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课件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188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1(2(1(2(3(4(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公共管理的视野一、发展脉络(一)早期公共行政1.中国对行政管理的记载和解释《史记·周礼》:“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此处意指对整个国家进行管理。
2.西方国家对行政管理的记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英\洛克《政府论》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1.产生背景(1)理论上(政治学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兴起)(2)实践上(政府:守夜警察-行政国家)2.典范变迁(1)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阶段(2)行政原则阶段(3)公共行政即政治学阶段(4)公共行政即管理学阶段3.传统的公共行政“原理”(1)政府本身应按等级制、官僚制原则进行组织(2)政府在介入的政策领域内可以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3)政治与行政能够相分离(4)终身制职业官僚4.传统行政学的局限(1)理论框架局限(2)管理主体局限(3)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4)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三)公共管理模式1.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①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不满②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加剧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①改变了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②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③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④全球化是共公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①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改革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②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2.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出现(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其一,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两大方向;其二,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其三,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波兹曼)(2)B途径的公共管理其一,B之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P则依循公共政策学院的传统;其二,B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P则特别凸显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其三,B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P则企图摆脱公共行政,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其四,B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但P则强调政策与政治问题;其五,B主张采用量化分(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P则采用个案研究法。
me h i nst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1、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政府管理”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
(2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③“自组织网络”: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合作网络的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
它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有关治理的用法。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A ,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B ——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2)管理的客体不同。
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
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3)管理的机制不同。
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
(4)管理的手段不同。
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5)管理的重点不同。
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第七章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得到广泛研究的影响因素(1)社会科学的发展。
(2)财政压力――动因。
(3)新的管理理念――催化剂。
(4)竞争的挑战。
(5)政府政策的推动与支持。
2、绩效是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并能用来进行评估和与目标、标准、结果以及其他组织的情况进行比较。
类型: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财务和市场绩效、运作绩效。
3、政府绩效: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
可分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文化绩效。
4(1)微观层面,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
(2)中观层面,是政府分支各部门(包括事业单位、NPO)如何履行其被授予的职能。
(3)宏观层面,整个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
5、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类型A、从评估机构的地位上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1)内部评估最大的优点在于评估的主体本身就是公共部门内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该组织有更详尽的了解,他们在持续的长期的方案评估中更有优势。
但是作出客观评价较难。
因为:①评估往往附着些自利行为,如避免暴露缺陷。
②带有局部利益,易有片面性,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③是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评估者系统掌握有状的理论知识,并熟悉某些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2)外部评估则更为客观,客观性使其易成为有效的调停者;更有可能质疑组织的基本前提;会花费更多时间。
但是获取资料困难。
B、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
(1)个人绩效评估有利于管理层与雇员沟通组织的目标和目的,能激发雇员的工作潜力、责任感与紧迫感。
(2)开始以组织绩效评估为核心,个人绩效评估以促进整个组织的绩效为前提。
C、管理与改进型评估、责任与控制型评估、节约开支型的评估。
6开创了当代公共部门吸收、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方法与经验的先例,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相当程度上来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增强,各种社会的矛盾得到相对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