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相关基因的文献计量分析_吕少妮
- 格式:pdf
- 大小:605.84 KB
- 文档页数:4
抑郁症治疗后血清5-HT、BDNF与NPY 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共3篇抑郁症治疗后血清5-HT、BDNF与NPY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1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以及自我否定等症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其中,血清5-HT、BDNF 与NPY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备受关注。
5-HT,即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人体情绪和行为调节密切相关。
许多抗抑郁药物都是通过抑制5-HT再摄取来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血清5-HT水平往往较低,并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上升。
研究发现,血清5-HT水平的恢复与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治疗后血清5-HT水平的增加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复发率。
BDNF,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修复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BDNF水平的下降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的恢复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进而提高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NPY,即神经肽Y,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肽,与人体食欲、神经调节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NPY水平往往较低,并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上升。
治疗后血清NPY水平的恢复可以减轻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症状,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
综上所述,血清5-HT、BDNF与NPY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治疗期间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当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指标与抑郁症治疗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完善抑郁症治疗的方法和策略综合以上述三个指标的变化与抑郁症治疗的相关性,可以得出结论:5-HT、BDNF和NPY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抑郁症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计量学分析作者:郭喜利程大伟何玲娜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析针灸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最佳方法。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5 年6月以前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对符合检索标准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对针灸治疗抑郁症选用的经脉、腧穴、刺灸法频率进行分析。
结果检索到的78篇国内文献中共涉及100个腧穴,主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太冲、内关、三阴交、百会、神门、四神聪。
最常用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足厥阴肝经。
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用穴以膀胱经经、督脉、肝经及相关的特定穴为主穴,以伴随的躯体焦虑症状为主辩证选用配穴。
关键词:针刺;郁证;抑郁症;腧穴;文献计量学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说。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肯定,但其临床选经用穴较多,笔者收集了2015 年以前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抑郁症的规律,以便为临床针灸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
1 文献研究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2001~2015年)、万方数据库(1998~2015年)、维普(1989~2015年)。
检索日期均截至到2015 年6月10日。
中文检索词包括:抑郁症、郁证、针刺、灸法、电针、拔罐、文献计量学。
剔除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出111 篇文献,其中临床研究57篇,综述31篇,病例报告5篇,临床经验16篇,实验研究2篇。
剔出综述、实验研究共选用了78篇文献。
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规律分析2.1经脉使用的频次统计所有腧穴的经脉归属,最常用的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为督脉和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膀胱经有各脏腑的背俞穴,联络诸经,刺激膀胱经及其腧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宣散郁结。
瘦素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关系及研究进展崔文喆综述,李广泉审校摘要: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女性抑郁症高发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绪紊乱等抑郁症状,且发病基础尚不明确,亟待寻求好的治疗手段。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在新陈代谢和神经保护方面均发挥功能。
近年来,瘦素被报道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瘦素与雌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关系密切。
因此瘦素可能成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潜在分子靶点。
本文针对瘦素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围绝经期;瘦素;雌激素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ptin and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CUI Wenzhe,LI Guangquan.(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Perimenopausal period is a period with high incidence of female depression, which shows the symptoms of depressed mood and disturbed mind.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not clear and it is urgent to search for efficient treat⁃ment. Leptin is a hormone secreted by fat cells and plays a role in both metabolism and neuro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leptin has been reported to ameliorate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and lept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strogen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Therefore, leptin may be used as a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ptin and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is reviewed.Key words:Depression;Perimenopausal period;Leptin;Estrogen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类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睡眠障碍等,更严重者甚至出现妄想症和自杀行为。
对照组20144277患者组4115968632.68±0.622.1±0.542.06±0.812.01±0.571.97±0.581.83±0.62521.88±0.67103 1.81±0.78组别例数13~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表12组组内不同年龄段淋巴细胞总数比较(x±s )对照组201患者组411组别例数178156~65岁1.73±0.471.71±0.6376~85岁8 1.70±0.4871.65±0.6366~75岁11.29±0.0030 1.68±0.60抑郁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邓怀丽郝瑞军康慧敏张佳康小军DOI :10.11655/zgywylc2018.06.047基金项目:山西省卫生厅科研课题(201412)作者单位:030045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医教科近年来,抑郁症诊断的生化指标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5⁃羟色胺系统(5⁃HT )、糖皮质激素受体,神经激肽(NK )受体,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基因,甲状腺素和血脂水平改变等纷纷被研究证实与抑郁有联系[1,2]。
本文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抑郁症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总数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入组病例均系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首诊抑郁症患者,对照组为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
抑郁症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13~85岁,病程1月~36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分总分≥18分。
抑郁症患者氟西汀治疗前后血清IL 1β\IL 6水平变化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IL 1β、IL 6在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 1β)及白介素6(IL 6)水平, 48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氟西汀治疗为期4周, 对照组同期选择36名心身健康的正常人。
结果抑郁症患者组治疗前血清IL 1β和IL 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血清IL 1β和IL 6水平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抑郁症存在免疫激活现象, 经药物治疗后可使IL 1β和IL 6水平降低,IL 1β、IL 6与抑郁症病理生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抑郁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6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着多种假说,但目前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近十几年来,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异常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抑郁症患者病因的研究中,对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调节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IL 1β和IL 6在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启动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炎症反应系统被激活的直接标志, 与抑郁症发病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存在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功能异常,提示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并知情同意。
1.1.2 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 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 3)单项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20分;③近1年内未用过免疫调节剂、各类抗抑郁剂和情绪稳定剂,未接受过电抽搐治疗;④近2周内无感冒、发烧等感染性疾病史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史;⑤无内分泌疾病;⑥无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无酒精和药物滥用史;⑦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和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无异常;⑧排除怀孕、哺乳期及月经期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