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三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8
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社会结构的嬗变使政府间关系更趋复杂化,并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其实质就是实现各级政府之间平等、相互依赖与合作。
第一节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GR)(1)首先,IGR的研究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关系,但不包括部门之间的关系。
理由在于“政府”是行政主体,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部门”只是我国条块分割模式这一特定条件(时期)下产生的,是IGR的扭曲现象,今后由于随着体制日趋完善而淡化。
(2)其次,IGR的脉络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但随着改革开放,横向关系得到较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对纵向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旧体制下的IGR格局,使IGR超出纵向和横向的简单脉络,朝向复杂的网络体系发展。
(3)IGR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IGR包括立法关系、行政关系和司法关系。
狭义的IGR仅指行政关系。
(4)IGR的定义: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国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现状(1)20C 80Y以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80Y以来,政府间关系的实践多样化大大拓展了IGR的研究视野,并使其更系统化。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1)成就A、首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相关文献著述十分丰富。
B、其次,近来兴起的区域经济学中,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C、最后,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分析方法的运用丰富了IGR的研究。
(2)不足A、主要限定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研究,对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如横向及交叉关系)关注较少。
B、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分析侧重于经济关系(尤其是财政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分析较少。
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政策分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具有贴近实践和实际操作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公共事物的管理过程及其规律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部门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公共部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研究、公共管理一般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外部环境研究等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物是指涉及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满足其共同需要、关系其整体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具有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规模性公共权力:实现公共管理的前提公共权力是指公共机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机构新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职责可以转移至非政府公共部门甚至私人部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外延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广义上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物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治理。
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
在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是国家意识的执行)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
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
me h i nst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1、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政府管理”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
(2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③“自组织网络”: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合作网络的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
它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有关治理的用法。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A ,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B ——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2)管理的客体不同。
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
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3)管理的机制不同。
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
(4)管理的手段不同。
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5)管理的重点不同。
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后感篇一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后感最近读了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哎呀,我跟你说,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很枯燥,毕竟公共管理这词儿听着就挺严肃正经的。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
这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好多新奇的观点和有趣的案例。
也许有人会说,公共管理跟咱普通人有啥关系?嘿,这你就不懂了吧!其实公共管理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我们平时感觉不到,但它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说,城市的交通规划、环境治理,这不都是公共管理的范畴吗?书里讲的那些理论和方法,让我觉得公共管理就像是一场复杂的游戏,各方都在其中博弈。
我不禁想,要是我来参与这场游戏,我能玩得转吗?可能我会被那些繁琐的规则和复杂的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吧。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过疑惑。
有些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可真的能在实际中落地吗?我觉得这是个未知数。
但转念一想,理论不就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嘛,哪怕现在不行,未来也许就可以了呢?总之,读了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我收获满满。
虽然还有很多东西我没完全搞懂,但这也让我有了继续探索的欲望。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值得大家读一读,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深深吸引!篇二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后感哇塞,读完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呢,越读越入迷,就跟追剧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书里提到的那些公共管理的案例,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就在想,原来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儿,背后居然有这么多门道。
比如说,为啥有些地方的公共服务搞得好,有些地方就不行?这难道仅仅是运气的问题?也许不是吧,可能是管理方式出了岔子。
但是呢,读着读着我又有点儿迷茫了。
这公共管理的理论一套一套的,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我觉得吧,有时候理论和现实之间好像隔着一条鸿沟,要想跨过去可不容易。
就像书中说的那个什么决策模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可在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条件啊?决策者可能面临各种压力和限制,哪能像书上说的那样轻松做出完美决策?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本书让我又爱又恨,爱的是它让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恨的是它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懂得太少。
公共管理学讲义公共管理学讲义——黎民*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3、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政府失败论”、政府内部性等内涵。
2、新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实践、评价。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2、政府的主要类型。
3、非盈利组织的特点。
4、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5、层级制的特点与内在缺陷。
6、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1、公共管理职能折内涵,与政府职能的比较。
2、公共管理职能的构成。
3、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依据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试论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方向和重点?)4、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
5、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6、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过程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2、公共政策过程。
3、领导方式(依据权力来源划分)。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绩效1、公共管理的绩效内涵。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4、公共部门绩效的改进。
5、目标管理的涵义与过程。
6、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调控1、公共权力的内涵与特性。
2、公共权力的性质及落实。
3、公共权力监控的方式、问题及其改进。
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1、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2、政府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5、政府再造的内涵、模式及其启示。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非盈利性组织1、非盈利性组织的涵义。
2、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的联系。
3、非盈利组织在我国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和改进。
