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团结(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0.16 MB
- 文档页数:18
第六章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单元中的第一部分。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 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时充 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四、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 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缺乏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但面对大练兵专家评委,会有紧张感。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2、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视频、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体验主动的建构。
第一单元 中华民族篇
第一课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对中华民族观的理解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把民族团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
当前一再强调要把 “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这在许多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认为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它无非是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一个总称。
但人们可以反过来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存在着不少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它的成员彼此可以承认是同一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同有一个共同的总称、如:以往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曾几何时便土崩瓦解,它的国民从来不把自己都称为罗马民族或奥斯曼民族。拿近现代来说,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国民,当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地区的居民,但他们也从没有把自己称为不列颠民族;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它的国民依然把自己称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格鲁吉亚人等等,没有出现苏维埃民族之类的总称:
可见,中华民族这个被大家认同的总称,并不是同一国家的各族人民当然拥有的名称,更不是某个人所能任意制造出来或宣传而成的名词,而有着深厚的客观依据.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并且有三大印记: 铲形门齿、青斑、内眥褶 (zi、zhe)。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 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占8.4%,黑人只占11.6%。
第2课民族大团结
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学习目标 】
1. 知道党和政府对少量民族的政策及少量民族怎样跨入社会主义
2. 理解推行民族地区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华的意义
3. 认识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要点 】民族地区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推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 】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 】
一、自主学习
1. 民族地区自治是在国家一致领导下,在少量民族 的地方推行 。
2. (1)1949 年《共同大纲》,将推行民族地区自治作为一项 制度;
(2)以后,民族地区自治制度被载入 ;
(3) 年,《 》公布实行。
3. 全国已成立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很多自治州、自治县。
4. 推行民族地区自治, 对保护 、稳固 和促使少量民族地域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华发展确立了基础。
5.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对少量民族地域进行 和社会主义改造, 各族人民迈进
了 社会。
6. 国家采纳很多优惠政策, 增强少量民族地域的 建设;国家重视少量民族 的保
护与发展。
7.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量民族地域的加速发展创建了巨大的历史机会。
二、合作研究
想想,我国为何要推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 第2课民族大团结
三、练习稳固
1. 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纳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地区自治 C. 民族交流 D. 发展民族经济
2. 各少量民族推行地区自治的前提是( )
A. 祖国大陆一致 B. 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一致领导下 D. 民族团结
3. 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
A.4 个 B.5 个 C.6 个 D.7 个
4. “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涛;遣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这首藏族歌
中华民族大团结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认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
3. 掌握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大团结。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和各民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呈现
(1)讲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多元一体的特点等。 (2)阐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如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等。
(3)分析当前影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因素,如地域差异、文化冲突、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4)探讨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方法,包括加强交流、尊重差异、共同发展等。
3.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4. 课后作业
布置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宣传海报,要求学生在海报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掌握了一些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认识和方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责任感。
《中华民族大团结》一流教学计划(全版)
1. 课程简介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一门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深入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 教学内容
3.1 课程大纲
1. 导言:介绍课程背景、意义和目标。
2. 中国民族概况:讲解各民族的分布、人口、语言等基本信息。
3. 民族历史文化:深入剖析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
4.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阐述我国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 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探讨民族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述如何树立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遗址,增强直观感受。
3.3 教学评价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论文,占总评的30%。
4. 教学资源
1. 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及相关辅助读物。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包括图文、视频等资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学计划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使全体师生“汉族离不开民族,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离不开”的观念。
牢固团结祖国、反对民族歧视、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特制定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关于民族教育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义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
二、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我校民族团结发展,使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继续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墙报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2、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领导、有布置,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依计划而行。
3、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品德课、校本课程、周会课、综合实践课和其他课程,以及利用黑板报、橱窗、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手抄报等展示民族知识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向学生进行团结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发动学生都参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中来。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4、普及教育。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民族团结资料,比如:图片、民族团结故事、民族音乐、影视作品、民族团结书籍、民族用品文化习俗等。
5、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2)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形成团结、友谊、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大家知道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始终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具体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下这两张图。因此民族关系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民族团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1、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融合史。四次民族大融合,见PPT。自炎帝、黄帝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民族大融合。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雏形,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 。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以秦、汉建立为标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并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废除分封制等。汉承秦制,不但加强了民族和亲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行了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统一用汉字。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等事件,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唐宋时期。唐朝推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外族在朝中可以担任要职,外族与汉族通婚十分普遍,从而加速了外族汉化的速度。辽宋金时
