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裂缝研究方法(曾联波)
- 格式:ppt
- 大小:8.73 MB
- 文档页数:63
煤储层裂隙研究方法和技术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煤层裂隙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为此,我们介绍了利用物理模拟、同位素技术、微量元素检测及非破坏性测试等测井技术对煤层完整性的评估。
此外,该文还提供了分析煤储层裂隙的数字元素信息的方法,包括油气剩余性、孔隙度和黏结力等参数的评估。
最后,还介绍了在实施煤储层开发时煤层裂隙的利用方法以及各种技术的优化算法。
关键词: 煤储层裂隙;物理模拟;同位素技术;微量元素检测;非破坏性测试;数字元素信息正文:近年来,在煤层裂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它是深入了解煤层完整性、煤层储层和煤层开发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煤层裂隙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首先,介绍了利用物理模拟、同位素技术、微量元素检测及非破坏性测试等测井技术对煤层完整性的评估。
然后,该文提供了分析煤储层裂隙的数字元素信息的方法,包括油气剩余性、孔隙度和黏结力等参数的评估。
最后,还介绍了在实施煤储层开发时煤层裂隙的利用方法以及各种技术的优化算法。
煤层裂隙的研究一直是煤层开发技术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煤层完整性,明确煤层的生产能力以及安全开采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煤储层裂隙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期提高煤储层开发效率,保证煤层储量的准确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煤层开发运作。
因此,煤层裂隙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煤层开采体系,可以利用已有数据和多种实验技术获得准确的裂隙信息。
物理模拟是煤层裂隙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裂缝发育的勘探解释、孔隙特征的勘探解释以及裂缝形态特征的勘探解释。
此外,同位素技术也是煤层裂隙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检测水体中的某种元素的浓度来判断煤层完整性。
除此之外,微量元素检测也是评估煤层完整性的常用技术,它可以用来评价油气储层中孔隙特征、矿物组成以及致密程度等参数。
最后,非破坏性测试也是煤层裂隙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更加准确地估计煤层完整性和储量信息。
本文介绍了煤层裂隙研究方法和技术,讨论了物理模拟、同位素技术、微量元素检测及非破坏性测试的应用。
2018年09月储层裂缝发育期次研究方法与进展毛严(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摘要:裂缝性储层中天然裂缝形成期次的确定对于裂缝发育与油气产出之间关系评价来讲十分重要。
形成期较早的裂缝,在较长的地质历史中可能因地层水中矿物质的结晶析出而充填而对目前的油气产出无效,形成较晚的裂缝充填程度较低,有效性较高。
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储层裂缝期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了裂缝期次研究的主要方法,及裂缝期次研究在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裂缝性油气藏;裂缝期次;充填物;研究方法裂缝性油气藏是含油气沉积盆地中寻找富集高产的油气资源的新领域,裂缝作为这类油藏主要的储集空间,其形成、发育与演化是油气勘探与开发中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其中对裂缝发育期次的划分研究对恢复裂缝发育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2]。
然而,由于裂缝具有多期成因、多期改造、多期充填的特点,因此,对其成因及期次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定。
本文在大量调研前人裂缝期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主要裂缝期次研究方法及新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归纳总结了裂缝期次研究在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1裂缝形成期次的研究方法1.1野外和岩心观察法目前,野外露头裂缝调查描述是天然裂缝研究最为直接的一种研究方法。
野外裂缝调查重点是观察裂缝的形成期划分及各组系裂缝的配套性[1]。
岩心研究裂缝形成期次,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成因的裂缝按其力学上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判断和推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裂缝之间的切割、组合关系;还可以通过裂缝中充填物的期次来加以判断。
邓虎成等[3]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延安组裂缝研究发现:同一岩心上两条长度相当的裂缝,充填物一条为泥质,另一条为方解石,反映了其充填时间的不一致,为两期裂缝。
1.2充填物同位素分析法裂缝充填物的稳定同位素对于确定裂缝形成期次十分重要。
储层裂缝预测方法【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的发展,裂缝型储层中的油气在油气储量中将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评价裂缝型储层的关键在于准确预测出储层中裂缝发育带,储层裂缝预测在裂缝型油气藏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
【关键词】有限元相干体测井曲率法分形理论世界油气勘探中裂缝预测一直是一个难题。
现今裂缝型油气藏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裂缝型油气藏中,裂缝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的双重作用,因此对裂缝的预测和描述是此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
