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药的合理用药
- 格式:pdf
- 大小:274.89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发表时间:2011-12-23T14:13:40.9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陈秀梅[导读] 现阶段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在实际临床中还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机制、配伍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陈秀梅(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医院 256400)【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314-01【关键词】中西药合理用药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中医中药的重视,一些患者对中药的疗效也越来越认可,在临床中中西药物联用也越来越普遍,并且能收到比单纯用中药或单纯用西药难以达到的疗效和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但也有一些因配伍不当而降低疗效的,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为此,研究和总结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保证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西药针对性强,药效迅速,中药则能宏观调控,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配伍在疗效及作用时间等方面有着相互调节、取长补短的功效。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血药浓度升高,疗效增强。
安络血、维生素K1与三黄泻心汤合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比单用西药有明显加快止血的作用。
在乳腺炎的治疗中选用青霉素、链霉素与通络散结、清热解毒的中药连用,如:金银花、蒲公英、丹参、连翘、赤芍、鸡血藤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黄芩、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时,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
中药及其制剂与一些抗生素应用,效果会显得好些。
很多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双花等有清热解毒、抑菌作用,黄连中的小糪硷、黄芩中的黄芩甙、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脂均有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此外,板蓝根、大青叶、柴胡、等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与西药配伍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疗效都比较好。
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合理性问题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合理性。
方法:对我所在的药店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相关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中从以下方面反应发生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合理问题:(1)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特点(协同增效、减低毒副作用、剂量的减少);(2)中西药联合使用出现的问题(吸收问题、影响分布、拮抗作用、代谢影响);(3)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处方审核情况.结论:对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分析,不仅能有效的提高联合使用药物的药效,还能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西药品;联合;合理用药在中国有一句话是形容中药的药性“是药三分毒”,从这句话说明,中药还是具有毒副作用和不良发应的。
中医学虽然尽力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今也形成了其完整的治疗体系。
自中医学中要以辨证施治为主要的原则,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为首的是严格按照其科学的规律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且遵从医嘱,能预防和减少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中西药品联合使用是我国临床上治疗的方法和普遍的现象,我国中西医并存和中西药物共同使用也是我国医药的重要特点,中西药联合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治疗的效率、缩短治疗的时间,特别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能降低其药效,还能引起不良发应和副作用的发生[1]。
故中西药品联合使用和合理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1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特点1.1协同增效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多中西药联合使用后,治疗效果出奇,还能呈现协同的作用,如黄柏和四环素以及呋哺唑酮治疗痢疾和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
1.2减低毒副作用西药虽然能提高治疗的效果,但是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若如适合的中药联合使用,不仅性能提高治疗疗效,还能明显减低毒副反应,特别针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能有效的减少因气阴两虚导致的不良反应。
中药通过炮制除增加治疗的疗效,还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是降低毒副作用,故科学的炮制中药,遵照医嘱进行煎服,是必须的炮制过程。
临床合理应用西药药剂及其监督管理措施探讨西药药剂是医疗机构中临床应用的重要药物,其正确合理的使用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临床合理应用西药药剂及其监督管理措施。
临床合理应用西药药剂首先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判断能力。
医生在处方西药药剂时需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病史、病理等,结合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情况,考虑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物剂量。
医生还应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疗效降低。
管理药剂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
对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医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停药、减少剂量、更换药物等,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疗效。
临床合理应用西药药剂还需要加强药物的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剂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的购买、存储和配发。
医疗机构应制定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范,明确各种药物在不同疾病中的适应症和剂量范围,以引导医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的药物知识水平和用药素养。
医生应定期参加药学专业培训,了解最新的药物信息和临床应用指南,以保持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
医疗机构还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药品监管机构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临床合理应用西药药剂中,医生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剂量和用法等,回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临床合理应用西药药剂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物剂量。
