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_生物学与社会学对话的桥梁
- 格式:pdf
- 大小:130.94 KB
- 文档页数:4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及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的修辞方式,与人们日
常使用的直白言语有所不同。
隐喻在语言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究竟含义,促进思考与交流。
隐喻的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相信很多人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
不过,
隐喻在英语中的出现也是颇为普遍的,其中有不少熟知于日常的习语,譬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cool as a cucumber”等等。
这些习
语与表达方式虽然常用,但是让我们了解隐喻的性质却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隐喻是一种通过对比和类比来创造形象深入人心的词语的技巧,而非一
种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技巧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其次,隐喻具有双重意义。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词语,隐喻可以为一个词语和
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
双重意义还意味着,听众可以对一个隐喻式表达的概念进行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最后,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差异,很多隐喻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在交流中十分注意。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需要
通过丰富学习来拓展自己对隐喻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具备更好的交流技巧。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它在哲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隐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递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辨性。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中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并分析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隐喻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和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哲学思维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随后,我们将探讨隐喻在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它在道德、政治、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运用。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隐喻案例,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庄子的蝴蝶梦隐喻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中的深层观点和主张。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隐喻对哲学的贡献和意义,以及展望隐喻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隐喻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哲学思想,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哲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隐喻这一重要的概念,揭示它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着,本文将进入正文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将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
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特点和形式的探讨,读者将对隐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理解为什么隐喻在哲学中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我们将探索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仔细研究隐喻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不同哲学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隐喻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
这些案例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们代表了隐喻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鲜明特点。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隐喻在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词语和句子的组合,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却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信息,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隐喻在语言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广泛,也在文学和修辞手法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隐喻在日常交流中具有普遍的应用。
比如,我们常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一件事情进展顺利,尽管事实上并没有真的帆船参与其中,但这种隐喻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隐喻还可以用来描述抽象概念。
比如,我们常说“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用阳光来隐喻笑容的明亮和热情,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隐喻在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隐喻,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通过隐喻的比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绘爱情、权力等主题。
他的名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用“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来表达了人生是一场戏剧,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暗示了现实世界和舞台世界的相似性。
这种隐喻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隐喻还在修辞手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修辞手法中的隐喻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深入,并且更具艺术性。
例如,诗歌中常见的隐喻手法是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感受和情感相连结。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以“平铺直叠几千里,不闻机杼动轩轩”的隐喻形容了崇山峻岭,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深远。
这种隐喻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使读者能够通过隐喻的意义感悟到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同时丰富了语言的形式和内涵。
通过隐喻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接受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隐喻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和修辞手法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丰富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是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更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在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起到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解读。
