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术后的血糖管理

2型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术后的血糖管理

2型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术后的血糖管理
2型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术后的血糖管理

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术后饮食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9097153.html, 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术后饮食护理 作者:何海航刘春巍孙丽丽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第13期 DOI:10.16658/https://www.doczj.com/doc/a29097153.html,ki.1672-4062.2016.13.155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饮食护理措施。方法根据术后营养方式将2015年在该院进行食管癌手术的37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其中肠内营养组16例,肠外营养组21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术后第1~7天的血糖水平,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并将研究所得到的两组患者的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肠内营养组的血糖水平、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 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肠内营养方式有利于稳定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 患者术后的血糖水平,对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采用肠内营养的方式为患者做术后护理,在补充患者的营养的同时,可以促进患者的肠道功能的恢复,保护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预后速度,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糖尿病;食管癌;术后;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155-02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人们生存的环境也随之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癌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对癌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对于癌症的治疗结果也不尽如人意[1]。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在癌症的早期或是中期给予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化疗,已切除癌症的病灶、干扰癌细胞的增殖与生长为主要目的,进而达到阻遏或是延缓疾病的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的目的。癌症的治疗效果除与手术的治疗时间、癌症的部位、手术的时机等因素有关以外,还与患者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关系,癌症本身就是一种恶性消耗性疾病,食管癌的患者由于癌症的发病部位的关系,导致患者对营养的摄入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食管癌症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同时,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糖尿病的饿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药物以及饮食控制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这就导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要低脂、低糖。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手术过后的进食方式一般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患者术后一方面需要补充营养来为术后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2];另一方面,需要控 制脂类与糖类的摄入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因此,合理设置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术后饮食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术后营养方式对合并食管癌的糖尿病患者的术后饮食护理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的护理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皮肌炎伴间质性肺炎疾病患者临床护理的策略与体会。方法:选择30 例合并发生皮肌炎与间质性肺炎疾病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在其治疗期间 为其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护理工作的体会。结果: 本组中30 例病患得到有效治疗者共28 例,有效率93.33%,2 例因发呼吸衰揭死亡。结论:合并发生皮肌炎和间质性肺炎病患接受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根据其 具体症状与病情变化情况,为其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有效的关 键因素。 【关键词】皮肌炎;间质性肺炎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 05-235-01 皮肌炎是一种以肌肉和皮肤为主要发病位置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疾病,病情严 重时,除了皮肤和肌肉,还会使全身的各个器官如心脏、肺脏以及胃肠道等都受 到影响。也就是说皮肌炎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肺部受累,特别是间质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间质性肺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它会累及肺泡间质且以弥漫性肺泡单位炎症伴随肺间质纤维化为基础病变。皮肌 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一旦出现膈肌肋间肌的病变,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还有 呼吸衰竭的症状,那么死亡率就有可能是百分之百。[2]在国外一些研究者发现,如果皮肌炎患者没有合并发生间质性肺炎,那么他的病死率就会远远低于合 并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由此可见,对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必须实施有 针对性地全方位的护理,这对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的病情控制十分重要。 我院的护理人员对收治的30 例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进行护理,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入2013 年4 月到2014 年6 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 炎病人30 例进行研究。其中有9 例患者是男性,21 例患者是女性,他们的年龄 基本在17~76 岁之间。他们中病程最短的为1 个月,最长的有13 年。我们采用1975 年制定的皮肌炎诊断标准,这些患者的病症都与之相符。从患者患上皮肌 炎到并发间质性肺炎,这之间隔了大月24 天~30 个月。[3] 1.2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的表现皮肌炎的表现:双上眼睑部位有水肿 性紫红斑,且肌近端无力的患者有25 例;有肌肉压痛等疼痛感的患者有21 例;19 例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有19 例。肺间质性的表现:有干咳症状的患者有30 例,基本上是全部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有27 例;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有 18 例;还有7 例患者出现了柞状指。 2、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的护理方法 2.1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病人需加强心理护理由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其治疗时间比较长,加上患者眼睑部位不断出现水 肿以及紫红斑,从而造成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生活 难以自理,并且自身形象受到损害。