医生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剂管理制度,加强药物的监督管理。
养生药剂: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引言养生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养生药剂作为养生的一种方式,其合理使用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中西药物的结合成为了近年来许多人所青睐的方式,本文将探讨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步骤。
一、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性1. 综合疗效: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够综合利用中药和西药的特点,充分发挥两者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2. 更加人性化:中西药物的结合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调配,不同于传统中药的标准化用法,更加符合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3. 社会接受度高:相较于传统中医药疗法,中西药物的结合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可。
二、中西药物的安全性问题1. 药物相互作用:中西药物的结合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疗效减弱或者副作用增加。
2. 药物过敏反应: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质量控制: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还需要对药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性。
三、中西药物合理使用的步骤1. 选择适宜的中西药物:在中西药物合理使用的初步环节中,应根据疾病的症状和特点,选择适宜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
2. 考虑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任何药物都应考虑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特别对于中西药物的结合,更要谨慎选择。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合理使用中西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控制用量和疗程:药物的用量和疗程也是影响中西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过量使用或者长期使用药物都有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5. 注意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在使用中西药物时,应细心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出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四、中西药物合理使用的案例以肝炎为例,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可以调理肝气,清热解毒;而西药可以直接针对病毒进行抑制。
在实际治疗中,可以根据不同病情配伍中西药物,遵循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综合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中西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摘要】随着中药注射剂静脉用药的不断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也逐渐增加,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今社会正迅速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故中西药正确地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抗生素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合理使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故用药的学问大,注意事项多,且比较严格,若不遵守或是违反了,不仅治不好病,甚至会危及生命!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物也不例外,单就药对人体的作用,既能治病,又能致病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药物具有两重性,应当一分为二看待药物作用,使之发挥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避免危害的发生。
1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1.1中药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液; 葛根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1.2不良反应复方丹参注射液:可出现全身瘙痒、红斑样皮疹、头痛、呕吐等过敏反应;葛根注射液: 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等.);双黄连注射液:其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液系统损害等。
2 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2.1调查分析2.1.1处方利血平片0.25mg×20,0.25mg日2次,强的松片5mg×40,10mg日3次。
本处方用于治疗轻度高血压。
由于利血平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亢进症状,使胃酸分泌增多,而强的松促进胃酸分泌,故合用易诱发加重溃疡病。
长期用强的松还可引起水钠潴留,降低利血平的降压效能。
如降压药与激素确需同时应用,应改用其它合适的降压药。
2.1.2处方异烟肼0.1g×50,0.2g日3次,利福平片0.15g×50,0.45g日1次,饭前服,苯妥英钠片0.1g×60,0.1g日3次,饭后服。
第一部分: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教你如何进行自我药疗我国实施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后,自我药疗作为自我医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人们所接受。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已形成了“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的习惯自我药疗正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健康保健的一种重要方式。
.自我药疗应用的是非处方药,非处方药虽然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且在日常剂量下小心应用是安全的,但非处方药毕竟也是药品,除了具有治疗作用外,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自我药疗注意:如何选择药品和如何正确使用药品。
(一)如何选择药品1、非处方药的选择:⑴、在医院或合法零售药店购买。
一看“二号一标”(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注册商标),二看有效期,三看“药品说明书”,不清楚应及时向药师咨询。
⑵、重视药品的双重性药品有防病治病的一面,也有不良反应的一面。
不能认为“非处方药是安全的药品,可以随便买、随便吃、无毒性”“非处方药治不了大病=也要不了命”。
⑶、了解非处方药的潜在危害由于消费者自我诊断错误,选用非处方药不当,误用或滥用非处方药能掩盖其他疾病或加重病情。
要注意合理用药。
⑷、注意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适应症及用药时间区分例如:雷尼替丁胶囊用于非处方药时仅限于胃灼热和消化不良,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但用于消化性溃疡时可用作长期维持治疗。
a.在使用非处方药时,防止“无病用药”。
b.病愈为止,防止滥用。
c.按说明书,区分“慎用、忌用、禁用”。
慎用是指用药时要小心,指使用该药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当立即停药;慎用不等于不能使用。
忌用是指避免使用的意思,即最好不用。
禁用是指绝对禁止使用的药品,如阿斯匹林用于胃溃疡的病人,有造成胃出血的可能。
