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储层裂缝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
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储集层即为裂缝性储层。
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不象正常孔隙那样通过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岩心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地预测和评价。
由于裂缝的存在对油气储层的勘探和开发会导致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章主要介绍裂缝系统的成因、裂缝的基本参数、孔渗性以及裂缝的探测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所谓裂缝,是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显然,裂缝是岩石受力而发生破裂作用的结果。
本节分别从力学和地质方面简要介绍裂缝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裂缝的力学成因类型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处于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及流体(孔隙)压力等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应力状态中。
在三维空间中,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正交的法向变量(即主应力)来表示,以分量σ1、σ2、和σ3别代表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图5-1)。
在实验室破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三个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种裂缝类型,即剪裂缝、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及张剪缝。
岩石中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图5-1 实验室破裂实验中三个主应力方向及潜在破裂面的示意图图中A示扩张裂缝,B、C表示剪裂缝1.剪裂缝剪裂缝是由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
剪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以某一锐角相交(一般为30°),而与最小主应力方向(σ3)以某一钝角相交。
在任何的实验室破裂实验中,都可以发育两个方向的剪切应力(两者一般相交60°),它们分别位于最大主应力两侧并以锐角相交(图5-1)。
当剪切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便产生了剪切破裂,形成剪裂缝。
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临界剪应力与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τo)及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σn)和材料的内摩擦系数(μ)有关,即,τ临界=τo+μσn剪裂缝的破裂面与σ1-σ2面呈锐角相交,裂缝两侧岩层的位移方向与破裂面平行,而且裂缝面上具有“擦痕”等特征。
浅析油气藏储层裂缝预测评价方法【摘要】在裂缝型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对储层裂缝的的预测评价是一个重要步骤。
本文主要是分析探讨了预测评价的集中方法,包括测井技术方法评价、地震预测方法评价、构造应力场预测方法评价以及预测方法的发展。
【关键词】储层裂缝地震预测构造应力场伴随油气勘探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裂缝型油气藏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勘探领域。
对于储层裂缝的识别、描述和预测是裂缝性储层勘探发开过程中的关键。
储层中的裂缝在开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油气藏储存的空间,还为油气运输提供通道,但由于岩层岩性的复杂性,且多伴随着严重的非均质以及低渗透和空间复杂等特点,为裂缝性油藏的勘探开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目前常见的裂缝油气藏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泥岩裂缝性、致密砂岩裂缝型、变质岩裂缝型、碳酸盐岩裂缝型以及火山岩裂缝型。
在对储层评价前首先需要能准确预测裂缝发育带,这也是对裂缝预测评价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b> 1 测井技术方法评价</b>在当前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对裂缝评价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利用测井技术资料对裂缝进行评价,识别油气藏的裂缝型。
由于油气藏中存在裂缝,就会对测井曲线造成影响,通过分析测井曲线的异常响应以及相关数据的变化就能对裂缝的相关特性进行评估识别。
在对裂缝进行评测之前首先对岩心资料进行分析,并标定出不同地层结构所表现的不同测井响应,分析测井曲线中不同响应的特征以及计算出形成各种测井响应的模糊概率,利用响应特征和模糊概率来综合预测裂缝发育段情况。
裂缝的各类特征和所处的情况都对裂缝发育段的电阻率曲线有着特征性影响,如裂缝自身的长度、宽度、密度、产状以及泥浆对其侵入深度、充填性状和地层流体类型等。
如果裂缝为低角度,则获得的导致曲线深浅侧向的数值降低而,曲线呈尖锐状,出现“负差异”现象;而对于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其获得的曲线会呈现“正差异”现象,深浅侧向的数值出现增大。