[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躁,恐 慌的心理,并且对自我形象失去自信。护理人员针对这个问题,必须用亲切温和 的态度与患者积极地交流,耐心地为患者讲解此病症的相关知识。对患者提出的 问题要及时解答,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除此之外,作为护理人员,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的作用(C) A降低血糖,有助于血糖达标 B 减肥,有助于降低血脂 C 增强体质,治愈并发症 D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2. 跟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达标标准错误的是:(D) A 糖化血红蛋白<6.5% B 餐后2小时血糖<8.0 mmol/L C 空腹血糖<6.1 mmol/L D 餐后2小时血糖<6.5 mmol/L 3. 以下哪项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金标准(C) A 空腹血糖 B 餐后血糖 C 糖化血红蛋白 D 睡前血糖 4.世界糖尿病日是。(A) A.11月14日 B.10月14日 C.11月4日 D.10月4日 5. 关于2型糖尿病的特点,以下哪项正确(D) A.均为中老年起病B.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C.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D.部分患者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6.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D)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浮肿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7.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是指:(B) A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戒烟戒酒、自我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自我监测C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按摩与理疗 8.对糖尿病血糖达标认识错误的是:(D) A 早达标、早获益 B 实现血糖全面达标 C 精细降糖,安全达标 D 只要坚持治疗,达不达标不重要 9.以下关于糖尿病治疗中正确的做法是:(D) A 长期服药不好,血糖得到控制,治疗就可以停止 B 感觉良好时,血糖监测意义不大 C反正已经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需再控制饮食了 D 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自我监测及接受糖尿病教育五管齐下 10.下哪项不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作用:(D) A 减轻胰岛负担 B 改善体重 C 通过平衡饮食使血糖得到控制,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D 通过“饥饿”降低血糖 11.以下有关糖尿病饮食治疗正确的说法是:(B) A 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坚持健康的饮食计划

【疾病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疾病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英文名】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 【缩写】PM-DM 【别名】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multiple myositis-dermatomyositis;多肌炎-皮肌炎 【ICD号】M33.1 【概述】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是一组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获得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肌纤维坏死、再生及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PM-DM的病因未明,到目前为止仍属排除性诊断,凡是 找不到明确感染因子(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炎症性肌病均属此病范畴,故又称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由于本组疾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肢体近端、颈部和咽部肌群无力伴疼痛为主的弥漫性炎性肌病。若合并典型皮疹者,则称之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约1/3病人可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疾病,1/10病人 与肿瘤伴发。 【流行病学】 本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儿童一般在4~10岁内发病,16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目前估计为19/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8岁,成人病例好发于40~60岁,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女性。女性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一般男女比例为1:5。中国人确切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5~8.4/100万人口,黑人发病率最高,是白人的2倍;日本人最低。但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倾向,儿童的发病高峰为10~14岁,成人为45~54岁。DM发病率高于PM。 【病因】 PM和DM病因未明,可能为易感人群感染某些病毒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 紊乱,导致以骨骼肌病变为主的结缔组织炎症。研究发现PM/DM与 HLA-DR、包涵体肌炎与HLA-DR儿童DM与C无效基因等高度相关。柯萨奇病毒、黏病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 目的:总结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重视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前血糖控制,心理疏导及营养教育,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及血糖监测,加强管道护理及提高术后患者合并症,并发症的护理水平。结果:47例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1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加强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使患者顺利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食管癌;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如意珍宝丸esophageal carcinoma complic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xingxiuqin 【abstract】 0bjective: summarized the perioperative care method to the esophagus cance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preoperative blood sugar contr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nutrition education,esophagus cance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strengthen postoperative vital signs observation and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the pipeline nursing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level to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ho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60例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6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4T10:41:09.46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素芳[导读] 脂代谢紊乱: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李素芳【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12-01众所周知,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做一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6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42岁~80岁之间,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病程半年~30年不等,其合并高血压34例,血脂异常45例,高尿酸血症3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6例。