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1、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点。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和功能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读后感篇一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这可真是给了我好大的冲击!说实在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一读进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公共管理学就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条文,可在陈振明的笔下,它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书里提到的那些公共管理的案例,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比如讲到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紧张忙碌的身影,能感受到那种压力和责任。
这让我不禁想,要是我在那个位置,可能会慌得不知所措吧?陈振明的观点有时候还挺独特的。
他说公共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更是服务,这让我有点儿懵。
我觉得吧,服务不就是管理的一部分吗?但仔细想想,也许他是想说,我们不能只把公共管理当成一种权力的运用,而更应该关注如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可能?不对,这肯定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心情也跟坐过山车似的。
一会儿觉得恍然大悟,一会儿又陷入深深的思考,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纠结了。
不过,这也说明这本书真的让我动了脑子呀!总之,读了《公共管理学》,我觉得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理解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未来还有好多要学的呢!你们觉得呢?篇二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读后感哇塞,读完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波澜起伏!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琢磨着:“这书能让我提起兴趣吗?”谁知道,越读越入迷,就像掉进了一个知识的漩涡,根本出不来!书里讲的那些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原本我以为会特别生硬,没想到陈振明用了好多通俗易懂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比如说公共政策的制定,他就拿我们身边的环保政策举例,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公共政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还有啊,陈振明对于公共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真的是让我又惊又喜。
他说公共管理需要创新,不能老是走老路。
我就在想,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得多难啊!但也许正是因为难,才更需要有人去尝试,不是吗?我读着读着,一会儿兴奋得想大喊几声,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什么宝藏;一会儿又愁眉苦脸,因为发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太多了。
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用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第三节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第四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第二节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三节政府失败论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第六章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八章公共经济管理第一节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第三节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九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三节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第十章战略管理第一节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第二节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第三节转轨时期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第十二章政府工具第一节政府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第三节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三、公共物品概念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第三节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三、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定义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三、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四、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一、组织权力及其运作二、组织冲突与协调三、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三、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四、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一、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三、治理的新模式四、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一、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第四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三、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三、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第五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三、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第二节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一、“强政府”或“弱政府”二、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三、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第三节政府失败论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二、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三、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四、政府失败论的启示第六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政策科学的形成二、政策科学的演变三、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四、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二、公共政策的种类三、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二、公共政策主体三、公共政策过程四、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二、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三、绩效评估的类型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一、评估的目标二、绩效评估的途径三、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四、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绩效评估的程序二、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二、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四、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三、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二、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三、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一、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一、税收管理二、政府收费管理三、公债管理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一、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二、购买性支出管理三、转移性支出管理第五节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二、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一、相关概念辨析二、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三、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四、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二、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三、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四、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三节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一、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流派与理论框架一、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二、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与借鉴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成就二、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批评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启示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一、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二、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第二节公共责任一、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二、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第三节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一、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三、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参考文献。
科目:公共管理学目录1.组织的含义。
................................................................................................................................................. - 2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
(部门化和专业化) ............................................................................................. - 3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 - 3 -4.完整制。
......................................................................................................................................................... - 3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 - 3 -6.组织变革的环节。
......................................................................................................................................... - 4 -7.全球治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