d.按疗程购药:非处方药限定疗程为胃肠解痉药服用1日;解热镇痛药用于解热服用3日,止痛药5日;症状未缓解或未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⑸、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主动介绍自己的疾病及治疗用药,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浅谈中西药不合理应用及一些建议关键词中西药不合理应用问题原因建议随着现观代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医疗保建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西药的品种会越来越多,新药品种也会层出不穷,但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近年来不断增加,有报道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在中药不良反应中占的比重占到59.88% 。甚至更高,不良反应的危害也较其它剂型严重,这样许多潜在的中西药配伍禁忌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中西药合用现象较为普通,因此关注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现就临床常见的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建议与同仁商讨。1 中西药联用产生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讲,中西药联用,与疗效的协同作用、互补作用和新增作用一样,不良反应也是增强、增多和增生的等,所以,联用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中西药本身固有的、联用增强后显现的和新增的三大类。联用得当,不但可避免许多不良反应,而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配伍不当,则不但不能治病和康复保健,反而产生新的药源性疾病,引起多种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有人同时服用有治疗哮喘功效的中药白果及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白果会增加可待因呼吸抑制的作用,严重者会没法呼吸、足以致命,天然中草药其实同样含有化学物质,假使不熟悉药性而随意与西药混合服用,可能会发生中毒现象,甚至死亡。例如,若是一名贫血患者,服用人参,病情就会恶化,原因是人参是有稀释血液功能的这是贫血患者禁忌的。除人参外,大蒜、银杏叶也同样有轻度稀释血液功能,故必须小心服用,能治疗哮喘的麻黄素,对于心脏病及高血压也有潜在的危险。2 新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西药联用引起不良反应一般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影响药物的吸收,二是影响药物代谢,如各种中药酒剂与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等同服,可使这些药物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疗效下降;三是影响药物排泄,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不能同服,如酸性中药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与碱性西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同用,可减少吸收、降低疗效,四是联用产生毒性,如大量甘草和洋地黄合用可诱发洋地黄中毒而加重心衰。下面浅谈中西药联用后产生的新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2.1 中西药配伍可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如含铁、镁、钙、铝、铋等金属离子的中药(牛黄上清丸、橘红丸、利胆排石片、跌打丸、蛤蚧定喘丸)与西药四环素、土霉素等四环族抗生素合用时,因金属离子可与此类药物结合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吸收,导致药效降低。2.2 含有鞣质较多的中药(石榴健胃丸、地榆槐角丸、七厘散、五倍子糖浆等)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和维生素B 1等合用时,因后者含有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或酰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键络合物而改变其性质,不易被胃肠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出现纳呆等症状。2.3 含有大量黄酮类成份的中药(黄芩、槐米、芫花、忍冬叶、陈皮、旋覆花等)不宜与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钙等含有铝、镁、钙的药物同服,这些金属离了可与黄酮类中药生成金属络合物改变药物原有性质与作用,失去药物疗效。2.4 含有有机酸类成份的中药(乌梅、山楂、五味子、蒲公英、山萸肉等,中成药有生脉饮等),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因为有机酸能对抗小苏打的碱化尿液的作用,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这类中药还不宜与碳酸氢钠、胃舒平等碱性西药合用,因为酸碱中症会使药物失去治疗作用,另外这些中药也不宜与红霉素合用,因为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大大减弱,在强酸性中其化学结构可遭破坏。2.5 中药人参、黄芩、龙胆草、远志等,不宜与西药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等合用,因为同服后中药的有效成份被分解,从而降低疗效。2.6 中药当归及中成药当归浸膏片、复方五味子片、牛黄解毒片等不宜与抗结核药异烟肼合用,因异烟肼分子结构中的肼功能团(NHNH2),遇到上述中药或中成药中的铁、镁、钙等金属离子便产生鳌合反应,生成鳌合物,从而使异烟肼的生物效应降低。其它中药神曲、麦芽、豆豉等,中成药中的保和丸、山楂丸等不能与抗生素合用,因为这些中药或中成药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及酵母菌,而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并可使酶活性下降,二者合用严重影响疗效等等,尚有许多不明原因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 建议3.1 建章立制对中西药合用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如毒副作用强的中药、特殊管理的中药、合用极易产生新的毒副作用的中药等等,需特别规定具体使用范围,使用规则管理级别,还应明确监管部门,合审规则程序等,总之应用法律依据、合理法则。3.2 加强监督各地各使用单位必须健全监管部门(包括科室、监管人员)将中西药合用作为监管重点,医疗单位和零售药店与指导用药单位,必须建立综合审方,合理用药制度与程序,特别是大医院中西药分方制这块可以尝试让护士、把需要的中西药处方医嘱全部拿上药房审核,否则中西药两方各行其是,无法全面把握合理用药。3.3 加强研讨应建立中西医药结合学说、加快、加深、扩宽中西药合用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研究,列出各种不良反应图表,如中西药各自原有的相互作用后显现的和可能新生的不良反应,从而制订出配伍禁忌,慎用及注意事项等警示制度及其内容,利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西药合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健康发展,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是极其重要的。3.4 加强宣教不断加强中西药科学合理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合理用药的自觉性。。
中药配伍及中西药联合用药中药配伍及中西药联合用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疾病治疗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合理配伍运用中药和中西药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下面将从中药配伍和中西药联合用药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药配伍中药配伍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组合使用,并具有协同作用或互补作用的疗效。
中药配伍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通治标本: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不同病证的病因病机来选用合适的配伍药方,通常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既治标又治本。
2. 用药相宜:中药药性味归经相宜,要根据中药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相宜性原则进行合理搭配,防止药物产生相互抵消,形成药物间的不良反应。
3. 相生相克:中药有相生和相克的作用,要注意搭配的中药不要相克,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4. 主治配伍:在中药配伍中,通常有主药、辅药和调药之分,主药起到主要疗效,辅药起到辅助作用,调药起到平衡配伍的作用。
5. 个体化配伍: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个性化调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二、中西药联合用药中西药联合用药是指中医药和西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联合应用。