期中原百姓几次南下大迁移,开发了闽粤地区,中国的人口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移动,到北宋后期重心已经越过长江进入南方。从此以后,汉族姓氏在南方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大姓望族。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清代。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 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 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清后期,统治日益腐朽,列强纷纷染指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情况下,在患难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与融合。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南宁男科:
实现中国梦,需要正能量
中国最流行热词有二个,一个叫“正能量”,另一个叫“中国梦”。二个词汇,牵连人心坎、拨动人心弦、激动人心灵、振奋人心劲的词汇,正在亿万中国人心头回响,它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最热门最响亮的声音。我们民族无数志士仁人,以家国天下、身土不二的情怀,探索奋斗,前赴后继,尤其我们党诞生以后,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前进的不懈动力。坚持做历史车轮的推动者而不是阻挡者,更不是倒退者,做积极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实干家,而不是消极的牢骚者和空谈家,这就是正能量。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中国梦。正能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国梦需要正能量。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正能量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反复指出,要使全体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他又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简单几句话不但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而且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所谓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样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就深刻阐明了共同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大团结爱我中华教案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X|k |B| 1 . c|O |m
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读后感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指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状态。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不同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情况,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地域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宋代时期,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华夏文化的繁荣时期。而在清朝时期,满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也形成了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历史案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依然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在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各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都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在中国文化中,也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努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在学校里,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学习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在家庭中,我们也要尊重父母长辈的意见和习俗,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和睦。在社会中,我们要关爱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共同为社会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现代社会,各民族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努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走向辉煌的未来。
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教案读后感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藏区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长期以来,"分裂分子"集团一直处心积虑地破坏藏区的发展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坚定意志、正确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和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把握人民的意愿,把握藏区发展进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
1. 民族团结,中华之魂。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不同的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了繁荣繁荣的社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民族团结,和谐共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正是这种多样性使我们的国家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以包容的心态,相互尊重,共同推动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
3. 民族团结,和衷共济。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每个民族都是彼此的亲人。无论是山川之间的少数民族,还是大城市中的汉族,我们都是一家人。让我们紧密团结,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4. 民族团结,心手相连。在我们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紧握彼此的手,心连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 民族团结,共同前行。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让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6. 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幅多彩的画卷。让我们共同努力,打破种族壁垒,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的和谐共生。
7. 民族团结,携手同行。无论是在国家的建设中,还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民族团结都是我们最重要的力量。让我们紧密携手,共同前行,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8. 民族团结,共享繁荣。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帮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9. 民族团结,和平共处。我们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民族,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呼吸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气。让我们和平共处,相互理解,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10. 民族团结,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资料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文化、语言、宗教、地域上形成了多样性,同时也因为各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而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和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味着在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促进全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互助,推动中华民族向着更加团结、和谐和发展的方向前进。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语言、政治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承
1.历史认同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历史认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并将这种认同贯彻于各个方面的文化传承和历史领域。历史认同的建立,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包括诗词、书法、绘画、传统戏曲等众多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二、语言和地域的融合
1.语言交流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语言方言和文字系统,作为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语言交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加强语言教育、推广普通话,建立共同的语言交流机制,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地域融合
中华民族的地域分布广泛,包括华北、华南、西南、东北等地区。这种地域的分布也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在地域融合方面,需要通过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地区的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意识和社会团结
1.政治意识 中华民族的政治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华民族的政治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全民族、共同繁荣起着积极作用。
2.社会团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认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知识讲解:介绍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分布、文化特色等。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模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加深对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案例或故事,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大团结第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活动重点:
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活动难点:
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小学生民族团结第一课主题班会
活动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观察各民族照片。
1、播放民族歌曲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
2、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3、出示各民族照片:这是一张怎样的合影?(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
师:民族团结一家亲。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强大。
二、加深认识
师: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江泽民同志1990年视察新疆时指出的。“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
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1、讲故事:文成公主进藏
(1)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藏族青年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