当沿岩石骨架传播的滑行波在裂缝的干扰下会使其受到影响,纵波首波发生变化亲且时差加大;而随着裂缝的不断发育,其影响作用更大,首波会产生严重衰减出现周波跳跃。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3曾联波(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摘 要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区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规律、渗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发现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的间距一般呈对数正态函数分布,并与岩层厚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
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层厚度、沉积微相、构造和应力等因素控制。
裂缝渗透性受现应力场的影响,通常与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裂缝的渗透性最好,但其它方向裂缝的渗流作用不容忽视。
裂缝提高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可动油饱和度,同时又影响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 裂缝 发育规律 渗流特征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4)01-0011-07低渗透砂岩储层一般是指空气渗透率<50×10-3μm 2的含油气砂岩储层(李道品,1997)。
由于其岩石致密,脆性大,在成岩过程和后期构造变动中,在非构造作用力和构造作用力影响下可产生各种微断裂和裂隙(本文统称为裂缝),成为裂缝性低渗透砂岩储层。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裂缝所起的储集作用较小,裂缝的孔隙度通常<0.5%。
裂缝主要是提高储层的渗透率或造成储层渗透率强烈的非均质性,裂缝的渗透率通常比基质渗透率高1~2个数量级。
因此,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田的开发水平,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裂缝发育规律(1)裂缝间距及其与层厚关系通过不同构造类型露头区和岩心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间距常服从对数正态函数分布。
从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及其附近相似露头区上二叠统平地泉组垂直同一组系裂缝走向的间距测量表明,无论是在全区范围内对所有裂缝进行测量统计,还是在与岩心直径相同的10cm 直径圆的小范围内对裂缝进行测量统计,裂缝间距都服从对数正态函数分布规律,只是10cm 直径圆内的裂缝平均间距小一个数量级(图1)。
试论油田构造裂缝及其有效性【摘要】对油田构造的裂缝以及油田地应力场特征进行正确认识和熟悉,认清油田储层不同裂缝组系有效性及其变化,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以及切合实际的油田开发方案,并为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开发技术的界限确定提供基础。
因此,本文基于某油田实践,对相关内容做介绍。
【关键词】油田构造裂缝有效性1 引言在岩心以及露头裂缝发育特征,通过观察数据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了解油田开发的相关动态,采用室内岩心古地磁定向实验方法以及现场水力压裂数据资料,对油田扶杨油层地应力场分布及裂缝组发育特征,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
随油田内压力场不断发展变化,其裂缝有效性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产生了多方向水淹特性现象,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界限可控制多方向裂缝组系张开度。
2 油田概况分析十屋油田位于吉林省东南隆起的公主岭十屋断陷东北部,该油田是被多条南北方向的地质断层所切割,产生破碎的背斜地质构造,十屋断裂构造中的构造带,受到营末、登末及嫩末等地质结构运动的叠加改造而形成的褶皱地质构造带,南至桑树台断裂,北至太平庄凸起,纵贯十屋断裂构造,包括了十屋油田断裂最有利源区,众多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得油田裂缝组系十分发育,在充分研究该区域的基础地质资料并对岩心观测,测井数据等有关资料分析,对裂缝的一些特征以及有效性研究,得到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3 油田构造裂缝特征低渗透裂缝在油田构造裂缝中对注水开发影响非常严重,油田构造裂缝发育频率以及发育方向决定裂缝影响程度,一般采用岩心裂缝磁定向方法对油田裂缝进行定向研究,同时可获得可靠的裂缝数据,结果可以分析出裂缝方向,以及裂缝主要集中在范围,同时可以呈现出的裂缝主要走向等特征,以及局部裂缝相关分布情况信息。
基于上述数据情况可以分析研究出裂缝的平面分布,并了解哪些油井区是在裂缝产生的主方向上,并可以确定裂缝是否具有多方向性;统计数据结果同样也是可以分析出纵向的各层变化,包括油田区的裂缝扶扬变化情况。
油气储层裂缝的定量描述及地质意义分析作者:周越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研究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裂缝参数、分布规律等将有助于油田勘探部署、优化井网布置、优化注水方案。
从而有效地促进油气勘探开发。
本文主要是从描述方法和裂缝系统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储层;裂缝;地质裂缝系统需要描述的参数主要有裂缝密度、连通性、产状、延伸长度、张开度、表面粗糙度、裂缝相交点类型、切穿性、力学性质等参数。
在诸多参数中。
裂缝密度、长度及连通性很难用常规的方法定量描述,主要有分维描述法、人工智能描述法及显微描述法。
1 分维描述法B.B.Mandelbrot将某一物体自相似性的复杂现象称为分形,是指某一复杂物体的数目与其测量尺度之间存在着幂指数关系,这种自相似性的复杂程度可以利用分形维值(D)来描述。
N=α.r-D其中:α为常数;r为测量尺度;N为在r这个度量尺度下的度量数量;D为分维数。
分维描述在考虑裂缝空问儿何关系的基础上反映了裂缝的疏密程度、托张程度及裂缝的各向异性。
该方法比线密度及面密度这2个描述裂缝发育程度的指标更合理。
分形数值D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标度变换法、覆盖法、密度相关函數法及嵌入法,其本质都是通过变化度量尺度r来统计对应的度量数量N,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出分形数值D。
岩石的破裂过程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可以利用分形理论对裂缝发育状况的表征参数--裂缝密度、发育程度和连通性做定量描述。