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明确疗效目标:中西药联合用药需要明确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兼顾病因病机:中西医药学有着不同的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因病机来综合运用中西药物,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3. 避免相互作用:中医药和西医药之间有着不同的药理特点和代谢途径,需要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影响药效。
4. 合理用药剂量:中西药联合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用量和频次,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5. 定期评估疗效:中西药联合用药需要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合理应用中药配伍和中西药联合用药,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和西医药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疾病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谈中西药的合理用药
发表时间:
2012-07-04T10:09:50.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期供稿 作者: 周玉秀
[导读] 现阶段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在实际临床中还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机制、配伍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周玉秀
( 河南省社旗县妇幼保健医院 4 7 3 3 0 0 )
【摘要】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中医中药的重视,一些患者对中药的疗效也越来越认可,在临床中中西药物联用也越来越
普遍,并且能收到比单纯用中药或单纯用西药难以达到的疗效和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但也有一些因配伍不当而降低疗效的,甚至产生
毒副作用。为此,研究和总结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保证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西药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30-01
1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西药针对性强,药效迅速,中药则能宏观调控,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配伍在疗效及作用时间等方面有着相互调节、取长补短的
功效。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
活,使血药浓度升高,疗效增强。安络血、维生素
K1与三黄泻心汤合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比单用西药有明显加快止血的作用。在乳腺炎的
治疗中选用青霉素、链霉素与通络散结、清热解毒的中药连用,如:金银花、蒲公英、丹参、连翘、赤芍、鸡血藤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取
得比较好的效果。黄芩、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时,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
效应。中药及其制剂与一些抗生素应用,效果会显得好些。很多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双花等有清热解毒、抑菌作用,黄连
中的小糪硷、黄芩中的黄芩甙、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脂均有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
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板蓝根、大青叶、柴胡、等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与西药配伍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疗效都比较好。
有的药物可通过影响排泄过程,使疗效增加。如黄芩、砂仁、木香等对肠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维生素B12、灰黄霉素在小肠
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应用庆大霉素治疗尿路感染时可与硼砂联用,使尿路PH值升高,可明显增强庆大霉
素的治疗作用。
将不同功效的中西药合用,可达到作用互补、增强疗效的目的。如对心功能不全者,应用补心汤配合西药扩张血管药双克等利尿剂,
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具有协调相加效应,能显著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肾盂肾炎选用中药清热利湿、利尿通
淋、凉血活血止血的药物治标,补肾药治本,西药抗生素输液,取长补短效果较好。对疮疡肿毒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中药
外用治疗,内服抗生素也有好的疗效。
2
中西药合用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临床中应用的西药成分单一,其治疗作用虽然明显,但其副作用也很大,特别是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非常大,使一些患者无法坚持完
成化疗疗程,导致病情无法控制。实践证明配合有效中药可获得理想的效果。抗肿瘤药物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引起的细胞减少
等作用,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应用时配合中药海螵蛸、白芨、女贞子、石韦等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保护胃粘膜、防止白细
胞下降。应用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时,联用人参,能缓解消除因使用前者导致的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并且能提高机体的免
疫力,如临床中应用的参一胶囊,它含有人参皂苷,培元固本,补益气血,与化疗药配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肺癌、肝癌的治疗疗
效,可改善肿瘤患者的气虚症状,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防止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脱发等,可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
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抗生素与小柴胡汤合用,可消除抗生素应用后出现的白苔、胸肋胀满和食欲不振。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程度的损
害,而与珍珠层粉配伍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氯丙嗪,且对肝功能不仅无害,反而有不同度的改善。激素治疗常出现反
跳、出血等不良反应,如以红参、三七互用则能减少上述副作用而提高治愈率。
3
减少药物剂量 缩短疗程
临床中经常应用的珍菊降压片(成分有珍珠层粉、野菊花、槐米、乐宁、双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及改善症状的作用。若以珍菊片常
用量每日一片每日三次,其中的盐酸乐宁比单用时的剂量减少好几倍,疗效增强,并可缩短疗程。强的松、环磷酰胺等西药治疗免疫性疾
病如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应用毒性较大,加用中药雷公藤等,可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缩短疗程。在应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
氟尿嘧啶、长春新碱化疗时,配合使用中药脾肾方(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可使化疗率完成率高,减少化疗
药物的使用量。
4
讨论
现阶段中西药物的合理应用,在实际临床中还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机制、配伍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在临床应用中,针对
具体的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应对联用的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剂量大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既要联系中医
“辨
证论治
”的特点,还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如生理、病理状态等,不要盲目的自购,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配伍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