隐喻语言的应用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便利。
比如,“社会结构如同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只蚂蚁。
”这则比喻,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社会结构的神秘和复杂性。
其次,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暗示和暴露。
社会现象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隐喻的运用可以对某些层次的现象进行把握或隐含暗示。
比如,“社会如同树林,有好人好事就像是林中的绿叶花朵,能够光鲜亮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但是,痛苦难忍的现象就如那生活在黑暗中的树干和枯枝一般,不断地消磨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
”这则对比喻,就表现了社会现象中“美丑对立、鲜活灰暗”等多层次特征。
再次,隐喻可以用于创造和再现社会现实。
隐喻语言的运用可以让人们在头脑中快速地形成具有感性色彩的形象,从而快速建构关于社会现实的概貌和形态。
比如,“社会中充满着各种交错的角色,有浅薄的笑容,也有严肃的挑衅;有鼓舞人心的振奋,也有令人窒息的压抑。
”这则隐喻,通过刻画社会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体现了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抒发和引领。
某些社会现象本身就带有感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通过隐喻语言的运用,更可以吸引人们的情感与共鸣。
比如,“社会中,人际关系犹如一张复杂的交织网,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中编织着自己的场景和经历。
”这则隐喻,将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引领着人们对社会的感悟和反思。
综上所述,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十分广泛,其应用也是无处不在。
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语言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在社会变迁中,隐喻语言的运用也有助于引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虽然隐喻语言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隐喻语言的重要性也必将越发凸显。
隐喻与生态话语的关系
隐喻与生态话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话语是指涉及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领域的言语和表达方式。
而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象征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在生态话语中,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等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隐喻与我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关联,从而增加人们的理解和参与度。
例如,我们常用“生态农业是大自然的伙伴”这样的隐喻来表达生态农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此外,隐喻还可以用于强调生态话语中的价值观和情感色彩。
例如,“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一句话就使用了“家园”这个隐喻,强调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隐喻在生态话语中起到了让抽象概念更具体、让抽象价值观更具感情共鸣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沟通和参与生态领域的话题。
语言学名词解释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隐喻概述: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用于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来传达意义。
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定义:隐喻是一种以比较为基础的修辞手法,用于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传达意义。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思维路径和理解方式。
构成:隐喻通常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源领域和目标领域。
源领域是已知且易于理解的部分,而目标领域则是需要被描述或解释的部分。
通过将源领域中的特征、属性或关系应用到目标领域中,人们可以形成具有新意义的隐喻。
类型:1. 类比式隐喻:这种类型的隐喻基于相似性和类似性。
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人们可以传达出新的意义。
"他是一只狮子"将一个人与狮子进行比较,以强调其勇敢和强大。
2. 暗示式隐喻:这种类型的隐喻通过暗示和间接表达来传达意义。
它通常使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或短语,而不是直接说明。
"她是一朵盛开的花"中的“盛开的花”暗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3. 视觉隐喻:这种类型的隐喻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意义。
它利用图像、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来比较不同概念或事物。
一幅画中描绘了黑暗和光明之间的对比,以传达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差异。
应用:隐喻在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修辞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被使用。
它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情感反应,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或复杂的概念。
总结: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来传达意义的语言现象。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思维路径和理解方式。
隐喻可以分为类比式隐喻、暗示式隐喻和视觉隐喻等类型。
它在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并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修辞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概述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通常是非字面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系统地、连贯地理解和构建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我们将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包括隐喻的层次结构、隐喻之间的关联以及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体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包括隐喻的内部逻辑、隐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进行跨领域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认知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体验转化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和体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系统性意味着隐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
连贯性则是指隐喻在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时.,始终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地描述复杂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隐喻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用于与其原本含义有所不同但暗示相似性的另一概念上,来传达更深层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隐喻进行较为全面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定义、分类和应用,希望能为读者对隐喻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定义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用于与其原本含义有所不同但暗示相似性的另一概念上,来传达更深层的意义和理解。