分形数值D在考虑了裂缝宅间几何关系的基础上反映了裂缝的疏密程度及连通性,可以定量地表征裂缝发育带对储集空间的允填能力。
随着分维数值D的增加,裂缝的聚集程度和发育程度增大,连通性变好,有更好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同。
研究发现,分形数值D与裂缝平均密度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性,同时,当面密度一定时。
裂缝的分形数值也随着裂缝总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分形数值是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的定量标度。
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油田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于油气储层的研究也日益加深,并从多个角度对油气储层的特征加以阐释,针对以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合理化的理论分析,对油气储层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油气储层中形成裂缝的成因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希望通过介绍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建设。
标签: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有效性引言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对于石油探勘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全世界范围内仅有百分之二十是可采石油储量,受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处于垂直及平面上的各种非均匀隔挡条件下的地下石油储量很难被开采出来。
于我国而言,此等情况更是如此,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石油储量与世界油田相同,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的开采时期,地下油气水分布较为复杂,这就在更大程度上对石油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油气储层的认识,通过建模预测改变原有的开采技术。
从某种角度来讲,原有的开采技术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油气储层裂缝现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油气储层不仅能够作为油气存储空间而独立存在,更能充当油气管道运输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中却存在很大问题,使其不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其中主要的问题则是油气储层的裂缝问题。
针对油气储层裂缝等问题,相关学者在AAPG年会上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讨论,结合近年来的发展对油气储层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并提出了新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出现油气储层裂缝的现象,关于油气储层裂缝的研究已从宏观向微观发展,由理论沉积学向应用沉积学发展,并逐渐完善。
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对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状况等有着更深地研究。
下面文章就针对现阶段油气储层裂缝的形成原因及分析进行详细的阐释,供相关人员参考。
2009年11月第16卷第6期断块油气田1研究内容1.1裂缝系统的成因研究裂缝系统的成因可对裂缝几何形态和分布的可预测性有所了解。
对于裂缝,通常以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来分类[1]。
1)力学成因分类。
在实验室的挤压、扩张和拉张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3个主应力以一致和可预测的角度相交所形成的3种裂缝类型:剪裂缝、张裂缝和张剪缝,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2)地质成因分类。
裂缝的形成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如局部构造、区域应力、成岩收缩、卸载、风化等。
主要裂缝类型有构造裂缝、区域裂缝、收缩裂缝、卸载裂缝、风化裂缝、层理缝等。
另外,还有次火山岩中的隐爆裂缝、岩溶体系中的岩溶裂缝等。
1.2影响油藏动态的裂缝性质阐述岩石-裂缝系统的岩石物理性质,将为预测因基质和裂缝系统特征的横向变化或因环境条件(深度、孔隙压力的衰减、流动方向等)的改变而引起的不同深度,构造位置上储集层响应的变化提供依据。
这包括确定裂缝系统的物理形态和分布及估计与裂缝系统特征有关的储集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2]。
1)裂缝形态。
天然破裂面的形态有4种基本类型:开启裂缝、变形裂缝(包括被断层泥充填的裂缝和具擦痕面的裂缝)、被矿物充填的裂缝、孔洞裂缝。
2)裂缝宽度和渗透率。
天然裂缝系统对储集层性质及产能定量评价有重要的影响。
地下裂缝宽度和渗透率的确定是了解裂缝对油层动态的影响所必须的地质参数。
3)裂缝间距。
同裂缝宽度一样,裂缝间距是预测储集层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的又一个重要参数[3]。
1.3裂缝与基质孔隙度的联系裂缝在油气生产及储存上起重要作用的任何储集层必须看成是双孔隙度系统,一个系统在基质中,另一个在裂缝中。
如果由于2种孔隙度之间存在不利的相互影响而使储集层分析不能识别出衰竭开采的最大产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范晓丽苏培东闫丰明(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储层中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储层裂缝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储层裂缝的研究摘要:储层裂缝可以在沉积、压实固结、构造变形、剥蚀抬升、油气运移等沉积盆地演化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成机制。