既往有脑梗塞病史10例,脑出血2例。60例患者中有口齿不清、流涎、口角歪斜、呛咳24例,肢体活动乏力、麻木、袜套感17例,头昏、头晕、记忆力下降15例,有行为异常、步态不稳、认知障碍8例。全部患者入院后查空腹血糖在9·0mmol/L~15·6mmol/L之间,随机血糖在13·1mmol/L~20·1mmol/L,HbA1c在7·2%~13·6%,单纯TC 增高17例,TG增高28例,TC和TG均增高10例,36例伴有LDL-C和HDL-C不同程度增高与降低,所有病例经颅脑CT检查证实,其中基底节区梗塞36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7例,大面积梗塞2例,小脑梗塞5例,20例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根据患者病情积极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降糖、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酌情脱水以减轻颅内压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出院时12例生活难以自理,其余病例生活能自理。 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病变是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致病因素,其危险性按顺序超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IGT、体力活动少、吸烟和高脂餐。而2型糖尿病伴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者为一般人群的2~4倍(男性)或3~6倍(女性)。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较多:1、脂代谢紊乱: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2、高血糖:高血糖的直接作用,糖基化蛋白和糖化脂质的作用,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功能受损;3、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血尿酸;4、腹型肥胖;5、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失常:胰岛素缺乏与生长激素过多,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表达异常;6、其他:吸烟、种族差异等。上述诸多因素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成2型糖尿病易发生脑梗塞的因素,尤以多发性脑梗塞与腔隙型脑梗塞常见,梗塞部位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以缺血性卒中为主。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要总体兼顾,调整血糖、血压、血脂、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二级预防,尽可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对每位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661600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29T15:23:23.70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邢秀芹 [导读]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方法 邢秀芹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目的:总结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重视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前血糖控制,心理疏导及营养教育,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及血糖监测,加强管道护理及提高术后患者合并症,并发症的护理水平。结果:47例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1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加强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使患者顺利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食管癌;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如意珍宝丸 【中图分类号】R13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05-02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方法[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的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增加,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逐年增多,其中外科住院患者约有12%合并糖尿病[2]。糖尿病是外科手术患者的一个危险因子,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脏器功能低下,伴发疾病较多,增加了食管癌手术及术后治疗的难度,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亦增加,因此做好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周期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我院与2009年至2010年收治的47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论述于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室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患者47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6例;年龄56-75岁,既往高血压病史者17例,冠心病病史者11例。47例患者均为择期手术。合并糖尿病情况:47例均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波动于8.9-17.6mmol/l,既往已知患有糖尿病者41例,入院后确诊糖尿病者6例;47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微血管并发症34例,大血管并发症者15例。 1.2结果:手术切除率100%,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切口延缓愈合者3例,切口感染者3例,低血糖发生2例。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死亡者,均痊愈出院。 2术前护理 2.1血糖管理: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基础之一,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手术前相关风险的评估,年龄大于65岁,糖尿病病史大于5年,空腹血糖大于1 3.9mmol/l,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肾病,全身麻醉等均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手术风险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上述危险因素越多,术中,术后的代谢紊乱对患者的预后不利影响越大,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越高[3]。对47例患者在手术前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保持血糖稳定3天以上,并在手术当日停用餐前胰岛素,改用双通道方法,即一道应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另一道应用静脉葡萄糖营养支持。术中每1小时监测一次血糖,使血糖维持不低于6.5mmol/l。 2.2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低蛋白血症,所以术前即要注意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加机体抵抗力,又不能摄糖过多而致血糖升高。所以每日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占总热量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占20-25%,脂肪占25-30%,三餐总热量按1:1:1分配。 2.3服用中药。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基本病理表现涉及肺燥胃热肾虚。而且病久容易导致血脉瘀滞以及阴损及阳的表现。而食管癌主要是由于正气亏虚,津枯血燥,气滞血瘀痰凝阻滞食道,导致食管狭窄、干涩。所以对于糖尿病合并食管癌治应益气生津、滋阴润燥、理气活血化痰。藏药如意珍宝丸含珍珠母、沉香、红花、螃蟹、丁香、毛诃子(去核)、肉豆蔻、豆蔻、降香、荜茇、诃子、高良姜、甘草膏、肉桂、乳香、木香、决明子、水牛角、牛黄等。