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单位犯罪的ri治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 …
- 格式:pdf
- 大小:782.31 KB
- 文档页数:6
2011年12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12-01①转引自周振想《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2期)。
②参见周振想主编《中国新刑法释论与罪案》(上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87页。
单位犯罪产生的根源及立法背景曹辉[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157-02一、境外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在早期的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并未规定法人犯罪问题。
18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认为:法人没有能力犯叛逆罪、重婚和其他罪,虽然它的成员有个人能力实施犯罪。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企业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法人的活动同民众的生活、健康和福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与此同时法人的非法活动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的危险性和可能性也随之增长。
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公众福利,国家需要对企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法人的社会责任感。
为此,立法者一方面把不少法人的义务用严格的民事责任来认可,另一方面法人的一些重大义务制定为刑法规范,这就出现了法人犯罪的概念。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逐步确立了法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观点,并在立法上加以规定。
例如英国在1889年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关于刑法之适用,“苟无特别规定,法人一概予以处罚。
”①从英美法系法人犯罪的观念来看,导源于古老的侵权行为赔偿法上的一个原理———仆人过错主人负责。
据此推演,代理人的行为应同法人负责。
大陆法系国家一向以个人责任原则为依据,恪守罗马法:“社团不能犯罪”的原则,否认法人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
例如1928年西班牙刑法第44条规定:“刑事责任乃个人之责任。
”但19世纪末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法人组织不断增加,法人活动引起的社会矛盾以及法人对社会造成的侵害也日益突出。
于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许多刑法学者提出法律应当规定法人犯罪并追究法人的刑事责任。
第31卷第6期2016年11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Vol .31 No . 6 Nove . 2016•法学研究•论单位犯罪及其刑事政策荣晓红摘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单位犯罪大量存在,危害严重。
单位犯罪不仅存在 于经济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也存在于其他领域;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是单位利益和社会利益严 重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远比自然人单个犯罪要大得多。
我国应全面设计《单位犯罪处罚法》,科 学、有效地实行“双罚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刑事政策,实现对单位犯罪的有效整治和主动预防。
关键词:单位犯罪社会利益刑事政策中图分类号:D 917.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020(2016)06-0014-12―、单位犯罪理论研究概述(一)单位犯罪理论研究现状1.关于单位犯罪的犯罪论研究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我国学界主流观点主张根据犯罪的一般概念和单位犯罪的特点,结 合新修订刑法总则、分则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将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 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法律 明文规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继而将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单位的集体行为性(而非个人行 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法律规定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关于单位犯罪的分类,我国学界主流观点主张以不同的标准分别将单位犯罪分为纯正单位犯罪与 不纯正单位犯罪、单位故意犯罪与单位过失犯罪、一般主体单位犯罪与特殊主体单位犯罪。
®关于单位犯罪的犯罪构成,我国学界有人在探讨单位犯罪“双罚制”的依据时,提出单位犯罪存 在两个犯罪构成,即单位犯罪形成的一个犯罪构成,单位中有关特定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将单位陷入 犯罪境地形成的另一个犯罪构成。
®不过,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主张单位犯罪只存在一个犯罪构成。
论单位犯罪的立法思考大学论文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单位犯罪的立法思考姓名:学院:专业:年级:指导老师:1目录中英文摘要-------------------------------------------------------------------------------引言----------------------------------------------------------------------------------------一、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理论探讨-------------------------------------------------二、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扮演的角色----------------------------------------------三、关于单位犯罪的另类思考-------------------------------------------------------四、论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五、结语----------------------------------------------------------------------------------参考文献----------------------------------------------------------------------------------单位犯罪的立法思考2摘要单位犯罪在中国的刑事立法中,数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逐步走向完善的历程。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在总结了多年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在总则中专门分节规定了单位犯罪的问题。
在分则中也作了具体的规定,从而,在刑法典中首次正式明确规定单位犯罪问题。
单位犯罪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衔生物,有一种实用主义的痕迹,基于单位犯罪的立法及适用尚属起步,笔者以为在晚上该理论方面应注重法理分析和与其他法律实践的交流。
单位犯罪问题研究综述单位犯罪作为特殊的犯罪形态,从其出现到发展至今,都受到刑法理论特殊的关注。
在单位犯罪被引入刑法理论前,曾引发了关于单位是否成立犯罪的争议,形成“否定说”与“肯定说”两派,直到1997年刑法的颁行,该法在第二章专列一节规定“单位犯罪”后,学界才止息了这场存否的争论,转而研究有关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
从单位犯罪的立法历程来看,单位犯罪经历了否定期、过渡期、发展期和确立期四个主要的阶段,[1]纵观这一产生及其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单位犯罪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何秉松老师指出“法人犯罪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这一观点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 [3]单位之所以作为犯罪的主体被纳入刑法调整,其因便是单位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各种犯罪。