任何地层和岩石都可以产生裂缝。
而这些裂缝正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空间,裂缝型油气藏油气产量占整个石油天然气产量的一半以上,是21 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储层裂缝的研究对我国油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裂缝类型划分裂缝类型是在大量野外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经过与邻区深井的取心资料和油气生产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后总结得出来的。
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发现,岩体裂缝按其成因、分布特征、以及与主体构造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可分为区域型、局部型和复合型3 大类型裂缝。
1.区域性构造裂缝区域构造裂缝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特别是走向)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裂缝,主要特征如下。
裂缝平直、穿层深、延伸长,垂直于层面或与岩层面呈大角度相交。
同一层面上的区域裂缝一般同时发育两组,它们切割岩层在层面上呈棋盘格子状,当岩层直立或倾角较高时,在剖面上呈阶梯状。
不同方位的区域裂缝的规模、密度等有所不同,同一组裂缝其发育程度基本相似,常呈等间距分布。
调查发现:同一露头上所观测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裂缝延伸方位比较一致性,但在不同观测点所测得的这类裂缝的初始产状却各不相同,如果直接作玫瑰花图,将看不出优势方位。
为此,将野外所测得的此类裂缝根据其所处的岩层产状进行赤平投影处理,求出其在岩层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产状(恢复产状) ,然后再作玫瑰花图,求出其优势方位,最后根据岩层在水平状态下裂缝的优势方位,求出裂缝形成时的主应力方位(表1) 。
结果表明:不同地方的区域裂缝在岩层水平时其延伸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单个裂缝的走向方位与平均值方位最大误差值不超过10°,一般小于5°。
在整个研究区共有4 组较稳定的区域构造裂缝,虽然在连续沉积的不同岩性的地层中,同一组区域构造裂缝的恢复产状(走向)不完全一致,但各组裂缝产状非常接近,其微小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岩性岩体的内摩擦角不同所致(表1) 。
上世纪末期,我国开始摆脱重“油”轻“气”的思想,开始大范围寻找既有油又有气或者有气的油气藏,在这种新的指导思想下,裂缝油气藏脱颖而出。
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具有特殊的构造原因,使得既能储存原油又可以储存天然气,且在我国的分布面积较广。
可以说,我国80%以上的油气藏都属于裂缝油气藏,所以对这种类型的油气藏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油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裂缝油气藏的成因类型裂缝油气藏和常规的油气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该种油气藏具有十分密集和间距较大的裂缝,从而为储存油气资源提供了空间条件。
这里所说的裂缝是指在地层中,由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破裂,从而产生了不连续的断面。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生的方向相同的裂缝可以归为一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生的方向不同的裂缝可以归为裂缝系;地层内的裂缝就是由较多的裂缝系所组成。
这种类型的油气藏成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构造裂缝油气藏和非构造裂缝油气藏,又可以根据裂缝的成因不同,将其分为七小类。
1.1 构造裂缝油气藏所谓的构造裂缝油气藏指的是地层裂缝为构造作用所形成的,同时也包含地层裂缝为构造作用辅助下产生的,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类型的裂缝都与地层的断层及褶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构造裂缝油气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分别是与断层有关的裂缝油气藏和与褶皱有关的裂缝油气藏。
其中,与断层有关的裂缝油气藏中,裂缝的产生原因与断层相同,裂缝只是断层的初期形态,断层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所产生的裂缝角度较高,属于剪裂缝的一种,同时还具有断层之间平行的特性,逆断层所产生的裂缝角度较低,同时也属于剪裂缝的一种,具有断层之间平行的特性;与褶皱有关的裂缝油气藏指的是由于地层岩石之间的应力变化,再加上岩石自身的岩性变化所产生的油气藏。
1.2 非构造裂缝油气藏凡是不属于构造裂缝油气藏的类型都可以称作是非构造裂缝油气藏,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区域裂缝油气藏、收缩裂缝油气藏、卸载裂缝油气藏、风化裂缝油气藏以及层裂缝油气藏。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化石能源。
然而,地球上的油气藏终归是有限的,随着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可开发的油气藏越来越少。
为了尽可能地开发出每一滴油气能源,裂缝性油气藏成为了人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若想实现对裂缝性油气藏的高效开采,首先要对油气储层裂缝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预测。
笔者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对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要分析。