可以理气化痰活血,有效降低血糖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口服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很小.每次4丸,一日2次。再配以益气生津的黄芪注射液静脉点滴,临床具有很好的疗效。 2.4功能训练由于手术的创伤,疼痛及胸腔引流管的作用,术后患者的呼吸变得更浅,更快,使原有的肺功能进一步下降,极易产生呼吸功能不全。因此术前的呼吸功能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对47例患者中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深呼吸训练:鼓励患者做缓慢尽力的深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钟后缓慢呼气,每分钟8-12次,每日3-4次,每次练习10分钟。(2)有效咳嗽训练:告诉患者术后咳嗽,排痰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上身稍向前倾,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再用力咳嗽。咳嗽时应引起胸腔震动,使气管深部的痰液咳出,将小气道痰液汇入大气道,避免只用喉头震动引起的咳嗽。 2.5心理疏导肿瘤患者在明确诊断初期约70%有焦虑,抑郁,恐惧,压抑,愤怒,绝望等心理障碍[4]。糖尿病患者在情绪波动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增强,激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血糖升高[5]。因此术前做好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保持血糖稳定,消除患者情绪波动尤为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当的鼓励以及安静舒适能使其心情舒畅,克服忧虑及恐惧心理。 2.6术前评估: 食管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使手术风险增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手术前应做好患者对手术耐受力的评估。除做好一般情况外,要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变化,心肺功能等,以便做好术前调整,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 3术后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及伤口情况,持续吸氧2-3天,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严格掌握输液的量和速度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3.2血糖管理: 对食管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由于术后肝肾储备功能较差,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以及手术后禁食水引起血液浓缩,因此易发生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因此应静脉应用胰岛素治疗,并保证每日葡萄糖输入量不少于150克,以保障中枢神经细胞,红细胞等仅依赖葡萄糖供能组织的能量供应。术后3-4小时常规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输注速度,使血糖维持于7-10mmol/l,同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酮体情况。待患者能够进食后将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伤口愈合后根据血糖情况及胰岛素用量的大小决定是否继续应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3.3胸腔引流管的护理:保持管道密闭无菌,更换引流瓶时应双钳夹闭以防止空气进入;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并准确记录;保持引流通畅,麻醉清醒后的患者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引流,每30-60分钟挤压一次胸腔引流管以防止管口被血凝块阻塞。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完整版)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完整版)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逐渐被关注。在糖尿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最高,而且老年患者急性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巨大,同时老年糖尿病也更容易导致和加重老年综合征的发生、发展,造成骨折、认知障碍、营养不良、慢性疼痛、尿失禁、多重用药等一系列老年综合征,进而引发功能下降和致死、致残的高风险疾病。尽管如此,既往的多个随机对照研究中,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通常也是被排除在外的。长期以来,高龄共病的老年糖尿病管理缺乏专业指南的指导,这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国内外指南在不断更新中也逐渐关注老年人群的研究数据和临床特点。2013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针对70 岁以上老年人提出了首部《IDF 老年2 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1],2014 年中国发布了专门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2016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发布了《专业护理机构糖尿病长期护理管理立场声明》[3],2017 年ADA 指南中新增了以患者为中心综合医学评估和并发症评估[4],2017 年日本糖尿病协会和老年协会的联合报告发布了《关于老年2 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的共识》[5]。《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也纳入了老年人群的研究数据和老年糖尿病的控制标准[6]。 老年医学的理念和核心技术正不断融入成年糖尿病人群的管理中,本文主要依据2014 年中国发布的《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结合国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及最新进展,对老年糖尿病的特点、治疗策略及降糖药物的选择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治疗老年糖尿病提供参考。 一、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患病率高:我国近30 年来多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糖尿病总患病率增高的同时,老年人群患病率也在明显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进展,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将大幅度增加。此外,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将超过糖尿病患病率。2017年JAMA 杂志刊发的2013 年中国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在>60 岁的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0.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5.8%[7]。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论新诊断、未诊断还是糖尿病前期,其患病率都高于其他年龄段。不仅在中国,全球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容乐观。2017IDF 发布的最新全球糖尿病地图(第8 版)指出,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20 ~79 岁)估计为8.8%,预计到2045 年将达到9.9%;2017 年全球糖耐量异常(20 ~79 岁)的

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观察