在我国当前的《刑法》中,单位经济犯罪明显占据着单位犯罪比重的大多数,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但是作为一个新的刑法主体,单位是否能够全然适应最初为自然人所立的刑事立法呢,如何更好地把握单位犯罪,本文基于此而展开研究。
一、单位犯罪问题研究现状自单位犯罪纳入刑事立法后,单位犯罪存否的争论渐趋消失,学界研究的方向转向在肯定论基础上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
学界从1991年起到2009年之间有关的学术论文著作,其研究思路主要是在刑法体系结构下把握单位犯罪,在此基础上作单位与自然人犯罪的差异性比较,同时有域外法的比较研究,以寻找单位犯罪理论上的依据,并批判性地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
总体而言,学者在单位犯罪的研究中,结构上没有跳出已经成熟的刑法所搭建的框架,内容上则是从微观把握单位犯罪的从认定到刑事处罚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现实中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对问题做具体阐释。
于是,学界对单位经济犯罪理论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和资格,其中在范围上对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分别作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以公司为例,正在筹备中的公司是否能够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一人公司又是如何,在企业中,特殊的如私营企业、合营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时是否能够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等等。
单位犯罪分析论文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通常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单位既包括法人组织,也包括非法人组织。
我国刑事立法从一开始就采用“单位犯罪”的概念。
二、单位犯罪的特征(一)、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单位犯罪的行为主体是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或者经费、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单位本身的特征就是要求单位本身具有合格性和广泛性。
所谓合格性,即看这个单位本身的资格,是不是一个合法的、合格的单位.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如果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而设立的一个公司、企业,然后以这个公司、企业的招牌为幌子实施违法犯罪的,则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而直接以个人犯罪处理.所谓广泛性言外之意就是这是里的“单位”,不论是法人还是非法人,不管是国有性质还是非国有性质,甚至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等社会组织,依法都有可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之规定,除了独资、私营企业外,即使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只要有一个合格的单位,就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存在.1、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1)单位犯罪主体的基本要求。
单位要构成单位犯罪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必须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②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合法的单位。
合法单位不仅依法履行了一定的报批和登记手续,以从事合法经营活动为宗旨.非法单位实施犯罪的,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③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即有自己的名称、机构、场所,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并进行独立核算的单位,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对于实践中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也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
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2)单位犯罪主体的特殊要求。
!"科妓% &%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 2018我国单位犯罪追诉吋效期限计算肌制研究张铁韬摘要: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犯罪类型、责任基础、刑罚根据和刑罚适用等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单位犯罪的追诉时效不能直接参照单位责任人员的刑期确定。
在单位犯罪中,自然人与单位是特殊的共同犯罪类型,对单位和单位责任人员应当按照各自的罪行分别确定追诉时效。
对“单罚制”单位犯罪无需追诉犯罪单位;对不纯正的“双罚制”单位犯罪,比 照自然人刑期确定追诉时效;对纯正的“双罚制”单位犯罪,追诉时效期限为5年。
关键词!单位;单位犯罪;共同犯罪;追诉时效期限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8)03-0024-06作者简介:张铁韬(1991—),男,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理论。
收稿日期:2018-01-22一、问题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30 条和第31条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处罚原则,但并未就单位犯罪的刑罚适用作出具体规定。
通 常认为,《刑法》总则第4章“刑罚的具体运用”是以 自然人犯罪为标准确定的,该章适用于包括单位犯罪在内的所有犯罪类型,单位犯罪的刑罚运用问题参照自然人处理即可。
但是,单位犯罪毕竟不同于自 然人犯罪,单位犯罪在整个犯罪体系中既有作为“犯 罪”的共通性,又有作为“单位”的特殊性——“犯罪”重在强调社会性,即单位自然人对社会的害无本质差别;单位作为 的人,又注定与自然人在 。
于种特殊性,单位犯罪在累犯、自首和立功、减刑、追诉时效等规则适用上,照搬自 然人的 处罚 然 在问题。
具体到追时问题,我国单位犯罪的惩罚 于罚金,由于罚刑有的多少之分,刑期 ,,单位犯罪追时效期限的算不 适用《刑法》第87条的规定。
涉黑犯罪治理的模式重述与进路整合张学文(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内容摘要:针对不同的犯罪,其应对模式在资源调配、防控策略、侦查技术、运作方式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其所能取得的治理效果也有所不同。
受限于治理资源的贫弱,我国在长时间内对于涉黑犯罪的治理通常以周期式治理为主。
随着特色法治体系的完善、治理资源的充盈,新一轮的“扫黑除恶”行动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点,已显然革除了传统周期式治理的诸多弊端,对于“恶势力”和“软暴力”的防控而逐步具备了日常治理的前瞻特征,仍然有自身的治理局限。
进一步转变犯罪治理理念、构建立体化、日常化治理范式、匹配信息研判、刑释人员帮扶等制度,才能进一步推进涉黑犯罪治理的局限破除、成果深化、模式更新。
关键词:周期治理;恶意翻供;涉黑犯罪;证据审查;模式更新中图分类号:DF7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19)04-0045-08黑恶势力往往是影响一方政府生态明朗或一方百姓幸福安康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会对经济的正态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拉开了新一轮针对黑恶势力的治理行动。
以“专项斗争”为代表的周期治理方式是早期我国社会治理的常用手段,也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论者认为本次扫黑除恶也是以周期式治理的模式进行的。
这就难免引发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正当性的质疑,甚至直接将其等同于饱受诟病的“严打”专项斗争[1]。
随着治理资源的充盈,如何把握理解当前对于涉黑犯罪治理的时代变化和模式定位,成为了当前推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从“案件侦破”到“案件审判”再到“犯罪预防”层次性推进的核心问题。
一、周期治理:治理资源贫弱下的模式选择犯罪治理是人类通过对于犯罪的形成规律以及内在运行机制认识的基础上,对于犯罪形成的综合性惩治和预防手段。
当前对于犯罪的防控和治理,从司法的频度和深度及侧重的不同,可以从模式上区分为:周期式治理模式和日常性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