1 油气储层裂缝的预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较多,主要有常规测井法、地质类比法、井壁成像法以及地震预测法等几种,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1.1 常规测井法据实践经验显示,通过常规测量油气井信息,可以对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发出一定的异常响应。
异常响应主要表现为孔渗特征和电性特征。
在裂缝发育带,常规测井曲线具有中子孔隙度高、密度值低、声波时差高、双侧向电阻率幅度差等特点。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实现对裂缝的识别。
另外还可先借助常规测井曲线来识别裂缝,再通过钻井岩心资料来计算出裂缝的密度。
1.2 对油气储层裂缝的预测先对岩心及地质露头裂缝进行识别和描述,然后经统计后编制图像,即可直接、有效地实现对油气储层裂缝的预测。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裂缝,无论裂缝是由何种原因形成的。
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将部分与研究区地质特征类似的野外露头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裂缝的规律和特点、构造变性特征、演化史等,最后再将结果用于预测研究区的裂缝。
但该方法目前尚难以解决岩心定向问题。
1.3 井壁成像法所谓井壁成像法,即是利用二维图像来显示裂缝信息,以为人们提供直观的裂缝信息资料,便于人们对裂缝进行识别和分析。
井壁成像法所形成的二维图像都是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图像。
对于一些复杂岩性储层裂缝或者致密低渗透储层裂缝,通过该方法都可以有效进行评价。
另外通过井壁成像法还可有效提高固井质量和压裂效果。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不易形成区域性覆盖,且成本较高,所以应用尚比较有限。
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田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于油气储层的研究也日益加深,并从多个角度对油气储层的特征加以阐释,针对以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合理化的理论分析,对油气储层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油气储层中形成裂缝的成因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希望通过介绍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建设。
标签: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有效性
引言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对于石油探勘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全世界范围内仅有百分之二十是可采石油储量,受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处于垂直及平面上的各种非均匀隔挡条件下的地下石油储量很难被开采出来。
于我国而言,此等情况更是如此,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石油储量与世界油田相同,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的开采时期,地下油气水分布较为复杂,这就在更大程度上对石油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油气储层的认识,通过建模预测改变原有的开采技术。
从某种角度来讲,原有的开采技术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油气储层裂缝现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油气储层不仅能够作为油气存储空间而独立存在,更能充当油气管道运输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中却存在很大问题,使其不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其中主要的问题则是油气储层的裂缝问题。
针对油气储层裂缝等问题,相关学者在AAPG年会上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讨论,结合近年来的发展对油气储层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并提出了新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出现油气储层裂缝的现象,关于油气储层裂缝的研究已从宏观向微观发展,由理论沉积学向应用沉积学发展,并逐渐完善。
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对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状况等有着更深地研究。
下面文章就针对现阶段油气储层裂缝的形成原因及分析进行详细的阐释,供相关人员参考。
1 油气储层裂缝形成的原因
关于油气储层裂缝的形成并不是一种作用力影响下就能够发生的,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小范围的微裂缝更好给予足够地重视,绝对不能忽视。
此外,应力的增强也是导致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两种裂缝的形成在本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一种微裂缝的形成主要是指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单层结构并没有受到内部应力的影响,此等裂缝只是单纯的存在于表面,并不会构成极大的威胁,且范围较小,故而被称作微裂缝;第二种裂缝的形成主要是由
于内部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将裂缝的损害达到了内部,不仅仅单纯的停留在表面,主要是长度及宽度都受到了不可能承受的压力,并且相对位移较小。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成岩作用力也会对油气储层裂缝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在受到矿物胶结、压实、重结晶等影响下,岩层会依据客观条件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膨胀等现象,不同矿物相互之间就会出现再次重新组合的现象,且相互转化,这就为裂缝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在溶蚀的作用下也会产生裂缝,导致油气储层内溶蚀空隙相互渗透,长期以往,则会出现裂缝的现象,最终影响油气储层的存储效果。