储层裂缝研究涉及到的内容有:储层主要裂缝带的预测、主要裂缝带的特点、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裂缝带内裂缝的发育情况。
长期以来,石油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预测裂缝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经验的总结,不能真正解决普遍的裂缝预测问题。
裂缝预测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每种方法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推广使用;实际中预测的成功率并不高。
1 基于地震的裂缝预测方法1.1 相干数据体处理预测裂缝相干技术(ESP)是通过相似度来判断和预测裂缝,在ESP操作中可以输出不同的地震属性,如相似性、倾角和方位角。
在相干数据体技术中,不同的地质特征会导致相似度的不同,通常地层连续性较好时对应的相似值较高,反之相似值低而出现异常值,通过异常值则能预测储层裂缝发育区带。
1.2 横(S)波分裂技术横波在裂缝中传播时会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量快速横波和慢速横波。
快速横波传播速度快、平行于裂缝面偏振,而慢速横波形成垂直于裂缝面的偏振,传播速度慢。
横波分裂技术就是根据二者的偏振方向和传播速度的差异性来进行裂缝带发育情况的预测,一般以快速横波的偏振方向判别裂隙方向;以慢速横波相对于快速横波的延迟时间判断裂隙发育程度。
该种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用于被各种因素影响复杂化的非零井源VSP数据以及对局部裂缝发育带的判断;其缺点在于研究对象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是均匀的。
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根据地质及地震资料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在系统的野外岩心观测及测井裂缝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反演,恢复古构造应力场,从而进行储层裂缝预测,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古构造应力计算,从裂缝的成因着手进行裂缝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
【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裂缝预测储层坳陷近年来,在石油地质领域,碎屑岩储层中寻找裂缝发育规律,碳酸盐岩中识别裂缝、孔洞是目前攻关的难题和重点。
对于致密性裂缝油气藏而言,裂缝既是储集空间也是运移通道,裂缝的发育与否直接控制着油气井的产能,同时由于裂缝产生规律复杂且早期形成的裂缝受到后期多个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裂缝发育及其复杂,规律可循度较低,因此,裂缝的预测一直是世界石油界的难题。
没有精确定量的方法用于裂缝识别与预测。
笔者结合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相关理论,从导致裂缝发生的构造应力着手,基于现今构造形态,反演古构造应力场,从而对裂缝进行预测。
1 储层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的地质理论基础地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岩石裂缝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它与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褶皱、断层和区域构造在几何特征、形成作用和发展演化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当前裂缝研究的方向。
结合构造地质学理论,笔者对裂缝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简述如下(图1)1.1 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裂缝图1?不同地质构造上裂缝发育规律原始水平岩层在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褶皱以前往往先形成一对直立的平面X剪裂缝,B轴直立,A轴和G轴水平。
当应力继续作用岩层弯曲产生褶皱时,也可产生平面X剪裂缝,C轴平行于枢纽方向,A轴垂直于枢纽方向。
褶皱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产生两组走向平行于枢纽的剖面X剪裂缝。
在褶皱形成期间,将产生一组横张裂缝,一组纵张裂缝,横张裂缝一般发育在向斜部位以及背斜的倾伏端,他们都是由沿着褶皱枢纽方向的张应力作用产生的。
四川盆地梓潼地区须家河组储集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苗凤彬;曾联波;祖克威;巩磊【摘要】基于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及样品实验测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梓潼地区须家河组储集层裂缝特征与控制因素进行了精细分析与解释.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集层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裂缝,分别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与异常流体高压有关的裂缝,并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平均密度0.56条/m,多为层内发育.平面上,沿老关庙—文兴场—柘坝场构造,裂缝密度依次减小;纵向上,以须四段裂缝最为发育.有效裂缝比例在老关庙地区最低,向北东至柘坝场构造呈带状递增趋势.该区储集层裂缝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部位及异常流体压力等因素控制,其中断层对裂缝分布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细粒级、薄层砂岩更容易产生裂缝,断裂带附近与构造高部位也是该区裂缝发育的有利区域,且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远大于构造高部位的影响作用.此外,异常流体高压的存在也有利于该区裂缝的发育,尤其是张裂缝,其密度在高压区明显增大;异常高压也能导致早期闭合缝重新开启,并且对裂缝中矿物的充填程度与溶蚀强度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6(022)001【总页数】9页(P76-84)【关键词】储集层裂缝;控制因素;致密砂岩;须家河组;梓潼地区;四川盆地【作者】苗凤彬;曾联波;祖克威;巩磊【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2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裂缝是低渗透致密油气储集层主要的渗流通道与重要的储集空间,不仅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展布,而且对油气的富集规律和单井产量也有重要贡献。