与直接陈述和描述不同,隐喻常常运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手法,通过暗示、比较和联想来创造更生动、更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二、分类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视觉隐喻、动作隐喻、时间隐喻、空间隐喻、生物隐喻等。
1. 视觉隐喻视觉隐喻是通过对视觉感知的比喻来传达意义。
比如说,我们常常用“明亮”来形容一个聪明的人,这就是将视觉上的明亮与智慧进行了隐喻的转化。
通过这样的隐喻,我们更容易理解并感受这个人聪明的特质。
2. 动作隐喻动作隐喻是通过对动作和运动的比喻来传达意义。
比如说,我们常常用“推进”来表达某个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将推动的动作与事物的发展进行了隐喻的比较。
通过这样的隐喻,我们更能理解并感受事物的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
3. 时间隐喻时间隐喻是通过对时间概念的比喻来传达意义。
比如说,我们常常用“过去”来指代过去的事情,用“未来”来指代未来的发展。
通过时间的隐喻,我们能够更好地描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将这种关系具象化。
4. 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是通过对空间概念的比喻来传达意义。
比如说,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示进步和发展,用“下降”来表示退步和衰退。
通过空间的隐喻,我们能够更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5. 生物隐喻生物隐喻是通过对生物概念的比喻来传达意义。
比如说,我们常常用“狡猾”来形容一个聪明而狡猾的人,用“温和”来形容一个善良而宽容的人。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关键词:后现代多尔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一、多此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根底(一)多尔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1、对前现代主义课程体系的批判。
多尔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物质世界中决定论盛行——笛卡尔方法论中确实定性以及牛顿稳定的世界观,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的关系法则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用于进展预测和控制。
这种观点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课程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线性的、统一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
2、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
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作为学校核心的课程也转向进展"科学管理〞。
此时的教育专家开场热衷于对课程模式的设计,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属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的课程模式。
多尔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因为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主要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应该到达哪些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历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历"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因此多尔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学习经历的脱节入手来批判泰勒的现代课程观〔具体内容在下文将有更清楚地交代〕。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石在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之后,多尔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构造理论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转变性课程观。
这种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以4R为标准,以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从而到达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1、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包括杜威的过程理论和怀特海的有机过程理论。
杜威的过程理论认为"经历首先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一种经受*种事情的过程……,经历具有能动性和连续性;人类的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反思的过程〞。
2003年第5期No .5,2003学 术 探 索Academic Exploration 2003年5月May ,2003 收稿日期:2002-11-11 作者简介:刘建洲(1975— ),男,上海行政学院助教。
隐喻:生物学与社会学对话的桥梁刘建洲(上海行政学院,上海 200233)摘要:进行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对话,离不开对隐喻的分析。
通过对生物学隐喻在社会学中应用与滥用的分析,将使我们明晰:逻辑思维是为了让我们说得真,而隐喻则让我们说得好;隐喻不仅仅是一座展现修辞艺术的桥梁,而且是创造新概念、新思想、新思维的主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生物学;社会学;对话;隐喻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3)05-0078-04一、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值得关注的现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学自诞生以来的曲折发展历程表明,它深深受益于对其他学科成果的借鉴与吸收。
其中,既有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诸多近亲科学之间的互惠互动,又有社会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汇集、交融,还隐含着从自然科学迈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所施加给社会学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对于学科的移植、借鉴、融合、汇通,社会学界多取乐观态度。
这在实践上,表现为众多社会学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
但遗憾的是,对社会学和生物学关系的探究,对于生物学思想“嵌入”社会学领域的具体过程,其间的社会学意义,其中的影响、原因、趋势、启发、教训等等问题,社会学界甚少有专门的论文以某种具体的生物学思想在社会学中的影响为例给予详细探讨。
〔1〕其实,生物学思想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从社会学诞生之初就开始了。
远者如孔德的科学层次论;近者如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其名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中,把生物学的社会理论单独列出,视做社会学理论的七大板块之一。
至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生物学隐喻,更是数见不鲜。
不过,因为在文学中应用譬喻似乎是天经地义司空见惯,这也就掩盖了生物学譬喻、生物学思想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学中大量应用的事实,乍看给人的印象是:社会学理论中似乎并不包涵什么特别的生物学渊源。
其实,倘若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追溯之,可以发现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成果至少包括:社会有机体论(以斯宾塞为典型代表)、社会进化论(分支甚多,包容极其广泛)、社会生物学(以E .O 威尔逊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为代表)、潘光旦先生的人文生物学(以“位育论”为代表)、以及社会共生论(共生在经济学中早已经成为时髦)。
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是一个隐喻的说法。
通过对生物学隐喻在社会学中应用与滥用的分析,将使我们明晰:逻辑思维是为了让我们说得真,而隐喻则让我们说得好;隐喻是一座展现修辞艺术的桥梁,但它并不是随便建造的;隐喻不只是负载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创造新概念、新思想、新思维的主要手段之一;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及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对话虽得力于隐喻之功,但桥梁终究不是家园。
对生物学和社会学对话的隐喻桥梁,亦当如是观。
