶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调料。
娘惹料理结合了甜酸、辛辣、微辣等多种口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
娘惹菜用料复杂,以马来香料结合中国菜的烹饪方法,融入了中国人和马来人两个种族的饮食特点,味道集香浓、酸甜、微辣于一身。
娘惹菜的特点是味道香浓,最注重各种香料的运用,所以有着十足的热带风情。
除此之外,娘惹菜也有南方及北方之分,南方娘惹指自马六甲南下至新加坡,因受邻国印尼的影响,椰浆成为常见的烹饪材料,口味偏甜。
除了娘惹菜之外,
她们炮制的娘惹糕点,更是享负盛名。
娘惹糕以款式多样、味道香甜浓郁而著称,让喜食甜品的人也在娘惹糕点中找到知音,再加上色彩缤纷,看起来非常诱人,洋溢着热带独有的饮食风惰,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三)娘惹瓷器
“娘惹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娘惹瓷器体现出来。
这些娘惹瓷器,多是从中国景德镇和日本定制而来。
如日常使用所用的碗杯盅,其边缘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瓷器,往往被做成规则齿形花边,或弯出独特的褶皱,似乎是娘惹瓷器的独创。
娘惹瓷器的传统图案,依然是中国瓷器的传统图案,而瓷器上过于繁琐的细碎花边,似乎突破了中国瓷器的传统。
很多瓷器采用土耳其绿为主色理应是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
(四)其它
从电视剧中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礼仪里,我们也能看出巴巴娘惹保持了纯正的华人习俗。
以婚嫁习俗为例,巴巴族群至今还保留着排八字、纳采、吃汤圆、斟茶、上头等仪式。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吃红白汤圆,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纯洁,盛汤圆的器皿是一种叫“感情”的瓷器,大概寓意着将喜庆和纯洁放到感情里。
新郎新娘结婚那天都要穿白衣,而后收起来,等到百年之后再穿,这样这对恩爱的夫妻就可以在天堂团聚。
真的很感人!
除此,我还好奇的是“娘惹菜”和“珠绣”,似乎是娘惹们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选媳妇要考这两门手艺,临死也以吃上“娘惹菜”为满足。
另外,剧中也不时强调一种名为“班顿”的马来民歌。
这是用马来语吟唱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示他们已深深地融入这片百多年来曾经接受、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我承认开始巴巴娘惹文化对我的吸引,有一部分或许源自于“古香古色”,它的与众不同,它的丰富多彩,透着新鲜,闪着独特的魅力,夺人眼球;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个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情节作祟,想去了解和关心海外华人,以及其后裔的生活现状。
然而,“巴巴娘惹”文化在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同时,融合马来文化,和谐发展,并能够大放异彩、独树一帜。
巴巴娘惹文化能够倔强的生长、传承,又能够保持包容、开放的姿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喜欢它已不仅仅源于个人的私情作祟,更是源于它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