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地区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的观察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0.61 KB
- 文档页数:3
193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查
张元军;王恩楷;张志东
【期刊名称】《中国辐射卫生》
【年(卷),期】1998(7)4
【总页数】1页(P209-209)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查
【作者】张元军;王恩楷;张志东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职业病防治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8.02
【相关文献】
1.200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微核淋巴细胞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分析 [J], 杨锡成
2.200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微核淋巴细胞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分析 [J], 杨锡成
3.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细胞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郭秀芝
4.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细胞发生情况观察 [J], 郭秀芝
5.职业性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分析 [J], 贺超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一、实验原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大都处于细胞周期的G 0期,在含有PHA 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后,原来处于G 0期的淋巴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恢复分裂能力。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化学物质或辐射作用影响,可以引起淋巴母细胞染色体损伤,致使染色体断裂,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随染色体移动进入子细胞核,结果在细胞质中形成微核。
本试验是一种体外测试有害因子遗传毒性的方法,通过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受试物,检测细胞微核情况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
同时也成为检测致突变、致癌、致畸物质对机体遗传效应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验用品(1)器材:离心管、注射器、培养瓶(10ml )、吸管、离心机、载玻片、冰箱、培养箱、恒温水浴箱。
(2)试剂:Giemsa 染液、pH6.8磷酸缓冲液、RPMI1640培养液、PHA 溶液、0.075mol /L KCl溶液、甲醇:冰醋酸固定液(3)材料:人外周血、环磷酰胺溶液。
三、实验步骤1、按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常规方法采血、接种,按组分别加入受试物(CP 终浓度100ug/ml)培养72小时,收获前不用加秋水仙素,收获标本,离心,去上清液。
2、低渗:加入0.075mol /L KCl溶液4m1。
混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低渗处理10分钟。
低渗时间可根据预实验中细胞完整程度进行调整。
3、预固定:低渗结束后加入甲醇·冰乙酸(3:1)固定液lml ,混匀后离心(1000rpm )5分钟。
4、固定:弃上清液,加入5ml 固定液,混匀后离心(1000rpm )5分钟。
弃上清液,留沉淀物。
可按本方法再固定一次。
5、滴片:加入少量固定液混匀成细胞悬液,滴片。
6、染色:用Giemsa 染液染色10分钟。
自来水细水冲洗后,晾干。
7、观察与计数: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散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转到油镜下观察转化的淋巴细胞,进行微核的观察和计数。
附录A(规范性)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实验检测方法(CB微核法)A.1 微核检测所需试剂A.1.1 松胞素-B的配制将 5 mg松胞素-B溶于2.5 mL二甲基亚砜(DMSO)中,配成终浓度 2 g/L的储存液,-20℃避光冻存。
A.1.1.1 用时将储存液融化,吸取0.3 mL,加入1.7 mL生理盐水中,即为终浓度300 mg/L的工作液。
A.1.1.2 配制过程需避光。
A.1.2 低渗液氯化钾(KCl)的配制称取氯化钾5.59 g,加入去离子水使其充分溶解,定容到1000 mL,配成0.075 mol/L 氯化钾溶液,常温保存备用。
A.1.3 固定液的配制取甲醇、冰乙酸,配成体积比3:1的固定液。
固定液需在用前新鲜配制。
A.2 全血培养A.2.1 外周静脉血采集体检时静脉血的采集应在所有放射性检查前进行。
用肝素抗凝采血管采集受检者静脉血约2 mL。
A.2.2 全血培养步骤A.2.2.1 在培养用离心管上编号并注明培养开始时间和日期。
将采集的静脉血0.6mL~0.8 mL加入到含5 mL RPMI-1640培养液离心管中,轻轻摇匀,37℃±0.5℃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A.2.2.2 培养40 h~44 h后,加入松胞素-B 至终浓度6 mg/L,继续培养到66 h~72 h。
A.3 微核标本制备A.3.1 低渗将培养离心管以1000 r/min~1500 r/min (约200 g~250 g)离心8 min~10 min后,取出离心管,用吸管轻轻吸去上清液,每管加入8 mL经37℃预温的0.075 mol/L KCl,将细胞团块充分吹打混匀。
A.3.2 预固定低渗完毕,立即每管加入2 mL新配制的固定液,用吸管吹打混匀,以1000 r/min~1500 r/min(约200 g~250 g)离心8 min~10 min。
A.3.3 第一次固定取出离心管,用吸管吸去上清液,每管中加入8 mL固定液,用吸管快速吹打细胞团块并充分吹打混匀,常温下固定20 min~30 min,以1000 r/min~1500 r/min(约200~250 g)离心 8 min~10 min。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核型分析姓名:指导教师:专业:生物科学实验班级:实验地点:遗传实验室成绩: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2.掌握离心机使用、低渗处理、染色、采血技术。