二、隐喻:跨学科对话的桥梁何谓隐喻?就是按特征和属性类比,通过非交叉的种属范畴将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即借“属”作“种”,借“种”作“属”,或者借“种”为“属”。
〔2〕应当承认,许多名著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开始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博大的理论体系折服了我们,更在于其中令我们叹服的隐喻在“作祟”。
《共产党宣言》中开篇就横空出世的“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恩格斯关于人创造历史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亚当·斯密引起诸多经济学家无限遐想的“看不见的手”;韦伯的理性化所引发的“自制的铁笼”(iron cage )等。
再如,马克思的许多基本概念也具有隐喻性,如拜物教的“宗教隐喻”;生产力的“力学隐喻”;阶级斗争的“生物生存竞争性”隐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机械论隐喻”等,都已经成为经典。
一个确切的隐喻往往胜过长篇大论。
它不仅可以用于表达学术思想使之与通俗的社会生活联结起来,还是使学术脚踏实地与读者意会神通并“方便说法”的睿智表现。
例如,克利福德·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用“一个关于乌龟的譬喻”,来揶揄“学术预设前提是不可追问”的,可见,一旦打破沙锅问到底,就会发现:最有说服力的学问,也往往极其脆弱。
但正是在这一对学术基本前提进行追问的过程中,学者的智慧也悠然而出,耐人回味。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文本,它还深刻地影响着现实。
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就有一些很有名的比喻,被总结和提升到指导实践的理论高度后,再次还原为通俗的隐喻,用以指导实践。
如,陈云的“鸟笼论”;邓小平的“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等。
在考察生物学譬喻在社会学文本中的表现之前,或许有人会说,隐喻的做法只是社会学这样处于“前范式”时代的学科不得已才采用的“伎俩”,这是大错特错。
试以经济学为例。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其学科的“规范性”为许多其他学科所望尘莫及和汗颜。
但让人吃惊的是,许多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时,同样表现出使用隐喻“伎俩”的天才。
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通货膨胀开出“休克疗法”的药方时,是这样譬喻的:如果你要砍狗尾巴,要一刀砍下去,如果一刀一刀分段砍,则很有可能把狗折磨死。
至于据说有希望为中国人争光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张五常,其经济譬喻多且精彩,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隐喻确乎像一只只顽皮的小燕子,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更频频环绕王榭堂前。
这一现象说明,隐喻在学科以及跨学科的对话中的应用无所不在,并不因为学科的“正统”与否而改变。
三、社会学文本中的隐喻及其启示回到社会学文本中。
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这里同样点缀着许多意味深长的经典隐喻。
其中,带有生物学色彩的隐喻占了相当部分。
除了修辞的权衡,表述的需要,解喻结合的考虑外,〔3〕笔者认为它还折射了社会学以隐喻作为桥梁来贯通各门学科、以达到对社会现象之深刻理解的倾向。
很多西方社会学理论中也有着浓厚的隐喻色彩,如社会减压阀理论、角色表演理论、以及“社会的麦当劳化”的理论譬喻等。
中国社会学家中的许多人也对隐喻有着特殊的偏好。
例如,林耀华先生在《金翼》中,对于人际关系体系是这样描述的:由竹竿和橡皮带所构成的框架结构,任何时候任何一个有弹性的皮带和一个竹竿的变化都可以使整个框架瓦解。
人类行为的平衡,也是由类似这种人际关系的网络所组成。
〔4〕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使用隐喻的大家:他的像水波一样层层往外推的“差序格局”;他认为社会学的重建,需要“七脏六腑”的筹划;他“行行重行行”,论述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时,使用了许多生物学的譬喻,如“心脏”、“肺”、“发动机”等;他论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时,说要“以江浙为两翼、以上海为龙头”;他在论及京九铁路开发时,用“串糖葫芦”来比喻铁路经济开发的格局等。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在社会学文本中具有生物学色彩的有趣譬喻,是想说明它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
但遗憾的是,对生物学色彩的隐喻及其与社会学进行对话的机制问题,鲜见专门的探讨。
对于学术著作中隐喻的应用,我们的一个直接反应是,至少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学术话语的呆板和学究习气的一种反动。
这些以心会心(禅宗最为擅长,运用精致的譬喻以心会心是当方丈的必修课)并令人掩卷而思的隐喻,确实让人倍感亲切。
隐喻是一座有用的桥梁。
桥梁虽然重要,但终归是手段,“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桥梁上”。
桥梁之说,引发我们思考:社会学对生物学譬喻的借用,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不应该仅仅将隐喻视作一种权宜之计和会通之策,因为社会学不能够永远徘徊或停留在类似的桥梁之上,而应该力图通过语言学转向的隐喻桥梁,实现自身理论的跨越式发展,迈向另一彼岸。
因为过去的隐喻研究把隐喻限定在修辞范围之内,把隐喻看作是词汇的替换或者是存在于语句中、与明喻相对的一种表达方式。
现代的隐喻研究则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
不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方式,而且视隐喻为认识事物、思考事物、确立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存在于我们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方式中。
由于隐喻被放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考察和解释,我们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视野得以拓宽,也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途径。
哲学界有人提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其一,创造新的意义;其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5〕哲学文本中的隐喻如此,社会学文本中的隐喻呢?其一,从功能的视角看隐喻。
从微观上看,首先,隐喻具有在研究领域或学科之间沟通和推广的功能。
隐喻传递的类似性,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其次,隐喻具有构建学科新概念、整合学科新理论的功能。
它使得人们突破原有认识的领域和界限,生长出一系列新概念,促进学科的重新建构和整合,使学科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面貌;再次,隐喻具有科学启发和解释功能,它开阔人们的视野,拓宽人们的信息通道,活跃思维,激发灵感,改善人们观察的视角,增强解释的新颖性和深度,提高解释力。
正如黑塞尔所称的“隐喻的再描述”,它摧毁了原有的语言的描述,引导我们同一个更深层次的语言接触。
就象利科在《解释的冲突》中所言,隐喻让我们重新找到被科学和逻辑分离的那个世界,获得自我回归、自我认同、自我理解。
〔6〕从由生物与社会的类比而发展出来的功能主义理论在社会学中大行其道的现状看,生物学与社会学对话的意义与可能性,部分地寓于隐喻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从学科思维方式的转变看隐喻。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越来越成为自牛顿以来盛行的演绎法、归纳法之外的重要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微妙反动,有利于打通文理分割的现状,破除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迷执,凸现真理的多元性,知识的多元性。
实证主义在社会学中的霸权,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应用隐喻性语言是无可非议的,一旦运用在社会学中,似乎就是大逆不道的不合规范的。
其实,倘若从根源上考察,逻辑实证主义所倡导的对客观世界所作的如实描述,其“非隐喻性语言”也常常是隐喻性的。
在分析他们对隐喻的批判言辞时,就会发现,他们犯了既贬低隐喻又使用隐喻的错误。
科学的客观性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科学话语凌驾于一切话语之上,成为众多社会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追求的标准,这种景况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而借助自然科学的科学性以提升社会科学的“实证品位”,借用自然法则来论证社会法则的合理性,是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常用的“伎俩”。
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也有此嫌。
当然,这一伎俩充满了学科与学者生存的双重狡黠、无奈乃至策略意味。
它很容易演变为所谓打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任督二脉、“独步学林,观会通而握玄珠也”的幻想与狂想。
比如,生物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之间的会通,貌似从跨学科的视角看问题,但弄不好就好像戴了近视眼镜的人又带上了老花镜。