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实验组开展整体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GOS评分、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血压、血糖;肺部感染、压疮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GOS评分、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血压、血糖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血压、血糖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压疮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系统化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控制血压血糖,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患者配合度和满意度高。 标签:整体系统化护理;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护理;应用效果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当患者处于脑出血急性期时需及时施行抢救,因脑瘫等现象很容易发生并导致死亡。在脑出血和糖尿病合并发生的情况下,脑出血患者会受到体内血糖持续升高的不良作用,这会增加脑部神经损伤的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死亡率高,通常在患者有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还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来协助改善预后[1-2]。该研究分析了整体系统化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组,实验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01±6.13)岁;脑出血量最少42 mL,最大112 mL,平均(68.52±7.01)mL;出血部位:脑干出血12例、脑叶出血12例、壳核出血9例、上腔出血5例、脑叶出血3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1例。 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年龄最小41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24±6.11)岁;脑出血量最少42 mL,最大110 mL,平均(68.15±7.24)mL;出血部位:脑干出血13例、脑叶出血12例、壳核出血9例、上腔出血5例、脑叶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脑室出血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实验组开展整体系统化护理。①监测护理。给予血压、脉搏监测,观察呼吸等情况,及时鉴别脑疝和通知医生。②血糖血压控制。加强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管理实施方案

糖尿病慢病管理 一、糖尿病 (一)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物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二)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型: 1.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3.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现的糖代异常,已有糖尿病又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因糖代相关基因异常的遗传性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糖尿病。 (三)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以明确诊断。 说明:空腹指8~14小时无任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任时间;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升高,不能依据此时血糖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四)病情分级:参见糖尿病并发症分级。 (五)治疗目标 纠正代紊乱,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六)目标血糖 1.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 mmol/L。 2.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年轻患者且没有并发症患者尽可能把血糖值控制接近正常值。糖尿病患者治疗除血糖要达到正常外,其他包括糖化血红蛋、体重指数、胆固醇、血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应控制在正常水平。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4-6%,临床意义: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建议3个月复查一次,糖尿病患者一般控制在7%以。 4.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mmHg)一般控制在130/80mmHg。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15例围手术期护理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15例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3-11-18T10:52:19.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桂云[导读] 食管癌是常见的胸外科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方法。 王桂云(东台市人民医院江苏东台 224200)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5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吻合口瘘1例,经过积极处治,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食管癌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252-02 食管癌是常见的胸外科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方法。但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手术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五倍以上[1],因此,重视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减少、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我院自2009年4月-2013年6月手术治疗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15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2岁,中下段癌2例,中段癌11例,下段癌2例。术前空腹血糖7.3-20.0mmoo/L,4例术前无糖尿病史。均在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吻合口瘘1例,经过积极处治,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合理营养支持恶性肿瘤和糖尿病都是消耗性疾病,故要加强营养。既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又要控制含糖食物,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提供足够碳水化合物,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代谢,达到既改善营养,又改善血糖的目的。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占比例为蛋白质15%、脂肪20-35%、碳水化合物60-70%,不能进食者,从静脉补充营养。 2.1.2 有效控制血糖有效控制血糖是进行手术的首要条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降血糖药物,督促病人按时使用,加强心理护理,让其理解降糖药物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治疗。术前力争达到:空腹血糖6.8-10.0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2] 2.1.3 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同种成功病例和现代技术的新进展,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主动与病人沟通,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手术。 2.1.4 术前指导吸烟者禁烟,训练有效咳嗽咳痰;指导患者腹式呼吸,做深呼吸,吹气球,以增加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3];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每日刷牙二次,饭后及时温开水漱口。 2.2 术中护理由于麻醉药物及手术刺激,应激状态下的血糖可增高5mmol/L左右,术中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术中血糖维持中11.2mmol/L左右,可预防术中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利于手术后麻醉及时苏醒。 2.3 术后护理 2.3.1 监测和控制血糖病人术后常需禁食一周左右,其血糖波动大,术后一周内要加强护理,每日监测血糖,尿糖及尿酮的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滴速,保证静脉通路通畅,使术后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防止酮症酸中毒或低血糖的发生,以利机体修复。 2.3.2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保持SPO298%左右;鼓励患者主动咳嗽,积极叩背辅助咳痰,必要时吸痰[4]。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限制陪客和探视,病房每日消毒1次,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2.3.3 胃肠减压管的护理此类病人易并发吻合口瘘,术后胃肠减压管留置时间比一般病人要长。