2 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2.1 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
构造裂缝,顾名思义就是由构造变形而引起的局部裂缝,這种裂缝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伴生裂缝;二是诱导性裂缝。
前者具有较强的透入性特点,裂缝的形成多半数是在同一个力场范围内;后者则是在构造形成初期由于出现了某种外力因素而引发的裂缝变形,其特点是外力作用。
其实在构造裂缝中,还存在较多的裂缝形成,大多数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从裂缝所开裂的方向上可以看出油气储层裂缝的类型,并可以采取测井法及地磁法加以测定,在明确裂缝产生原因后,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利用应力和应力彼此之间的关系加以妥善解决。
首先,构造裂缝分布于局部构造上,大多表现为褶皱型。
因为在局部构造中形成的裂缝,会伴随着伴生裂缝而发生,还会出现诱导性质的裂缝。
在褶皱型的局部构造中,岩石变形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会随着边缘到顶部的向上演变而不断增强,完全相反的是地台型的局部构造中,穿绳的变形分布规律则是随着构造的顶部向边缘演变,变形程度不断加强。
其次,在断裂带上以及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断裂带的主要性质是伴生油气储层裂缝,诱导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部位主要位于断层周边地区。
而在断裂带中,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方向同断层本身的分布方向大体是一致的。
第二,油气储层裂缝在断层带的中央部位分布得最为密集,而且宽度大概在四十米以下的范围内。
再次,针对裂缝活动中所形成的诱导性油气储层裂缝的形成规律,可以从地质学中的断层知识加以分析,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与交角有关。
这里主要是指油气储层裂缝与主干构造之间所形成的交角,其大小范围与浮动范围都是由岩石力学和断层位移所决定的。
第二,周边环境。
这里主要是指裂缝出现后周边的活动范围,断层分布的越紧密,其分布规律越明显。
2.2 火山岩宏观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在火山岩中,宏观的油气储层裂缝具有明显地平面分布以及纵向分布的特
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油气储层裂缝的走向分为不同的组,而且还分为发育层次上的多个期次。
二是在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上,旋回性是其纵向分布的主要特征。
三是油气储层裂缝的平面分布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
3 影响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利用一些诸如粘土矿物的物质在裂缝中充填等破坏性因素,这个因素会导致在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时,油气储层裂缝产生闭合现象,进而会造成油气储层裂缝堵塞,通道作用减弱,严重时甚至会完全消失。
其次,利用一些能够提升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建设性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人工溶蚀改造和压裂改造等。
能够使裂缝产生互相沟通的因素,在影响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因素分类中,还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可以根据成因分为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相关研究分析人员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确定的分类办法。
但是无论是哪种因素分析,都要结合实际发展需要,选择恰当的合理因素对其进行控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针对油气储层裂缝的形成及分布、有效性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就我国而言,油气储层对于油田勘探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地影响,裂缝的形成不仅仅一定程度上会损害油气的开采,还将导致大量资源难以被开发利用,长此以往将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若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油气储层裂缝的研究,结合发展实际提出合理化的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石油开采的技术水平,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孙昆,曾正荣,陈敏华,等.油气储层多裂缝形成机理研究——以腰英台油田为例[J].石油化工应用,2014,33(5):67-71.
[2]周新桂,张林炎,黄臣军,等.华庆地区长63储层裂缝分布模型与裂缝有效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3):689-697.
[3]刘金华. 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分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4]杜艳蕾. 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分析[J].化工管理,2011.
[5]周新桂,张林炎,黄臣军,等.华庆探区长63储层破裂压力及裂缝开启压力估测与开发建议[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7):2812-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