3.学习对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人体外周血液中小淋巴细胞,通常都在G1期或G0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的。
当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加入植物凝血素(PHA),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白细胞中含有小淋巴细胞。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是不能增殖的分化细胞群,在体外无菌培养条件下,若于培养基中植物凝集素(PHA)则可刺激处于G1期或G0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重新有丝分裂的能力,经一段时间的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即可获得大量分裂期细胞以供染色体分析。
秋水仙素可通过干扰微管组装而抑制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裂顺利进入后期而停滞于中期,从而可在短期内积累大量最适于进行染色体分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
体外培养的原理是将离体的细胞放入培养基中进行生长繁殖,保持细胞的生命活力,便以对细胞进行各方面的研究。
体外培养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制药技术,基因转染与细胞融合以及细胞转化工程技术等方面。
低渗处理的目的是使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渗入,导致转化的淋巴细胞,染色体进一步分散而利于分析。
同时,低渗处理还可使红细胞质膜破裂,经后血影浮于上清中被去除,后续的固定过程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改善了淋巴细胞的固定质量及标本质量。
检测癌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核仁组成区的意义邹亚超;李国亮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2000(27)5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简便的癌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
方法对 58例各种癌症患者和4 5例正常人及 37例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及银染核仁组成区 (AgNORs)的观察。
结果癌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比良性肿瘤组和正常人组显著增高 (P <0 0 0 1) ,而银染核仁组成区 (AgNORs)的颗粒数则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核仁组成区的测定可作为一种简便的癌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
【总页数】2页(P328-329)
【关键词】癌症;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AgNoRs
【作者】邹亚超;李国亮
【作者单位】湖南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3
【相关文献】
1.肝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蔡慧芬;蔡枫
2.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J], 于雷;王铁君;王剑锋;刘丽波;鞠桂芝
3.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核仁组成区的探讨 [J], 邹志文;刘铁桥;邹亚超
4.200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微核淋巴细胞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分析 [J], 杨锡成
5.200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微核淋巴细胞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分析 [J], 杨锡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射线工作者外周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分析
吴波;刘庆航;刘新宇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工程学》
【年(卷),期】2000(0)4
【摘要】前言: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作为诊查病人的主要辅助手段,放射线透视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有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从事此项工作,由于放射线对人体可造成伤害,所以防护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务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由于微核来源于染色体畸变。
【总页数】1页(P15-15)
【关键词】淋巴细胞微核率;射线工作者;测定分析;放射线透视;医务工作者;染色体畸变;放射损伤;长春市;辐射生物;放射工龄
【作者】吴波;刘庆航;刘新宇
【作者单位】长春市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44
【相关文献】
1.HBsAg阳性肝癌与肝硬化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初步观察 [J], 陈玉林;红桂华
2.医用 x 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结果分析 [J], 黄荣钦
3.被动吸烟儿童外周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微核的研究 [J], 詹平;张湘蜀;吕
波
4.放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J], 路思谦
5.200例医用X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与分析(摘要) [J], 王正寅;盛志俭;李明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