妥善固定胃管,与病人多沟通,说明胃管的重要性,取得病人的配合,不可自行拔除胃管;保持有效引流,密切观察引流的量、性状、颜色。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待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 2.3.4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胸腔引流装置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及操作规程,防止导致胸腔感染。 2.3.5 营养支持禁食期间静脉输入高营养混合液,以保证供应患者所需的营养要素,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和足够的热量。术后第一天,经鼻喂养管注入营养液,注入前后用温开水冲洗管道,保持营养管的清洁和通畅,营养液注入原则:低浓度、少量、慢速度、逐步增加[5],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营养液的品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如无呼吸困难,胸内剧痛,呼吸音减弱及高热等吻合口瘘症状可指导流质饮食,每次50-100ml,2-3小时一次,少量多餐,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加量,餐后半卧位30分钟,术后2周给予半流质,术后3周给予普食,同时监测血糖、尿糖的变化,调整降糖药物的量。 2.3.6 预防感染食道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抵抗力低下,术后易并发感染性并发症,除了注重呼吸道的管理,还要加强口腔、皮肤的护理。禁食期间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注意观察口腔粘膜的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协助床上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观察足部的末梢循环,经常按摩足部,保持足部的清洁;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操作规程。 3.体会 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剖胸根治术,由于手术的刺激及应激,往往加重糖尿病病情,而糖尿病又使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增大,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性及感染性增加,通过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体会到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的同时,监测血糖,积极精确地使用胰岛素调整血糖,加强基础护理及做好健康教育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6]。 参考文献 [1] 杜贾军,彭忠民.胸外科并发症[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38.

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RBP4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RBP4及糖脂代谢的影 响 目的:探讨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均行生活方式干预,给予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循环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将α-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周,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RBP4、胱抑素C(Cys-C)、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FPG、2 h PG、HbA1c)、血脂(TG、TC、LDL-C、FFA)、β细胞功能(HOMA-IR、HOMA-β)、血压、体重指数、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NIHSS评分等方面的变化,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RBP4、Cys-C、Hcy、hs-CRP水平、FPG、2 h PG、HbA1c、HOMA-IR、TG、TC、LDL-C、FFA较治疗前均下降,HOMA-β均升高,其中治疗组变化更明显,治疗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氧化剂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患者RBP4和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可降低NIHSS评分。 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共同机制,抗氧化已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新的治疗手段,α-硫辛酸是目前抗氧化剂中作用最强的一种,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备受关注[1-2]。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为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脂源性细胞因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有学者将RBP4视为判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4]。抗氧化治疗对该类患者RBP4水平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使用α-硫辛酸治疗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旨在观察其对患者血清RBP4水平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住院的T2DM合并ACI患者110例,其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37~84岁,平均(60.7±1 2.8)岁;糖尿病病程11个月~28年,平均(9.3±4.1)年。将患者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变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或MRI证实,且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72 h之内,并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感染、继发性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脑出血、胃肠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本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90例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90例临床分析 周建党 (田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广丙百色5336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的改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对危险因素及时有效治疗,防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T2DM-HBP)和糖尿病(T2DM)两组,每组90 例,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高密度 脂蛋白(HDL>以及出现冠心病、肾损害、脑出血、脑梗死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T2DM-HBP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P<0 01),冠心病、肾损害、脑 出血、脑梗死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高T2DM组(P<0 01)。结论: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牛.及恶化,且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3-5028(2013)10-0230-02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提高近2倍;同样地,2型糖尿病也可使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倍,两者合并的心血管危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1]。2型糖尿病是高血压病病人最重要的伴发危险因素之一, 可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并加速心、脑、肾血管严重病的发生发展,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我院2006.01?2010.10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8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