四川盆地梓潼地区主要包括老关庙、文兴场、柘坝场、魏城等含气构造,是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低孔致密砂岩油气藏分布区,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主要产层为须二、须三和须四段[1~2]。
储层裂缝的研究方法班级:石油08级(二)班姓名:屈策计学号:1140108024037储层裂缝的研究方法摘要:储层裂缝研究是裂隙性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难点。
裂缝在地壳中普遍存在,但只有那些为数较少的非封闭裂缝决定液体的流动,而裂缝是否有效,取决于它的张开程度,径向延伸,连通状况。
探讨储层裂缝的有效性是储层裂缝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储层裂缝、形成原因、分布规律、裂缝预测、定量评价、有效性引言众所周知:地下岩层中普遍存在裂缝,而且这些裂缝是影响岩层结构的力学强度和连通特性的主要因素;同时,裂缝对油气藏的预测与评价,油气生产、供水的控制和使用、污染的处理等也至关重要。
虽然地壳中普遍存在裂缝,但只有那些为数较少的非封闭裂缝决定液体的流动;裂缝有效与否,决定于它的张开程度,径向延伸,连通状况,因此:裂缝有效性的评价就是对这三个因素的描述和评价。
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常规孔隙性油气藏储量日益减少,开发难度逐渐增大,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方向逐渐由浅部转向深部、由常规油气藏转向特殊油气藏。
在国内,今后一段时期内,致密储层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将是主要勘探开发目标。
裂缝性油气藏的储集体几乎都是致密岩体,其共同的特点是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在这样致密的岩体中,如果没有裂缝的储集和导流作用,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油气藏和高产油气流。
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最大难点,是对储层岩体中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预测。
一、储层裂缝研究方法综合方面对储层裂缝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并且将部分方法综合应用于某个地区,主要对岩心观察、镜下统计、测井资料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开发数据分析等裂缝识别方法,以及地质类比、物理模拟、构造应力场模拟变形模拟、岩层益率计算、分形分维计算等裂缝预测方法进行了评价。
(1)相似露头裂缝地质模型研究选择典型露头裂缝进行观察和类比分析,如观察裂缝的延伸长度、切层深度、裂缝方位、间距等,建立裂缝地质模型并在研究区类比。
第37卷 第2期2015年3月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Vol.37 No.2Mar.2015收稿日期:2014-11-2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5015-002,2011ZX05046-003)作者简介:王 珂(1987-),男,山东郓城人,工程师,理学博士,E-mail:wangk_hz@petrochina.com.cn。
文章编号:1672-6561(2015)02-0044-15低渗透储层裂缝研究进展王 珂1,张荣虎1,戴俊生2,郇志鹏3,田福春4(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3;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北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新疆库尔勒 841000;4.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天津 300280)摘 要:储层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低渗透储层以及致密砾岩、火成岩、泥页岩等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总结近年来储层裂缝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储层裂缝的多种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结果表明:储层裂缝的识别技术是点(岩芯、薄片)、线(测井)、面(相似地表露头区)、体(地震资料)和时间(生产动态资料)组成的多维综合体系;储层裂缝的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裂缝与构造部位和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井间直接插值法、曲率法、能量法与岩石破裂法(二元法)、地震法、分形分维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和多参数判据法等,每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储层裂缝的有效预测;储层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裂缝分布预测与精细表征、裂缝动态参数和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等方面。
最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及建模等工作时,应以明确储层裂缝的成因、演化及主控因素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