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移植替代物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27
五花八门的人工骨,哪些能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骨替代材料?戳一下,了解更多软组织管理知识技巧骨组织是一种双相组合材料,一相是以钙磷为主的无机质,一相是以胶原和其他基质构成的有机质。
强而硬的无机质包容于弱而易屈的有机质中,使骨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并赋予骨特有的生物力学功能,可在人体内担负支持、承重、造血、储钙、代谢等功能。
自体和同种异体骨移植已在临床应用多年。
其中自体移植因其移植的骨组织中含有生物活性分子、活细胞,且含有血供,是最理想的骨移植方法,是临床上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
自体骨移植容易由新骨替代而完成骨缺损的修复,但给患者造成了新的创伤,有一定的并发症,且骨量有限,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而异体骨移植虽经各种理化处理降低了抗原性,仍有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并且异体移植所带来的潜在疾病的传播,使人们在应用时顾虑重重。
继而人们寻求各种人工骨替代材料,来避免自体骨和异体骨的缺点。
人工骨材料通过单独使用或几种材料复合使用来促进骨愈合,其作用原理包括3个方面:①骨生成作用(osteogenesis),骨生成材料中包含了具有分化成骨潜能的活细胞,具有骨形成作用;②骨传导作用(osteoconduction),植入材料通过促进宿主骨与移植材料表面的结合,引导骨形成;③骨诱导作用(osteoinduction),人工骨材料提供一种生物刺激,诱导局部细胞或移植的细胞分化形成成熟的成骨细胞。
理想的人工骨在体内应能诱导新骨形成,即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分化成骨细胞。
诱导成骨细胞在局部分泌矿化基质及Ⅰ型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与受体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材料可梯度降解,并快速血管化。
寻求理想的骨替代材料、修复骨组织、重建骨的力学和生物学功能,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理想的人工骨替代材料应近似自体移植骨,并能弥补自体骨、异体骨等材料的缺点。
其主要性能要求达到:①植入人体后不产生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②有骨传导性,能以移植骨为支架,使宿主的血管和细胞进入植骨块形成新骨,随后移植骨降解、吸收并逐渐被新骨替代;③手术中易于修整,使其轮廓与不同形状的缺损相匹配,必要时材料本身可提供机械支持。
名词解释:骨移植
一、简单解释
骨移植是指从病人身体的其他部位切取适合大小的骨头,或者从骨库取捐赠者的骨头,植入到病变骨质缺损的部位。
二、详细解释
同其他组织器官的移植一样,骨移植是从身体的其他部位获取健康的骨组织,并将其移植到骨不连或骨缺损部位的一种治疗方式。
正常情况下,健康的骨组织中富含具有可以长成骨头的细胞,其可以在移植部位启动骨愈合过程。
三、通常的骨移植物种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移植物有自体骨移植物、异体骨移植物,其来源通常是由器官捐献者提供,异种骨移植物即动物的骨头,常用的有牛骨、羊骨、贝壳骨以及骨移植替代物,即常说的人工骨。
四、字体骨移植的副作用
自体骨移植并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感染、肺炎、肝静脉闭塞症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做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保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饮酒,忌吃辛辣。
骨替代材料类型1天然骨材料 (1)2生物陶瓷类材料 (1)3高分子类材料 (3)4复合类材料 (3)骨替代材料种类繁多,按类型可以分为:天然骨材料、生物陶瓷类材料、聚合物类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每一类材料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缺点。
1天然骨材料天然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
自体骨来源有限,不能大量获取,并会造成患者取骨部位额外创伤。
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存在免疫原性问题,但相比之下,同种异体骨由于来源有限,且具有传播乙肝、梅毒等疾病的隐患,限制了它的应用。
异种骨来源相对丰富,可通过冻干、高温煅烧、γ射线照射和脱钙等方法降低甚至基本消除其抗原性,因此,异种骨开发应用的前景更为广阔。
异种骨由于其天然网状孔隙系统未受明显破坏,仍保留自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其三维结构形态依然存在,这就解决了化学合成生物材料的孔隙率、孔隙连通、孔径大小等方面的制作难题。
这种天然结构有利于组织细胞粘附、生长并为细胞外基质分泌提供宽大的内部空间及表面积,加上其无机成分主要为羟基磷灰石,是人骨的天然成分,因此异种骨呈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由于骨组织结构在不同种属动物间存在高度同源性,异种骨植入体内后易于被宿主组织细胞接近而爬行替代,显示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
异种骨在孔隙结构和组成成分、生物降解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迄今为止,仍不能满意的解决异种骨的免疫原性、生物力学性能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
2生物陶瓷类材料生物陶瓷材料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很多分类方法。
根据在生理环境中的活性,生物陶瓷可以分为:生物惰性陶瓷、生物活性陶瓷、生物可降解陶瓷、生物陶瓷复合物。
生物惰性陶瓷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引起有害的生物反应少,能保持长期稳定性;生物活性陶瓷在生理环境中可通过其表面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与组织形成化学键结合;生物可降解陶瓷含有能通过正常代谢途径可转换的元素,如Ca和P,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在生理环境中可被逐步降解和吸收,并被新生组织所代替,从而达到修复或替换被损坏的组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